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不想谈他的,从猥亵男童案件的冷淡关注度就能看出他的时代早过去了。只是今天想起来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沉迷于他的歌,某种惘然的感觉突然涌上心头。
第一次知道他是小学6年级的时候,一个男孩子告诉我的,同时还告诉我了两段八卦加上瞎扯:第一,他结婚的时候很多女人为他自杀;第二:据说他没有男人的那话儿。那个时候我也没把他放在心上,只是头脑里把他想象成一个长发披肩的怪人模样。后来是初中一年级,同学中也有几个听过他歌的人,其中一个人是体育生,也就是坏学生了,时常去舞厅混的,他说杰克逊的歌很有韵味。韵味,于是我在脑海中想象什么样的歌叫有韵味,但是想象不出来,似乎这个词不应该来形容音乐吧。然后得知他的些许逸事:把皮肤漂白啊,长得像女人啊,等等的。再后来终于买了他的一盘磁带,是盘合辑,我带回家偷偷摸摸地躲着听。我清楚地记得,第一首歌是Dangerous,那时的感觉是,哇,歌竟然还有这样唱的啊,可以有那么多的念白!然后是惊叹于他唱歌间隙的喊叫声或是低吟声(听过Dangerous的人应该记得那种哼哼声吧),后一首是Black or White,又被震住了,歌曲开头竟然还可以有人物对话啊,当时可真的都是闻所未闻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他算给我打开了一扇门吧。
从那往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地买他的磁带了。不过在家都是躲着听,不敢被爸妈发现,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有很长一段时期不敢和他们一起看电视,不敢告诉他们我在看什么书,听什么音乐或是跑哪去玩了。结果有一次妈看见了那些磁带,她竟然质问我:“是不是流氓磁带!”。当然后来什么事都没有,可我那段畏惧父母的时期却被他无意地见证了。
当然他的歌曲是和录影带分不开的。那时同桌给我讲他的MTV,都是电影一样,还有恐怖片啊,黑帮片啊,说的我入神了,他告诉我他的一种奇特舞步,人向后滑仿佛溜冰一般。当时别提多想看这些录影带了,可是我家那时一没影碟机二没电脑,只好在头脑里想象了。
第一次看他的MTV的经历还挺好玩的。妈一个同事的儿子在我家玩,不到10岁的样子。我给他放《颤栗》,他说:“我知道他,我家有他的VCD。”天哪,天下还有这巧的事情,我那时想。然后几乎是央求着他把我带到他家看。那一天只有他的爷爷和奶奶在家,结果他接不好音频线,所以只能看画面,像默片似的。不过那种震撼力现在还记得。那盘VCD里面我看到了Moton 25周年晚会上他唱Billie Jean跳太空舞,看到Black or White的录影带,后面那个变脸算是大开眼界了,还有In the Closet,看得面红耳赤的,感觉像是看到了黄片。过了好长时间,在我央求下,家里终于买了影碟机,而第一件事就是买杰克逊的VCD。结果呢,他的影碟又无意中见证了那段父母过分拮据生活的的时期。
那时候我几乎搜集了他所有的磁带和VCD,一直到初中结束。
高中后开始了我的文学时期。我对书本的迷恋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那段其间应该很少听歌了,所以他在我生活中也渐渐疏远了。不过偶尔还会听听他的歌,有时也翻译他的歌词。直到高三时他发行《无敌》,不过那个时候再听他的歌,也并不那么兴奋了。
本来故事应该这样结束的。不过就在《无敌》发现的同一年,中国各种媒体在一段时间里面大面积地报道了一个乐队:Beatles。中央台播放了披头士的记录片,报纸上面经常出现关于披头士的专题或报道,不过那时我没有太关注。有一天,报纸介绍了一个20世纪10大音乐家的评选,标题是披头士大胜,Beatles第一,Lennon第十,而杰克逊是第七;再后来我在报纸上的一个关于列侬的小块专题里看到了“想象没有天堂,没有地狱,没有国家,没有宗教,没有杀戮...”,那种震撼,绝无仅有。而有一天我看到了一个关于披头士的谈话节目,看的时候已经是末尾了,乐队现场演唱了Don't let me down。那时我突然下决定去买一张他们的专辑。
那盘磁带是《1》那张专辑的一小半。我第一次听到Yesterday时,惊讶于那样优美的旋律;听到Come Together,才知道杰克逊是翻唱他们的。而后,自不用说,Beatles音乐的精神高度,完成了我对好音乐的定义。
所以故事的结尾是这样的。告别杰克逊后,我开始接触另类的摇滚乐,从Beatles一路听到Nirvana。而那个怪癖的白皮肤的中年黑人,终于在我心中彻底失去了最后的光辉,除了偶尔还会看看他的MTV外,他的音乐完全在我的视线里消失了。
现在他的世界已经支离破碎,可我没有任何感觉,在我崇拜他的年龄之前,他的时代就已经由盛转衰。而现在回头审视他的音乐,音乐上的天才是无可置疑的,舞台上的表演也会是永远的传奇。可他不过是个富有想象力的,永远长不大的孩子,除了几首关于世界和平的歌,他的音乐负载不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那太沉重,也太崇高,不是一个以MTV为标志的娱乐时代的代言人所能承受的。而更为讽刺的是,在他最有深度的专辑History里面,却刻上了拙劣模仿Bob Dylan的痕迹:History中对Blowing in the wind经典的“How many...before...”结构的抄袭,以及Stranger in the Moscw中“How does it feel, how does it feel, when you're alone, and you're cold inside, like stranger in Moscow”对Like a rolling stone模仿。而这个讽刺的收尾竟然是,这张专辑创下他专辑销量最低的记录。
回忆到此结束,这个由娱乐时代之颠的天王沦为滑稽小丑的过气明星,最近又被拒绝了Live8的演出请求。或许他会开始长大了,或许他应该平静地安度人生,或许...或许下一次他被世界注视,又会是以另一种喜剧姿态粉墨登场,可所有的这一切,却都是他的悲剧。
由 Rabbit,run 发表于 June 30, 2005 12:58 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