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杰克逊中国网  - 歌迷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MJJCN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912|回复: 19

《飘》:乱世佳人

[复制链接]
mkgenie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7-22 19: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飘》DVD 2004年11月9日发行的四碟装收藏版DVD 影片英文名: Gone with the Wind 影片中文名: 乱世佳人 影片别名: 飘 影片分类: 故事片、言情(爱情)片 色彩: 彩色 声音: 有声 影片产地: 美国 制片公司: 米高梅影片公司 美国塞茨尼克影片公司 出品年份: 1939年 影片长度: 225分钟 [center]影片演职员[/center] 导演 维克托·弗莱明 制片 戴维.塞尔兹尼克 男主角 克拉克·盖博 女主角 费雯·丽 主演 哈蒂·麦克丹尼尔 奥利维亚·德·哈维尔兰德 芭芭拉·奥尼尔 伊夫林·凯斯 莱斯利·霍华德 [center]影 片 获 奖 情 况[/center] 第12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影片 第12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女主角 费雯·丽 第12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导演 维克托·弗莱明 第12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女配角 海蒂·麦克丹尼尔 第12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女配角 哈蒂·麦克丹尼尔 第12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摄影 第12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改编剧本 第12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影片剪辑 第12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艺术指导 [center]剧 情 简 介[/center] 这部传世经典影片讲述的是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郝思嘉与白瑞德之间的爱情故事。郝思嘉美丽而富有活力。她想得到阿什利,但阿什利却要和他纯洁的表妹梅兰尼结婚。在十二橡树将要举行大型舞会,很多年轻人都要参加,保姆警告郝思嘉在舞会上要举止得体。舞会这一天恰好南北战争爆发,舞会上出现了一个新面孔——白瑞德。后来两个人历经磨难,郝思嘉一直不承认自己对白瑞德的感情,直到南北战争结束后,白瑞德最终离开她时,她才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其实是爱白瑞德的。本片的宏大场面和豪华气派可谓是开一时之先,而克拉克.盖博和费雯.丽的精彩演出也早已成为影史经典 。 [img]海报[/im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mkgenie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5-7-22 19: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乱世佳人》口译记    •宁 娜• [/center]                      (一)    我看到的《乱世佳人》已是第二个拷贝。第一个拷贝可能是49年老美从上海撤走时留下的。经过多年风雨已是破烂不堪。有人说是江青给看坏的,或是她那伙人给看坏的,真假咱是不知道。反正胶片断了很多次。如果是垂直断裂,接一次损失一到两个画格;如果是平行的撕裂压伤,就可能损失几丈画面。江青曾想译制这部经典,可能是拷贝太差了没弄成。搞到后来三小时四十二分的片长只剩下三小时零几分,彻底报废了。罗马尼亚朋友及时雨般送给中国一个新拷贝。这就是第二个拷贝,带着罗文字幕。    当时的内部参考片放映制度还是江青在位时订下的呢。要严格限制观摩对象、人数、场次。我想,一是没有版权;二是内容比公映的丰富、宽松,会搞乱思想;三是狼多肉少,看坏了没地儿买新的,江青也只好如此。观摩对象限定电影界(各制片厂,电影学院,摄制组等)。一般情况下在我们单位的放映室放,这样可控制人数、场次。内参片很多没剧本,没字幕,没办法译制。再说不打算发行,译制也没必要。我们这些口译主要是靠耳朵听,找找有限的资料,当然只能译个大概齐。翻出的东西不权威,不能变字幕变声带印上胶片。人也只能跟着片子走,放一次翻一次。那时的所谓“现场口译”决不是打无准备之仗上去就译的。有人这么干过,效果可想而知。我们翻片既不能像配音演员那样激情出演(观众要烦:倒底是谁演?!),也不能木滋滋地念经“毁片子”败观众的兴。太积极太消极都不行,要中庸。又因为是专业观摩,翻片的同时应介绍一下影片的风格流派、导演、演员、背景等,像老师分析课文一样。    《乱世佳人》热门,一年总要放好几次。组里几个老翻译都把着口译本不撒手。我是刚进单位的新人,年轻,自然没我份。听老同志们翻过,嘴慢跟不上画面。曾分给我一部《精神病患者》(Psycho,1960),没有剧本字幕资料,完全靠听,活活听坏了一台收录机。片子翻完后养在深闺人未识。几个月过去,没有另外的片子给我,我也一直没机会上场口译。    机会终于来了。83年的春节前夕,湖南的潇湘厂要求内参观摩,点了《乱世佳人》,广西厂也要搭顺车。办公室的老同志们都油了,春节除了上影厂这样的好地儿哪儿都不去。于是决定“锻炼锻炼小姑娘”,给了我几盒录音带,让我去。我可知道听录音的厉害了,又只有一周的时间,我不干,坚决要个提纲什么的。最后,一位好心的老同志把她的罗文字幕翻译本借给我。罗文字幕是请外文局的翻译翻的,提供了一个故事框架。不过,英文-罗文-中文转了几道弯,文字干巴巴的。其实几位老同志都做了些听原文丰满口译本的工作,可那是别人的劳动成果,不能不劳而获。我决定自己听,自己译;自力更生,自食其力。那个星期我好像没怎么睡觉,脑子里成天响着《乱世佳人》的音乐、剧中人物的美国南方口音。幸亏有罗文本提着,不然一定一败涂地。    身着带护袖的大棉袄,脚蹬土气十足手工制的肥棉鞋(全是70年代的行头),我背着录音机和剧本,踩着清晨的积雪,爬上了北京至长沙的1次列车。                       (二)    北京到长沙的路上经过了哪些地方,车窗外什么样,我一点不记得。只记得自己不停地听听听、翻翻翻、写写写、抄抄抄,忙了一路。到长沙是第二天上午十点。小雨中有人举着写有我名字的接站牌,我马上过去站到他的“旗”下。未及张口,就听那人问我身后一人:“片子拿到了吗?”后面的答:“已经装车拉走。嘿,很长啊,24本呢(普通片长10-12本)。翻译还没到吧?”我赶紧说,“到了,就是我。”两人一楞,一起朝我看过来,脸上立刻写满失望。我有点不高兴:不就是穿得土点、觉没睡好有点菜色、不像个翻译官吗?至于那么难接受?半晌,他们才讪讪地说对不起,你们的老张老李怎么不来?我说老张老李忙啊,就我闲着。他们不说话了,拎了我的行李,大家上车。    潇湘厂门口一些人在探头探脑。看我们一行匆匆马上有人上来打招呼:翻译到了?他俩反应很快:不是,来试镜头的。    刚在业务办公室坐定,外面闹闹地有人说话:“翻译到了吧?门口要票子的已经聚了一百多号啦。他们讲那穿大棉袄的就是,北京冷她才穿那么多。哈,还‘试镜头’呢。老周呢?”里面回答:“早躲起来啦,坐在这儿还不叫要票子的吃了。”    负责业务的老王同志开口就叫苦:放两场怎么够啊?我们厂的放映厅那么小,职工加家属根本挤不下;湖南的礼堂都小小的。你看,省委,市委,各文艺单位,协作单位,关系户,谁不想春节弄场内参看看?我们不趁这机会打点领导,以后日子怎么过?宽点儿,让我们放三场吧。“哎,我可做不了主,跟我们头儿说吧。”我心里对他们挺同情。可电话里头儿对我说,潇湘厂一贯如此,软磨硬泡,死缠烂打;别听他们的,你翻两场就走人。他们没翻译放不成的。盯住,要他们按时把片子寄到广西厂。告诉他们,违反规定以后内参就别看了。然后头儿让我把话筒给老王。他们说着说着声音轻下去,我隐隐约约听到“没翻过”,“第一次”等词,想是在说我吧。最后大家说定了:两场,都在第二天。潇湘厂和一个800座位的省委礼堂。    中饭和晚饭我都是在厂食堂买饭票吃的。没油的煮茄子和咬不动的炒肉丝。下午和厂里的其他客人一起去了岳麓山公园、橘子洲。景色不错,可惜天阴阴的,我也没心思瞧。晚上住进四人一室的招待所。躺在有点潮乎乎的被子里,想着首次出征遭到的冷眼冷遇,我几乎剃头宣誓:上帝是我的见证(“As God is my witness”),我不能失败,我也决不让自己失败。我要打胜这一仗!    下午一点。潇湘厂的放映厅。除了有座儿的,还有自带凳子的,站着的,抱孩子的,满满登登,水泄不通。临时翻译台设在过道上,上面是台灯和茶杯。地上拉满电线。我带上耳机,抓着话筒,感觉像演《永不消逝的电波》。突然,我开始颤抖。先是腿肚子抖个不停,然后手发僵,嘴发干,连牙都“格格”地响起来。我对自己说,怕什么,就当观众不存在,不存在。可没用,一点没用,紧张得无法控制。我赶紧站起来,甩甩手,喝口水,深呼吸,又坐下。影片开始了。    片首的字幕一出现,我就像出了闸的水,哗哗地说起来。字幕才走到三分之一,我已经把全部内容翻完了。坏了,抢前了,下面慢点。人物的对话一开始,我又刹不住车地往前冲。急什么急!我真想给自己两巴掌。应该学老张老李那样慢慢拉长腔嘛。我等了三拍再开口,坏了,又慢了。对话过去啦,得追回来。我一下快了,一下慢了;一会儿看银幕,一会儿翻剧本,一会儿听耳机,手忙脚乱,大汗淋漓。潇湘厂的同志递上一块毛巾:别急,慢慢来,擦擦汗吧。我定了定神:调整的步子不能大,要稳,要稳。大约二十分钟后,终于稳下来了。我跟着罗文字幕(上面总有几个字,如地名人名等,和英文长得差不多),慢慢调整速度。渐渐地,我自如起来。本人口齿清楚,说话流利,语速快,挺适合干电影口译的;本子翻得不差,读起来顺口,只要正常发挥就行。给自己打气很有效,不知不觉中,信心找回来了。影片放到三分之一时,我已完全控制了速度和局面,还不时对本子进行现场精简(不可能每句都翻的)。没对话时,给观众讲讲美国南北战争,双方力量对比,亚特兰大弹药库大火,火车站躺着的望不到头的伤兵,影片的几任导演,还有黑人演员Hattie Mc Daniel(黑妈咪)。慢慢观众也与我有了交流。那个北方兵被Scarlett往脸上开了一枪,满脸血污滚下楼梯时,我告诉大家那脸上抹的是黑草莓酱,引起一阵大笑。啊,黑暗中这么多观众聚精会神,我的感觉真是太棒了。    影片结束,一片掌声。厂领导跟我握手,“翻得好,翻得好啊!”我高兴得像在天上飘,所有忧虑和烦恼统统Gone with the Wind(随风而去)。                       (三)    晚餐极丰盛,是厂里请我慰劳我的。我认出了湘系名菜东安子鸡和豆瓣鱼。味道好极了,又香又辣。有人来讲,客房给我换了单间,东西也都替我搬过去了,“要让翻译休息好。”可惜我没有太多时间享用美味,下一场是晚七点。    礼堂正门前是铺天盖地的人群。警察在涌动的人堆里挣扎着维持秩序。对绝大多数长沙人来说,这场是惟一的机会。“咱们走侧门,”潇湘厂的俩同志很果断。“哪里的?票呢?”验票的喝住了好容易挤上去的我们。“翻译。”“什么翻译,假的!翻译刚才已经进去了!”两位陪同很镇定:“进去的男的女的?”“男的。”“那才是假的呢!翻译是北京来的,你看大棉袄!我们是潇湘厂的。工作证。”验票的仍然迷惑:“那男的挺有翻译派头的,我们一点没有怀疑。”“是哪个剧团的演员演戏呢吧?”大家一楞,旋即大笑。    长沙观众的聪明才智令人叹为观止。打着给翻译送东西的旗号至少混进来一个班。临时翻译台的上下周围摆满了“翻译用品”:暖瓶4个,台灯2个,笔1支,茶杯2个,新灯泡1盒,蛋糕2块。潇湘厂的同志笑:这都是一些内部人士自己找由头混进来,而把发的票给了家人亲友。哎,椅背上还搭着块毛巾——我一下想起下午的尴尬,又乐不可支。在北京,最鬼的观众要数电影学院美工系。影片上的假都能造,几张假票算啥?可终于有一天,手出汗的验票摸了一手颜料。电影学院受到警告,又是保证,又是检讨。其他还见过影星谎说票丢了想凭名脸混进去的。那些个都是小菜,哪有这等想象力。    观众还没入场,我们把多余的东西归到角落,开始拉电线、试音响。这个礼堂除了大简直没有其他优点。放映厅好像跑气,兜不住声音;形状也不好,窄而长;话筒声没传多远就有气无力了。位子特多,都坐满再加站票恐怕抵得上半个体育场了。这决不是那800座儿的礼堂,北京知道肯定不干。可是观众这么踊跃,我也不想当恶人。睁一眼闭一眼吧。    放人进场了,很快座无虚席。我正调台灯的灯光,一只软软的小手放到我的膝盖上。“阿姨,我能坐到你的腿上吗?我看不见。”这是个约六岁的小姑娘,人长得甜甜的。我问怎么一个人来。“没有呀,我是和我的哥哥一起来的。”她一指,那比她大不了多少的哥哥已然坐在某叔叔的腿上。“你有票吗?”我轻声问。摇头。小姑娘凑近我耳边:“我们是从大人腿边上钻进来的。”我朝旁边一位女观众笑道,这孩子机灵,观察半天发现我这儿空。那观众也乐,“坐我腿上来吧,翻译阿姨要工作的。”    影片的音乐一起,全场大乱。前排喊:“吵死啦!”后排叫:“听不见!”调一调又反过来了。前排喊:“听不见!”后排叫:“吵死啦!”我的话筒一响,又是一片嚷:“翻-译-听-不-见!”翻译台只好在过道上移前移后,来回调整,寻找黄金分割点。这一场翻得好辛苦。为了观众,我嗓子几乎喊冒了烟。四个小时里不停地喝水、喝水。终于到了Scarlett和Rhett分手的终场戏:Scarlett问:“Rhett,如果你走了,我去哪儿呢?我怎么办呢?”Rhett回答:“Frankly,my dear,I don’t give a damn!”这句台词太有名了。因说了“粗话”(当年真够“五讲四美”的,damn就算粗话),违反了电影检查法“海斯法典”,制片人被罚款500美元。在北京,老张老李们都翻:“我管着呢!”下午我保守地随了流。现在想想实在不够味。掂量来掂量去,干脆心一横,反正也罚过款了,“坦白地说,亲爱的,我他妈的管不着!”竟赢来暴雨般掌声。    在循环反复的声音闪回中,Scarlett在亚特兰大住宅的楼梯上问自己:“到底什么东西才是值得珍惜的呢?…Tara!Tara!Tara!…家。”她抬起头,要回家去坚守土地等Rhett回来:“反正,明天是新的一天!”(“After all,tomorrow is another day!”)我用最后一点底气喊完最后一句赶紧往厕所跑。    “他们找你,”小姑娘站在厕所门口。“你怎么还不回家?谁找我?”“我带你去。”她小大人样向我伸出手。潇湘厂的同志等在翻译台旁。据说刚才省委领导要向翻译祝贺要握手到处找不到人。                       (四)    长沙到南宁不通飞机,火车线从衡阳开始有很长一段是单轨,得不时停下避让对开的车。去广西厂一般先飞桂林,再乘火车。因交通不便,厂里派专人在桂林送往迎来。常驻那儿的吴同志已为我在漓江饭店定了房间。临行前,潇湘厂的同志热情地送我一筐邵阳雪峰蜜桔(足有30斤)。我拼命推辞,他们拼命坚持:我们的情意,送你过年的;别忘了潇湘厂,以后常来多来;老张老李忙,你就来。盛情难却。    飞机到桂林是下午四点半,晚点一小时。机场很小,像个足球场。我们是那天最后的航班,乘客一散,立刻冷冷清清。我等了两个小时,吴同志踪迹全无。那筐蜜桔令人大伤脑筋:不能拎,不能抱,不能拖,不能挑;只能掀着滚着往前挪。好容易挪到了大街上。暮色中,行人匆匆。我问漓江饭店,路人指了不远处的一座摩天楼。要不是蜜桔对我意义非凡,我真想扔下它,自己奔过去。终于一个推自行车的女孩当了雷锋。她帮我把桔子架上车,一直送我到饭店门口。我给她一堆桔子,她只拿了一个。    看到我把筐搬进光可鉴人的水磨石大厅,女服务员从柜台里跑出来。“刚下长途车吧?我们这里不能随便住。你到对面去问问,他们便宜。”我往对面看,看到一个大车店模样的“大众旅社”。我转身耐着性子走到柜台:“广西电影制片厂的吴同志为我在这里订了房间,请你查一查。这是介绍信。”女服务员半信半疑地查去了。回来说,房间订过,现在取消了,你另找地儿吧。我倔劲儿上来:我就住这。贵也住。反正广西厂掏钱。谁让他们把我扔这、把影片扔机场不管的!服务员不给房,我把经理嚷出来。他说房是有,80元一间。八十!我的月工资才六十。经理和服务员沉默的鄙视刺伤了我。我穿肥棉鞋的脚一跺:八十就八十,我他妈的住了!    晚上打了好几个电话才联系到吴同志。他说看飞机没到以为我没来,就办别的事去了。我问他退掉的房间是八十吗?他讲差不多差不多。我们说好第二天中午他先去机场取片,然后我坐饭店车到火车站碰头,一块去南宁。    这天是腊月二十八。到南宁天快黑了。吴同志叫车把我直接送到南苑宾馆自己回家了。这个宾馆很高级也很漂亮。客房修在四面有落地玻璃窗的水榭里,岸边杨柳依依。我在风吹微波荡漾中入梦。    半夜,我被敲门声惊醒。三位广西厂同志来接我去录音。他们讲:两场电影都在腊月二十九,我翻完就到了晚上,错过去飞上海的班机;三十再飞晚上就不可能赶回家(南京)了。而录完音我下午就可到上海。他们保证按时把片子寄回北京。“那跟我们单位商量过吗?他们同意吗?”“你们头儿同意,说这样好。”    厂里的录音设备很棒,夜深人静,一切顺利。录音师把每盒录音带标了号,做了记号。我想他们专业,做到与画面同步不太难。只是空荡荡的小放映室让我很失落。我想念长沙观众。    早晨五点我东歪西倒地回到宾馆。南国的春天真美啊:水鸟儿展翅飞,寒鸭戏水;花红柳绿,一派生机。筐里的蜜桔散出香味,我心里甜甜的:要回家过年喽!    节后返京汇报工作。头儿对我在长沙的表现很满意,潇湘厂也打过电话感谢了。说起在广西厂半夜录音,头儿立刻严肃起来:“这是谁的主意?”啊?!我大惊。广西厂假传圣旨、调虎离山?!头儿说,怎么可以把录音给他们,有了录音他们可以放跑片,我们就搞不清那一天他们到底放了几场。我傻眼。头儿又说,吴同志把那八十块的单据寄来了,说我住宿超标,要北京付钱。嘿,这广西厂!    不管怎么说,这次两厂之行成了一个小小的里程碑。我从此“站”起来了。《乱世佳人》成了我的片子。以后的八年中,它到哪儿我到哪儿,跟片口译几十次。当然,我再没有穿大棉袄肥棉鞋出征过。
mkgenie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5-7-22 19: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乱世佳人(四碟收藏版) / Gone with the Wind (Four-Disc Collector's Edition) 影片基本资料 片  名:Gone with the Wind 导  演:Victor Fleming  主  演:Clark Gable Thomas Mitchell 费雯·丽(Vivien Leigh) Leslie Howard Ms. de Havilland  发行公司:米高梅(MGM)  影片类型:剧情(Drama) 战争(War) 浪漫/传奇(Romance)  级  别:PG 片  长:283分钟 首映日期:1939年1月1日 -------------------------------------------------------------------------------- DVD基本资料—— 发行公司:Warner  发行日期:2004年11月9日 区  码:1区 视频格式:标准全屏幕格式Fullscreen 1.33:1 字  幕:English, French, Spanish (有英文CC字幕) 音  轨:英语-DD5.1,法语-DD5.1,英语-DD2.0 碟片数量:4 碟片规格:D9 规  格:四碟收藏版;详细资料 参 考 价:$39.92 / 国外购买 附  录: 碟 1 和 2(正片) 采用华纳 Ultra-Resolution 技术修复 历史学家鲁迪·贝尔默的评论音轨 5.1 杜比 原始单声道 碟 3 传奇的诞生:乱世佳人 — 由塞尔兹尼克的儿子于1989年制作,克里斯托弗·普勒莫担任旁白的纪录片 [125 分钟,第一次以DVD的形式发行] 修复传奇— 深入了解华纳的修复实力以及 Ultra-Resolution 技术 1939年在亚特兰大首映时的镜头和1961年亚特兰大举行内战百年纪念时重新放映的镜头 旧南方 米高梅于1940年在《乱世佳人》前加映的短片,由弗雷德·兹尼曼执导 全球发行版本的语言 其他语言版本剪辑 预告片库 碟 4 梅兰尼的回忆:奥利维娅·德哈维兰德回忆《乱世佳人》— 为本DVD套装专门制作的全新纪录片 克拉克·盖博:值得纪念的王者— 描述这位传奇演员的一生 费雯丽:郝思嘉与白瑞德— 由杰西卡·兰格主持,一览费雯丽的命运多舛的短暂一生 介绍本片著名演员生活及演艺生涯的小纪录片 完整全彩还原1939年至1941年首映路演所出售的22页纪念小册子 国内网上购买
如果回溯罗里近年的修复成果,《乱世佳人》是这个公司图像修复水平最高的一部。 原因在于,过去罗里的几部比较经典的修复作品中,虽然画面的色彩和清晰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如《西北偏北》和《雨中曲》等,但是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副作用,就是锐化过度导致的图像边缘过强,俗称“镶边”,因此前年的很多REVIEW在欢呼《雨中曲》的同时,也对这片图像上的锐化过度颇有微辞,我查阅的很多文献对这片的图像只给了相当于85分左右的成绩,多数都是因为这个原因。 但是自从罗里在开始给派拉蒙公司进行一些旧片的修复工作后,这种过度的锐化开始被注意和抑制了,前年和去年罗里在派拉蒙的旧片《小巨人》和《罗马假日》的图像修复上就赢得了满堂喝彩,虽然有些人对罗里的《捉贼记》和《夺宝奇兵三部曲》的修复有些不同看法,但是罗里认为,抑制影像增强时的过度锐化是极其重要的一个修复要素,所以即使某些影片没有得到画面上的很强修饰,但还是保证了影像的层次。 《乱世佳人》就是罗里这种哲学的最新作品,在观看的过程中,偶明显的感受就是影片的色调没有像罗里过去的作品那么鲜艳,保留着一种旧片的偏黄感受,但是影像的层次和清晰度却得到了最大的提升,很多在以往的版本中看不到的细节,在新版本中都得到了比较好的表现,例如上面第二组的盖博手中的杯子及其内容物,就很清楚得被表现了出来,而且全片影像都层次丰富和分明,光影感受都非常细腻生动。整片中我几乎没有看到有图像过度锐化导致的噪点增多和镶边现象,这简直是旧片修复的奇迹。 所以与以往的版本相比,新版的《乱世佳人》有种天上地下的感觉。
mkgenie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5-7-22 19:36:30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 “乱世佳人”费雯丽的凄婉爱情 [/center]   1967年7月8日,因出演电影《乱世佳人》、《魂断蓝桥》、《欲望号街车》而享誉世界的女演员费雯丽在伦敦去世。   作为一个演员,费雯丽在银幕上演出了一个个动人的爱情故事;而作为一个女人,她一生的爱情生活却十分凄婉。   她是律师家的女主人,却渴望成为一名女演员   1931年,当31岁的霍尔曼在街道上遇见18岁的费雯丽时,这位一向举止得体的律师竟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那张令人神往的脸:圆润而俊俏的下颌,唇线清晰而优雅,双眸闪动出夺人心魄的聪慧,面庞秀丽得举世无双。霍尔曼律师按部就班的人生由此突然出现了爱情故事。   霍尔曼在街区的舞会上得以与费雯丽相识,他用最绅士的风度带着她起舞,他关切地与她聊到她的生活和愿望,对于在修道院长大的费雯丽来说,霍尔曼律师成熟的亲切与温存是她从未遇到的。第二年,费雯丽考上了皇家戏剧学院。于是,霍尔曼每天都在她下课的时候等在学院门口。出身名门,剑桥毕业,在伦敦有自己的事务所,还有众多事业有成的朋友,霍尔曼所具有的一切令费雯丽感受到一个男人的智慧是多么值得敬重。后来,霍尔曼律师所有的朋友对那时的费雯丽记忆最深的是:美丽而柔顺。   只有母亲了解费雯丽的生命里其实潜藏着不可遏制的激情,她知道这一点是温文尔雅的霍尔曼根本无法理解也不可能接受的,她警告费雯丽钦佩一个人并不等于爱这个人。但是,费雯丽从6岁起就独自与修道院的嬷嬷一起生活,这让她后来一生遇事总是习惯于首先揣摩别人的愿望,哪怕要隐忍下对自己的伤害。所以,当霍尔曼律师向她求婚时,还是学生的费雯丽就答应了。   费雯丽成了霍尔曼家安逸的女主人,成了一个漂亮女孩儿的母亲。但是不久,费雯丽就告诉霍尔曼,她要回皇家戏剧学院继续学习。她没对霍尔曼说的是,她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女演员。霍尔曼律师对舞台不屑一顾,他的智慧再也不曾造访过费雯丽内心的渴望。他先是愤怒,继而嘲讽,后来就不解地沉默了。而费雯丽渴望着走上舞台;同时,她又不愿伤害霍尔曼和女儿。费雯丽天性的敏感令她深切地感受着自己的痛苦,她在这种苦痛中获得了她对男女情爱最果敢也是最伤怀的理解:爱情应该是自由的。   爱人使她得以走向《乱世佳人》,使她得以名垂世界电影史册   1936年5月,费雯丽被告知,她将与奥立弗合拍电影《英格兰大火记》。费雯丽见到奥立弗时说:“很高兴我们在一起工作。”奥立弗说:“片子一旦拍久了,我们很可能要讨厌对方。”事实是,当《英格兰大火记》停机后,奥立弗因为不能忍受分别而成为霍尔曼律师家每天必定出现的客人。朋友们直到费雯丽去世后依然记得他们当年“彼此深深为对方所陶醉”的情景。   费雯丽天天晚上坐在剧院里看奥立弗演出《哈姆雷特》,回到家后,霍尔曼律师冷漠的目光令她只有通宵达旦地读书。双重生活折磨着费雯丽与生俱来的优雅,直到有一天不堪承受。她告诉霍尔曼,尽管他不同意离婚,但她也必须离去,因为一个人应该葆有心灵的健康,她要和一个懂得她的人生活在一起。而奥立弗对他的朋友说,他们两个都克制过,但已经无法坚持。奥立弗有过贫困的童年,有过等待成功的屈辱,费雯丽给予他的无限的爱是他从未遇到过的。而奥立弗的支持也令费雯丽的舞台生命更加动人,并最终使她走向了世界电影史上的不朽之作《乱世佳人》。   1938年,为了能与在好莱坞拍摄《呼啸山庄》的奥立弗相会,费雯丽越洋过海来到美国。此时,全体美国人民正为一件事而争论不休:谁演电影《乱世佳人》中的郝思佳?制片人大卫对所有试演过这一角色的女明星均议而不决,这令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为《乱世佳人》操心不已。奥立弗知道费雯丽非常想扮演郝思佳。12月10日晚,通过奥立弗的引见,大卫的弟弟迈伦将费雯丽带到了大卫面前,他说:“喂,天才,我给你带来了你的郝思佳!”大卫看见费雯丽那双灰蓝色的眼睛既温情脉脉又流露出猫一样的狡黠,他感受到了费雯丽高贵的外表下压抑着的瞬间即可爆发的情感力量。费雯丽没有一丝的怯懦和造作,她的柔媚可人中混杂着惊人的桀骜不驯,这种非凡的个性可以让一个女人在任何时候都与众不同。大卫终于为《乱世佳人》找到了郝思佳。1940年,电影《乱世佳人》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费雯丽获得了最佳女演员奖。《纽约时报》评论说:“费雯丽所扮演的郝思佳如此美艳动人,使人不再要求演员有什么天才;可她又演得如此才华横溢,使人不再要求演员必须具备这样的美貌。”而费雯丽为电影《乱世佳人》所付出的却是她永远无法重新得到的——拍摄影片所需要的红色尘土令她染上了肺结核。   这一年的8月28日,奥立弗和费雯丽分别离婚,两天后他们结婚。费雯丽懂得,爱情能够展示人性的美丽与尊严的时候才是有价值的。她坚信她与奥立弗炽烈而忘我的爱情能够经受住一切考验。20年后,当她发现自己错了时,竟难以置信。   她后来说,如果能重新拥有生命,她还会做一名女演员,还会嫁给奥立弗   费雯丽在《乱世佳人》之后又出演了电影《魂断蓝桥》、《汉密尔顿夫人》、《安娜.卡列尼娜》。1951年,因出演《欲望号街车》,费雯丽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随后又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令朋友们惊异的是,费雯丽无视自己在银幕上的成就,她仰慕着奥立弗杰出的舞台表演。奥立弗说:“必须去感受。痛苦、热情、忧伤,一切的感受都会使你永远地失去一些东西,而一切的感受又会使你的内心更加丰富。”奥立弗的主张对于费雯丽来说几乎是致命的,因为她太真挚,总是动情地感受他人的命运,又从来表里如一,于是她所表演的每一个悲剧故事都在消损着她的健康。《魂断蓝桥》中的玛拉因为爱而死在车轮下,《汉密尔顿夫人》中的埃玛因为尊严而失去了一切,《欲望号街车》中的布兰奇因为不愿忘怀而被强行送往精神病院……一次次忘我地置身于这些角色中的费雯丽终于病了,没有人知道她脆弱而又紧绷着的神经何时会突然崩溃,她拍《乱世佳人》时染上的肺结核也更加严重了。   奥立弗开始感到了无能为力,他越来越长时间地离开家去巡回演出,费雯丽曾在极度绝望中给奥立弗写出长达22页的信,诉说她的孤寂和思念。但是,1960年6月,当奥立弗要求离婚时,费雯丽的回答是:当然,奥立弗夫人将满足他的一切要求。费雯丽知道爱意味着尊重别人和尊重自己,男女之爱最不堪重负的是虚伪和强迫。她不能让奥立弗经历20多年前她与霍尔曼之间发生的痛苦。这样的理解令费雯丽在一往情深的爱情逝去时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   7年后7月里的一个晚上,费雯丽独自在她的寓所死去。在她去世的前一天,她曾给朋友送去两棵玫瑰,她说:“如果你现在种,它们很快就会生根。种花人把第一棵叫做费雯丽;另一棵是你,叫做超级明星。”朋友说:“这就是说,两棵玫瑰都是你。”费雯丽的眼睛一下湿润了,过了很久她才说:“所有的花都应该好好施肥……”
如果把费雯丽的一生拍成电影的话,相信那将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影片的开始应该是这样的:"一战"前夕,在印度东北部海湾的一个英国殖民者的王室家族中,小公主费雯丽降生了……费雯丽在这个美丽的国家度过了她生命中最初的六年. 费雯丽的父亲欧尼斯哈利是在印度经商的美国人,同时是一个具有表演天赋的业余戏剧好手;母亲葛储耶克以则是法国和爱尔兰的混血儿,外表弱不禁风。父母俩于1911年结婚,两年后便在印度的大吉岭生下美国美丽非凡的女婴费雯丽哈利。 费雯丽尚未满周岁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哈利参加了印度骑兵队,二年后奉调到卡德满都。当地有一个由英军太太们组织的业余剧团,经常表演一些儿单剧和哑剧。才三岁大的费雯丽便打扮牧羊女,上台朗诵了一?quot;小小鸟",反映出她血液中早已蕴藏的表演天份。 哈利喜欢拈花野草,葛储的婚姻生活过得并不愉快,因此转向宗教寻求慰藉。在母亲的坚持下,费雯丽庆才满七岁时便被送回英国的圣心修女院就读,从此远离了洒满金色温暖阳光的印度和多彩多姿的童年生活。 冰冷苍白的修女院宿舍,使费雯丽感到相当寂寞,但她在那个时候已决定长大后要做一个伟大的女演员,因而对修女院的音乐和戏剧训练都特点认真,并且成为全校唯一在深外活动中选芭蕾舞的学生。一转眼,费雯丽十三岁了,外表看来已是个漂亮灵巧而又思想前进的少女。她告别了修女院,挽着父亲的手臂到欧洲大陆各地旅行,长达四年之久。此时,她广泛接触了法文、德文和意大利文,成为广受男孩子欢迎的快乐女孩。学校生活对少女时代的费雯丽来说只是一种点缀。 1931年复活节,芳龄十七的费雯丽首次读到英国文豪D,H,劳伦斯埔出版便引起争议的小说《儿子与情人》,大胆的性描写挑动了她年轻而活跃的心。昔日在圣心修女院的好朋友玛莲萄到文此时已成为好莱坞女演员,此事激发起费雯丽的雄心壮志,乃向双亲表明她想学做演员的愿望。哈利闻讯大喜,立刻替女儿在伦敦的皇家戏剧学院注册,此时距离五月份的下学期入学还有三个月呢。就在等待入学期间,费雯丽认识了三十一岁的律师贺伯李荷曼。此人酷似费雯丽崇拜的电影小生李思廉霍华(就是日后饰演《乱世佳人》中的魏希礼,并正好成为郝思嘉暗恋对象的演员),而且成熟而有魅力,很快便令费雯丽坠入爱河。1932年12月20日,两人终于在西班牙的天主教堂举行了婚礼,费雯丽还为了这段婚姻而放弃了皇家戏剧学院的学业。未几,在荷曼的朋友介绐之下,费雯丽获得在皇宫作御前演出的机会,饰演莎剧中的一位女士。这个毕生难忘的经验再度唤起费雯丽要当一个伟大女演员的愿望,于是征得丈夫的同意委返皇家戏剧学院,勤奋地学习各种表演课程。可是没有多久,费雯丽就怀孕了。在生下女儿苏珊荷曼之后,她也懒得回学校了,反而热衷于社交生活,不停的参加各种宴会。 在费雯丽的社交圈子中,在不少女孩跑去当模特儿,或是在电影中演个小角色,费雯丽也终于等到了这种机会,首次在一部名为《渐有起色》的英国片中亮相。演一名天真的少女。为了把握这个演戏机会,费雯丽放弃了跟荷曼到欧洲旅行的机会,独自从哥本哈根飞回伦敦工作。 真正令费雯丽改变表演命运的事件,是她得到亚历山大柯达的赏识,跟她签下了五年的基本演员合约。当时柯达因为制作了宫关片《亨利八世的私生活》而成为英国影坛大亨,费雯丽深知他的影响力,因此刻意登门拜访,终于达成了投入柯达旗下的愿望。不过,柯达开始时只让费雯丽在《乡村奇士》、《绅士的协议》等片中演一些戏份少得可怜的角色,因为他认为她仍缺乏与众不同的风格,难以在众多新演员中脱颖而出。直到在舞台剧《绿窗》中扮演一名超过她年龄的少妇吉斯塔,费雯丽才首次受到剧评家的注意,对她的表演寄予好评。费雯丽为此欣喜若狂。与此同时,费雯丽在朋友介绍之下认识了当时声望甚高的年轻演员劳伦斯奥立佛,因而改变了她的后半生。 奥立佛使君有妇,妻子是著名女演员吉儿爱斯农,两人被誉为伦敦戏剧界的全童玉女,所以他当初并没有把费雯丽放在心上。直至费雯丽凭电影《道德的面具》一举成名,并且亲自到剧院的舞台恭贺奥立佛演出莎剧《罗密欧与茱丽叶》成功时,奥立佛才突然发现费雯丽是他所见过的最漂亮的女人。在两人合演电影《英国大火》的期间,他们终于打得火热,从此不能失去彼此. 1938年,费雯丽去美国看望她的丈夫劳伦斯奥利弗,那时劳伦斯正在拍摄影片《呼啸山庄》。在那里,费雯丽幸运地遇见了塞尔兹尼克兄弟,兄弟俩儿正好在为影片《飘》布置焚毁的亚特兰大市的拍摄现场。而片中斯卡利特哈拉的角色还没有确定演员,费雯丽被邀请去试镜。当时有好几位大牌演员都是这个角色的候选人,像诺玛西拉、凯瑟琳赫本和鲍莱特乔达德,而且事实上舆论都认为乔达德夫人是这个角色的最佳人选。尽管如此,四天后费雯丽被通知她获得了自己梦想的角色,其余者则被淘汰。影片《飘》后来成为了电影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一部电影,也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费雯丽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她领奖时的名字是劳伦斯夫人的名字。 1940年费雯又拍了一部美国影片《魂断蓝桥》,这部影片中国观众十分熟悉,但在当时的美国并不很成功。不过费雯本人十分喜爱,特别是片中的插曲,她曾希望在她的葬礼上弹奏这支曲子。此后夫妇两人回到伦敦共同演出他们热衷的舞台剧。 1951年费雯主演了她的第二部获奥斯卡奖的影片《欲望号街车》电影开拍于八月十四日,华纳兄弟公司付给费雯丽十万美元作为她三个月工作的报酬。在电影中费雯丽为了真实,有意使自己显得衰老些。使用浓妆、假发和强烈的灯光来掩盖她仍然美丽的容貌。一九五一年的秋天,观众惊讶地看见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物,几乎不能确认这就是十年前出色地扮演过郝思嘉的演员。一九五一年的这部影片结果仍然造成轰动,也许是费雯丽最成功的作品,为她再次赢得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片中女主人公最后精神崩溃了。也许入戏太深,加上紧张的工作,和她脆弱的神经,不久费雯染上同样的病症。费雯曾被送入了精神病院治疗。尽管她与劳伦斯曾是公认的最幸福、最般配的夫妇,但劳伦斯无法忍受自己歇斯底里的妻子,1960年他们正式离婚了。她的病始终折磨着她,直到1967年她去世,她最后一部有名的电影是与沃伦.贝蒂主演的《斯通夫人的罗马之春》,这位在银幕上充满激情的女演员,孤独地离去。费雯有一双慧黠的大眼睛,精致的脸庞,细小的纤腰。当1938年塞尔兹尼第一次 见到费雯时深深被她的容貌所打动。据说当年邱吉尔曾在一个聚会上见到费雯,手下的人对他说:“你可接见她的呀。”可是邱吉尔说:“不,我要远远地欣赏上帝的杰作。”尽管受到病痛的折磨,费雯惊人的美貌迅速逝去,可是她永远留在观众们心中的是她在《乱世佳人》中不朽的形象。 费雯丽最后一次出现在银幕上是影片《愚人船》,不过她在片中只不过扮演了一个小角色。1967年7月7日费雯丽因突发肺结核去世,享年53岁。
mkgenie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5-7-22 19: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美国电影百佳台词出炉 《乱世佳人》夺魁[/center]   “坦白说,亲爱的,我不在乎。”即使那些没有看过《乱世佳人》的人,可能也听过白瑞德给郝思嘉的这句临别之言。在美国电影学院日前评选出的“美国电影百佳台词”中,这句经典台词排名第一。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于本周二播放了这次台词评选揭晓仪式,仪式由前不久刚刚获得“美国公民”身份的爱尔兰演员皮尔斯·布鲁斯南主持。入选的100条台词由1500名评委从4   00条候选台词中选出,它们囊括了电影史上最精妙的双关语、论证语和最机智的回答。评选标准包括台词对民族词汇带来的文化影响、是否对所属电影的流传起到作用等。   去年7月逝世的巨星马龙·白兰度的两句台词分别排在第二、第三位,这两句台词分别出自两部令他荣膺奥斯卡影帝的影片,一句是《教父》中的“我要开出一个他无法拒绝的条件”,另一句是《码头风云》中他扮演的码头工人特里与哥哥查理的对话:“你不明白!我本可以进入上流社会,我本可以是个竞争者,我本可以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而不是现在这样一个无业游民。”   排名第四的经典台词是朱迪·加兰在《绿野仙踪》中扮演的少女多罗茜对她的小狗托托说的话:“托托,我有一种感觉我们再也回不了堪萨斯了。”这句台词后来成了人们对无法回到鼎盛时期的感叹。   在1942年的电影《卡萨布兰卡》中,亨弗莱·鲍嘉对英格里·褒曼说的“孩子,就看你的了”排名第五。《卡萨布兰卡》里的经典台词还真不少,除了这句,还有五句入选,它们是“路易斯,我想这是一段美好友谊的开始”(第20位);“我们永远怀念巴黎”(第43位);“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中有那么多的酒馆,她却走进了我的”(第67位);还有一句是褒曼说的“弹吧,山姆。弹那首《时光流逝》”(第28位)。
mkgenie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5-7-22 19:5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名:比利·盖博 生日:1901年2月1日 逝世:1960年11月16日 出生地:美国俄亥俄州加地斯地区 婚 姻:五次 性 格:倔强、固执而富于表情,很有理想 自己最喜欢的片子:《红尘》 自认为演得最好的片子:《不合时宜的人》    好莱坞的明星多如天上繁星,但历来却只出现过一个正式的电影皇帝,他就是克拉克·盖博。盖博是由全美洲影迷自由投票选出的好莱坞国王,选票达二百万张之多,加冕典礼于是1973年举行,由银色专栏作家艾迪莎利文化代表影迷将皇冠戴在克拉克·盖博头上,后冠则戴在茂娜洛埃头上。如今,茂娜洛埃的名字已没有几个人记得,但克拉克·盖博则一直活在全球影迷心中,堪称实至名归。 克拉克盖博1901年2月1日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加地斯地区,原名比利盖博。他出生后才10个月,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先后将他托给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亲戚家抚养,址到两岁后父亲再婚时,才接回了他。在11岁那年克拉克盖博因家境的变迁,不得不中途缀学。 1918年,克拉克盖博离开家到附近的城市去闯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观看了著名话剧《青鸟》,从此爱上了表演,并且常常去剧院当义务报童,有时也跑跑龙套。后来,他不顾父亲的反对,独自四处漂泊,先后干过鞋匠、电工、售货员等十多种职业。 1923年,盖博在明星剧团临时客串主角,这使他对自己的表演才能有了信心。不久,他认识长他17岁的百老汇某种演员约瑟芬狄伦,并受到她的指导. 1914年夏天,他们俩来到好莱坞,并于该年结为夫妻。狄伦替盖博改名为“克拉克盖博”,两人成为了好莱坞历史上最奇异的一对。 一开始好莱坞并不接纳盖博,常常嘲笑他“大得像蝙蝠样的耳朵”。饰演了一些小配角后盖博又开始舞台表演,并在休斯顿产生影响。这时电影开始进入了有声时期,盖博流利的英语、英俊的外表,越来越引人注意. 1931年,盖博与米高梅签订了为期一年的合同,他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彩色的沙漠》,从扮演一个牛仔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他先后与当时的几位大明星琼克劳馥、嘉宝合作,一年内拍摄了12部影片,如《自由花》、《残花复艳》、《红尘》等,用勤奋和才华在好莱坞站稳了脚跟。1932年,盖博被评为好莱坞十大最卖座的电影演员之一。 1933年,一部名叫《一夜风流》的影片,不仅使该片的导演弗兰克.卡普拉一夜之间成了风流人物,而且也让影片的男主角克拉克.盖博一夜成名,占尽风流。盖博所扮演的彼得成为影迷崇拜的偶像,人们争相摹仿这个失业记者的打扮,宽外套、V字领衫、宽边帽风靡一时。 盖博因为《一夜风流》的成功,首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称号,这也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首次授予喜剧片演员。 1935年,盖博在耗资200万美元拍摄的《叛舰喋血记》中扮演指挥士兵哗变的英国海军军官,该片当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盖博本人也获得最佳男主角提名。 1937年,盖博以绝对优势在当年举行的电影皇帝和皇后的评选活动中当选好莱坞的电影皇帝。 1939年,盖博在《乱世佳人》中与费雯丽合作,饰演白瑞德。这一角色的创造标志着盖博艺术事业的颠峰,影片公映时,许多影迷都高喊:“我爱盖博!我要盖博!”一些人对盖博的崇拜已到疯狂的地步。尽管米高梅公司从商业的角度考虑,使得盖博没有再次当选奥斯卡影帝,但影片获得的十项大奖,已使盖博的影响如日中天。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盖博的妻子卡洛尔.隆巴德在推销战争公债时因飞机失事而遇难,她在临上飞机前,曾给盖博拍了一份电报说:“亲爱的,你最好去参军。” 1942年,41岁的盖博参加了美国空军,他多次执行战斗任务,很快从二等兵晋升为少校。二战期间,盖博曾参加轰炸柏林的战斗任务,希特勒对盖博的演技十分佩服,曾派出三个飞行中队,想活捉盖博都无功而返。 1944年7月,战争结束后盖博回到好莱坞,此后虽主演了一些影片但他一直未能从亡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1960年,盖博主演《不合时宜的人》,影片的女主角是一直崇拜他的好莱坞性感明星梦露,影片刚刚完成,1960年11月16日晚2点15分,60岁的盖博在妻子凯伊怀里离开了人世,盖博去世4个月零4天,他一生中唯一的儿子诞生了。
mkgenie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5-7-22 19: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飘》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 [/center] 1900年11月 8日,玛格丽特·米切尔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一个律师家庭。 她的父亲曾经是亚特兰大市的历史学会主席。在南北战争期间,亚特兰大曾于1864年落入北方军将领舒尔曼之手。后来,这便成了亚特兰大居民热衷的话题。自孩提时起,玛格丽特就时时听到她父亲与朋友们,甚至居民之间谈论南北战争。当26岁的玛格丽特决定创作一部有关南北战争的小说时,亚特兰大自然就成了小说的背景。 玛格丽特曾就读于马萨诸塞州的史密斯学院。后因母亲病逝,家中需要她来主持家务,于是不得不中途退学。从1922年起,她开始用自己的昵称“佩吉”为《亚特兰大日报》撰稿。在以后的四年中,就有129 篇署名的和大量未署名的稿件见诸报端。这些稿件中有一组便是玛格丽特为过去南方邦联将领写的专题报道。 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之后,玛格丽特于1925年与佐治亚热力公司的广告部主任约翰·马施结婚。1926年,由于腿部负伤,玛格丽特不得不辞去报社的工作。在丈夫的鼓励下,她开始致力于创作。 玛格丽特后来对人说,《飘》的写作占去了她近10年的时间。其实,小说大部分章节的初稿早在1929年就完成了。她首先完成的是小说的最后一章,然后返回来写前面的章节,但她始终没有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写,而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在近10年的时间里,玛格丽特很少对她的朋友们提起她的书稿。虽然不少人都知道她在创作,但几乎无人知道她具体在写什么。1935年春,麦克米伦出版公司的编辑哈罗德·拉瑟姆在全国各地组稿。当他来到亚特兰大时,偶尔听说了玛格丽特写书的情况。起初,玛格丽特否认她在写小说,因为她不相信南方人对南北战争的看法能让北方的出版商感兴趣。结果,就在拉瑟姆离开亚特兰大的前一天,玛格丽特才送去了她已经打好的近五英尺厚的手稿。同年 7月,麦克未伦公司决定出版这部小说,并暂定名为《明天是新的一天》。 此后,玛格丽特花了半年的时间来反复核实小说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她引用美国诗人欧内斯特·道森的一句诗,将小说的题目改为《随风而去》(汉译名为《飘》)。与此同时,麦克米伦公司也作了大量的宣传。因此,1936年 6月30日,这位无名作家的“巨著”一经面世,其销售情况立即打破了美国出版界的多项纪录:日销售量最高时为5万册;前六个月发行了100Q万册;第一年200万册。随后,小说获得了1937年普利策奖和美国出版商协会奖。就在小说问世的当年,好莱坞便以 5万美元的代价购得将《飘》改编成电影的权利。由大卫·塞尔兹尼克执导,克拉克·加布尔和维维安·利主演的电影《飘》于1939年问世。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部厚达1000多页的小说一直位居美国畅销书的前列。截止70年代末期,小说己被译成27种文字,在全世界的销售量也逾2000万册。 《飘》的出版使玛格丽特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当时美国文坛的名人,成了亚特兰大人人皆知的“女英雄”。这突如其来的盛誉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1936年7月8日,即《飘》出版后的第九天,玛格现丽特在给佛罗里达一位教授的信中讲述了她的体会:“我不知道一个作家的生活会是这个样子。如果我事先知道的话,我绝不会企图去当一名作家。过去的几十年里我的生活一直非常宁静。这是我自己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因为我不善于与人交往;因为我希望工作,喜欢安静;也因为我身体不很好,需要休息。近日来,我的生活已经彻底丧失了那种宁静安谧的气氛”。 玛格丽特的女佣人也回忆说:“小说出版的当天,电话铃每三分钟响一次,每五分钟有人敲门,每隔七分钟有一份电报迭上门来。公寓门口总站着十几个人,他们在静候着玛格丽特出来,以便请她在小说上签名。” 而要求采访,邀请玛格丽特去各地巡回讲演,甚至要求她为各慈善事业捐款的人更是络绎不绝。仅第一周就有 300本《飘》从全国各地寄到她的手里,这些崇拜者希望她签名后再掏钱给他们寄回去。接踵而来的版权,翻译权的纠纷又把她纠缠到一系列的法律事务中。因此,不难理解玛格丽特为什么自《飘》发表以后,直至1949年 8月16日因车祸而丧生,她再也没有发表任何作品。不过她留下了大量书信。她的书信集1976年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题名为《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书信集》。
mkgenie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5-7-22 20: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飘》简介[/center] 斯佳丽.奥哈拉长得并不美,但是男人一旦像塔尔顿家孪生兄弟那样给她的魅力迷住往往就不大理会这点。 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的前夕,塔拉庄园的千金小姐斯佳丽爱上了另一庄园主阿希礼,但阿希礼却选择了他的表妹,与他性格相似,温柔善良的玫兰荔为终身伴侣。斯佳丽向阿希礼表白了对他的爱意,却遭到了拒绝,这使她非常恼怒,很不淑女的砸碎一个花瓶以泻愤怒——这一砸,使她认识了瑞德.巴特勒——一个并不被南方绅士看好的投机倒把商。斯佳丽抢先嫁给了玫兰荔的弟弟查尔斯,阿希礼也与玫兰荔完婚。不久,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了。阿希礼和查尔斯作为征兵上了前线。查尔斯很快就在战争中死去了。斯佳丽成了寡妇,但她内心却一直热恋着阿希礼。 斯佳丽一直怕瑞德把她的秘密说出去,所以一直怕见到瑞德,但实际上,瑞德就是因为她不同与南方的那些淑女而深深的爱上了她,但他从不表露,反而爱有意逗弄斯佳丽,使斯佳丽对他一直没什么好感。 战争中,南方军队连连败退,整个南方都处在水生火热之中,塔拉庄园也变的一片萧条,斯佳丽只有亲自干农活。没有钱,塔拉就要被北佬占领,斯佳丽为了保住塔拉,嫁给了妹妹的未婚夫,有个小商店的弗兰克。 弗兰克在一次3K党行动中死亡,这并没有使斯佳丽感到悲伤,这使,瑞德向她求婚,为了钱,她答应了。 斯佳丽仍然对阿希礼念念不忘,一次,在翻看阿希礼的照片时被瑞德发现,这使瑞德很伤心,有意避开斯佳丽。直到他们的女儿美蓝出生,情况才有所缓解,但是不久,美蓝骑马不幸摔死,瑞德悲痛不已,美蓝的死使他再也没理由留在斯佳丽身边。这时,玫兰荔也离他们而去。 巨大的悲痛使斯佳丽明白,她真正爱的人是瑞德,她竟然从来就没有爱过阿希礼。她试图留驻瑞德,但瑞德并不相信她,认为斯佳丽爱的仍是阿希礼,她只不过喜欢他的钱而已。 瑞德走了,留下斯佳丽一人,“这一切等我明天到塔拉在考虑吧。到时候我就能够忍受了。明天我要想出个办法来重新得到他。不管怎么说,明天就是另外一天了。” [center] 爱好文学的原著观看[/center] [center]续集《斯佳丽》简介[/center] 玛格丽特·米切尔以瑞德.巴特勒离斯佳丽而去结束了《飘》的故事,但以斯佳丽的一段内心独白为两人日后的感情纠葛埋下了一个伏笔:“……明天我要想个办法来重新得到他。不管怎么说,明天就是另外一天了。” 时隔半世纪后,亚历山德拉·里普利因为出生于美国的查尔斯顿,是个地道的南方女作家,从几百人中被选中,续写《飘》,她数易其稿,终于写出“明天”的故事:斯佳丽到查尔斯顿找瑞德,但瑞德仍然不相信她,但斯佳丽相信瑞德最终回接受她的。 斯佳丽到了她的故乡爱尔兰,心中仍不忘瑞德。她在爱尔兰建立了自己的庄园,专心经营,并有了瑞德的女儿猫咪——非常大胆,非常像斯佳丽。这时,斯佳丽才懂得怎样去爱别人——她自己从来就不懂怎样去爱别人。 …… 本书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斯佳丽与巴特勒,阿希礼及另外几个男人之间的感情纠葛,揭示了她对巴特勒,对故乡爱尔兰,对爱尔兰亲人的既爱且恨的复杂心理。 [center] 爱好文学的原著观看[/center]
mkgenie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5-7-22 20: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电影工匠:维克托·弗莱明 [/center] 生于美国加利福利亚州,是三十年代时最受欢迎的好莱坞导演之一。他对动作与气氛的控制有独到的天份,而且擅长创造大明星形象,使他们拍合乎他们造型的电影的特殊才能。不过他却是误打误撞地进行这个行当的。 维克托·弗莱明(Victor Fleming,1883-2-23) 在拍电影之前曾是个身手了得的赛车手,还是个飞行员。在1910年他初次进入电影界,在艾伦.德温(Allan Dwan)手下工作;他在数部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Douglas Fairbanks)影片中担任摄影师,也为葛里菲斯(D. W. Griffith)工作。 在做了多部电影的摄影工作之后,1920年维克托·弗莱明在费尔班克斯导演的《When the Clouds Roll by》中担任副导演一职。1921年从《The Mollycoddle》,他开始自立门户。这之后他先后执导过默片时代美女克拉拉·鲍(Clara Bow)主演的《Mantrap,1926》等以及使加里·库珀(Gary Cooper)星途大顺的《The Virginian,1929》。 1932年维克托·弗莱明进入米高梅公司,并且显现出高度的市场敏感和娴熟的商业电影技巧。在他执掌的克拉克.盖博(Clark Gable)和珍·哈洛(Jean Harlow)演出的经典影片《莫街谋杀案》(Red Dust,1932)中,充斥着酒精和性暗示等当时还属禁忌的镜头,影片也十分卖座。片中珍·哈洛出浴的场面在几十年后的今天看来仍然是大胆之作,而关于有珍·哈洛全裸镜头的《莫街谋杀案》拷贝在地下电影爱好者手中的传闻一直流传至今。维克托·弗莱明同时在从剧情、喜剧、传记、动作片等各种类型片的导演工作中都得心应手,整个三十年代他一直是导演的焦点所作,这一点颇像今天的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到了1939年,他的事业高峰也到来了。 首先他是执导了童话经典片《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1939),片中的大场面及特技制作在当时无人能及,而接下来的《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1939)更是成为影坛前无古人的经典。其实他原本不是此片的导演,但克拉克.盖博因为担心导演乔治.库克(George Cukor)会加重费雯.丽的戏份,而在听取了多方意见后,维克托·弗莱明顺利入主,编剧、导演、演员及整个强大剧组的配合之下,《乱世佳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维克托·弗莱明也在1940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虽然执掌过多部经典影片,但维克托·弗莱明却始终谈不上是一个伟大的导演,他的影片基本上是一些多工种团体协作的产品,比较像是先进流水线上的的精致产品,从剧本、摄影到演员无一不是精兵强将,而维克托·弗莱明更像是一个手法熟练的工匠,细心地装配好产品就可以了。所以在谈到同时代的伟大导演时,我们知道希区柯克以心理悬疑片见长,约翰.福特是西部片大师,奥森.威尔士的现实主义手法让人印象深刻,而维克托·弗莱明则只有几部好影片而已。
kiki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7-22 21: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瑞德船长,是所有小女生心目中最理想的丈夫人选!

223

主题

3443

帖子

7万

积分

圣殿骑士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093
QQ
发表于 2005-7-22 21: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棒,我特别喜欢斯佳丽。她好勇敢,好坚强。我想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被她所感动。很经典的电影
Supernannan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7-22 22: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最喜欢的电影啊~~!!书也非常好~~~ 那套DVD挺有收藏价值的~以后一定要买一套~! 但是续集是垃圾~:( 费了半天劲把续集的书看完~~还不够生气的!记得书里的序言里写着,作者自己都禁不住称赞:这真是本好书~~~!! 我就靠~~她真是大王婆儿!

56

主题

2842

帖子

6万

积分

圣殿骑士

Christina香玉甜心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6483
QQ
发表于 2005-7-22 22: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foru1实在是太喜欢了.顶顶
My world is the better place because of you Michael

Never say goodbye, you always in our hearts, we love you forever!

32

主题

977

帖子

3万

积分

至尊天神

小麦粉

Rank: 8Rank: 8

积分
31952
发表于 2005-7-23 10: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自己就是个佳人。

4

主题

408

帖子

1万

积分

王者传奇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787
发表于 2005-7-23 14: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著和电影都是绝对的经典!!! 这也是一部只需要一小段甚至一句话就可以让我哭的淅沥哗啦的书(虽然偶的确是很容易看哭,但能达到这种程度的并不多滴说……) 一直都忘不了电影里郝思嘉在荒凉的农田中发誓“我永远不要再挨饿!”的镜头 一直都记得全书的最后一句话:Tomorrow is another day!
你是我命中注定,
难逃的劫数,
你是上天派给我的天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MJJCN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迈克尔杰克逊中文网(Michael Jackson Chinese Fanclub)[官方认证歌迷站] ( 桂ICP备18010620号-7 )

GMT+8, 2024-5-12 03: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