迈克尔·杰克逊中国网  - 歌迷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MJJCN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624|回复: 20

永远的微笑,陈歌辛:中国流行音乐鼻祖

[复制链接]

132

主题

3512

帖子

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混世魔后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63117

终生成就奖普里策新闻奖特别贡献奖

发表于 2005-7-6 06: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rm=0,0,1]http://www.74film.com/music/3/98aa_101/0584/13.rm[/rm]
中国流行音乐鼻祖陈歌辛和他创作的音乐作品 (摘自:你的博客网(yourblog.org)) 编辑:Little-Susie
一代歌仙陈歌辛   如今五十岁以上的人,只要喜欢音乐,恐怕很少不知道陈歌辛其人的。音乐家陈歌辛在三十年代被人誉为音乐才子,四十年代被人赞为歌仙,五十年代初则被推为中国的杜那耶夫斯基。陈歌辛一生创作歌曲近200首,其中《玫瑰玫瑰我爱你》《蔷薇蔷薇处处开》、《渔家女》、《恭喜,恭喜》、《夜上海》、《小小洞房》、《初恋女》、《凤凰于飞》等歌曲,至今仍在海外及港、台、澳等地盛唱不衰,而他的《春之消息》组歌及《渡过这冷的冬天》、《不准敌人通过》等歌,则在抗日战争时期风行一时,起过振聋发聩的作用。   陈歌辛原名昌寿,1914年9月19日生于上海,其祖父为印度贵族,祖母是杭州人,祖父婚后便定居上海。陈歌辛自幼聪明好学,青年时代便博览群书,专研音乐和诗歌,尤其爱采集民歌。故在他创作的歌曲中,常洋溢着江南水乡的浓厚风情。   陈歌辛长得漂亮,隆准的鼻梁,雪白的皮肤,中等偏高的身材,配着一双黑白分明的秀目,讲话时面带笑容,富有共鸣的男高音,操着流畅地道的上海话,声音抑扬顿错,谈吐风雅,十分迷人。无怪他的学生们说,听陈老师讲课,真是如沐春风。周璇也曾在五十年代初说:“听陈先生讲话,感到是一种享受;唱陈先生的作品,感到十分的贴心。” 改名歌辛   陈歌辛少年时,曾师从德籍犹太音乐家弗兰克尔,随弗氏学音乐基础理论及声乐、钢琴、作曲、指挥。但学习时间不长,以后的成就全靠他自己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他喜爱民歌,几乎所有浦东的田歌、车水号子、打谷号子、打夯号子......他都能高声唱出来,他后来为学生讲课时,往往开宗明义第一课遍说:“......音乐发源于劳动,田歌、山歌、劳动号子等,便是最朴实真诚的音乐。我的作曲便是师法劳动号子与民歌,因此不能‘数典忘祖’,我们必须为辛苦的大众而歌。......”有学生提问:“那么先生的名字由昌寿而改歌辛,道理也正在于此吗?”陈歌辛颌首微笑。 雅号歌仙   陈歌辛未满20岁,便在上海几个中学教授音乐,他的男高音能唱到21度,高亢宏亮,声震屋宇。他自学英文、俄文、日文,都有一定的造诣,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并能对客挥毫,即兴谱曲,使一些青年为之倾倒,誉之为“音乐才子”。对此,陈歌辛常自谦:“那是朋友们的过誉,其实我是苦学出道的。想当初我练钢琴要比别人付出双倍的代价,由于学琴时已非幼年,所以学得挺苦,常常弹得手指发麻,我便用土办法,把手在水里泡一下,而后双手用力磨擦,产生静电,几分钟后再继续弹下去。至于说到对客挥毫,不过是我少年气盛而已。倒是练唱歌我是花了功夫与心机的,功夫在于勤练,心机是土洋结合。我学过美声唱法,但并不迷信它。我吸收民歌与京戏的唱法,运用丹田之气,因而能保持音色,久唱不沙,所以我不承认自己是什么才子,不过是工夫不负苦学人罢了。” 周璇尊他为师   陈歌辛创作的歌曲,龚秋霞、李丽华、白光、姚莉、陈娟娟等明星均爱唱,而唱他作品最多的要推金嗓子周璇。据陈歌辛自言,他的作品有三分之一是周璇唱的。周璇尊陈歌辛为师,故当周璇回沪发病四年出院后,即去拜访陈歌辛(当时曾有欣慰片采录这段场面在各大影院放映过)。陈歌辛风趣地说:“祝金嗓子重振金喉!”周璇苦笑道:“金嗓子看来不行了,只能铜嗓子啦!我愿意再唱一支陈先生的新作品。”陈答应为她谱一首《枯木逢春》,陈约笔者作词,其词云:“枯木逢春花又开,百花园中百灵小姐又在那百叶枝头唱起来。不唱辛酸往事,不唱个人悲哀,只唱那枯木逢春阳光雨露润胸怀......”惜乎周璇不幸于1957年9月22日因脑炎去世,同年同月,陈歌辛被“错划”,正是曲未终,人已亡...... 官方生平 陈歌辛(1914-1961)   陈歌辛,原名陈昌寿,江苏南汇(今上海南汇)人,作曲家。   自幼聪明好学,早年曾随外国音乐家弗兰克学习作曲、声乐、钢琴和指挥。   1934年起,在上海几所中学执教音乐,又自习英、俄、日文,并采集江南民歌。1935年,他在上海乐剧训练所兼任教职时,创作了中国第一部音乐剧《西施》。   1937年后为艺华、国华等影片公司摄制的《三星伴月》、《初恋》、《楚霸王》、《王宝钏》、《歌声泪痕》、《解语花》等影片作曲。   1938年,任上海中法剧专音乐教授,与张昊等人创立歌咏指挥训练班,为上海抗日救亡的歌咏活动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他自己创作的《不准敌人通过》、《渡过这冷的冬天》等抗日歌曲,在上海城乡也广为传唱。之后,他还创办实验音乐社,介绍苏联歌曲、中外爱国歌曲和艺术歌曲。   1942年后,他络绎写了不少抒情的通俗歌曲,如《蔷薇处处开》、《玫瑰玫瑰我爱你》、《凤凰于飞》、《夜上海》等,供周璇等歌星演唱,曾风靡一时。   抗战胜利后去香港,为大中华、永华、大光明等影片公司摄制的《长相思》、《苦恋》、《风雪夜归人》、《清宫秘史》、《野火春风》等影片作曲,并为上海中电二厂、国泰等影业公司摄制的《遥远的爱》、《无名氏》、《幸福狂想曲》、《忆江南》等影片作曲。   建国后,他任昆仑、上影作曲。先后为故事片《纺花曲》、《人民的巨掌》、《情长谊深》、美术片《骄傲的将军》、《乌鸦为什么是黑的》、戏曲片《盖叫天舞台艺术》等作曲,并担任了《女篮5号》、《山间铃响马帮来》等影片的音乐指挥。其中,为影片《两家春》作曲,获1949-1955年文化部优秀影片个人三等奖。   1954年,在全国作曲学习班上主讲配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于1961年初死于安徽白茅岭农场。1979年被宣布平反。   主要作品及获奖情况:《三星伴月》(1937)《初恋》(1937)《楚霸王》(1939)《王宝钏》(1939)《歌声泪痕》(1939)《解语花》(1941)《长相思》《苦恋》《遥远的爱》(1947)《无名氏》(1947)《幸福狂想曲》(1947)《忆江南》(1947)《风雪夜归人》(1948)《清宫秘史》(1948)《野火春风》《人民的巨掌》(1950)《两家春》(1951)《纺花曲》(1952)《斩断魔爪》(1953)《三年》(1954)《不能走那条路》(1954)《盖叫天舞台艺术》(1954)《情长谊深》(1957) 经历和介绍   陈歌辛,(1914-1961) 原名陈昌寿,江苏南汇(今上海南汇)人,作曲家。   自幼聪明好学,早年曾随外国音乐家弗兰克学习作曲、声乐、钢琴和指挥。   1934年起,在上海几所中学执教音乐,又自习英、俄、日文,并采集江南民歌。1935年,他在上海乐剧训练所兼任教职时,创作了中国第一部音乐剧《西施》。   1937年后为艺华、国华等影片公司摄制的《三星伴月》、《初恋》、《楚霸王》、《王宝钏》、《歌声泪痕》、《解语花》等影片作曲。   1938年,任上海中法剧专音乐教授,与张昊等人创立歌咏指挥训练班,为上海抗日救亡的歌咏活动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他自己创作的《不准敌人通过》、《渡过这冷的冬天》等抗日歌曲,在上海城乡也广为传唱。之后,他还创办实验音乐社,介绍苏联歌曲、中外爱国歌曲和艺术歌曲。   1942年后,他络绎写了不少抒情的通俗歌曲,如《蔷薇处处开》、《玫瑰玫瑰我爱你》、《凤凰于飞》、《夜上海》等,供周璇等歌星演唱,曾风靡一时。   抗战胜利后去香港,为大中华、永华、大光明等影片公司摄制的《长相思》、《苦恋》、《风雪夜归人》、《清宫秘史》、《野火春风》等影片作曲,并为上海中电二厂、国泰等影业公司摄制的《遥远的爱》、《无名氏》、《幸福狂想曲》、《忆江南》等影片作曲。   建国后,他任昆仑、上影作曲。先后为故事片《纺花曲》、《人民的巨掌》、《情长谊深》、美术片《骄傲的将军》、《乌鸦为什么是黑的》、戏曲片《盖叫天舞台艺术》等作曲,并担任了《女篮5号》、《山间铃响马帮来》等影片的音乐指挥。其中,为影片《两家春》作曲,获1949-1955年文化部优秀影片个人三等奖。   1954年,在全国作曲学习班上主讲配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于1961年初死于安徽白茅岭农场。1979年被宣布平反。 陈歌辛有三子一女,次子陈铿是数学教授、教育家,爱女小丽是德语教授,长子陈钢、幼子陈东则继承父业。陈钢是著名音乐家,是《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作者之一。陈东师从著名歌唱家温可铮,是出色的男中音,现侨居美国。 1985年陈东在香港演唱其父十支歌,曾轰动港岛。1994年4月29日,陈东回国为其父80冥寿献礼,在上海音乐厅当场演唱陈歌辛作品。这些作品由陈钢编配器乐伴奏曲,由曹鹏教授指挥的马可.波罗乐团为其伴奏,赢得观众阵阵掌声--正像一位美国歌唱家所说:“陈先生的歌是魅力常存的。”是的,陈歌辛没有被遗忘,也不会被遗忘。 陈钢用小提琴创作的《梁祝》, 更是能够流芳千古的经典好曲。 重要链接 陈歌辛先生逝世四十周年纪念网站
All is full of LOV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3512

帖子

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混世魔后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63117

终生成就奖普里策新闻奖特别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5-7-6 06: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歌辛作品目录 编辑:Little-Susie
春天的降临(陈歌辛曲,洪菲词,白虹演唱) 春风野草(陈歌辛曲,吴村词,龚秋霞演唱,电影《歌儿救母记》插曲) 迎春风(陈歌辛词曲,张帆演唱,大中华唱片) 布谷(陈歌辛词曲,郎毓秀演唱,儿童歌舞组曲《春之消息》曲一) 西湖春(陈歌辛曲,江涛词,李丽华演唱) 春(陈歌辛词曲,电影《恋之火》插曲) 春之梦(陈歌辛词曲,姚莉演唱,百代唱片) 春恋(陈歌辛曲,方泓词,龚秋霞演唱,电影《千金怨》插曲) 春光无限好(陈歌辛曲,陈小仲词,王丹凤演唱,大中华唱片) 湖上春(陈歌辛词曲,欧阳飞莺演唱,百代唱片) 春之颂(陈歌辛词曲,陈娟娟演唱,大中华唱片,电影《天网恢灰》插曲) 又一春(陈歌辛词曲,姚莉演唱) 玫瑰玫瑰我爱你(陈歌辛曲,吴村词,姚莉演唱,电影《天涯歌女》插曲) (下载/试听) 蔷薇处处开(陈歌辛曲,吴村词,姚莉演唱) 花样的年华(陈歌辛曲,范烟桥词,周璇演唱,电影《长相思》插曲) (下载/试听) 蔷薇刺(陈歌辛曲,李隽青词,电影《蔷薇处处开》插曲) 花外流莺(陈歌辛曲,陈蝶衣词,电影《花外流莺》插曲)(下载/试听) 白兰花(陈歌辛曲,吴村词,龚秋霞演唱) 薄命花(陈歌辛曲,李隽青词,顾兰君演唱,电影《薄命花》主题曲) 催花歌(陈歌辛曲,吴永刚词,电影《白雪公主》插曲) 风花雪(陈歌辛词曲,欧阳飞莺演唱,百代唱片) 花开时节(陈歌辛曲,洪菲词,龚秋霞演唱,百代唱片) 春花吟(陈歌辛词曲,姚莉演唱) 秋的怀念(陈歌辛曲,吴村词,都杰演唱,电影《天涯歌女》插曲)(下载/试听 明月(陈歌辛词曲,龚秋霞演唱,电影《千金怨》插曲) 江上 苏州河边(陈歌辛词曲,姚莉姚敏演唱,百代唱片)(下载/试听) 渔家女(陈歌辛曲,电影《渔家女》插曲)船歌(陈歌辛词曲,龚秋霞演唱,电影《蔷薇处处开》插曲)(下载/试听) 幸福的船(陈歌辛曲,金成词,陈娟娟演唱,电影《四美图》插曲) 江边月(陈歌辛词曲,龚秋霞演唱,百代唱片) 风雨中的摇篮曲(陈歌辛词曲,周璇演唱,电影《春之消息》插曲) 渡过这冷的冬天(陈歌辛词曲,龚秋霞演唱) 夜上海(陈歌辛曲,范烟桥词,电影《长相思》插曲)(下载/试听) 夜深沉(陈歌辛曲,仓宋词,周璇演唱,胜利唱片) 夜半行(陈歌辛词曲,白光演唱) 群莺飞(陈歌辛词曲,李丽华演唱,电影《万紫千红》插曲) 子夜曲(陈歌辛曲,金成词,梁萍演唱,百代唱片) 梦中人(陈歌辛曲,龚秋霞演唱) (下载/试听) 寻梦曲(陈歌辛曲,周璇演唱,电影《凤凰于飞》插曲)* 是梦是真(陈歌辛词曲,龚秋霞演唱,电影《千里哀鸿》插曲) 梦中的故乡(陈歌辛词曲) 红粉佳人(陈歌辛曲,许幸之词,路明演唱,电影《红粉飘零》插曲) 相思的滋味(陈歌辛曲,周璇演唱,百代唱片) 花一般的梦(陈歌辛曲,吴村词,龚秋霞演唱,百代唱片) 可爱的早晨(陈歌辛曲,李隽青词,周璇演唱,电影《鸾凤和鸣》插曲)(下载/试听) 晨光好(陈歌辛曲,陶秦词,电影《万紫千红》插曲) 歌女之歌(陈歌辛曲,陈蝶衣词,周璇演唱,电影《歌女之歌》主题曲) 前程万里(陈歌辛曲,陈蝶衣词,电影《凤凰于飞》插曲) 歌声泪痕(陈歌辛曲,吴村词,龚秋霞演唱,电影《歌声泪痕》主题曲) 歌的歌(陈歌辛词曲,电影《四美图》插曲) 听我唱(陈歌辛曲,陈娟娟演唱,电影《龙凤呈祥》插曲) 爱的歌(陈歌辛词曲,龚秋霞演唱,大中华唱片) 四季情歌(陈歌辛词曲,路明演唱,电影《红粉飘零》插曲) 恋人 永远的微笑(陈歌辛曲)( 下载/试听) 初恋女(陈歌辛曲,戴望舒词,陈歌辛演唱,电影《初恋》主题曲) 莫负青春(陈歌辛曲,吴祖光词,电影《莫负青春》主题曲) 桃李争春(陈歌辛词曲,白光演唱) 凤凰于飞(陈歌辛曲,陈蝶衣词,周璇演唱,电影《凤凰于飞》主题曲之一) 凤凰于飞(陈歌辛曲,陈蝶衣词,周璇演唱,电影《凤凰于飞》主题曲之二)(下载/试听) 不变的心(陈歌辛曲,李隽青词,周璇演唱,电影《鸾凤和鸣》主题曲) 小小洞房(陈歌辛曲,吴祖光词,电影《莫负青春》插曲)(下载/试听) 恨不相逢未嫁时(陈歌辛词,姚敏曲,李香兰演唱)(下载/试听) 海燕 (陈歌辛词曲,李香兰主唱,黄源尹黄飞然伴唱 ,百代唱片) 忘忧草(陈歌辛词曲,李香兰演唱,百代唱片) 你不要走(陈歌辛词曲,白光演唱,电影《为谁辛苦为谁忙》插曲) 逢人笑时背人泪(陈歌辛词曲,周璇演唱,百代唱片) 我在呼唤你(陈歌辛曲,心灵词,龚秋霞演唱,电影《四美图》插曲) 何处不相逢(陈歌辛曲,吴村词,龚秋霞演唱,电影《歌声泪痕》插曲) 我要你(陈歌辛词曲,崔萍演唱,电影《美人关》插曲) 恋之火(陈歌辛曲,陶秦词,电影《恋之火》插曲) 葡萄美酒(陈歌辛曲,吴承达词,叶枫演唱) 霓裳队(陈歌辛曲,陈蝶衣词,电影《凤凰于飞》插曲) 疑是情郎归(陈歌辛曲,裴冲词,电影《难兄难弟》插曲) 相见欢(陈歌辛曲,李丽华演唱,百代唱片) 莫彷徨(陈歌辛词曲,姚莉演唱,百代唱片) 凌波仙子(陈歌辛曲,陶秦词,李丽华演唱,电影《凌波仙子》插曲) 郎心变了(陈歌辛曲,杨工良词,电影《千钧一发》主题曲) 歌曲 恭喜恭喜(陈歌辛词曲,金钻石唱片)(下载/试听) 三轮车上的小姐(陈歌辛曲,裘子野词,周璇演唱) 大拜年(陈歌辛词曲,姚莉白虹演唱,百代唱片) 和平鸽(陈歌辛曲,任涛、沙里词,周璇主唱,为周璇与陈歌辛最后一次合作) 乌鸦满地飞(陈歌辛曲,炎炎词,白云演唱,百代唱片) 郊游曲(陈歌辛曲) 西施(陈歌辛曲,1935年) 屈原(陈歌辛音乐顾问,也有说为作曲) 东山飘雨西山晴(陈歌辛向雪怀词,为苏州河边的粤语版) 等待(陈歌辛曲,徐景新词,姚莉演唱,百代唱片) 欢迎新年(陈歌辛词曲,龚秋霞演唱) 无名氏主题歌(陈歌辛曲,于伶词) 迎战士(陈歌辛词曲,赵丹、陶金演唱,大中华唱片) 节食歌(陈歌辛曲,李七牛词,欧阳飞莺演唱,百代唱片) 荒唐浪子(陈歌辛词曲,陈琦演唱,百代唱片) 渡过长江(陈歌辛曲,公刘词) 人类的喜讯(陈歌辛曲) 红旗曲(陈歌辛曲,马凡陀词) 少年进行曲(陈歌辛曲,包蕾词) 北平来(陈歌辛曲,端木蕻量词) 心碎了(陈歌辛曲,吴村词,周璇演唱,百代唱片) 牧羊(陈歌辛词,姚敏曲,白虹演唱,百代唱片) 何处是青春(陈歌辛词,姚敏曲,姚敏姚莉演唱,百代唱片) 祝福(陈歌辛词,姚敏曲,李香兰演唱,百代唱片) 我们要爸爸(曲:陈歌辛词:钢鸣,张帆/陈娟娟演唱) 向王小二拜年(陈歌辛词曲,白光演唱) 电影插曲 高岗上(陈歌辛曲,陈蝶衣词,电影《花外流莺》插曲) 冷宫怨(陈歌辛曲,李隽青词,周璇演唱,电影《清宫秘史》插曲) 御香缥缈曲(陈歌辛词曲,电影《清宫秘史》插曲) 苦菜谣(陈歌辛编曲,吴村词,张翠红演唱,电影《王宝钗》插曲) 思君吟(陈歌辛曲,唐李白《秋歌》,张翠红演唱,电影《王宝钗》插曲) 牛郎织女(陈歌辛曲,吴村词,张翠红演唱,电影《王宝钗》插曲) 不要吵(陈歌辛曲,伍韦词,李丽华演唱,电影《女大当嫁》插曲) 摇妈妈(陈歌辛词曲,龚秋霞演唱,电影《蔷薇处处开》插曲) 别姬(陈歌辛词曲,电影《楚霸王》插曲) 我想回家(陈歌辛曲,伍伟词,陈娟娟演唱,电影《龙凤呈祥》插曲) 臭虫歌(陈歌辛曲,电影《四美图》插曲) 工场(陈歌辛词曲,周璇、马陋芬、关宏达演唱,电影《三星伴月》插曲) 童歌(陈歌辛曲,范烟桥词,周璇演唱,电影《长相思》插曲) 婚礼曲(陈歌辛曲,李隽青词,周璇演唱,电影《渔家女》插曲) 创造(陈歌辛曲,克纯词,欧阳飞莺演唱,电影《莺飞人间》插曲) 三剑客歌(陈歌辛曲,洪菲词,电影《中国三剑客》主题曲) 打稻歌(陈歌辛曲,洪菲词,电影《中国三剑客》主题曲) 拾煤谣(陈歌辛词曲,袁美云演唱,电影《水性杨花》插曲) 金鸡颂(陈歌辛曲,电影《万户更新》主题曲) 三棵树(陈歌辛曲,李隽青词,陈琦姚敏合唱,电影《第三代》主题曲) 上学歌(陈歌辛曲,徐铭词,电影《舐犊情深》插曲) 农人忙(陈歌辛曲,范烟桥词,周璇演唱,电影《解语花》插曲) 插秧歌(陈歌辛曲,范烟桥词,周璇演唱,电影《解语花》插曲) 更多下载/试听 [ Last edited by Little-Susie on 2005-7-5 at 11:26 PM ]
All is full of LOVE

132

主题

3512

帖子

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混世魔后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63117

终生成就奖普里策新闻奖特别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5-7-6 06: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唱——忆我的父亲陈歌辛 作者:陈钢 (选自《送你一棵勿忘草》,珠海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周璇由《渔家女》一曲成名,而她的“最后一曲”则是鲜为人知的《风雨中的摇篮歌》,这是电影《春之消息》中的一首插曲,词曲同样出于我爸爸陈歌辛之手,后因片长删节而未发行,就此成为周璇的“绝唱”。她在歌中唱道:“别怕狂风吹,别怕暴雨打。我的小宝贝,在风雨中长大,睡呀,睡呀,M……”   对于这首歌,我有着一种特殊的感应。因为,我自己的童年就是在风雨中的摇篮里度过的。每当这首歌在我心头浮现时,记忆就会将时光的飞轮抛转到50年前的一个夜晚:   那是1941年,我才六岁。日军在珍珠港事变后几天,就对上海文化界人士进行大搜捕。12月16日深夜,一卡车持枪的日本宪兵冲进我家。我正睡在中厢房的一只小床上,突然被一束手电筒的强光射醒。爸爸在一阵粗重的脚步声中被抓走了。他们以为抓走了一个“共产党”!但,他不是共产党,他只是个普通的知识分子,一个年仅二十五岁的青年作曲家。   亚热带的血统,东方旧式家庭的氛围,新文化运动的掀起和十月革命风暴的席卷,造就了一个特殊品格的青年。有时,他身穿一件熨得平正的清蓝竹市长衫,在女中教音乐;有时则西装革履,风流倜傥地出入于酒吧和咖啡馆。才华横溢,目空一切,常与一些左翼朋友指点江山。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十七岁的他为“艺华影片公司”写了第一部电影音乐《自由魂》。接着,又先后为电影《初恋》、《儿女英雄传》、《歌声泪痕》、《王宝钏》、《楚霸王》、《白雪公主》和《天涯歌女》等作曲。1935年,他又与陈大悲、吴晓邦合作,创作了中国第一部音乐剧《西施》。他与吴晓邦的至死不渝的友谊,就是自此开始的。   吴晓邦有着与他同样的胸怀,同样的追求。这位中国现代舞的开山鼻祖,由于仰慕波兰爱国音乐家肖邦,竟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晓邦”,还把自己比作浮士德。抗日的烽火将这两位艺术家的心紧紧地连结在一起,也将他们的心烧红了!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孤岛的上海,一片死寂。处处笼罩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景象。两位艺术家于无声处呐喊,一连合作了四出抗日题材舞剧《罂粟花》、《丑表功》、《传递情报者》和《春之消息》。在《罂粟花》中,作曲家巧妙地以象征手法表现孤岛上的对敌斗争;在《丑表功冲,他则运用不协和音调配合面具人物来刻画一个丑官——日本豢养的走狗汪精卫;《传递情报者》是一出热情沤歌在深山密林中传递情报的抗日游击队员的舞剧,而《春之消息》则是一出为十二岁以下的少年排的儿童歌舞,由《冬》、《布谷鸟飞来了》和《前进吧,苦难的孩子》组成,后来因禁止上演,就整理改编后用音乐会组曲的形式演出。上面提到的《风雨中的摇篮歌》,就是其中的一首。   在当年的孤岛上,苏联歌曲曾吹来一股清新的春风。早在1938年,爸爸就和杨帆合作,在“新华影业公司”的电影《儿女英雄传》中,译配了《伏尔加船夫曲》和《快乐的风》。他还和姜椿芳一起,译配了《三个拖拉机手》、《快乐的人们》、《夜莺曲》、《假如明天战争》、《快跑,我的小黑马》等苏联歌曲;并组织了先后有一二百人参加的“实验音乐社”,在敌人的监视下,演出了十几场。记得幼年时,“实音社”的队员常在我家排练,我常乘机跳上凳子指挥他们唱歌。作曲家朱践耳最近告诉我,他当时还是个音乐爱好者和业余合唱队员。有一次他亲眼看到爸爸在影剧院大幕前高唱他自己作词作曲的《渡过这冷的冬天》的情景,非常激动,随即登门拜访。爸爸送了一份手抄的《渡过这冷的冬天》的钢琴伴奏谱,而践耳在誊清后珍藏了几十年,最近又亲手送我留念。作家吴强在世时也告诉过我,爸爸所作的《渡过这冷的冬天》和《不准敌人通过》在新四军中很流行,它们鼓舞了许多抗日青年和有志之士走向前方。   他不是共产党,但他一生追求真理,向往春天。春——是他创作的第一主题!他写了许多盼春、迎春、颂春的歌,如《春恋》、《春风曲》、《春风野草》、《春光无限好》、《春天的降临》、《春风的轻语》等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春之消息》组曲,在《布谷》这段中,他先是唱着:“咕咕,咕,苦尽甘来;咕咕,咕咕,不要悲哀;虽然春水上冰封还在,心头积雪已经融开……”继而高歌道:“春天的儿女们风雨中成长,春天的儿女们黑暗中成长,春天的儿女们饥饿中生长,苦难中生长心坚力强。”就在那段《风雨中的摇篮歌》中,他也是在呼唤春天:“狂风有时尽,暴雨有时停,燕子回来时,满眼又是春。”   他不是共产党,他只是春天的儿女。   ……   爸爸被日本鬼子抓走了。妈妈连夜通知他的好友们转移。我只能陪着妈妈哭,趴在地上叩头求佛,保佑爸爸平安归来——因为我记得爸爸和“地藏王菩萨”,妈妈和“观世音菩萨”都是一天生日,求求菩萨,菩萨总会来救他的。在宪兵队里折腾了70天后,他与鲁迅夫人许广平同铐在一起,被转送到敌伪机关76号,从此失去了自由。作为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一个充满幻想而又幻想破灭了的知识分子,他消沉过,动摇过,也违心地写过两首令人抱憾的作品;可是,他的内心最深处,始终在渴望着春天的降临,即使是沦陷时期写的电影歌曲,也可在字里行间窥见他那颗盼春的苦心。《蔷薇处处开》是一首优美健康的歌曲,它的“点睛”之句就是:“春风拂去我们心的创痛,蔷薇蔷薇处处开!”这里的“春风”和“蔷薇”的指向是什么,对于稍有想像力的人来说,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也只有像他那样经历了严冬寒霜摧残的人,才会如此懂得春天的宝贵!著名歌唱家朱逢博告诉我,她非常爱这首歌,在“四人帮”粉碎后,她率先力排众议,录制了这首歌的音带,她还告诉了我一个真实的故事:1979年,她参加了文化部组织的全国慰问团,到海南岛慰问参加自卫反击战首捷战斗的第一批伤病员。一路上,在火车开往江西的途中,正是3月一片春绿,满山尽是粉红的野蔷薇。她兴奋地朝着同伴喊道:“看,这就是蔷薇,就是蔷薇!”她告诉我,她看着蔷薇,心中却出现了战士的鲜血;是战士的鲜血浇红了蔷薇,灌溉了春天。到了前线,她每到一处都要唱这首歌,每次唱,战士都会流下热泪。因为,她用“挡不住的春风”,“吹进”战士的“胸怀”。我想,这则故事所告诉我们的道理,可能比那些只会按照历史年表划分和规定作品“内容”的理论家们要明白得多!我不禁想起黑格尔老人说的,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蔷薇处处开》至今流传不衰,这本身就说明了它的内涵力之广阔和生命力之强盛,因为它显现了人人所爱的一个大字——春!   盼呀,盼呀,好不容易盼来了抗战胜利。以为是春天的降临,却依然是一个寒冷的冬日。国民党又把他抓了去,关了七天,“无罪保释”……等待他的是失业和失望,他只能和几位艺坛好友结伴卖唱,苦度昏日。他想不通,为什么他日思夜盼着春天,却屡遭寒冬冰霜的摧残?在《究竟是谁的胜利》中他愤怒地唱骂道:“我们养了贪官污吏,他们学得变本加厉,对我们好像对待奴隶,超过了日本帝国主义。胜利,胜利,好一个胜利,究竟是谁的胜利?!”   1946年,周总理来沪和谈时,夏衍委托欧阳山尊夫人李丽莲来看望爸爸。我还记得她那两条粗辫子和一对深陷在瘦黑眼窝中的透亮的大眼睛。她带来了党的温暖,带来了春的消息,鼓励爸爸到进步文人云集的香港去找夏衍,去找党。爸爸只身飞港,在香港,他找到了春天,过了四年春意盎然的生活——他先后为于伶编剧的《无名氏》、夏衍编剧的《遥远的爱》、瞿白音编剧的《水上人家》等进步电影作曲,为周璇写了《夜上海》、《莫负青春》、《小小洞房》等歌曲;还常与夏公、郭老(郭沫若)、小丁(丁聪)和神童吴祖光等在“沙龙”中谈艺,在浅水湾邂逅——在夏衍同志的回忆录《懒寻旧梦录》的扉页上,还有一张爸爸与夏衍、何香凝、欧阳予倩、瞿白音等的合影呢!北平一解放,他就与端木蕻良合作了具有河南梆子风格的歌曲《北平来》,描写了“劳动英雄溜溜的忙呀,端午门的槐花溜溜的香啊,胜利的广播溜溜的讲啊,西直门的柳条溜溜的长”那样的一派解放区好风光;他还在自己作词作曲的《大拜年》中刻画了一幅知识分子心目中的理想王国图——“大家过个太平年,吃的饱来穿的暖,来来往往多随便哪,要到哪里到哪里”。“谁有歌儿就能唱,谁高兴就能笑,谁有话儿就能讲,要讲多少讲多少。”上海解放前夕,他与马凡陀合作了《红旗曲》,与公刘合作了《渡过长江》;而上海一解放,他就动员周璇一同回到日思夜想的故里,投入春的怀抱。在香港的一个欢庆解放的鸡尾酒会上,爸爸妈妈被双双请了去,那张请柬,妈妈还一直珍藏着……   在事隔将近四十年后的1985年,我的小弟弟陈东在香港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独唱音乐会。音乐会上演出了由我整理、配器的十首爸爸的代表作,由香港管弦乐团演奏,美国著名指挥家施明汉指挥。香港报界称之为“父子仁音乐会”。音乐会上先演出了《玫瑰玫瑰我爱你》、《蔷薇处处开》、《渔家女》、《初恋女》、《可爱的早晨》、《秋的怀念》、《永远的微笑》和《恭喜恭喜》等名曲后,最后推出的压轴曲就是《渡过这冷的冬天》。因为这是我爸爸在冬天里歌颂春天的代表作;同时,我还在这首歌的中段加进了他的那一首《风雨中的摇篮歌》作为对比,来追溯一下我的风雨中的童年和六岁时那个可怕的夜晚。陈东唱得非常出色。当他用浑厚饱满的男中音高唱最后一句“渡过这冷的冬天,春天又要到人间,不要有一点猜疑,春天是我们的”时,像是隆隆春雷,激荡轰鸣着香港的“万人体育馆”!   我的小弟弟从未听过爸爸的歌,可他唱得那么好,也许是因为他怀里揣着妈妈的一封火热的家信:     亲爱的皮皮①:你今天来到这块留着你父母足迹的土地,高唱着爸爸   的歌颂春天和爱情的歌曲,我的心啊,哪能不激动?!你要以伟大祖国的   赤子之心来表达爸爸当年盼望春天来临之情!爸爸虽已不在,但他的灵魂   必将欢欣,因为他的孩子们为他盼来了第二个春天!只要你想一想爸爸写   的《渡过这冷的冬天》当年曾鼓舞了多少青年和有志之士走向前方,走向   胜利,你就会再现出彼时彼景;只要你想到许多过去唱过爸爸歌曲的龚秋   霞、姚莉阿姨还在香港,你就会唱得更欢;只要你想到金嗓子周璇所唱的   爸爸的歌曲传遍世界各地时,你就会唱得更欢。孩子,胜利一定属于你!   歌唱吧!用你的——也是你爸爸、你哥和我们全家的一片赤子之心!   ①陈东之小名。 [center][/center]   花——是爸爸创作的第二主题。他写了那么多花——玫瑰、蔷薇、白兰花;《花开时节》、《花一般的梦》、《花之进行曲》等。而他的最后一首绝唱,也是一朵花——《梅花开咯》!   1956年,周璇由精神病院出院,她在郑君里夫人黄晨的陪同下来看望爸爸。呆滞的眼,黄肿的脸,周璇一见爸爸妈妈就叫:“陈先生,陈师母。”然后慢慢悠悠地轻语道:“陈先生,我没有把你的《和平鸽》①唱好,感到抱歉,我想请你再写一支歌,我一定把它唱好;如果贺绿汀、黎锦光先生有新作,我也想唱它一唱。”爸爸笑着说:“祝贺金嗓子重展歌喉!”周璇苦笑着:“金嗓子看来不行了吧,就铜嗓子吧!”爸爸答应以后专为她写一首《枯木逢春花又开》;因为,只有新社会才能使周璇病愈新生;同时,又将自己才为电影《情长谊深》所作的主题歌《梅花开咯》在琴上弹给她听,周璇随着琴声轻轻吟唱。哪知,这首歌竟成了周璇和爸爸的最后绝唱——在陡然风旋云转的1957年的多事之秋,周璇离开了人间;而爸爸转眼间也成了“右派”。在得知这一宣判后,他痛苦而迷茫地对妈妈说:“我怎么成了右派?”……   ①周璇的最后一部电影,未竣工即入医院。   就是他,1949年上海一解放就送只有十四岁的我参军;第二年又丢弃优厚生活,力排各种阻挠,毅然从香港飞回上海。抗美援朝开始,他在上海发起了捐献“一日一颗子弹”的运动,献钢献铁献银器。那时香港朋友来信,说《玫瑰玫瑰我爱你》在美国的版税,有百万美元可取;他表示要拿全部款项捐造飞机。   就是他,无偿地、不辞辛劳地培育了许多学生;下着雨还膛着大水,撑着伞到沪西工人俱乐部去辅导工人作曲,我当时还没见过上海有第二个作曲家这样做过……   也就是他,在一言未呜,一语未发的情况下被钉上“右派”的十字架。数年前贺绿汀在一次会上说:“这顶帽子本是归我戴的,后来陈毅保了我,就由陈歌辛‘顶替’了。”   在全市批斗大会后,他预感厄运即临。在等待发落的那些日子中,他度日如年,天天抱着心爱的小儿子,告诉他要做好人,做有出息的人;还一面放《彼得与狼》的音乐,一面讲故事。一天,他带了小儿子到他与妻子恋爱时的老家,指给孩子看:“这是你妈妈的家。”——就在那里,他们相爱。妈妈在信上回忆道:“我们是师生恋爱。我对他第一个好印象是,他上课时穿了一件熨得平正的淡蓝竹布长衫,而且半件已洗刷得发白了,我喜欢上这英俊青年,认为他‘穷’就是好。而他的行动也怪癖,新年寄来的贺卡是他自己设计的,一张紫红的卡上,竟然写了‘无法无天’四字,吓得我父亲直叫:‘这人是共产党!’我心里则暗暗高兴,我竟然认识了一个‘共产党’……”   爸爸带着孩子去那里,似乎是在与往事告别……   第二年,在我小弟弟六岁——就像我六岁那一年一样,他再一次被带走了,像梦游似地被带往安徽白茅岭农场。那一天,妈妈正在上班,没法告别;而他最心爱的小儿子——皮皮又正在睡午觉。他不忍心吵醒孩子,唯有心疼地、伤心地轻吻了他一下,叮咛奶妈说:“皮皮醒了问起我时,就说我下乡劳动去了。”从小看着爸爸长大的老保姆淌下了两行铅一般重的眼泪。爸爸走了,默默地走了,凄苦地走了,一去不复返地走了!他留下最后的绝唱也是他的墓志铭:     梅花开咯!梅花比百花先开略!     寒风寒风吹得紧,先让梅花报春讯,     白雪白雪压得重,反教梅花香更浓。     梅花开咯…… [center][/center]   1990年的最后一天,除夕之夜,我在灯下和泪泣读妈妈从美国寄来的长信:     国外时行“鬼节”。每逢“鬼节”,美国家家户户都在门口挂了大南   瓜、扎了纸人来悼念故人;我国七月也是祭奠亡灵之时。使我心中一直惴   惴不安的是,你爸爸没有钱,没有住处,四处飘泊流浪。他连坟墓都被人   盗了!在美国不能烧纸钱,看着人家过“鬼节”,就感到无限歉意对你父   亲。明年1月25日就是他逝世三十周年,我想在上海的老家给他烧五只菜,   一杯酒,一碗饭供供他;饭后烧些纸钱送他。你爸爸活着时就喜欢吃,死   前饥肠辘辘,死后可不能一直挨饿呀!有了钱,他就可以随意买点吃的了。   望大家给他点香磕头,代我也磕一个……   信是在俄亥俄州发的。妈妈在皮皮新购的洋房里一连几个夜晚书写着她辛酸的回忆。窗外下着大雪,妈妈的心扉中也席卷着一场大雪——30年前,爸爸就是孑然一身倒在白茅岭的荒山野雪之中的。第二年,妈妈捡回遗骨,造坟落葬。   我们应该为爸爸重建坟与碑——一座在美国,一座在中国。   在美国的墓,要建造在弟弟新居的附近,妈妈和弟弟一家可以常去看他。碑上要刻一朵玫瑰——因为,这是春天和爱情的象征;而爸爸生前创作的《玫瑰玫瑰我爱你》是第一首被译成英语而传遍世界的中国抒情歌曲。美国著名歌唱家Frank Laine当年就因歌唱此歌而闻名,一直到现在,他还每年寄圣诞卡到我家。在中国的坟,按照妈妈的意思,可以安在东山——因为那里风景秀丽,又是弟媳小毛的家乡。我想,应该在碑上画一只鸟——因为鸟儿永远为春天和爱情歌唱;而且,更重要的是,爸爸本来就是只“异国的鸟”。我的曾祖父是印度贵族,他娶了位中国女子,在中国扎根,繁衍……所以我想起了泰戈尔和他的《飞鸟集》,想起了爸爸——这只从异国飞来的鸟!可是,这鸟儿永远为中国歌唱,为春天和爱情歌唱;他多么热爱和眷恋这片黄土地,他只需要理解,不需要回报。因为人的需要本来就很少。     我的需要很少,需要寻找,也需要找到所寻。     人的需要很少:雷声后的安宁。     人的需要很少,只要家里有一个人——等我。   爸爸,你所寻找的,我们已经找到;你已有了雷声后的安宁。而在家里等你的,并不是一个人——是全世界歌唱春天的儿女们!   长歌绵绵,绝唱不绝!而最好的祭奠,就是你自己创造的,那些永不消失的旋律……
All is full of LOVE

132

主题

3512

帖子

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混世魔后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63117

终生成就奖普里策新闻奖特别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5-7-6 06: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找音乐的上海 作 者:陈钢 (摘自:侬好!上海)
历史是飞驰的箭。它在一刹间就将20世纪穿射到21世纪。历史是沉默的金。它默默地细诉着过去,也默默地关注着当今。它无视人们对它的无视,也审视着人们对它的审视。它拒绝时尚画匠任意染色,无情地冲刷尽那些曾经喧哗滚腾的泥石巨流;它——道是无情又有情!它默默地将那些流金岁月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深深地埋植在人们的心坎里……   历史正将它的聚焦转向中国,转向上海。它将降大任于这座她所钟爱的城市,赐予它空前的机缘与无穷的活力;使上海变得更高更大更美丽,让昔日的“东方巴黎”重放光焰!   全世界都在关怀上海,注视上海,寻找上海……   人们在急切地重铸老上海的“物质外壳”——“新天地”、“百乐门”,一个个先后成为上海的新景点;人们也在开始潜心挖掘老上海的“精神内核”——海派文化。厚重详实的《上海文化通史》、见地独特精到的《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和荟萃都市风情的《上海味道》等一大批研究上海文化遗产的专著纷纷问世;使“海派文化”重新成为热点,成为解读“现代性”的共通背景——都市文化的“中国版”的一把“钥匙”。(注:早在1953年,罗兹·墨菲就将其研究上海的专著题名为《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   在众多著作中,令我思索多多的是两篇上海作家写的文章——王安忆的《寻找上海》和吴亮的《没有音乐的城市》。   王安忆身在上海还在寻找上海。她在寻找什么呢?   她说她也在“寻根”。她认认真真地从上海开埠前绘制的《丹凤楼胜景图》到昔时的“脸型、口音、气味”,一直寻找到今天的上海。可是,最后却笔锋一转说:“回过头来,又发现上海也不在这城市里”。   我的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一句上海老歌的歌词:“月亮在哪里?月亮在哪厢?”上海不是明明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栖息的地方吗?为什么似乎上海不在上海呢?   再看下去,才读懂了这位敏感女性所寻找的“所指”。她嫌弃的是当今某些新景观“过于光鲜,有一些粗糙的毛边,栽齐了,一些杂芜的枝节,修平了”;而寻找的则是那些由“粗糙的毛边”和“杂芜的枝节”等细节组成的上海的“原生态”和无法再生的文化印迹;就像诗人们期望透过浓密的梧桐树来遥感当年普希金铜像周边的浪漫气味一样。   至于吴亮的那篇《没有音乐的城市》,可能使人感到唐突和刺耳。他直通通地说道:“上海没有音乐。上海有音乐会、有音乐厅、有唱片公司、有歌唱家、有音乐制作人、有报纸音乐专版、有乐评人,但是上海没有音乐。”因为“上海没有它的音乐形象,和音乐代言人,上海只有音乐的过客。”   我的脑海中又浮现出那句歌词:“月亮在哪里?月亮在哪厢?”   吴亮之说是否准确,可以七议八论,但至少也是一种“警言”。或者说,他和王安忆的文章中所散发出的是一种对文化失落的忧患和喟叹,但更是表现了人们对寻找上海文化源泉与文化底蕴,寻找现代城市的文化形象和文化代言人的强烈需求!   上海当然就在上海——我们头顶上海的天,脚踩上海的地,喝的是黄浦江水,吃的是松江大米;我们每一个上海人正在为上海的今天,为上海的摩天大楼、跨江大桥感到无比自豪!但是,上海又是历史的上海,上海更是开中国现代化之先河的百年杰作。上海在20世纪30到40年代文化鼎盛期所创造的“海派文化”是一笔无比珍贵的财富,它所具有的独特的魅力和现代化元素是我们创造新的上海城市文化的基石与可资继承、借鉴与发扬的一个“镜像”。我们万万不能将之束之高阁,更不能弃之于市,因为,历史的失落和文化的失落就是一个城市——特别是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失落!   上海当然有自己的“音乐形象”和“音乐代言人”。诚然,在文化尚未能与经济同步起飞的“转型期”的今天,伊人暂且难以寻觅。但是,在“海派文化”丰沃土壤上重新接枝发芽的未来的新上海文化中,一定会出现新的“音乐形象”和“音乐代言人”的!因为,上海不是香港,不是当年的“文化沙漠”。上海曾经展示出自身的辉煌,也出现过它的“音乐形象”和“音乐代言人”,那就是以现代城市文化作为内核的“海派文化”及其重要分支——上海老歌。   说是“老歌”,是因为它老是不老,老是老不了!它像一只翩翩起舞的彩蝶——飞呀飞,飞呀飞,飞到东,飞到西,飞遍神州大地,飞遍天涯海角;带着海上风雨和都会风情,飞进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坎里……   说是“上海老歌”,是因为它是上海的“名牌特产”。非上海不可能有其曲,非上海也不可能有其孕育、培植和绽开这些海上奇葩的空气、土壤和肥料。上海是“老歌”的母亲,“老歌”也是上海——当年茅盾在小说《子夜》中惊呼的以“Light,Heat,Power”(光、热、力)三个词为其标志的现代国际大都会的一个会唱歌的婴儿!   海纳百川——这就是海派文化的精髓,也是上海老歌的特色。上海老歌中有委婉动听的江南小调、有激越高昂的救亡歌曲,还有典雅细腻的艺术歌曲;但数量最多、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则是诞生于1898——1949年的上海现代文化“兴盛期”(注:按《上海文化通史》之说划分)的流行歌曲,特别是40年代出现的一批作品,它进一步从农业文化的母体中脱胎而出,创造了以“近代工业文明为价值取向,并以现代化物质文明为其载体”(见《上海文化通史》)的城市歌曲。这些歌曲生动鲜活地表现了现代人的生态、心态和动态,从而使它们不翼而飞地融入国际流行文化的舞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首作品就是陈歌辛的《玫瑰玫瑰我爱你》和黎锦光的《夜来香》。   《玫瑰玫瑰我爱你》是陈歌辛40年代时的代表作。它的旋律奔放、节奏明快,巧妙地将典型的中国民族音调与跃动的现代城市节奏相融合——特别是在50年代被译成英语传入美国,并由弗兰克·莱恩(Frank Laine)加以爵士化的演绎后,使之更为国际化,从而荣登美国1951年流行音乐排行榜榜首。以后,英国的“King’s Singers”六重唱团又将它改编成一首抒情和谐的男声重唱,在全球流行。黎锦光的《夜来香》旋律潇洒自若,节奏富于弹性(用了“伦巴舞步”的节奏),它风行于东南亚,在海内外竟有八十来种版本之多。此外,他们所创作的《夜上海》和《香格里拉》等名曲,也早已成为老上海的“音乐形象”。这些歌曲生命力之强、辐射力之广和内涵与外延之深远,实在是一个不得不为之面对与不可不为之深思的课题。   流行音乐是一种国际化的强势文化,它可以借助它的运行机制和流行模式席卷全球,吞没弱势群体或使其成为附庸。而上海当时的流行音乐之所以能够特立独行,卓而不群,首先是因为它有丰沃厚实的本土文化作为基石与屏障(如三十年代流行的电影插曲《四季歌》、《天涯歌女》等均源自江南民歌),同时,因为30年代的上海,已经是一个和世界最先进的都市同步的国际大都会。它有海的容量、海的胸怀,所以能汇集百川,吞吐自若。加上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张爱玲文)上海当年的流行音乐就是这种“奇异的智慧”的结晶与化身。它们不但不被世界的强势流行文化所同化,反而将古代的江南文化与西方的现代城市文明相融并在将各种异质文化加以稀释后汲纳其现代元素,融入自度之“时代曲”中,使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音乐。   上海老歌之所以不老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它在情趣上的“雅俗共赏”。那些老歌大多可谓是文人谱写的“市民音乐”——文人与市民在这里结双成对,相得益彰。作为“传者”的文人不是躲在象牙塔中的“人上人”(如当时在音乐学院攻读的贺绿汀、刘雪庵等都写过“时代曲”),而作为“受众”的市民整体文化素质也比较高(张爱玲就总是以上海小市民自许)——瞧!那些当年的上海“老克勒”,他们举止文雅,穿着得体;既不狼吼,又不猫腻;既有档次,又有品味。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对子”,才能“二人转”,才能使上海的流行音乐又雅又俗,有品有味——那些经典美歌的歌词意韵深长,琅琅上口,而音乐则是好听好唱,曲曲难忘!真可谓是艺术的流行歌曲和流行的艺术歌曲!   上海老歌是历史的结晶,历史的宠儿,也是历史留给上海的一份瑰宝!   历史在寻找上海,上海也在寻找历史。在历史的隧道中,每个人都是匆匆的过客;但是,每个人都必须在走完这条隧道前交出一份答卷——你如何解读历史长卷中的章章节节,你又如何在历史迢远的路途上留下了什么可圈可点的印记?!我们只是历史的记录者,只想将历史留给上海;将曾被长期被弃置于被遗忘的角落中的传世美歌记录之、珍藏之;至于对这些流传了半个多世纪的歌曲的评价,历史本身已经作了最好的回答!   这是我给历史的一份答卷。
All is full of LOVE

132

主题

3512

帖子

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混世魔后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63117

终生成就奖普里策新闻奖特别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5-7-6 07: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LS对影音有三不变:对MJ不变,对《末代皇帝》不变,对陈歌辛不变! 今天终于有机会把陈歌辛专贴做好,不足之出请大家添补! 华语圈里,我爱听周璇,听姚莉、龚秋霞、蔡琴、邓丽君……归根结底是听陈歌辛! 华语圈中,我喜欢的歌手几乎都演唱过陈先生的作品:梅艳芳、徐小凤、甄妮、王菲…… 在华语流行音乐中,陈歌辛是历史浓重的一笔,堪称鼻祖。 二战结束后,美国人Frankie Laine把陈歌辛的《玫瑰玫瑰我爱你》翻唱成《Rose Rose I Love You》,并成为英语经典曲目。 其传唱及影响力之广,以至于今天的很多中国人不自信地以为是我们翻唱了外国的歌曲。 反过来讲,陈歌辛在流行音乐上的成就,即使在今天的华语圈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而陈歌辛之子,陈钢,便是传奇的延续——他是《梁祝》的创作人! 在这里,就让LS拿出自己心中的宝贝和大家一起分享,希望今人能记住他不朽的名字。
All is full of LOVE

334

主题

7876

帖子

17万

积分

圣殿骑士

轰僧哥哥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3086

终生成就奖MJJCN之星格莱米翻唱奖热心助人奖特别贡献奖活动卓越奖

QQ
发表于 2005-7-6 09:4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哪里能下载到他的音乐??
mkgenie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7-6 09: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风声边界 at 2005-7-6 09:47 AM: 哪里能下载到他的音乐??
见本贴二楼

496

主题

5006

帖子

13万

积分

版主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7423

热心助人奖

发表于 2005-7-6 13:4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左下角的那张cd我有,不过是盗版的,一直没时间听。。。。。。
《就是这样》盛泰铁盒限量版,原装未拆封DVD,需要者论坛内留言

32

主题

977

帖子

3万

积分

至尊天神

小麦粉

Rank: 8Rank: 8

积分
31952
发表于 2005-7-8 13: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届网络小姐陈帆红好象是陈纲的侄女(刚才查了一下,的确是他的伯父)当时看她的个人介绍,提到梁祝的作者是她的长辈。所以你一发此文,我就想起来她,原来再往前数,还有高手。这么说她有印度的血统,看下图还是能看出来点,当时就觉得她眉目间很美。 对那个时期的音乐文化很感兴趣,曾经下了一些旧上海歌曲专集,很多关于旧上海的电影里放的歌曲都很喜欢,比如电影’紫蝴蝶‘里跳舞的时候放的那首。上海那时候真的很摩登,电影业空前繁荣开放,美国和欧洲的片子基本都是同步上映,虽然一直都是保持跟西方文化同步,那时中国人审美标准还是很高的,并不是对西方文化一味迎合,当时全国唯一的一家电影周刊,上海出版的‘玲珑妇女图画杂志’的副刊‘幕味’(movie的中文谐音),对每周的新电影评级,好莱乌片子很少拿到A,一般都是B ,B-这样,当然中国本土的片子的 rating也不高,1933年整年大概只给了两部片子A,My weakness (大光明剧院1933年开幕电影),和堂吉诃德。 这大概能反映当时中国人对于好莱乌片子质量的态度。(以上参考 Lee,leo Ou-fan写的一篇关于上 海3,4十年代都市文化的文章,对这段印象满深刻的) [ Last edited by viola_jean on 2005-7-8 at 01:17 PM ]

132

主题

3512

帖子

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混世魔后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63117

终生成就奖普里策新闻奖特别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5-7-9 05: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viola_jean at 2005-7-8 05:10 AM: 第一届网络小姐陈帆红好象是陈纲的侄女(刚才查了一下,的确是他的伯父)当时看她的个人介绍,提到梁祝的作者是她的长辈。所以你一发此文,我就想起来她,原来再往前数,还有高手。这么说她有印度的血统,看下图 ...
他们家的人的确都长得漂亮,不讲什么印度不印度了,那都太远了 名门找的配偶都不会差,才会有这样的结果吧 我看过很多关于那个年代的纪录片,那时候上海真是比现在牛得多,如今狂牛的汇丰、AIA全都诞生在那里 许多人的回忆里,最值得一提的要数当时的传媒。那时候没有INTERNET,但所有的文学、影音……总之文化方面都是紧跟世界最前端,很多人至今不解。
All is full of LOVE

31

主题

1183

帖子

2万

积分

圣族

PT教主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47
发表于 2005-7-9 23:36:43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常常让人吃惊,说是东方的巴黎一点都不夸张 比如那个著名的百乐门大舞厅,我去看了招牌才吓一跳 原来英文是“Paramont”!


是不是梦   我不知道

是不是梦   我不想知道

22

主题

184

帖子

4889

积分

中级会员

卖刮胡刀的

Rank: 3Rank: 3

积分
4889
发表于 2005-7-10 00: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怀念《乱世佳人》与美国同步上映的日子 那个时代, 东亚的中心是上海,不是东京

132

主题

3512

帖子

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混世魔后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63117

终生成就奖普里策新闻奖特别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5-7-10 00: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2004漫游太空 at 2005-7-9 04:13 PM: 怀念《乱世佳人》与美国同步上映的日子 那个时代, 东亚的中心是上海,不是东京
怀念阮玲玉去世时万人空巷的时代 中国现在没有这样的事了
All is full of LOVE
Supernannan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7-10 00:29:43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2004漫游太空 at 2005-7-10 12:13 AM: 怀念《乱世佳人》与美国同步上映的日子 那个时代, 东亚的中心是上海,不是东京
听了爱神的OST,好多老上海的歌~~还是欣赏不了那时代的音乐 ,虽然‘花样年华’拍的很有韵味。 不知道人们抛开了对旧上海那个时代的怀念~还会不会喜欢它的音乐~或许不能分开来看~~ 但是似乎也有不少现代人喜欢。。。

132

主题

3512

帖子

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混世魔后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63117

终生成就奖普里策新闻奖特别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5-7-10 00:54:13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Supernannan at 2005-7-9 04:29 PM: 听了爱神的OST,好多老上海的歌~~还是欣赏不了那时代的音乐 ,虽然‘花样年华’拍的很有韵味。 不知道人们抛开了对旧上海那个时代的怀念~还会不会喜欢它的音乐~或许不能分开来看~~ 但是似乎也有不少现代 ...
我想的确有好多人是冲着“怀旧”来的 但那个时代的音乐,真的有很高的艺术性 不论是作词还是作曲,至于演唱方面,有不少争议,暂且不提 可至少龚秋霞、姚莉的唱是很牛的,听听《梦中人》、《秋的思念》,《苏州河边》? 那个年代的“词”,今天看半文不白,在当时是大通俗,所以今天听来特有韵味 那个时代的“曲”,以陈歌辛为代表,清雅,甜美,朗朗上口。 如果仅仅是怀旧,不会热唱到今天,你看《恭喜,恭喜》,哪年过大年华人地区不听的? 用这些歌来怀旧,是因为他们可以代表那个年代,those good old days,但这与其艺术性并无冲突 “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中字舞也很有代表性,可是却没人追捧,没人提说他有艺术性,不是吗 [ Last edited by Little-Susie on 2005-7-9 at 05:05 PM ]
All is full of LOV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MJJCN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迈克尔杰克逊中文网(Michael Jackson Chinese Fanclub)[官方认证歌迷站] ( 桂ICP备18010620号-7 )

GMT+8, 2024-5-12 09: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