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杰克逊中文网  - 歌迷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MJJCN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551|回复: 26

月球假说:太空飞船?

[复制链接]
mkgenie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7-29 13: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接: http://www.mjjcn.com/mjjcnforum/forumdisplay.php?fid=18 违背常理的崇拜 (李卫东)   北京的名胜古迹众多,故宫、颐和园、圆明园、长城……等等,但说起具有中国宗教特色的当属四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而在田坛中,最有名、保护最完好的是天坛。天坛,是古代帝王祭天的地方,几乎任何一座古都城都有天坛。大约从西周开始,古代的君王就在一个土台上,点燃柴禾,祭祀老大,后来的朝代沿袭了西周的这一做法,只是越祭越高,后来发展成到泰山顶上去祭天。因为祭天是君王的专利,老百姓是不能祭的,所以,祭天一般都十分隆重。明清两代的帝王,建都北京,也许是北京附近没有像样儿的高山,也许是这些帝王偷懒,反正在前门的南面堆起了一个土堆,算是有了“潘柴于泰坛,祭天也”的古意。由于时代较近,这处古迹被完好的保存下来。北京的天坛十分雄伟,高高的祭坛被各种白色大理石雕刻、装点得庄严肃穆。坛面上正中有一块圆石,以这块圆石为圆点向外铺了9层石条,每层都是9的倍数,如第一层9块,第Th层18块……最后一层81块。站在坛的中央,确实有一种近天的感觉。天坛正北方,有一大殿,号祈年殿,顾名思义,这是皇帝祭天时祈祷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国家安泰的地方。祈年殿下有“三音石”,四周有“回音壁”,也算是名胜。祈年殿实际上是个神殿,里面供奉着各种天神,有管风的,有管雨的,也有管平安的。一个个天神法相肃穆,个头足有2米,或威武,或庄严,或高深莫测,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   许多初来祈年殿的人,在参观了一个个天神之后就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实际上,他们看到的神,都是小神,祈年殿里还有一尊地位最高的神,那就是天帝,可天帝在哪里呢?也难怪大家看不见,祈年殿正中的一个神台上,放着一个不足两尺的小木牌,这就是天帝,在高大威严的神像群中,这个小木牌几乎不被人们注意。有人不相信说:胡说八道,既然天帝是诸神的首领,为什么没有神像呢?难道中国人对天帝不尊吗?许多人面对这个问题时,都是无可奈何的笑一笑,很少有人能搞清楚这个问题。大家知道,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是偶像崇拜,即所崇拜的神都有神像法身,基督教里的耶稣、佛教里的释迦牟尼、道教里的太上老君,人人都有一个塑像,供大家跪拜。可是,惟独中国的最高神却无神像,这是为什么呢?   上面我们曾经说到,中国的宗教世界很特殊,有时根本不能以常理度之,天帝无像就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实际上,一旦说穿了并不奇怪,无论是中华民族,还是世界上的其他民族,没有一个人能给“天帝”造出一个神像。这可不是小看大家的本事,因为,中国所崇拜的“天帝”不是具体的神,它所代表的是浩渺、无垠的天空,它有无限之大,但又空洞无物,既看不着,也摸不着。那么,请问哪一位有本事为这个虚无的天空造出一个神像来呢?我敢肯定,世界上没有这样一位能人,而且永远也不会有。   正因为如此,几千年来,“天帝”只能委委屈屈地满足于一个小小的牌位,而不能像其他神一样,有一个法相庄严的金身。   人们虽然能够理解“天帝”没有神像的苦衷,但心理总觉得怪怪的,不是滋味,难道我们不能换一个跟大家一样的崇拜吗?那万万使不得,你不知道“天帝”在中国宗教信仰中有多么高的身份,轻易动不得。   中国对天的信仰起源极古老,反正在殷墟挖出的甲骨文里就有“天”字。郭沫若曾在《先秦天道观之进展》一文中罗列了八条证据,认为殷商时虽然有“天”字,却不是神称,即“天”在当时不作为崇拜对象。郭沫若的观点未免武断了一些,因为我们对甲骨文还知道的很少,许多字都是猜出来的,请的准不准还是个疑问,比如说,甲骨文有许多“上帝”的记载,“上”字和“天”字在结构上极为相似,有的就是一个写法。在古人的心目中,上面就是天,天就是上面。因此,“上帝”就是“天帝”,两者合而为一。怎么能武断地说甲骨文的“天”不是神称呢?再者,西周的天崇拜就极为普遍了,难道这个“天”是一下子冒出来的吗?因此,天崇拜应该发端于殷商而不是西周,西周只是继承而已。   从殷商时代看,“天帝”的崇拜是社会最主要的崇拜,几乎具有了一神崇拜的许多特点。   “天帝其降馑?”(《通纂》373)   “天上之载,无声无臭。”(《诗·文王》)   “天乃大命文王,痘戎殷。”(《尚书·康浩》)   这个“天”、“天帝”就是古代人心目中最大的一个神灵,它对人世社会的一切事情都有权干涉。这一崇拜后来与祖先崇拜相结合,成为中国“二元宗教”的主体,并一直影响几千年的社会文化、心理。   由此可见,正确理解中国的天崇拜,是我们认识中国古代历史、人文心理的重要基础,否则,一切的研究统统是盲人摸大象,越研究,越背离历史的真相,听起来像听天书一样不知所云。   关于中国奇怪的“天崇拜”,人们自然要问到两个问题:第一,天崇拜究竟是什么内容?第二,天崇拜是怎么来的?   天崇拜的内容,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及各种古文献都没有记载,现在的学者理所当然应该不知道。由于第一个问题不清楚,那么关于天崇拜的来历就更不清楚了。现在通行的观点认为,中国的天崇拜不是由自然神转化来的,而是后来许多社会神性集合在一起的产物。严格的说,这个解释根本不能算作一个解释。殷商或殷商以前,我们所发现的神灵崇拜当中,有许多都源于原始的自然崇拜,虽然有些神在后来的发展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异,但如果仔细追溯的话,都可以从原始宗教当中找到痕迹,那么,为什么对天的崇拜就不可能是原始自然崇拜的内容呢?再者,“神性集合在一起的产物”这个提法本身就很朦胧,它是一个相当滑头的解释,可事实上又没有说出任何实在的东西。   如此说来,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宗教形式天崇拜,竟然是来历不明的崇拜。   从殷商时代记载的实际用法看,天崇拜决不是各种神性的集合体,它的崇拜对象就是自然的天空,《诗经·雨无正》曰:“浩浩吴天,不骏其德。”诗文中“浩浩吴天”指的决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而指的就是虚无缥缈的天空,甚至可以说是指浩瀚无垠的宇宙。《周易》曰:“天行键,君子当自强不息。”这句话不知被多少中国学者引用,有些人还把它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主要特征,在这里“天”就是自然之天,也有人将此处的“天”解释为大自然,这是不对的,因为在中国上古文字表意上,天就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虚无的天空。   中国古人崇拜虚无的天空,多么不可思议的崇拜啊!   有一则寓意深刻的笑话,说的是有一天,在某个城市的美术展览馆,举办了一次盛况空前的美术展览,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展厅里各种作品琳琅满目,不由得使人驻足观赏,品头论足。当参观的人流来到一幅题为《牛吃草》的作品前面时,不觉都愣住了,因为这幅画仅仅有一个标题,整个画面空空如也。好奇的观众请教作者说:“您画的草呢?”作者回答:“被牛吃完了。”观众又问:“那么牛呢?”作者说:“牛吃完草自然是走了。”我们敢肯定,看着这块什么也没画的空白画布,决不会有人说:瞧,画的真美呀!因为无从谈起。   那么,虚无的天空有使早期人类崇拜它的理由吗?回答是彻底否定的,它与我们以上说到的这则笑话是同样的道理。大家不妨想一想,如果把天空中存在的风、雨、雷、电和日月星辰去掉的话,天空不就成了一块什么也没画的画布了吗?什么都没有的天空,就是无形无质的虚空,也就是空无,这不但是古代人,即使是现代人也根本不会去注意这个虚无的空间。因此,虚空完全不具备使人类发生崇拜的自然属性,正如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去崇拜时间之神一样。   宗教崇拜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外部事物的影响,比如,给予人们实惠的东西,即对人们生活有利的东西,像太阳驱走了黑暗的恐惧,使万物生长,因此后人崇拜它。当然对人们生活不利的因素,由于太强大,无法战胜,也可以使人对其崇拜,像瘟疫,它夺去人们的生命,使人痛苦,但又消灭不了,所以,人们崇拜瘟神。总之,所有的崇拜对象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   那么,虚无的天空对人又有什么影响呢?无形无体,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不会使古人产生联想的。比如,空气,它对人确有影响,可言人认识不到,所以世界上没有崇拜空气的。   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智力的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在智力低下的早期,形象思维占了主导地位,而抽象思维却不发达,这一点在原始的岩画中得到了证实。岩画的内容基本上描述的都是原始人的生活,如何射杀一头鹿,如何崇拜一种东西等等,你在岩画中绝对找不着像毕加索印象派的绘画。   形象思维来自于直接的视觉刺激,而动态性的东西往往比静态的东西更能引人注目,例如,天空中闪烁的星辰、盈亏有序的月亮、东升西落的太阳、飘逸流动的浮云、金蛇般的闪电、时大时小的雷鸣等都具有强烈的动感,所以自古以来就强烈刺激着原始人,并统统发展成为原始崇拜的对象。相反,虚无的天空是绝对静止的,甚至连想象都想象不出来,根本不具备引人注目的动态特点。   从中国人的心态来分析,历史形成了中国人现实、功利的心理,鲁迅曾总结说:“华土之民,先居黄河流域,颇乏大惠,其生也勤,故重实际而黜玄想。”实际的中国人发明了最不实际的“天空崇拜”,这本身就是一桩怪事。   或许有人用上古埃及的原始宗教来反驳我们,但从埃及人把天空想象成奴特手脚跨地弯曲的半圆身体、身上又装饰着许多星星看,人们并非将奴特当成天空本身来崇拜,只是把她作为星辰之母而已,在本质上还是星崇拜,不是天空崇拜。   在完全没有可能的前提下,中国古代出现了本不该出现的宗教崇拜。这就是我们提出的问题。如何合理、科学地解释她呢?   除非有新的考古资料出现,否则,用现有的资料是不可能解答这一问题的。甲骨文我们研究了近100年,上古文献我们研究了几千年,但至今问题没能解决。难道我们非要等到新的考古资料出现以后再去解决这个问题吗?   事实上,中国尚有大量的资料没有被利用,那就是上古神话。   一般来说,文字记载的历史总是比口述的历史——神话传说要晚得多。当我们不能在文字记载中找到“天空崇拜”出现的恰当解释时,为什么不去考虑从神话中探源呢?令我们感到吃惊的是,研究中国古代宗教的专家、教授几十年如一日,专心在各种文献里爬进爬出,竟没有一个人将“天崇拜”与中国古代的天神话联系起来考虑。   事实上,中国古人格外注意天空并非源起于殷商或西周,早在神话出现的时候,原始人不知出于什么样的理由,对虚无的天空总是津津乐道,给后人留下了大量关于天的神话,有趣的是,中国上古神话是以“天”为中心展开的,许多著名的神迹都和“天”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开天辟地”的神话涉及盘古、伏羲、女娲、混沌、黄帝等神;“天梯”的神话涉及伏羲兄妹、黄帝、颛顼、柏高、十巫等神;“女娲补天”的神话涉及女娲、祝融、共工等神;“天倾西北”的神话涉及视融、共工、大禹等神;“十日并出”的神话涉及太皋、羲和、后羿、嫦娥、西王母等神。可以说,天神话是一条红线,它能穿起中国许多神话和古神。在神话研究者感叹中国神话不像古希腊神话那样有体系的时候,为什么不去注意中国的有关“天神话”呢?因为中国的“天神话”自成一个体系。   按照一般的常识,神话的历史要比文字的历史久远。中国的天崇拜产生于殷、周时期,比神话不知要晚多少年。因此,我们认为,“天空崇拜”与“天神话”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但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天崇拜”的天与“天神话”的天,两者含义是否相同?如果不相同,它们各自的对象又是什么呢?   正如我们以上分析的那样,如果神话中的“天”也是一个无形无体的虚空,那么,不但不会形成“天空崇拜”,甚至连“天神话”的本身都不存在。因此,面对大量关于“天”的神话,我们不得不问:神话和宗教信仰中的“天”,与现代意义上的“天”是否同义呢?              “天”究竟是什么   这个问题本来不应该提出,因为这是常识。   现代意义上的天主要是一个空间概念,指地球表面以上的空间。当然,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知道了天的许多内容,比如,天这个空间并不是没有物质,它是由许多气体构成的,有氧气。氢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再比如,我们也知道,这个空间还分了许多层次,有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臭氧层,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大气层。   这些本来是知道的,但读完中国古代神话以后,还是禁不住要问:“天”是什么?因为,我们感觉到,古代神话中的天似乎与老师讲的不一样。如果你不信,可以一起来再读读这些美丽的神话。   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诗人屈原在《天问》里曾这样问道: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郭沫若以文学的笔调翻译此诗大意说:   “请问,关于远古的开头,谁个能传授?   那时天地未分,能根据什么来考究?   那时混混沌沌,谁个能够弄清?   有什么东西在回旋浮动,如何可以分明?   无底的黑暗生出光明,这样为的何故?   阴阳两气渗和而生,它们的来历又从何处?   穹窿的天盖共有九重,是谁动手经营?   这样一个工程何等伟大,谁个是最初的工人?”   屈原的诗追寻的是世界的起源问题,当然,他的问题并不是仅凭个人的想象,它包含了古代人对世界本源的看法,但同时,也是以大量的神话传说作为背景的,其中就包含了“开天辟地”的神话。   《淮南子·精神训》曾描述天地未分时的景象:上古的时候,没有天也没有地,世界像一个大气团,窈冥混沌。后来在混冥之中,慢慢生出了阴阳两位大神,他们在那里判别阴阳,安置四极,这才慢慢产生了世界万物。这个描述,带有很强的共性,因为全世界民族的造物神话几乎都是如此的,不论是印度、埃及。还是美洲的印第安人,都是这样来形容最初的世界。   在这些神话里,最粗扩、最美丽的神话,当是中国“盘古开天”的神话。   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天也没有地,宇宙像一个混混沌沌。模模糊糊的大鸡蛋,在漫无边际地滚啊滚啊!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窈冥混沌中产生了一个生命,那就是人类的始祖——盘古大神。也许是受了这混冥景象的影响,盘古每天只知呼呼睡大觉,连动也不动一下。谁都想不到的是,盘古这一觉睡得好长好长,一下子睡了一万八千年。在这期间盘古孕育着、成长着。   突然有一天,盘古醒了。他揉了揉眼睛,四周是鸿蒙一片,什么也看不见呀!他定了定神,还是什么也看不见,四周漆黑一片,黏糊糊的,闷得他心里发慌。他想:总这样下去怎么行呢?心里一生气,不知从哪里抓过来一把大斧头,朝着眼前黑暗的混沌,使劲一抢。只听得哗啦啦一声巨响,这个大鸡蛋似的混冥被盘古一斧头给劈开了。鸡蛋中一些轻的东西冉冉升起,变成了天,而一些重的东西沉沉下降,最后变成了大地。从此以后,人类有了自己的祖先,有了天,也有了地,一个美好的世界展现在眼前。   可是,不知怎么搞的,刚刚形成的天总不想在上面好好呆着,它总想与大地再结合在一起。于是,它又慢慢降了下来。盘古把天推上去,天又降下来,反复几次。可盘古不愿意再回到混沌中去,没办法!只好站在它们中间,头顶着天,脚踏着地,随天地的变化而变化。   可就是这样顶着,天与地也还是有一部分相连在一起,气得盘古左手拿个凿子,右手拿着他的大斧头,又劈又凿,好不容易才把相连的部分给弄断了。   这样一来,天与地再也合不拢了,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长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极高了,地变得极厚极厚,盘古的身子自然也变得极长极长。据说,盘古有九万里那么高。   盘古双手托着天,脚蹬着大地,默默无闻独自一人在开天辟地,真是功德无量。然而,盘古再伟大也总是要死的,当他知道天再也掉不下来的时候,他倒下去死了。他临死的时候,周身突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从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了轰隆隆的雷鸣,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他的手足和身体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四方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江河,他的头发变成了天上的星星,他的肌肉变成了田地,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也变成了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圆润的珍珠、温润的玉石等,他的皮肤和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就连他身上出的汗也变成了雨露和甘霖。   以上就是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它既见于上古的记载,也见于民间的传闻。   因为盘古大神厥功其伟,因而得到后世民众的广泛祭祀,盘古的寺庙从北方一直延续到南方,甚至海南都有盘古神祠。例如,桐柏山上的盘古庙就比较有规模,庙中,盘古神像手执太极轮,左右有金童玉女相伴。盘古山上的盘古庙、王屋山上的盘古庙,每年都有大批的人前来祭祀。由于中国古神的衰落,客观地说,盘古神在后来的祭祀中地位并不高,民间常常把他当成一个小神来祭奠。例如,《录异记》“盘古祠”条记:“广都县有盘古三郎庙,颇有灵应,民之过门,稍且致敬,多为殴击,或道途颠蹶。”这个盘古神的所作所为,与他创立的丰功伟绩相差太远了,简直像个无赖。可见人心不古,数典忘宗者自古有之。   我们不要把话扯远了,还是再回头分析一下盘古开天的神话吧。   以上盘古开天的神话,实际上混杂进来了许多的东西。神话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盘古从混冥中一斧头劈出天与地,一部分是盘古用斧和凿,劈断了天地的连接部分。严格地说,神话的第一部分,根本不属于开天辟地的神话。它应该是原始民族对宇宙最初状态的设想,以及突然感知宇宙的一种记忆描述,这个问题以后还要详细讲。   神话的第二部分,即盘古在天慢慢下降的过程中,用斧头和凿劈开天地相连接的部分。通观中国整个神话,开天辟地应有几个神话组成,比如,“天倾西北”、“天维缺”,以至后来的“女娲补天”,它们的内容只和盘古开天神话的第二部分有关。因此,盘古神话的第二部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天辟地,这又与共工的神话相互连接在一起。   盘古的神话是美丽的,因为他是个伟大的善良之神,默默为人类做了许多好事,由于他的“临死化身”,我们才拥有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接下来共工的神话,可就未必美丽了,因为他是个恶神,曾给人类带来苦难。   盘古虽然费了极大的努力开天辟地,可开天辟地的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也许是在盘古死后,那个本来升上去的天,又慢慢降临大地,就悬浮在人们的头顶上,仿佛一伸手就能摸得着。天和地之间有一根大柱子——不周山,它上顶着天,下接着地。从某种角度看,这不周山就是盘古的化身。   有一年,天上出了一个坏神,他就是水神共工。他长着人一样的脸,蛇的身子,红红的头发,简直是只愚顽的禽兽,性情极为残暴。可能是与火神祝融争夺权利,两个神大打出手,战争的结果,根据人间善恶法则,代表光明的火神自然是胜利了,而代表黑暗的水神共工当然战败了。可没想到的是,小肚鸡肠的共工打了败仗,一口气闷在肚子里,又羞又恼,竟一头向支撑天地的巨柱——不周山碰去。只听“轰隆”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不周山倒了。这下子可了不得了,天上立刻塌了一个大窟窿,地的一角也陷下去了,“天残地缺”。天,带着这样一个丑陋的大洞,无奈地向上升去,越升越高。从此以后,天就再也没有回到大地的上空。这就是著名的“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   共工“触山”一事,在上古神话里保留了两个版本,一说共工因与祝融战不胜而触山,一说共工因与颛顼帝战不胜而触山。实际上没有必要深究共工究竟和谁打仗的问题,反正神话“触山”的主干是相同的。同时,共工“触山”的几种说法并存,恰好可以反过来证明“触山”一事在神话中存在甚是广泛。   盘古凿山与共工“触山”,这两个神话有必然的联系。从对象上而言,两个神话针对的都是高山;从目的来看,两个神话都涉及把天柱弄断;从涉及的内容看,两个神话同时讲述天地分离的原因及过程。因此,这两个神话应该是同一神话的变种。   有人认为,共工“触山”的神话属于推原神话,所谓的推原,就是追寻事物的本源。共工“触山”是为了解答“天倾西北”的原因。我们认为,这是根本不对的。共工触山与盘古开天,同属于一个更加古老的神话,它们讲述的主题是同一个:即天地是如何分离的事实和原因。因此,“天地分离”与“天倾西北”是两个不同的事件,以下将有专门论述。   以上两则神话,都涉及一个核心问题——天,从中我们发现,两则神话中的天有三个共同点。   一、我们所谓的“天”,在一个不能确定的时代里,曾经距离我们很近。盘古神话里,天和地挨得很近,几乎就要重合了,害得盘古只好站在中间顶着。共工“触山”的神话里,天与地距离也不远,中间仅仅隔着一座不周山。在其他“天梯”的神话里,天地也是很近的,连凡人都能顺着“天梯”爬到天上,《国语·楚语》说,楚昭王曾问观射父,如果天与地相通,庶民能够顺着天梯登天吗?可见,在神话讲述的那个时代,天离地很近,就悬浮在我们的头顶上。   二、“天”和地是在某一个事件当中分离的,在盘古神话里,天离开地是因为盘古凿断了天地相连的部分,同时也因为盘古在天地中间倒下去的缘故。共工的神话就更明确了,就是因为他碰断了支撑天地的巨柱——不周山,才导致天地分离。   同时,天地分离有十分强烈的动感。在盘古神话里,“天日高一丈”,而且刚刚分离的天空几次想降下来与大地重合,摇摇欲坠。在共工的神话里,不周山倒了,而天连接不周山的那部分竟然“轰”地崩塌了一块,然后才冉冉升起。因为神话的核心是天而不是地,因此,在描述中“天”有了很强的动态感觉。   假如我们承认神话中的描写有一定真实背景的话,那么按照一般性的常识,凡是可以发生空间位移的东西,必定是个有形(至少肉眼可以看见,因为古人没有显微镜)的物体。   三、世界上所有关于天地分离的神话,无一例外地认为:天和地是由同样一种东西——混沌中产生的。也就是说,天和地的结构是相同的,都是由某种有形的物质性东西构成的。比如,中国天梯的神话就隐含了这一思想,有形的物体所连接的,必然也是有形的东西。在共工神话里,天崩塌的那一块正好是与不周山上连接的那一块。不周山是高山无疑,是山就为五土之一,那么,天崩的那一块也应与不周山相同了。再后来,女娲补天的神话也一样。   很明显,神话是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天拟成物来描写,这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就产生了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古人出于宗教的需要(因为任何神话都与宗教情怀有关),确实把虚无的天空拟成有形的物质,因为无形的虚天是很难想象的。如此一来,问题出现了,既然虚无的天空无法想象,为什么还要去想象呢?什么才是产生想象的理由呢?在前两节里,我们曾分析过,无形的虚天没有引人注目,从而产生宗教倾向的特质,因此,由于宗教需要而把天拟成物的可能性不大。   另一种可能是,神话本身表达的就是真实,它是对天的直描,是在表达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在那一事件中,天就如神话中表现出来的一模一样。   面对两个不同的天概念,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去取舍呢?   在整个考虑了中国“天”系列神话,包括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天梯、天缺地残等等后,我们认为,中国天系列神话的出现绝非偶然,这些神话的主干恰好可以排列成一个惊天动地的事件过程。因此,我们必须有勇气去面对这样一个大胆的推论:神话中向后人描绘的“天”,它并不是一个无形的虚天,而是一个有形有体的实在“天”,即天是指一种实有的物体。所有的天神话都在讲述“天”这一物体在史前发生变动的真实记载。也就是说,神话中的“天”与我们现在的天概念指的不是一回事。   “天”,曾经是一个实体,是由有形有体的物质构成,这是一个多么离奇的推论啊!然而,它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读到这里,一些被传统思想束缚着的人,肯定会勃然大怒,他们会说:“你不能随意拼接一两则神话的某些内容,而得出一个异想天开的结论。即使是假设,也要有比较充足的证据吧?”但我们要问:世界上有多少科学发现是系统研究后的结果?瓦特发明引发欧洲工业革命的蒸汽机,不也是源于蒸气推动壶盖的一个偶然启示吗?世界上哪一种主要的科学理论是从实验室出来的呢?当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时他掌握了多少证据呢?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固然很重要,但如果过分强调了实证的作用,甚至被实证的方法彻底束缚了头脑,那么我们人类和许多科学就不会有今天。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缺少实证的根据就失去进行严肃假设的勇气,同样,我们也不能用有无充足实证的标准去刁难任何一种假设。再说,我们关于“天”是有形实体的假设,并非仅仅来自以上两则神话,上古神话的地理位移、异地同说两种现象,给我们的假设提供了另外一种证据。   说到盘古,在本世纪初,一些外国学者研究了中国神话以后,提出“盘古是条狗,大禹是条虫”的观点。关于盘古是条狗,起源于《后汉书·南蛮传》,讲的是高辛王当国时,一只名叫盘部的忠勇狗,因杀敌立功,娶了公主为妻,因而传下后代,成为南方“蛮”族始祖的故事。这本来是西南少数民族,如苗、瑶、畲、黎等族的神话,与汉民族本无关系。不过因为“盘瓠”。“盘古”发音相近,就有人认为他们是一回事。   不错,汉族的盘古神话与西南少数民族的盘瓠神话有类似之处,他们都是造物主,是人类的始祖。但盘古开天的神话,惟汉族记载最为全面。是西南少数民族接受了汉族的盘古神话,还是汉族接受了西南少数民族的盘瓠神话呢?我认为都不是,这两个神话的源头是同一个,描述的是同一个我们将要提到的事件。后来,聚集在一起的人,开始迁徙,文化发生了歧变,神话也发生了变异。于是,苗族地区有了盘瓠的神话,而汉民族则保留了盘古的神话。   有人说,盘瓠神话载于东汉的《风俗通义》,而盘古神话载于三国的《五运历年记》,因此,盘瓠神话比盘古神话古老,所以,盘古肯定是从盘瓢那里演变过来的,这个说法也不对。大家知道,中国没有系统记录神话的文献,现在的神话零零散散,见于各类书中,根本无法区分年代,怎么能用先被记录或后被记录来判定哪一个神话更早呢?这是一个常识问题。   盘古神话地理位移、异地同说的现象,恰好可以证明我们的推论,盘古开天、天地分离作为一个动态的事件,被不同民族目击,因而以神话的形式保留下来。如果不是对同一动态事件的描述,根本不可能形成同一内容的神话传说。   事实上,关于“天地分离”神话地理位移、异地同说现象不但在中国,在印度、菲律宾、日本等国的神话故事里,我们同样发现了极为相似的上古传说。如果说,对“天”的描绘仅仅出于中国古代先民的宗教需要的话,那么又如何去解释这种大范围的惊人一致呢?   在没有其他更为合理的解释之前,我们为什么不能先假设神话中的“天”是一个有形的实体呢?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去想:世界范围“天地分离”的一致性都来源于一个共同的事实呢?   如果我们结合中国古代的唯一国教——天崇拜及中国人几千年奇怪的宗教心理,“天”是个有形实体的推论,几乎是唯一正确的推论。只有这个推论才能为天崇拜找到立足的根基,才能圆满解释天崇拜与天神话之间的关系。            甲骨文中“天”字的秘密   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天”及天崇拜的“天”,是一个有形实体的推论,还可以从甲骨文中找到强有力的证据。   我们为什么要重视甲骨文中的汉字呢?原因很简单,古人在创造甲骨文时大量使用了象形思维,是对被记录对象形象的图画形式。例如,表示太阳的日字,中间的一点代表太阳黑子;再比如山字,完全是高山的形状。因此,甲骨文的许多字保留了大量真实背景,而这些背景,在以后文字的发展规范中都消亡了。所以,一个文字的真实本意,只能在殷商的甲骨文或稍后的金文中去寻找。   在甲骨文里天宇有许多写法,其中一种把天写成恰似一个地地道道人的形象,是一个站立的人形。有人解释说,这是一个正面站着的人,整个字的解释是这样的:正面站着的人为天。   这个解释不能令人信服,《说文》曰:“天,颠也,从一大。”颠,就是高的意思,所以后来皇帝祭天都选择高处,所谓的“泰坛”是也。一个站着的人怎么能表示高的意思呢?如果说“正面站着的人为天”,那么就等于在天与人之间划了一个等号。可大家不要忘记,在甲骨文那个时代,天是人们崇拜祭祀的对象,它是神啊!人怎么可以和神划等号呢?   再说,甲骨文关于人字的写法也不止一种,都是用一个人形来表示的,与“天”的结构大体差不多。为什么要用一个极为相似的字去表达一个毫不相干的意思呢?如果说甲骨文的天是以正为阳为天,反为阴为地的思想去创造的,那也同样解释不通。甲骨文里有阳字,但没有阴字,在表示阴天、晴天时,它总是用“易日”、“不易日”来表示,也就是说,在甲骨文时期,阴阳没有形成文字概念(但已有图形表示或数字表示法),更不可能用正为阳来表示天这个概念。   所以,“正面站着的人为天”这个解释是根本错误的。那么,甲骨文中的“天”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再仔细研究一下天宇的结构,我们发现,代表人脑袋的圆圈似乎大了一些,与其他部分失调。所以,我们认为,甲骨文中的天字所表达的重点,并不在下面的人形,而在头顶上的那个圆圈,这个字的解意应该是:人头顶上的“○”即为天。   那么这个头顶上的圆圈又代表什么意思呢?在古代的文字和岩画中,古人常常用一个个圆圈代表太阳,或天空中的星星,所不同的是,代表太阳的圆圈中常有一点,表达星星的却没有这个标志。那么,甲骨文的“天”字已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人头顶上像星星一样的一个圆形物体就是天。也就是说,古代的天概念与我们现在的天概念不一样,它不是一个无形的虚天,而是一个有形有体的物质“天”,它的形状是圆形的。这个意思正好和上述神话中的天概念吻合,真是太巧了。   我们对天的上述解释,还可以从稍后的西周金文中得到证实。金文里把天写成“囗”,上面的圆圈变成了方形。在古代,人们是不可能用方形来表示人的脑袋,这也可以反证,甲骨文中天字人形上的圆圈并不代表人的脑袋。圆圈变方形,说明它所代表的东西,是一个物质构成的实体,而决不是无形的虚天。同时,金文的天字更加突出了人头顶上的含义,恰好可为甲骨文的天字作注解,因为金文离甲骨文的时代不远,完全知晓甲骨文的原始本意,所以才有了如此大胆的一变。   此外,古埃及文化与中国文化同样古老,在埃及的万神庙壁画里,埃及诸神的头顶上都有一个球形物,或者手持圆球。我们认为,埃及诸神的造型,本意与中国甲骨文相同,诸神来自天,故头顶上的圆形物亦是天之意(见图)。   古代人的“天”,就是指人们头顶上像星星或太阳一样的圆形物体,它离我们很近很近,近得仿佛一伸手就能摸得着,这就是从神话和古文字里得出的必然推论。   “天”有形,骇人听闻!   那么,这个天究竟有多大呢?甲骨文中另外一个“天”字的写法透露给我们一些信息。甲骨文还有一个天字,一横的下半部分也是一个人形,这个字与前几个字一样,表达的重点是上面的一横,而不是下面的人形。那么,“一”代表什么呢?在甲骨文里,“一”常常代表地平线。例如,山字,底下的一横就代表大地,再比如,立字,一个人站在大地上,此为立也,下面的一横同样代表大地。所以,我们认为,这个甲骨文的准确释意应该是:人们头顶上的大地,即为天。   人们头顶上怎么会出现大地呢?如果我们把以上甲骨文、金文和中国有关“天”神话联系起来理解,意思就一目了然了:一颗巨大的星球,因为它离我们很近,那么你就感觉不到它是个球体,只感到一片大地就在你的头顶上。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自治区阴山的狼山段发现了大批的岩画,这些岩画历史古远,从古朴的技法看,尚在原始社会。这些岩画其中一幅刻着一个人,双脚呈环形(跪坐貌),两臂上举,双手合十,头顶上有一个圆形的图像(见图),像正在礼拜。研究者认为,这个环形物“很可能是太阳的形象”,所以大家一致将这幅岩画命名为“拜日图”,看起来也很形象。   这样理解也不为过,由于太阳与人类的亲密关系,对日的崇拜几乎发生在所有原始民族身上。《礼记·祭义》疏云:“天之诸神,莫大于日,祭诸神之时,日居群神之首,故云日为贵也。”甲骨卜辞里有“宾日”、“出日”。“各日”、“出入日”等都是太阳祭祀的记载,人们对太阳顶礼膜拜,朝迎夕送,毕恭毕敬,礼典很是繁杂。   但问题是,这个人形所拜真的是太阳吗?就现在我们发现的岩画来看,表示太阳一共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圆圈中有一点,一种是圆圈中有只太阳鸟,还有一种是圆圈四周有放射状的条纹,用来表示太阳的光芒,这三种表示中以后两者居多。这幅岩画没有表示太阳的特殊标志,圆环物绝不可能是太阳,因此,拜日的解释是不正确的。   这个跪着的人形,他礼拜的对象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它就是上面提到的“天”,是一颗悬浮在我们头顶上的巨大星球。因此,这幅岩画是地地道道的“天崇拜”的图形表示。   到此,我们对以前不理解的问题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从神话和古文字及岩画中,事情大约是这样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颗巨大的星球——天体,它来到地球很近很近的上空,古人将它称之为“天”,并按照当时的具体情形发明了“天”这个古文字。由于这个“天”与当时的人有某种神秘的关系(这以后要讲到),所以,大家把它当成神来崇拜,从而出现了中国古代来历不明、违背常理的宗教信仰——天崇拜。   后来,在某一事件之下,这个被称为“天”的星球,又远离我们而去,取代它的是茫茫虚无的空间。但原始宗教顽强的继承性,并没有因为空间的巨大改变而中断。只是虽着岁月的流逝,后人渐渐习惯于接受无形无体的虚天,怎么也无法将原来的“天”与现在的天统一起来,所现,形成了怪异的天空崇拜。   越县以后.人们对天崇拜越是不可理解,大家心里都在嘀咕:崇拜个虚天干什么?于是,天崇拜开始衰败。但在强烈继承传统的惯性下,天崇拜成了皇帝的专利,但是,许多皇帝都是礼拜而不知所以然。等历史发展到我们今天,现代的人更是不能理解这种古怪的宗教信仰。   然而,远古时代这个“天”,对我们的祖先影响竟然如此之大,先民将对“天”的宗教记忆保存在文化、心理的最底层,形成了一股很强大的潜宗教意识。但这种潜宗教意识,在后来的历史中,竟然没有一种宗教形式能够充分表达它,于是,形成了中国人弥漫式的宗教观念,什么都有人信,但什么都不长久。拿起这个看一看,扔掉;拿起那个瞧一瞧,再扔掉。凭着潜意识的引导,中国人宁可崇拜生命的自然过程,去研究天、地、人相互感应的关系,而不痴迷于任何一种宗教形式。这是个赋有历史使命的民族,它默默地一代又一代地希望找回心灵深处的“天”。   既然,远古时代的“天”是一颗临近地球的巨大星球,那么,它究竟指的是哪一颗天体呢?它是否还现存太阳系呢?这个事件究竟发生在什么时代呢?   让那些陈旧的思维方式、学术观点统统见鬼去吧,解答上述问题,必须有一个大胆的突破,这是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对广大读者的要求,我们相信:真理就包含在大胆的假设之中。   远古的“天”就是现在的月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mkgenie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5-7-29 13: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月假设   神话中的“天”,既然是一颗曾经离地球很近的巨大星球,那么它究竟是谁呢?在现在的天空中是否还可以找到它呢?它与人类现在的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在中国西南瑶族地区,有一则古老的传说:在远古的时代,天上只有太阳和星星,却看不见月亮,那时的夜空漆黑如墨,每当夜晚降临,大地上就被恐惧笼罩,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都躲进自己的巢穴。有一天晚上,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个热烘烘、七棱八角的大山一样的东西,它不圆不方,像一块巨大的石头,放射着毒热的光芒。瑶族人的这则传说讲的就是月亮的来由,月亮是在某一天突然出现在地球上空的,当时已经有了人类。瑶族的这则传说有几分可信程度呢?   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它距离我们地球大约有384400公里,它的大小是地球的1/4,即直径3476公里。在我们现在能够观测到的星空范围内,月亮作为地球卫星的体积算得上老大。比如,木星卫星的最大体积与木星之比大约是亚1/27,其他行星的卫星更是小得可怜。别看月亮个头大,但距离我们过远,所以,看上去像个大盘子。在古代,人们观察月亮都是用目光,所以,根本看不清月亮的构造,只知道月亮上有些地方明亮,有些地方昏暗。1609年,当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后,人类才第~次清楚的知道了月表地形的构成:月亮上并不是平坦的,它表面坑坑洼洼,那是大大小小的环形山和山脉,当然还有一些平原,那就是月海。   瑶族的这则传说很神奇,可以肯定的是,它是近距离观察月球的结果。大家不妨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现在有能力,将月亮从384400公里处拉近100倍,那时站在地球上看月亮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用肉眼就可清晰地看到月亮上各种各样的环形山、山脉、山谷、平原。而且,在这样的距离上,月亮的山脉是向外突出的,这难道不是传说中“七棱八角”的描述吗?再试想一下,在这样的距离下,你能感觉到月亮是个球体吗?不能,因为,月亮直径3476公里,它太巨大了,有谁站在地平线上,可以感觉到地球是个圆形的球体呢,所以,传说中“不圆不方”的描述是十分准确的。   因此,瑶族的这则古老的传说我们认为有很大的真实性,否则在没有现代化仪器的古代,这种想象是不可能出现的。   结合在上一章我们对神话中“天”的剖析,对甲骨文天字的解释,瑶族的这则传说与中国古代神话、古文字所反映的是同一个内容,“天”是一个有形有体的星球,“天”就是月亮。这样看来甲骨文和金文的“天”字,不但是有道理,而且是太形象了。   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天”就是现在的月亮,这就是我们的假设。   在中国“天”神话系列中,还有大量“天梯”的神话,这类神话可以作为我们假设的一个重要补充证据。所谓的“天梯”就是连接天与地之间的中间物体,在神话中它有时是高山,也有时是大树。美洲印第安人的神话说,连接天与地的是蜘蛛网,这也算天梯神话的变种。赫胥黎《进化与伦理学》中讲了一个故事:“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儿童故事,名叫‘杰克和豆秆’。这是一个关于豆子的传说。它一个劲地长,耸入云霄,直达天堂。故事中的主人公,顺着豆秆,爬上去,发现宽阔茂密的叶子支撑着另一个世界,它是由同下界一样的成分构成的,然而却是那样新奇。”这也是一个有关天梯的故事,它的原型也应该是古代的神话传说。再比如,美洲印第安人的古神话中就有大洪水期间,人们顺着某种秸秆依次上升到三、四、五世界里,从而逃脱了大洪水。   为什么会有世界范围的天梯的神话呢?我们认为,“天梯神话”的出现绝非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是为了表现原始人一种向上追求的愿望,它们同样是对某种真实事物的客观描写。   大家想象一下,突然有一天,我们的头顶上出现了一个直径3476公里大小的天体,低得仿佛一伸手就摸得着,它遮住了天空和星辰,大地上一片昏暗。苗族的神话《谷佛补天》中说:“古老古代主宰天地的是宏效,他们移动天地相去一度远,天从此昏昏沉沉,地从此不明不暗。”描述的正是“天”离大地很近时,由于遮挡了部分阳光,所以大地上才“不明不暗”,能见度很低。   由于这个被称为“天”的星体距离我们地球太近,同时它也太大了,那么你不论怎样向远方眺望,它总是和大地相接,这与中国乃至世界“天地不分”的神话是何等吻合!这样一来,你不论从哪座高山,哪颗大树的侧面望去,都会有同样的感觉:山尖或树梢上顶着“天”,下接着地。人们由此想象,如果登上了山,爬上了树,不就可以直达“天”上了吗?这些山和树多么像一架梯子一样。同时,又使人感觉到,这些山和树仿佛在支撑着“天”和地,一但撞断了,“天”就要飞走了。这就是天梯神话的真相,它是对“天地分离”前空间状态的客观描述。   我们感到震惊,谁能想象得到,在看似平淡无奇的中国神话里,竟然潜藏着一个如此巨大的秘密,事实上,中国神话中的秘密远不止此。我们再一次感觉到,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竟然有如此大的束缚功能。上述这些神话不知有多少人研究过多少遍,但大家被一种思维模式所限制,见木而不见林。结果,几十年过去了,几个世纪过去了,神话研究的著作如野地里的杂草,多则多焉,可惜都是在一个平面上来回重复。   研究问题角度很重要,每一个新的角度,都会开辟一个全新的领域。所谓的系统,也与角度有关,不同的角度可以形成不同的系统,比如,在此以前,不知有多少研究者感叹中国神话没有系统,不像古希腊神话那样有一个完美的体系,但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实际上,中国文化有很强烈的特殊性,它在文化底蕴上与世界各民族的差异极大。我们不否认西方在宗教、神话等方面的研究方式及一些理论有很大的价值,然而,这些方法和理论并不完全适合中国文化研究。比如说,现在中国许多宗教研究者用来研究的方法与理论大多数都是西方的,然而由于中国的宗教文化很特殊,这些方法和理论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本人从事过中国古代民间宗教的研究,对此感受颇深。遗憾的是,在这些方面中国前辈学者所做的远远不够,许多领域至今是空白,没有给后来的研究者留下什么可供借鉴的东西)。也就是说,根本不能用西方的标准来规范中国文化的研究。   中国神话自身有很强烈的逻辑性,它完全可以自成一个体系,像中国的“天”神话,就是这个体系的主干。所以,问题不在问题的本身,而在于我们戴着什么样的眼镜看问题,戴着深色墨镜的人,即使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他的眼前也是一片灰暗。为什么不把眼镜摘下来呢?
mkgenie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5-7-29 13: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远古时期有月亮吗   对“天——月球”的假设,可能会有许多人捧腹大笑,认为这是天方夜谭,说我们再编新神话。可能还有人会说:你这个假设完全违背天文学,月亮从太阳系诞生以来,就处于现在的轨道上,怎么可能来到离地球很近的地方呢?   我们要反问以上这些嘲笑者:你怎么知道月亮从来就有呢?   我们现在确确实实知道月亮的存在,是有文字记载以后的事情,而文字产生于地球大约仅有6000年,那么在文字产生以前,天上有没有月亮呢?谁能回答?   我们知道月亮的存在,还依赖于流传至今的各种上古神话,那么在这些神话之前,天上有没有月亮呢?又有谁能回答?   有人说,用大海潮汐对海岸的侵蚀可以证明月亮的存在。可是现在的一些科学家新近研究证明:大海潮汐的变化与月亮的关系很小,即使没有月亮,大海依然有潮涨潮落的现象。   明月是否从来就有?我们暂不作定论,首先来看一看,中国古代有关月亮的神话记载。   月亮是地球外围空间中看上去最大的两颗大体之一(另一颗是太阳),它的大小正好与太阳的大小相仿。而且它与太阳一样运行极有规律,东升西落,每30天我们就可以目睹从新月、半月、满月的一个全过程。就月亮与人类的关系而言,它几乎与太阳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太阳给我们光明,使万物得以生长;月亮为我们驱逐黑暗与恐惧,使我们内心得以安宁。因此之故,古代人对月亮极为关注。从殷商时起,它就是人们宗教祭祀的对象,号称“西母”。后代许多文人将月亮作为自己的灵感之源,写下了无数传之万代的佳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词乃千古之绝唱。   从道理上讲,人类越发展,对自然现象的直接感触就越淡,因为人类与人类的文化在骨子里有一种反叛自然的本质,我们所做的许多工作都在远离着自然,比如,现代城市人每天匆匆忙忙,几乎很难注意到天上的月亮和星辰是多么美丽。相反,古代人由于自然现象与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他们对自然现象的感受比我们强烈得多,他们每天都得观察天空,以判定明天是下雨还是刮风。假如月亮从来就有的话,那么古代人的感受要远远超过现代人,他们会将这种感受以神话的形式流传给后人。   然而,事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   不论你信不信,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大量日(太阳)和天的记载,却很少有月亮的记载,即使有,出现的时代已经很晚很晚了。   用神话确定时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中国的神话是被零零散散记载下来的,而且其中还有大量后人添加的成分。但是,我们用神话中诸神的神迹,还是可以排列出哪些神话在前,哪些神话在后。盘古、女娲、伏羲、祝融、共工、炎帝、黄帝、蚩尤等,算是中国最早时期的神话。先让我们看一看各类神话中有关月亮的记载情况。   女娲的神话里涉及两件大事,一件是抟土造人,一件是补天,没有月亮的记载,即使是女娲神话的扩展中也没有记载月亮的事。   黄帝的神话比较乱,内容很庞杂,主要有造人、造器物、大战蚩尤、居昆仑之山、和诸神等等,也未见与月亮有什么关系。   伏羲的神话很古老,而且流传的地区也很广大,不但中原有,而且西南少数民族也有。伏羲神话的主干,有造人、演八卦、大洪水、斗雷公等等,也不见月亮的记载。   机融是火神,主要神迹有大战共工等。水神共工的神话与祝融相似。蚩尤的神话稍多一些,但主要涉及与黄帝的一场战争。这些神话中也不见有月亮的记载。   神农的神话不多,他主要是发明之神,发明有医药、农具。水井等等。炎帝的神话不少,主要有与同父异母兄弟黄帝的战争、炎帝为灶神等,同样没有谈到月亮。   上古古神中,惟有盘古、颛顼两位神的神话中与月亮有染,但仔细分析,都在似是而非之间。   盘古神话中,盘古临死化身一节里有月亮,《五运历年记》载盘古死后:“左眼为日,右眼为月。”我们认为,这本身不是盘古神话中的内容,是后来人加上去的。《五运历年记》成书比较晚,当时佛教已经传入中国,它很可能是受佛教的影响。比如,《摩登伽经》说:“自在天以头为天,足为地,目为日月。”两个说法在行文上都差不多。到是《五运历年记》的另一条记载比较符合中国神话的结构,“盘古之君,龙头蛇身,吹为风雨,嘘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但这里面并没有说月亮,只是解释黑暗、光明的由来,而且这则记载的源头在《山海经·海外北经》里,经文说烛龙“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可见,在盘古的原始神话里,根本没有月亮的记载。月亮之说是从“视为昼,瞑为夜”中演化出来的。   颛顼的神话里本身没有月亮,但在其扩展神话里有月亮的痕迹。《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一段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拒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上,名曰嘘(噎)。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邓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神话的意思是说,噎这个神,居住在日月山,掌管着日月星辰的运行,这个噎乃是颛顼的曾孙。从时序上来看,在这则神话中,月亮的记载出现很晚,应该不属于颛顼的神话,月亮是在“天地分离”以后出现的(颛顼令重与黎绝天地通)。   由此可见,上古神话中没有月亮的记载,至少在“天地分离”、“大洪水”以前没有月亮的确实记载,为什么呢?只能认为,在大洪水之前,天上根本没有叫月亮的东西,否则,在神话中不会不加以表现。   中国有关月亮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帝俊的神话中,《山海经·大荒西经》说:“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帝俊是殷商民族神话中的人物,仅《山海经》的《大荒西经》有零星的记载,除此以外,任何古籍再无记载。从“帝俊生后稷”的记载看,帝俊的神话已经相当晚了,近乎文字发明的时期,根本不能与盘古、女娲的神话相提并论。   再说,帝俊之妻常羲,实际上就是嫦娥,很明显,它综合了嫦娥的神话。那么,嫦娥是什么时代的神呢?这条线索比较明显,“天地分离”之后,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然后才有后羿射日及嫦娥奔月之说。可见月亮神话在中国整个神话系列中,出现的时期很晚,大约是在”天地分离”、“大洪水”之后才有了关于月亮的记载。   还有一个证明,这就是神话与仙话的时间差别。中国是先有了神话,后来才有了仙话。月亮的出现与仙话的关系很大。比如,关于嫦娥就与仙家有关,嫦娥是吃了不死之药飞上月亮的,到了月亮上,又一直指挥一只白兔在制造不死之药。而不死是仙家的最大特点。可以说,嫦娥奔月是由于仙话而大放光明的。   在“天地分离”、“大洪水”之前,中国没有月亮的记载,这一点可以成为定论。宋代大诗人苏东坡(1037—1101年)早在800多年前,就曾写出这样的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个问题问得好啊!因为我们今天也在问:明月几时有?   不但中国的上古文献、神话中没有月亮的记载,世界许多民族的神话里同样没有月亮的记载。   瑶族的古老传说告诉我们,现在的月亮是在人类的某个时期突然出现的,可是不要忘记,人类的历史只有几十万年,而人类的记忆史不过几万年。   在哥伦比亚的印第安人的部落里,也有一则类似的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没有月亮,人类一到晚上都很害怕。有一位酋长决定牺牲自己,给大家带来光明。于是,他站在高高的山顶上,向空中飞去,越飞越高,最后变成了月亮。现在生活在非洲南部的布曼族的神话也证明,在远古的时候,天空中根本没有月亮。   世界上有一个著名的谜案,那就是美洲玛雅文化的突然消失问题。他们虽然莫名其妙地消失在空气里,但却留下了极为发达的文化,尤其是他们的星算历法,堪称世界一绝。在他们留下的、始于大洪水之前的《编年史》中,人们奇怪地发现,里面竟然没有关于月亮的记载,这对于一个天文学高度发达的民族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结论只能有一个:在大洪水之前,天空中根本没有叫月亮的东西。   在希腊南部的伯罗奔尼撒,曾存在一个叫阿尔卡获亚的古老国家,据当地人传说,阿尔卡获亚人在大洪水之前,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忧虑和悲伤,当时只有太阳,没有月亮,月亮是大洪水以后出现的。   距今大约4000年前左右,亚里山大里亚大图书馆的第一位馆长在他留下的文献中这样写到:“古时,地球的天空中看不到月亮。”他在写这份文献时,曾参照了很多远古时遗留下来的手稿和抄本,可遗憾的是,这些文献后来统统被毁,我们已经不可能知道他写下这话时所依据的上古文献究竟是什么。古希腊的数学家、天文学家阿纳克萨哥拉斯,也根据当时的一些资料说过,月亮在天空中出现是很晚以后的事情了,在人类的早期天空中没有月亮。   以上这些人类最古老的传说和记载(有些是严肃的科学著作),都说明上古时没有月亮,确切地说,是在现在的月亮轨道上看不见月亮。而我们目前又无法确知远古时的天空中是否有月亮。所以,必须对上古遗留下来的神话、传说等格外重视,因为这些资料是现存最早的资料了,舍此,我们就会更加茫然。   天文学家贝拉米,从纯天文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大量的计算认为:月球来到现在的轨道,大约是在习.5万一3万年之间。那么,在这以前,月球究竟躲在哪里呢?   事实上,如果我们对中国上古神话有足够了解的话,一定会产生这样一种联想:上古神话中也有月亮,只是当时它不叫月亮,而叫“天”。神话中大量关于“天”的记载,都是关于月亮的记载。后来,这个“天”在某事件下,离开了地球,越升越高,终于到达现在的位置上,人们给它起了一个新名字——月亮。
mkgenie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5-7-29 13: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月亮的过去与现在   所有的神话都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它破旧得使人难以相信其具有真实的一面,而且从感觉上来说,这些神话离我们现在又那样遥远,很难使人们再去认真地想一想。而我们以上源于神话的那些推论,颇有些从陈糠旧谷中找黄金的感觉,如何才能使它符合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大家可以理解的实证方法出发,用现代科学的成果去证明之。   所有的神话和推论都涉及一个根本的问题:月亮会自主运动吗?如果月亮不能自主运动,那么我们的所有推论就成了胡说八道。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科学是怎么说的。   科学认为,一切物体的运动,都本着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可以形成几条定律和几个公式(暂时不要去管这个说法是否正确)。天体运动也同样如此,科学家还没有见过违反规律的运动(在地球表面)。按照科学的解释,大约在一个不能确定的时间点上,宇宙大爆炸了,最初的奇点虽然小到无法估计,但却像魔术师的帽子一样,变出无穷无尽的宇宙物质。这些物质小到不能再小,都是一些物理学上的基本粒子。这些粒子转啊转啊,终于形成了一个又一个云状团。这些云状团又形成了无数小团块,其中有一个就是太阳系的云状团。又过了不知多少年,太阳开始形成,随之,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也开始形成,地球就是其中之一。在地球形成后不久,地球外围的多余物质聚集成了一个小小的圆形物,它就是月亮。   月亮围绕地球,按一个特定的轨道运行。而这条轨道也不是随意安排的,它是由地球引力、月亮引力、太阳引力三者共同决定的。打个比方,一个人手里拿着一个圆球,球上栓着一条绳子,人握着绳子的某一点,用力将圆球抡起来,圆球就会按照一定的轨迹,围绕握绳子的手旋转起来。   这条绳子就是地球的引力,它不能太大,太大这会将圆球拉向握绳子的手。但它也不能太小,太小月亮就会被不远处的太阳引力拉过去。同时,这个圆球自己运动的速度还不能太快,太快了,圆球就会挣脱绳子,沿切线方向跑得无影无踪。如果人们给的力均匀,圆球速度十分稳定,那么圆球就会在同一个平面上反复旋转。可见,一条轨道的确定,是由许多因素促成的,这条轨道就是这许多因素的平衡点,所以它一般不会很宽,也用不着很宽。   月亮围绕地球运动,就如同上面的道理一样,一切都是在最初就被决定好了的,在各方面因素没有发生变化之前,月亮是不可能随处乱跑的,它必须在一条固定的轨道上,周而复始地围绕地球旋转,已经有几十亿年了。   以上是科学作出的回答,在科学的定律下,月亮只能这样运动,否则的话,那就不堪设想了。也就是说,除非月亮被人操纵,方可随意改变轨道,像美国的航天飞机一样,在许可的范围内,可以任意改变围绕地球旋转的轨道。   然而,在解读上古神话时,我们发现,月亮在神话中是不老实的,好像可以在空中随便乱动。比如,像瑶族的古老传说中,月亮就像发了疯一样来到地球表面不远的地方,使人能清楚地看到它的环形山。在美洲的许多神话里,月亮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在空中蹦蹦跳跳,忽东忽西,忽远忽近。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的考古队员在新疆的一座古老山洞里,发现了一批古代岩画。其中,有一组世界上最早的月相图,由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等连续的画面组成。最令人震惊的是,满月图上,在月球的南极处的左下方,画有七条呈辐射状的细纹线,这表明,月图作者已经准确地知道月球上大环形山中心辐射出的巨大辐射纹。可这幅岩画的年代有近万年,当时是没有望远镜的。如果联系瑶族的神话看,本图作者很可能是在月亮比现在近得多的位置上观察了月球,也就是说,月亮曾经比现在的轨道低得多,时间大约在1万年以前左右。   即使不是推测,我们同样可以证明月亮的轨道在历史上并不统一,它环绕地球的轨道是可以变化的,而且如今也正在变化。   美国天文学家们,在仔细研究了中国3000年的日食记载后(中国古书中的日食记载是世界公认最早的,也是最全面的,绵延记载了3000年左右的天象),认为在遥远的年代里,月亮围绕地球旋转的轨道比现在低得多。现在天文学家也发现,即使是现在,月亮的轨道还在每年不断地升高,每年约升高1.5英寸。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不对了。现代天文学研究证明,行星的卫星在围绕行星旋转时,由于受到行星强大的引力作用,其运动的轨道会越来越低,最后,当它越过“洛希极限”后,会坠毁在行星上。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的运行轨道不但不在降低,反而每年都在向相反的方向升高,这不是有意和科学家作对吗?   然而,正是透过这种反常的现象,我们才感觉到:月亮的确与众不同,它好像天生就是为了和人类作对。   《金史·天文志》中记载了一条更惊人的资料,其文如下:“太宗天会十一年,五月乙丑,月忽失行而南,顷之复故。”意思是说:金太宗天会十一年(公元1133年)五月(公历6月)乙丑日(15日),月亮忽然偏离了运行轨道,向南行去,不一会,又回到它原来的轨道上。这条记载十分重要,因为它不同于其他的野史传说,竟然堂堂正正出现在国家正史当中。   对于这条资料应怎样看待呢?许多人可能并不相信这则记载,因为它与现代的科学观念出入太大。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在对待古史的记载上,人们不是从事实出发,而是从已有的经验与知识出发,一旦不符合科学经验,一概否定。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导,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从很早时就设置星历之官,观察天象,《世本》甚至说帝俊时就让“羲和占日,尚仪占月”。从汉代起,国家就设置了专门观测天象变化的机构——司天台,以后历代政府都将这一机构沿革下来。虽然名称一再变更,但职能大体一致。金朝也不例外,司天机构每天每时都有精通天文的科学家在观测,并将观测的结果详细记录下来,定期交国史馆封存,而历朝历代的《天文志》,就是根据这些原始的观测记录写成的,可信度极高。   因此,完全可以肯定,在公元1133年6月15日这一天,月亮的运行轨道忽然出现了极大的异常情况,虽然目前还不知道月球为什么会偏离轨道,但却可以证实一点,在某种情况下,月亮的轨道是可以发生变动的,月亮有能力自己调整运行的姿态。从这则记载看,月球真的好像是在被什么人操纵着,就像汽车驾驶员,一旦发现偏离,立刻加以纠正。   由此可见,我们以上对“天——月球”的假设又多了一份证据,月球完全有可能在我们所不知道的年代里,飞临地球极近的上空,我们的祖先把它称之为“天”。后来,由于某种原因,月亮又离开了近地轨道,上升到现在的位置上。中国的神话,包括“天地分离”、“开天辟地”、“天梯”“女娲补天”、“天倾西北”“共工触山”等等,描绘的正是这一变动过程的真实记载。   那么,月球上果真有生命在操纵吗?

174

主题

4718

帖子

7万

积分

管理员

无喇喇大公主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75410
QQ
发表于 2005-7-29 13: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总觉得那些神话传说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
mkgenie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5-7-29 13: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万物生长靠月亮   月亮上是否真的有生命在操纵月亮,我们不敢肯定。但在研究月神话的过程中,我们意外的发现,月神话与生命有某种神秘的关系。   客观地说,就世界各民族的月亮神话看,并没有过多的内容。比如,中国的月神话只有“常羲浴月”和“嫦娥奔月”两种,其他就不属于神话的范围了。奇怪的是,在这为数不多的月神话里,几乎都和生命有关系,这是巧合吗?   月亮在不少民族中被当作生命之神来崇拜,他们有一种奇特的观念,认为促使植物生长的不是太阳,而是月亮。古巴比伦人认为,地球上一切植物的生命来源于月亮;巴西的土著居民则认为,是月亮创造了大地上的一切植物,因而称月亮是“生命之母”等等。这个观点与现代科学的结论是相违的,“万物生长靠太阳”这基本上已经不是什么奥妙的科学知识,最多只能算是常识,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离不开阳光的,现在将阳光、水、空气列为生命存在的三要素,这不但对动物生命如此,对植物也依然如此。   然而,现在的科学研究却证实了上古神话的合理性,月亮与生命确实有一种说不出的生命关系。科学研究发现,月亮对植物确有无法比拟的促进生长作用,经常照射月光的植物,纤维组织紧密,树干粗壮有韧性,而且枝叶茂盛;相反,那些长期未经月光照射的树木,年轮木质松弛,枝干细弱易脆,树叶于枯。而且,当木质纤维受到损害后,太阳的光照只能有助于生成大疤痕,而月光则会消除死亡组织,使伤口愈合平平。美国太空总署的乔治·彼尔逊博士认为:“没有月亮便没有人类。”   在现代科学还没有充分研究透月亮与生命的关系之前,我们对古老的神话应该抱着一种极为尊重的态度,这些神话中的观点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月亮与植物确有一种说不清的关系,那么,月亮与人是否也有类似的关系呢?   命,这个字大家都是熟悉的,现代意义上它代表生命。但你知道中国人是如何创造这个字的吗?在甲骨文里,命字写作下半部分是一个跪着的人形,双手自然垂下。他在干什么呢?看样子,他在虔诚地拜祭着什么东西。解这个字的关键在于上面的一半,“△”究竟是什么?有的专家说:你瞧!它多么像一个房顶啊!这个房顶所代表的就是家,家里有人,此为命也。大家知道,甲骨文创于殷商时期,当时人们住的是什么房子呢?我们并不很清楚,所以也不敢苟同这个解法。如果当时的住房真的就是如此,那么底下跪着的人形又作何解释呢?   我们再来看一个字。甲骨文里有鬼字,但却没有神字,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神字并不像现在这样写,它没有“示”字旁,单单写成“申”,《说文》解释曰:“申,神也。”大家知道,“示”在殷商时就表示祭祀,就是祭神的意思。那么,为什么当时的神字没有“示”字旁呢?   甲骨文里的申字写成“ ”,有人说这是一道闪电,故闪电为神。这是胡扯!那条曲线如果可以解释为闪电的话,那么“囗”又解释成什么呢?它与命字的上半部分又是什么关系呢?   为了解释“命”字,我们不得不引出“神”字,而为了解释“神”字,现在我们又不得不引出“明”字。明者,光明也,《说文》解释“明”字曰:“明,照也。从月,从日。”也就是说,明字由日和月两个字组成,而且《说文》在解释“明”时强调,这两个字皆象形。甲骨文中明字写成“ ”,这再用不着作什么解释了,“ ”就是月字,引申为月亮,金文里把它写成“ ”,只是多加了一竖道而已。   绕了这么一个圈子,我们再回到神字上,这时就十分清楚了,甲骨文申字的两个标志是月字,也可以说是月亮,它的正确解释应该是:穿行于月亮的闪电就是神。可见,神自古就与月亮有关。   解释完神,我们再来解释“命”字。我认为,命字的上半部分也是月字,而不代表房屋。一个人虔诚地跪倒在地,拜祭着月亮,此为命也。为什么呢?因为月亮是神,因为人的生命来自于月亮,月亮与人类的起源有某种神秘的关系,这在以后的章节里要具体讲到。   可见,月亮真是人类的谜中谜,许多文化现象都和它有关。我们感觉到,每当皓月当空时,月亮就像一只大大的眼睛,默默地、静静地注视着大地,注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月亮与生命的关系还表现在其他许多神话里,比如说,月亮是地狱的说法就在世界各民族中很流行。   地狱这个观念的起源很晚,我们就不去细说它了。人们设置地狱,当时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们死后灵魂的去向问题。人死以后,灵魂要去哪里呢?远古的人认为,人死以后灵魂要回到两个地方,一是生命的来源地;二是祖先的栖息地。实际上,这两个地方可以合而为一。这种认识特别古朴,也特别真实(至于地狱,那是后来人建立起来的,对人类理解终极命运几乎没有任何帮助)。所以,地狱只是一个代名词,它只表示灵魂的归向问题。   现今生活在南美洲的印第安人的古老观念中,他们普遍认为,人死以后,灵魂要飞向月亮,因为那里是生命的发源地。M.F.塔伯的一首诗代表了这一古老的信念:     我很了解你,哦,月亮,那岩洞的王国。黯淡的卫星,巨人的骨灰,   上帝的天空遮蔽了暗淡的罪恶之所,斯卡尔的罪恶的监牢,罪恶的灵魂,   在那里惩罚为业,唉,思索崇高,这崇高容纳了黑暗的现实,当幽灵,在   广袤的世界寻觅时,你,看清了罪人,格拉莱斯特,觉悟的地狱眼睛。   不但国外有月亮是地狱的说法,中国也有类似的神话。苗族有一种丧葬时唱的歌,名为《焚巾曲》,它是人死埋葬后的当天晚上,由巫师唱的丧葬习俗歌。唱时,焚烧死者生前的头巾、腰带、裹脚布等。巫师用歌引导死者的灵魂离开家,沿祖先迁徙的路线回到东方的老家,然后升到姜央公公所在的月亮上去。可见苗族人认为,最终的地狱在月亮上,人的灵魂死后都要回到月亮上去。   生和死,是生命的两极,它们之间有必然的联系。一种古老的观念顽固地认为,生命之源,也就是灵魂之终,凡是能够掌握生命的地方,也必然能够管理死亡。因此,在后来不论是佛教还是中国本土的地狱里,阎罗王管勾检人魂,但他同时也放人超生,一对矛盾就这样被和谐地统一起来。按照这样一种原始的思维方式,月亮是地狱,反过来也是在说,月亮就是生命的大本营。   月亮与生命的关系,还反映在中国的长生思想中。说到长生,就不能不提到嫦娥这个著名的神话人物。   《淮南子·览冥训》中记录了嫦娥奔月的神话,“嫦娥窃以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仅仅短短的几句话,让人读了不过瘾。比《淮南子》早300多年的《归藏》(现已佚亡,各文献有引)中,也有两条记载,“昔嫦娥以不死之药奔月”、“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张衡《灵宪》里有一段稍长的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张衡窃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这些记载都是片片断断,很难给人一个完整的印象。我们综合了一下各书的内容,事情的经过大约是这样的:   相传,在尧帝时,天上不知为什么,一下子跑出了十个太阳,地上草木皆枯,人们被折磨得快要死去了。天帝命令天国中一个擅长射箭的神——羿,到人间解决这个问题。于是羿带着美丽的妻子嫦娥,从天上降到人间。羿看见人类受苦的样子,心里很难过,一时忘记了这十个太阳原来是天帝的儿子。羿张弓搭箭,嗖、嗖、嗖连珠的神箭射向正在肆虐的太阳,一下子就射落了九个太阳,还要再射。此时,身旁站着的尧帝认为,太阳也有利于万物的生长,能够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千万不能一个不剩。于是,尧帝从羿的箭囊中偷偷拿走了一支神箭,这样一个太阳才幸免于难。经过这次劫难,剩下的一个太阳乖巧多了,再也不敢胡来,老老实实,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   羿射死九日,得罪了天帝,虽然功劳显赫,还是被天帝革除了神籍,与妻子嫦娥永远住在人间,从神变成了人。嫦娥这女人,虚荣心比较大,往常在天国里过惯了荣华日子,来到人间这贫困、混乱的世界,怎么能忍受得了呢?她怨恨羿连累了她,每天缠着羿要重返天宫。   羿被她缠得没有办法,只好跑到西昆仑山的王母娘娘那里求长生不死之药。据说,西王母的药,不但可以长生,吃多了还可以肉身飞仙。西王母将这药看成是命根子,等闲人物是讨不去的。大约是西王母看在羿射日的功劳上,给了他一份不死之药。这份药如果两个人吃下去,可以长生不老,永远年轻。但如果一个人吃下去,那就可以肉身飞仙了。   羿拿到药后,高高兴兴回到家,准备选一个好日子,与妻子嫦娥一起吃下去,虽然不能重返天宫,但可以快快乐乐在地上做一对幸福夫妻。然而,嫦娥的想法可不是这样,她一心要回天宫,根本不愿意在地上做快乐夫妻。她决定一个人把药全部吃下去,可心里又感到内疚,同时也不知道这事到底成不成。于是,她先找到了一位会算卦的人名叫有黄,请他为自己算上一卦。等卦象排出来,有黄说:啊呀!卦逢归妹,大喜之卦。看来你打算一个人向西而行,虽然有人会说些什么,不过不要紧,过后你会有很好的命运。嫦娥听完此言,一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有一天,她乘着羿不在家的机会,偷偷把不死之药统统吃了下去,顿时感到身体轻飘飘的,一直向空中飘去。可是到哪里去呢?她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负心的女人,似乎没有地方好去,天宫当然是去不得的,那里的众神会嘲笑她背叛了自己的丈夫。于是,嫦娥一咬牙,选择了一个冷冷清清的世界,一直朝月亮奔去。从此以后,月亮有了它的主人——嫦娥。   在嫦娥奔月的神话里涉及两种动物,前有蟾蜍,后有白兔。《淮南子》说嫦娥“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蟾蜍就是民间所说的癞蛤蟆。真让有黄说对啦,人们对嫦娥偷食不死之药、背叛丈夫这件事,民间是没有什么好看法的,于是把她比作下贱的癞蛤蟆,这也许是嫦娥没有想到的,也算是一种指责吧!   月中有免的记载,首见于屈原的《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冤在腹?”意思是说:月亮你有何种功德,圆缺周始竟然长生不老?你清清静静,为什么还养了一只兔子?晋代傅玄《拟天问》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这只白兔实际上就是嫦娥。李商隐的诗说:“嫦娥捣药无穷已,玉女投壶未肯休。”陈陶诗说:“孀居应寂寞,捣药青冥愁。”   嫦娥从癞蛤蟆变成了玉兔,看来民间是原谅了她。大约到了很晚的时候,人们又觉得让嫦娥一个人住在月亮上太冷清了、太寂寞了,于是又好心给嫦娥找了一个伴,就是那个叫吴刚的人,他因为学仙有过错,所以被罚到月亮上去砍桂树,实际上是为了给嫦娥作伴。   有一个事实必须注意,嫦娥奔月是中国神话被仙话化的最早标志之一,讲的是长生不死,也就是说,月亮与中国顽固的长生思想有关。嫦娥是服了不死之药而奔月的,而且到了月亮之后,又变成白兔不停地捣药,捣的是什么药呢?当然是不死之药。因此嫦娥奔月的传说进一步加深了月亮是生命本源的思想,月亮创造生命,决定生命。   同时,嫦娥奔月的神话也在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月亮既然是生命的大本营,它本身当然有生命的存在,不但有生命存在,而且还有人居住。   月亮上有生命存在的观点并不仅限于中国,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类似的看法,而且有一些并非是神话。   大哲学家和科学家毕得格拉斯,他就相信月球是颗不寻常的星球,他认为月球并不是一个荒漠的世界,而是存在着相当发达的文明,他曾经十分肯定地说过:“月球人是十分优秀的,他们的历史比地球人类的历史古老十倍。”据说,毕得格拉斯的这一观点是从埃及一位大祭司那里得到的。   在古希腊的神话中,象征智慧和文化之父的天神俄耳浦斯也曾说过:有某种人类居住在月球上,他们都住在月球的内部。古希腊神话还认为:地球上所谓的神,就是住在月亮里面的人。这一点与中国甲骨文“神”字的意思简直是不谋而合。   1600年,开普勒出版了《梦》一书,这是一部纯幻想作品,说的是人类与月亮人的交往。书中谈到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东西,像喷气推进、零重力状态、轨道惯性、宇宙服等等,人们至今不明白,近400年前的开普勒,他是根据什么想象出这些高科技成果的。尽管开普勒的书是纯幻想作品,但它一定有一些背景来源,比如像毕得格拉斯的话或古希腊神话。   大约在18世纪,约翰·威尔金斯牧师,也出版了一本名叫《新世界的发现》的书,书中约翰·威尔金斯认为:月球是中空的,里面居住着某种人类,他们的文化十分发达。在古代埃及,人们把月亮当作智慧和文化之神来加以崇拜,这些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来自古代的神话和传说,使我们对遥远的皓月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遐想与深思:月亮真的与生命有某种神秘的关系吗?月球真的是一个中空体,而且里面居住着高级生命吗?这些是幻想还是客观现实呢?   据我们了解,不但我们产生对月球的种种疑问,而且,那些科学家们对月球产生了更多的疑问:月球是怎么来的?它有多大年纪?为什么月球的地貌那样奇特?为什么月球有一条近似于圆的轨道?为什么月海是由重金属构成的?等等,等等。   在科学家的眼里,月球是一颗十分奇特的星球,之所以说它奇特,是因为月球作为一颗自然生成的星球不应该有那么多的巧合,更因为科学理论无法对它作出合理的解释。
mkgenie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5-7-29 13: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在何方   至此,我们在证据充分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一月亮”的假设:古代神话传说和上古三代宗教信仰中所谓的“天”,实际上就是指现在的月亮。大约在1万多年以前,“天一月”曾因为某种原故,来到距地球很近的近地轨道上,就悬停在离人们头顶不远的上空。   大家知道,地球是一颗近圆的蓝色球体,从任何一个平面看,它都有八个方位,即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如果以中国的中原地区为基点,那么当时的“天”究竟在何方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是不容易,现在的典籍中没有留下任何直接的资料,尤其是在此之前,竟然没有一个人曾经这样想过。但是如果仔细地研究,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以前没有人注意到的有利证据,它大致可以分为三条线:神话来源线、原始墓葬线、八卦定位线。   讲到神话,首先应该知道神话对我们此项研究的重要。   神话记述的历史,基本上都是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这其中就透露出我们祖先从前生活过的地区的信息,比如说,一个一直生活在大平原上的原始民族神话里,就不太可能出现高山的内容,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到过大山。同样,一个一直生活在高山地区的原始民族的传说中,也不太可能有大海的神话。但假如一个生活在高山地区的原始民族,后来因为某些原因定居在大平原上,不管他们生活了多少代,那么在他们的原始神话里肯定会有高山的气息。神话就是过去历史的记忆。   在此以前,我们曾经反复强调,中国古代的神话是以天神话为核心的神话体系,因此,神话中心的位置与“天”有直接的关系。   那么,中国古代神话的中心点在哪里呢?稍微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人都知道,中国的上古神话是以昆仑山为中心的。昆仑山是一座了不起的高山,四周有800多里,高万仞,开着九个大门,门口有威风凛凛的开明兽在守护着,黄帝和一大群神就居住在这个地方。这里有珠树、文玉树、玎琪材、不死树,还有一种很怪的食物,名叫“视肉”,吃一片,长一片,永远也吃不完,无穷无尽。这里就是中国神话的中心,中国最大的神府——黄帝之宫就在这里,许多研究者因此而把中国神话说成是“昆仑神话系”。   从神话记载来看,昆仑山上连着天,下连着地。据说,凡人从这座山一直爬上去,就到了天堂一般的神界,这与其他关于天梯的神话有许多相同之处,实际它就是最大的一座天梯。因此,昆仑山的所在也就是“天”之所在,不论从什么角度说,都是合而为一的。   那么昆仑山又在哪里呢?   关于昆仑山的位置,中国人研究了近千年,至今还是搞不清楚。有人说,昆仑山就是现在新疆的那个昆仑;有人说,昆仑山在现在内蒙古河套地区以南;也有人说,昆仑山根本就不存在,它泛指一切高山;还有一些人说,昆仑山是生殖崇拜的象征,而且十分肯定的说是女性生殖崇拜的象征。   尽管昆仑山的位置没有确定,但昆仑山在中原(现在的河南)西北方大约是没有疑问的,《山海经》中的《西次三经》、《大荒西经》、《海内西经》里都有关于昆仑山的神话。   还有一条线索可以证明昆仑山在中原西北,那就是《穆天子传》。   西晋太康二年,汲县有一个人盗发古墓,无意之中从古墓里挖出一批竹简,这批竹简记载了西周穆王西行一事,后来的学者将此书定名为《穆天子传》。据当时人考证,被掘的古墓是战国时期魏惠成王之子襄王的陵墓,西晋大学者整理并注释了这部书。   周穆王生活在西周王朝的中期,即公元前960年前后,距今已有近3000年,是一个可信的历史人物,上古史籍中都有关于他的记载。《穆天子传》里十分明确地说,周穆王在西行途中,曾经到过古昆仑,参观过黄帝留下的宫殿遗址,并派了兵士看守保护。如果《穆天子传》可信,那么他就是到过昆仑山唯一的历史人物,因为在3000多年以前,当时的昆仑山上还有黄帝的帝宫存在。这反过来证明,昆仑山是存在的,关于黄帝的神话。也是有一定根据的。   由于穆天子这个人,后来进了道家仙系,被仙话得不像个样子,竟然有穆天子和西王母一段风流韵事,所以学者们并不重视这部书,在考证昆仑山时,也不用它作为证据。我们认为,不管《穆天子传》有多少仙话的成分,但穆天子西行的主干还是可信的,《史记》、《国语》、《左传》、《尚书》、《竹书纪年》里都有关于这件事的记载,怎么能一概不相信呢?如果这样疑古的话,恐怕可读的历史书不会很多。   《穆天子传》的前三卷详细记载了周穆王西行的情况,从哪里出发、经过哪里、会见过什么人、做过什么事,书中都有记载。最值得注意的是,书中是按六十甲子来给日的,戊寅日到了哪里,庚辰日到了哪里,记载得十分详细。根据六十甲子推算,周穆王戊寅日从河南漳水出发,一路向西北行,渡过了黄河,在第104天的辛酉日,登上了昆仑,参拜了黄帝之宫,中间曾经因为遇风雪、狩猎、拜会外方诸侯,耽误了一些时间,行进时间大约在两个月左右。   周穆王西行,是带着六众之师,都是骑马而行。这为我们寻找昆仑山提供了一条有价值的线索。如果我们现在也能骑上马,以一个马队一天的行程计算,重复一遍当年西周穆王率六众之师浩浩西行的壮举,那么,就有可能找到昆仑山的位置,即使不能最后确定,但也能指出一个昆仑山大致所在的区域。   可惜,没有人做这样的事,我真诚地呼吁那些有经济能力的个人或集团,资助一下像这样很有意义的文化考古活动。   或有人问:寻找昆仑山有什么意义呢?太有意义了!它的背后是关于中华民族及中国文化起源的问题,是寻根哪!   中国文化中有一个特大的谜案,即考古证明的文明起源与神话提示的文明起源根本不是一个方向,我们现在看到的神话传说,都是由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古人记载下来的。而这些神话传说的中心却不以中原为主,而是以西北方向的昆仑山为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考古证明,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中下游流域,而神话却指示我们,中华民族起源于西北的荒漠。再往前推,考古证明中国人的祖先资阳人、马坝人、山顶洞人、北京人,他们生活的地区都远离西北方,可为什么神话要以西北方为中心呢?进一步问:中国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根据这些神话来看,中华民族曾经有过一次巨大的迁徙,从西北迁向中原,再到沿海。然而现在考古发现却不佐证以上这个推论,那么,这次迁徙是在什么时候?为什么?   再者,根据地质与气候资料,西北部地区在1万多年以前,比现在自然条件好些,但比起中原来还是有相当的差距。在这种背景下,为什么中华民族竟然选择了西北,而不首先选择中原呢?如果说山顶洞人或北京猿人是中国的最早祖先,那么他们为什么会放弃优越的自然条件而向西北迁徙呢?这是违背生物自然选择规律的。   有的学者从少昊的神话中认定,中国神话有一次向西北迁徙的历史。事件是这样的:据现在考证,少昊乃是东方天帝,《大荒东经》说:“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这个少昊天帝,统领着东夷各部落,《左传》说,少昊之国以鸟为神,大约是鸟图腾,因此,少昊建国以后封了一群“鸟官”。但《淮南子》又说:“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住蓐收,执矩而治秋。”《山海经·西次三经》中也有少昊的神话。由此认定,少昊的神话是先东后西,这是不对的。神话的迁徙本身就是民族的迁徙,正如我们以上所说,由东向西的迁徙是违反规律的。   那么,中国文化究竟是由西向东迁呢,还是由东向西迁呢?事实上,现代的考古资料中根本没有这样的一次迁徙的证明。如此一来,中国文化中出现了一个很大的断层,这个断层大约发生在文字出现以前到1万年左右。如果神话记载是真实的话,也就是说,距今6000—15000年之间,中国曾经发生过一次巨大的事件,导致了我们现在所不清楚的文化迁徙。所以我们需要证明,我们必须找到古昆仑山的位置,那是一切谜团的起点。   拜托了!中国人的事情还是应该由我们中国人自己来解决,如果外国人先做起来,那我们真是无地自容了。再说,下一个世纪就要到来,我们怎好意思把这个疑问再带进下一个100年里,这是对子孙后代不负责啊!   话扯远了!我们还是回到“天”在何方的问题上吧!   不管怎么说,按照《山海经》和《穆天子传》所记载的内容,神话中的昆仑应该在西北方,具体地点不明确,但有两条比较肯定,一是昆仑山肯定在黄河以北;二是昆仑山应该在黄河上游一带地区。   还有一条间接的资料。《淮南子》说大禹治洪水的时候,曾把昆仑山从天上挖下来作为镇制洪水的工具,也就是说,昆仑山所在的位置就是大洪水曾经到达的位置。在《毁灭人类的大洪水》一章中,我们曾考证大洪水的最上限在海拔1400米左右的地方,因此昆仑山在中国地形图上的海拔不会超过这个高度,它大约在现在山西雁门西北方向的区域内。   根据神话提供的以上线索,“天一月”当时就悬浮在现在的西北方位,大约在现在的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中西部一带地区的上空。   “天一月”在西北方向还有一个十分有力的证据,那就是原始社会墓葬中尸体的头向问题,这也来自于考古发现。   根据现在的考古发现,汉民族在原始社会时期的墓葬中,死者的头部有大体固定的指向,基本上有两个方向,一是西北,一是正北。大家知道,头部历来是被当成灵魂的居住地,古代猎头的习俗反映了这一观念。因此,在墓葬中头部指示的方向就与灵魂有一些关系了。现代人们发现,在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墓葬中,死者的头部绝大多数指向西北或正北方。在殷墟的墓葬中,绝大多数头部向北。   为什么死人的头部要向西或者北呢?《礼记·檀弓下》曰:“葬于北首,北首,三代之达礼也,之幽之故也。”《礼记·礼运》说:“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意思是说死人的头都冲着北面埋,但说了半天也没有说清楚为什么,只说这是一个古老的习俗,大约是几代人留下来的。正是因为《礼记》没有说明白,后来的学者就可以大说而特说了。有的说,北面为癸水之地,水者象阴象黑也,人死埋人地下,黑咕隆咚,所以头向北方,意思是进入了黑暗。有人说,死者头向西,那可太有道理了!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山落下,人活着的时候像太阳,人死如灯灭,如太阳西落。所以头要指向太阳落下去的方向。   我们认为,原始人死后头向西、北,根本不是类比出来的,它是要告诉后人,人死灵魂要回到这个方向上去,为什么呢?   原始墓葬的头向与神话指示中心的方向神奇般的巧合(神话的中心是昆仑,昆仑在中国的西北方),这令我们惊讶不已!由此可见,中国学术界有些人轻易否定神话的历史功能是多么愚蠢。就以上面这个问题而言,由于《礼记》中没有说清楚“北首”的意义,可见在《礼记》成书那个时代的人们,已经不知道“北首”的真正原因。那么,后来的学者在《礼记》的基础上更不会知道,因此,必须换一个角度,决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如果从神话切入,这个问题就有可能解决。   “天一月”在西北方向还有第三个证据,那就是《周易》的定位。关于《周易》的其他问题,以后章节要详细谈到,这里只谈定位问题。   世界任何民族的古文化当中,对方位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并且,这些观念与原始宗教密切相关。中国文化中东为震木、西为兑金、北为坎水、南为离火,在这四个方位里,东、西两个方位由于和太阳、月亮运行的轨道有关,特别引人注目。   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而太阳又是一切生命离不开的要素,故有“万物生长靠太阳”之说。在哲学的内涵上,太阳代表新生、象征生命,因此,太阳升起的东方,就有了与太阳相同的本质。比如,东岳泰山代表生命,《三礼义宗》曰:“东岳所以谓之岱者,代谢之义,阳春用事,除故生新,万物更生,相代之道,故以为名。”当我们高唱《东方红》的时候,“东方红”三个字涵盖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西方兑金,是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从哲学意义上讲它象征死亡,象征着一个事物的衰败,“日薄西山”一语就是这个意思。神话中的西王母“司天之厉及五残”,意思是说她掌握着人间各种坏的东西,可见中国文化对西方的态度。   北方为坎水,水在文化中象征着黑暗,四季属冬,主凶杀。神话中有一位大神,名叫禹强,又叫元(玄)冥,帮助颛顼项治理北方。玄的本意为黑,所以这位禹强长得大约像非洲的黑人,郭璞说他“黑身手足,乘两龙”。佛经《大智度论》说:“黑业者,是不善业果报地狱等受苦恼处,是中众生,以大苦恼闷极,故名为黑。”可见对北方黑色,大家都有同样的感觉。   南方离火,四季属夏,农业民族从夏季是农作物主要生长期中,将南方定义为生长、发育之意。神话中由火神祝融统领南方,而机融本身又是一位好神.他在与水神共工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后来历代帝王祭天都在南方位,比如,现在北京的天坛就在故宫以南,唐代的天坛也在西安的南郊。   由此可见,从四个方位看,中国文化贵东方,次为南方,东、南方位代表太阳升起,生命繁衍,春风和畅。西、北方位地位最低,代表黑暗、寒冷、死亡、凶杀等等。但必须明白一点,以上对四方位的看法主要产生于商代以后。   那么商代以前人们是不是这样想的呢?完全不是。《周易》八卦在商代就已经有了,而且比较成熟,因此完全可以说它是商代以前文化的遗留物,而《周易》八卦的方位就与后来的方位完全不同,它代表了当时人的某种思想。   《周易》第一宫为乾,乾宫第一卦为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意思是说乾位为世间万物产生的地方。那么,乾究竟在什么方位呢?   现今流传的八卦有三种,一是伏羲八卦,二是周文王先天八卦,三是后天人卦,三种八卦图如下:   大家应该知道,《周易》中仅有交辞和八卦的序列,没有更多的说明,更没有关于八卦的定位。“伏羲八卦”乃是宋代邵雍硬造出来的,唐以前根本没有此说。“先天八卦”也是后来制造的,根据现有资料,最可信的八卦方位图,应是汉代墓葬中画砖上所画的八卦方位(见图),结合上古神话提供的资料,这个八卦图与神话最为相符。   《周易》八卦的乾位在西北方,与现代尊东、南完全不同。相反,与神话指示的古昆仑中心方位一致。按现在的观念,东方为太阳升起的方位,代表着生命,而《周易》却认为,西北方为生命初始之位,按照奇门遁甲,它是开门。很明显,《周易》八卦的文化体系与后来的文化体系根本不同。   乾位在西北,说明当时的“天一月”正是在现在的西北方,《周易》中明确地说:“乾为天。”也就是说,乾在当时指示的就是“天”,它是万物之始,生命之源,故为开门。   龙乃神物,《山海经》里的神许多都乘着龙飞来飞去,后来的传说里也有黄帝乘黄龙“鼎湖升天”一事。八卦第一卦“乾为天”中,六个爻辞里其中有五个爻辞讲到了龙,“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龙)或跃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如此集中提到龙,在其他六十三卦中是没有的。所以,龙肯定与“天”有关。尤为飞腾之物,多见于西北,我们推测当“天一月”悬浮在西北上空时,许多神乘着龙往来于“天”一地之间。   我们的结论是:“天一月”在现在的西北方,相当于新疆东南,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一带,这里曾经是世界的中心,是世界文化的发祥地,中国人曾经是最近接“神”的人种。
kiki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7-29 13: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最近没受什么刺激吧?- -|||
mkgenie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5-7-29 13: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月球从何而来   在此以前,我们曾多次讲到了月亮的起源,即科学家眼中月亮的起源,但那不是最后的定论,只是一个科学的假设而已。到目前为止,关于月亮的起源,一直是科学家争论的热点。可是,100多年过去了,科学界的争论不但没有统一,反而分歧越来越大。   1969年,当美国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时候,许多科学家都大松了一口气,认为这次人类登月计划可以彻底结束关于月球起源问题的争论。阑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阿波罗”登月计划不但没有带回科学家预期的答案,而是带回了比登月以前多出不知多少倍的新疑问。这样一来,关于月球的起源问题,再一次成为全世界瞩目的争论焦点。   目前,人类关于月球的起源,一共提出了三种假说,一种是月球被捕获说;一种是地月同源说;一种是地球分裂说。但这三种假说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取得强有力的证据。   所谓的月球被捕获说,指的是地球引力从天空中将过往的月球一把抓了过来,使月球从行星变成了地球的卫星。事情的经过大约是这样的:在宇宙产生的过程中,一小块宇宙尘埃团最后聚成了一颗小小的星球,它的名字叫月球。当然月球的老家是说不清楚的,也许在太阳系,也许在银河系,也许在宇宙深处的某一个地方。   月球一经形成,它就是一颗自由自在的星球,在茫茫的宇宙中沿着一条我们不知道的轨道,穿行于无数星系之间。有那么一年,月球来到了太阳系,可在穿越太阳系时,发生了很大的麻烦。它感觉到不知从哪里来的一股力量,猛地将它拽了一把,月球身子猛地~抖,但就在这一抖之间,月球的轨道发生了变化。这一变不要紧,跟着发生了一连串的变化。此时,月球才发现,原来拽了它一把的力量来自一颗蓝蓝的星球,正好月球也想好好看一看这颗蓝色星球的风采,于是它就留了下来,变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月亮。   这个假说很浪漫,从表面上看似乎也有些道理。可惜的是,天文学家至今没有在太空观测中找到类似的捕获过程。所以,这个假说虽然美丽浪漫,但却引不起严肃科学家的热情。   因为这一假说从天体力学的角度看,有许多致命的弱点,同时在统计学上也站不住脚。难怪不少天体物理学家认为:地球捕获月球作为自己的卫星的可能性极小,甚至完全无此可能。   地球有能力将月球一把抓过来吗?好像不太可能。大家知道,月球的直径是地球直径的25%,竟然有3476公里。以地球的质量和相应的引力,要在384400公里以外抓住这么大个头的月球,似乎是毫无可能的。我们看一看宇宙中,其他星球和卫星之比就明白了。比如说,太阳系最大的卫星除月球之外就属木星的木卫三号最大,但它的直径也只有木星的1/7。显然,月球的块头太大了,如果考虑到当时月球穿行太阳与地球之间的速度,那么,地球要想在宇宙中抓住这么大的卫星,显然有一些力不从心。   另一方面,月球虽然停留在围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但它离地球又出奇的远。在现在月球的轨道位置上,实际上,地球对它的引力影响远远没有太阳对它的引力影响大。单从引力的角度而言,月球被太阳抓过去的可能,要远远大于地球。可月球偏偏心甘情愿地被地球抓住,成了地球的卫星,这不是很奇怪吗?   还有一个情况。太阳系中有一个巨人,那就是木星,它的直径是143200公里,相当于地球的11.23倍,由于它的密度比地球要小,虽然体积是地球的1415倍,但质量只是地球的318倍,尽管如此,它也比地球大得多,具有极为强大的引力。美国华盛顿的卡内基研究所,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试验的结果表明,木星的吸引力是地球的一个自然屏障,它将来自太阳系以外的天体吸向自己,使地球免遭巨型陨石的轰击。他们认为,如果没有木星这道屏障,地球遭外力撞击的可能性会比现在增加1000倍,大约每10万年一次。那样,地球就不会出现人类。1993年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事件,为这一观点提供了证据。   “SL9”是一颗彗星,它直径大约10公里,质量5000亿吨。科学家这样推测,这颗彗星在十几年前闯入太阳系时,被太阳系行星的老大——木星毫不客气地抓了过去,成了木星的一颗卫星。1992年,“SL9”接近木星最近点时,被强大的木星引力撕成21块碎片。这些碎片最大直径4000米,平均直径2000米,运行速度高达每小时16万公里。   1994年7月17日4时15分,“SL9”的第一块碎片,以每小时21万公里的速度撞向木星。木星在1000多公里的高空腾起了一朵五彩缤纷的蘑菇云,一个近2000公里的大火球在木星上空翻滚。10分钟以后,木星表面形成一个上万公里直径的暗斑。再以后的6天里,绵延500万公里的“SL9”的其他碎片先后撞击到木星表面。撞击发生以后,强大的带电粒子混合物,随着木星的旋转被抛向宇宙空间,形成了一股十分强大的无线电信号,横跨7亿公里的距离冲击着地球,即使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都可以接收到。   专家们估计,撞击时,每块碎片释放的能量,原估计有10亿吨TNT当量,相当于10万颗投向广岛的原子弹,比目前最大的氢弹当量大出10000倍。实际上,直径2000米以上的碎片,撞击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3亿—5亿颗广岛原子弹。如果没有木星,“SL9”也可能会闯进地球的引力范围。   这样看来,如果月球是太阳系以外偶然闯入的天体,那么,它很可能会被距地球7亿公里以外的木星捕获,而轮不上地球。但偏偏是地球把它抓了过来,这很奇怪,不知是地球抓了它,还是它抓了地球。   有一位科学家曾提出这样一个疑问:“月球在离地球那样远的地方,竟然要干什么?作为地球的卫星,它离得如此之远,我们要承认它是地球捕获的,可是个头又出奇的大,它又围绕着地球,沿一条圆形轨道旋转,这太令人无法想象了。”除非月球是“自愿”被地球捕获的,否则绝无一点可能。   从地球上望月球,它看上去与太阳的大小差不多,可实际上,两者的差别巨大。造成这种错觉的,是距离的奇怪安排,月球的直径3476公里,而太阳的直径是139.2万公里,也就是说,太阳的直径是月球的400倍。另一方面,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14960万公里,而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只有384400公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刚好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1/400,所以,从地球看上去,月球和太阳的大小差不多。这样,月球就刚好处在可以发生日全食的位置上,月球不大不小,准确无误地与太阳重合。   天文学说把以上这一奇怪的现象称之为“天文学的事故”,因为这用天文学原理是无法解释的。如果月球真是被地球“俘获”的话,那么,这种神奇的距离安排,也太让人吃惊了,正如有些科学家指出的那样,“就算是偶然发生的,也未免过于离奇了”。   天文学家洛希研究推导出一条天体力学定律——“洛希极限”理论,即卫星围绕行星旋转是由于不断受到行星强大引力的吸引所致,离行星越近,这种引力也就越大,近到超过这条极限时,卫星就会被行星的引力撕碎、摧毁,像“SL9”彗星一样,但如果超出了这条极限,卫星就会挣脱行星的引力飞去。也就是说,“洛希极限”就是卫星被行星引力吸引,又不会被引力“撕碎”的安全极限距离。可奇怪的是,假如俘获说是正确的话,考虑到月球当初的飞行速度和被吸引后的惯性冲击力,月球当初飞跃地球的轨道应该比现在低得多,早已超出了“洛希极限”。可实际上,当初月球沿一条切线通过地球旁侧时并没有被引力“撕碎”,这已经是怪事,而现在它又呆在它本不应该呆的地方,岂非更是怪事一桩吗?   运用电子计算机控制宇宙飞船飞行姿态及速度的专家普遍认为:月球要靠近地球,又不至于与地球迎头相撞,还要在地球轨道上运行,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言下之意,除非月球也有一套类似电子计算机的控制系统。科学家沃尔特·萨里班说:“天体力学可以计算出在引力相互作用下天体运行的情况,但对月球如何来自远方,被地球引力俘获,跃上地球轨道……却无能为力。”   俘获说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无法解释现在月球的轨道形状。大家知道,现在月球绕地球旋转的轨道几乎是一个正圆形。星际间自然运行的星球速度大得惊人,一般的星球可以达到每秒几十甚至上百公里的速度。比如,“SL9”彗星的速度是每秒44公里,太阳目前的运行速度是每秒30公里。如果月球是俘获的话,那么地球俘获这么大个头卫星的空间十分狭窄,这就要求被俘获的星球以适当的速度、适当的角度,十分精确地进入这条狭窄的空间。如果角度过小,它将穿透引力范围,消失在茫茫的宇宙之中;如果角度过大,它就会一头撞向地球,彻底毁灭自己和地球。这是一个极为高难的动作,比体操运动员的动作不知难多少倍。它要求相当的精密、准确,这与“阿波罗”飞船太空飞行一样,在飞船接近月球时,为了将飞船送人月球轨道,就必须重新启动火箭发动机,调整飞船的速度和飞行姿态,这一切都必须借助高精密的电子计算机来完成。   由此可见,月球进入现在的轨道是“上帝”的巧妙安排,而且,这个“上帝”肯定精通电子计算机。   再者,即使月球误打误撞进了这条轨道,根据引力的规律,它也应该沿一条扁形或椭圆形轨道运行,而实在不应该像现在这样沿一条近圆形的轨道运行。月球是在发什么疯?   根据传统的科学理论,月球作为地球的卫星,在遥远的年代里比现在要离地球远得多,因为根据物理学的法则,一切卫星都以螺旋线缓慢地向它们环绕运行的行星表面靠近,这是因为卫星不断受到向下的吸引力所至,越是小的卫星,其靠拢的速度也就越大。然而,十分奇怪的是,现代天文学研究发现,目前月球不是向地球靠拢,而是正在远离地球而去,这种情况并非发生在今天,早在3000多年以前,人类有日食记载开始就是如此。虽然月球每年升高的幅度很小,但的确在升高、远离,这与传统的物理学法则完全是背道而驰。   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只能认为,月球被某种智慧力量操纵着,联想《金史·天文志》的记载,这种可能就更大了。   月球是如何来到地球,如何进入现在这条轨道,实在令科学家大惑不解。它存在那样多的偶然和巧合,使许多科学家认为:从自然状态去解释月球的存在,简直是太难了,而且几乎是无法解释的。   著名的美国科学家威廉·罗伊·谢尔顿在《征服月球》一书中写到:“为了将月球维持在现在的轨道上,承认有某种因素使月球就范是重要的,因为‘阿波罗’宇宙飞船在距离地面150公里的轨道上,围绕地球飞行,如果要90分钟旋转一圈的话,它(月球)就必须每小时飞行2.9万公里。与此同时,某种因素也必须准确的让月球以一定的高度和运行速度飞行。只要保持一定的方向和速度,它就不会偏离地球轨道。看一下人类当初如何使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轨道就明白了,不过,人造卫星虽然要保持一定的速度、高度和方向,由于它不会偏离轨道,所以不见得一定要微妙的地心引力与离心力来保持平衡。”   谢尔顿还指出:“过去在讨论月球起源问题时,科学家们几乎费尽了心机,但问题依旧是问题。他们对月球准确地选择了这么一条轨道感到无法理解——肯定存在某种因素,它使月球以现在的高度和速度运行。”   谢尔顿在书中反复提到的“某种因素”是什么呢?除非用某种智慧的方法将月球送人现在的轨道,否则,一切的疑问依旧是疑问。在这种背景下,前苏联的科学家提出了“月球——宇宙飞船”的假说,月球的众多偶然性和巧合在这一假说下统一了起来,并反过来作为这一假说的证据。   关于月球起源的另外两种假说,是地月同源说与地球分裂说。   同源说的根据是宇宙大爆炸理论。大约200亿年以前,整个宇宙收缩,所有的宇宙物质被压缩在一个极小的奇点上。突然,在某一时刻,这个密度难以想象的奇点发生了大爆炸,宇宙物质向四处扩散。扩散过程中的旋转力,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宇宙尘埃团。这些宇宙尘埃团在高速旋转中,产生了恒星,恒星的四周又出现了行星,行星的四周又形成了卫星。   1926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通过光谱分析发现,所有的恒星正在飞离我们,离我们2.5亿光年的一座星云,正以每秒6700公里的速度飞离太阳系,离我们12.4亿光年的牵牛座也以每秒39400公里的速度远离我们,这就是所谓的“红移”现象。比如,我们找一个气球,随便在气球上点一些墨点,等气球吹起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随着气球的膨胀,这些墨点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大。宇宙的膨胀与此相类似。   当然,这都是假设,尚没有成为定论。像宇宙的年龄问题,原来假设200亿年,天文学家艾伦·桑德奇博士推算应该在150亿年以上,而温迪·哈里德曼则认为80亿—120亿年之前,而英国的汤姆·尚克斯则肯定地说,宇宙年龄是100亿年。谁对谁错,还在争论,人们只能耐心等待。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宇宙的诞生。大爆炸理论说,奇点中的物质扩散出来形成了宇宙。然而,人们在试验室里发现,物质世界每创造出一个物质(质子)时,必然相伴随另外一个反物质(反质子)。质子和反质子之间的数量是相同的,而且,质子和反质子相遇时,两种质子就湮灭了,等于零。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呢?与它们相伴随的反物质又到哪里去了呢?无奈之中,科学家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宇宙大爆炸时,扩散出100%的反物质,但却扩散出了101%的物质,我们的宇宙就是由这湮灭后的1%组成的。这个观点要想成立,必须去问当时的宇宙奇点:你为什么多了一个物质呢?   这些问题太深奥,我们不用去管它了,还是回到月球的主题上吧。   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产生了地球一月球同源说,在大爆炸宇宙物质扩散中,最早形成了太阳系宇宙尘埃因,这个团状的物体围绕一个中心高速旋转,中心周围的物质逐渐凝聚成了太阳,四周旋转的物质,渐渐形成了行星和卫星。地球和月球就是这样形成的。   以上就是地球一月球同源说的主要观点,即地球和月球都是从一个宇宙尘埃团中诞生出来的。   地球分裂说与同源说有许多相同之处,该假说认为:地球在形成的初期,十分不稳定,曾经发生过反复的分裂,由于地球一次巨大的爆炸,把地球上的一些物质给抛了出去,于是,形成了月球。据说,现在太平洋的面积与月球的面积差不多,故而有人认为,地球在挤出一部分物质后,形成了太平洋。主张这一假说的科学家,还把环太平洋火山带作为证据。   这种假说可以说是太壮观了,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环太平洋火山带突然一起爆发,从地心喷涌而出的巨大力量将3000多公里的一块陆地举起,猛地抛向无垠的宇宙。壮观是壮观,但大家不禁要问:能将自己1/4的体积炸飞到384400公里高空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在这次爆炸中,地球没有散架真是奇迹。   地球——月球同源说和地球分裂说两种假设,必须找到一条有力的证据,那就是月球与地球的年龄要相等,而且月球的物质构成,也必须与地球的物质构成一致。找不到这两条证据,两种假设就不能成立。   从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第一次登上月球开始,人类又先后六次登上了月球,耗资达250亿美元。登月宇航员从月球带回月表层原始标本2000多块,重量达400公斤。但800多位科学家在分析这些原始标本的时候,却产生了更多的疑问,震撼和动摇了同源与分裂两种假设。   首先,是关于月球的年龄问题。   太阳的年龄现在有一种趋同的看法。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它应该在50亿年左右,因为太阳系宇宙尘埃团首先形成的就是太阳。地球的年龄不能最后确定,但据科学家的推测,它应低于50亿年,许多科学家主张,它应该在46亿年左右。目前,地球发现的最古老岩石是35亿年,它发现于东非的大裂谷地区。   第一个降落在月亮静海地区的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迈着轻飘飘的步伐在月面行走,当他弯腰从月面随便捡起一块岩石的时候,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块岩石竟在36亿年以上。在以后的数次登月中,宇航员从月球表面带回的岩石年龄不相等,有43亿年的,也有45亿年以上的。“阿波罗”11号飞船带回来的月表土壤标本,据信历史已达46亿年。这正是太阳系刚刚形成之际的年龄。按理说,这样古老的岩石本来不应该出现在月球的表面。不可思议的是,月球月海的土壤,明显比它周围的岩石年龄要大得多,大约年长1亿多年。   如果说现在探测鉴定年龄的方法有错误,那么,这种错误不论是对地球还是月球都是一样的,不应该有如此大的差别。难道说美国宇航员只带回了一些极个别的标本吗?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原苏联的无人月球探测器也获得了与美国相同的结论。   惊奇还不止以上这些。我们将月表岩石用“钾—氩测定法”测定后发现,有的月表岩石竟然达70亿年。在“阿波罗”12号飞船带回来的岩石中,有两块岩石的年龄高达200亿年,而这200亿年相当于地球年龄的4倍。科学家认为,这是我们宇宙中所发现的最古老的东西,因为我们现在所知宇宙的年龄其上限也不超过200亿年。那也就是说,月球不但比地球、太阳更古老,它几乎与宇宙同龄,这太不可思议了!即使是从最保守的年代估计,月球也有50亿—100亿年的历史。这个年龄说明,月球根本不是太阳系里的东西,自然它也不会与地球同源了。   如此一来,真是太有意思了,在宇宙的某一个角落里,形成了一颗十分独特的小天体,它不知穿越了几亿个恒星系,拜会过数也数不清的各类天体,在茫茫的宇宙中寻找着自己的意中郎君。也不知经过了多少亿年的时光,月球才来到了我们的太阳系,一眼就看上了蓝色的“情哥哥”,竟然自愿留了下来,结束了它漂泊不定的生活。的确,在漫长的旅行中,月球没有被其他星系俘获真是个奇迹,而它心甘情愿被地球俘获也是一个奇迹。   其次,是关于月球的物质构成问题。   根据“阿波罗”带回的月表面岩石分析,构成地球和月球的物质并不太一样,这与我们发现的“自相似”理论有出入。这种理论认为,宇宙中的所有物质,包括天、地、人,构成它们的元素在种类和数量上几乎是一样的,并符合黄金分割比值的0.618。按照这一理论及月球是从地球太平洋所在地区分裂出去的假设,月球应该是由与地球相似的物质构成的。然而,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月球与地球的物质构成相去甚远。科学家在月表岩石中发现了6种地球上没有的矿物质。这些发现不但没有成全“地球一月球”母子的假说,而且还彻底否定了地球和月球是同期由一个宇宙尘埃团形成的同源假设。   当三种假说都被否定之后,那么只留下一个问题了:月亮从何而来?我们不知道,那些天文学家同样不知道。   科学的使命就是探索未知和预言未知。然而,历史告诉我们,科学的预言并不比巫师的预言更准确。以上的三种假设,曾经被当成科学的结论进入普通教育当中,但这些假设本身又有多少科学性呢?当一个科学的预言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它并不比巫师的错误预言更光彩。因此,面对预言和假设,大家有共同的权力,切不可以一种假设,那怕是科学的假设去反对另外一种假设。   月球起源的假设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而这些缺陷,目前科学本身又无法弥补,故而产生了另外一种新的假设,即“月球一宇宙飞船”的假设。   在宇宙的某一个区域里,居住着比我们地球文化不知高出多少倍的高级智慧生命,他们出于某种目的,使用了某种技术,将一颗小行星的内部挖空,改造成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经过漫长的岁月,穿越了无数星系,才来到了我们太阳系。   这一假设可以解决许多现代科学目前无法解释的月球神秘现象。我们倾向于这种假设,因为它与上古神话记载的事件有许多一致的地方,甚至双方可以互证。
mkgenie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5-7-29 13: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月球环形山之谜   月球不但从起源上是一颗神秘的星球,而且它的表面结构也有许多令人不解之处。   每到夜间,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道道刺目的闪电掠过夜空,这就是流星。所谓的流星,实际上就是宇宙空间中大大小小的存在物,它们大小不一,有的仅有一两米,有的竟达十几公里,而且数量多得惊人,一不留神就会闯进行星的怀抱。这些物质别看个头不大,但由于运动速度极快,因而破坏力极大,当它击向地面的时候,往往会形成一个大大的深坑,我们称之为“星伤”。当然地球有大气层作为保护,一般的不速之客都会在大气层里烧毁,陨击事件发生的并不多。但在没有大气层保护的星球上,天外陨石的撞击事件就会成倍的提高,留下麻麻点点的陨击坑,大一点的就叫做环形山。据科学家说,月球上的环形山就是这样形成的。   大家知道,由于自转速度等原因,月球永远是一面向着地球,一面背对着地球。历次宇宙飞船拍回的月表照片显示,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分配得极不平均。月球背面的环形山,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而且月球上大多数山脉也分布在背面。月球向着地球这一面,环形山出奇的少,而且山脉也不多,几大月海占据了相当大的面积,而且月海平坦得像桌面,找不到一个环形山。这种地貌分配是自然形成的吗? (见图)   刚才我们说过,环形山就是陨石下击造成的“星伤”。月球的地貌明确告诉我们:来自宇宙深处的陨石,都比较集中地击在月球的背面,而很少光顾月球的正面。这是为什么呢?难道陨石在袭击月球之前还商量过吗?大家知道,月球有公转也有自转,决不可能每次陨石都击在背面。考虑到月球的年龄——50亿年或60亿年,那么,这种地貌分配就更加不可思议了。比如说月海,它是那样的平坦,丝毫没有被撞击过的痕迹,难道说在五六十亿年的时间里,它都能安然躲过撞击?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专家们认为,月球如果曾经穿行一条陨石带,由于自转的原因,那么来自哪一个方面的陨石都基本相同,决不可能发生陨石集中袭击一面的现象。显然,月球的这种地貌不是自然形成的。   即使说到环形山,它也有许多令人不解的地方。如果环形山真是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是由巨大陨石撞击后形成的,那么月球环形山本身的特点,就立即否定了这一看法。   从1994年“SL9”彗星撞击木星事件中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宇宙星空间的撞击,能量大得惊人。“SL9”第一块碎片只有直径2000米,但它却造成了一个直径1000多公里的大火球,形成了一个近万公里的暗斑。按照一般道理,陨石对行星袭击造成的破坏,与陨石的大小、速度成正比,大的陨石撞击后形成的陨石坑既深且大,小陨石撞击后形成的坑既浅且小。但月球的环形山并没有按照这一道理出现,因为,月球环形山,不论多大,可是深度几乎一致,大多数都在4ed公里之间,有些环形山达到直径160公里以上,可深度只有2—3公里,与一个直径10公里左右的环形山几乎一样。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说,撞击月球的陨石不论大小,力量都是一致的吗?可这在自然界中是不可能的事。   科学家推测,一个能形成直径80——160公里环形山的陨石撞击月面,其能量相当于几万亿吨TNT爆炸的当量,撞击月球的陨石会在月面上撞出一个深达几十公里的深坑。甚至有的科学家认为,一个直径6公里以上的陨石,也会造成一个比直径大4一5倍的深坑。   可奇怪的是,月球上没有一个陨石坑是按科学家的推测出现的。月面上最大的环形山是加加林环形山,它的直径有280公里,可深度仅有6公里,一般直径200公里的环形山,深度大约都在3——4公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科学家们迷茫不解。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与月球的体积相比,月球上的陨石坑大得出奇,比如,加加林环形陨石山就是月球直径的1/13,而地球最大的陨石坑是地球直径的1/60,两相比较,月球的陨石坑让人不寒而栗。大家无法想象,以月球这么小的个头(指月球体积与陨石坑相比),却承受了如此巨大的冲击力,而在冲击之下竟然没有破碎,也没有改变轨道,真是一件天下奇闻。请不要忘记,陨石下击是在瞬间完成的,联想起月球上200公里以上的陨石坑如此之多,如此之集中,那就更加让人不可捉摸了。   科学家面对如此分布的月球地貌,还有那些深度差不多的环形山,他们真的感到无能为力了,以往的科学理论和各种各样的统计、计算统统失去了作用。   “月球一宇宙飞船”的假设认为,月球奇怪的环形山,并非自然形成(虽然确实无法形成类似的环形山),而是被智能生物改造而成的,它实际上是“月球一宇宙飞船”最外面一层防护层。通过对月球密度的分析计算,他们认为,一颗较大的陨石如果撞上这层防护层,只能形成一个最多不超过4公里的小坑。   在无法科学解释月球环形山的情况下,这个解释恐怕是最合理的。
mkgenie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5-7-29 13: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月球是中空体吗   前面我们曾经引过屈原的《天问》,“顾菟在腹”一语问得奇怪,不知是屈原才智过人、想象丰富,还是另有所本。由此可见,在2000多年以前,屈原就怀疑月亮的中间是空的,否则不会问月亮:你腹中养个兔子干什么?   1950年,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月球研究权威人士威尔金斯博士,在其所著《我们的月亮》一书中,直截了当地提出:月球是个中空的球体。在这本书的第十三章中他写到:“有各种迹象向我们暗示,月面下有30——50公里的壳体。”同时他认为:“肯定没有人想象月球居民会住在精心建造的,带有隧道的月球空洞中,月球内部的空间,准是个妙不可言的世界,在寂静和黑暗中,无数结晶物散布在洞穴壁上,像树枝一样分别延伸的空洞或直接通向月面或与月面的裂缝相连,这种奇景将使最先踏上月球的人大为惊异。”19年以后,美国人首先登上了月球,但活动的区域极为有限,未能发现月球内部伸向月表的洞穴。   本世纪80年代,美国出版了一本名为《人类最大的冒险》的大型记录图册,收集了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中7号—17号宇宙飞船拍摄的月球照片。一位名叫科诺·凯恩奇的人,在研究这些照片时发现,“阿波罗”8号拍摄的一张月球背面照片明显与其他照片不同,凯恩奇将照片中有疑义的地方用方框框起来,并对这些地方放大。有一些看来不是自然物的东西呈现在月球火山口,这是否能够证明月球是中空的呢?   先把月球中空的假设放一放,看一看月球的实际情况,看一看究竟能得出什么结论。   在人类未登上月球之前,科学家们推测:月球岩石的密度可能略小于地球岩石的密度。然而,“阿波罗”登月计划带回来的月表岩石密度却远远大于地球岩石。实测表明,月表岩石的密度为每立方厘米3.2—3.4克,而地球岩石的密度是每立方厘米2.7—2.8克,而且月球越往下,其密度甚至高得惊人。第一次登月的宇航员,为了把一面美国国旗插入土中,历尽千辛,两个人轮流铲土,但也只能将旗杆插入几厘米。后几次的宇航员是带着电钻到月球去的,但最多也只能打进75厘米,如果在地球,则能毫不费力打进360厘米,可见,月球密度大得惊人。   如果按照这一现象推测,月球的中心应该是一个由大密度物质组成的内核。这样一来,月球的总质量就会比现在的计算大得多,相应的,其引力强度也要大一些,考虑到月表离月中心比地表距地中心要近得多,再加上它的总质量,引力会比我们想象的要大许多。可是,没想到月球的引力只有地表引力的1/6,好像月球引力与其密度、质量无关一样。这说明了什么?这只能说明月球是一个巨大的空心球体。   1969年,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首次登月中,在月表安放了“无源地震仪一月震侦察测量器”,以后的几次登月活动都安放了这种仪器。这些仪器自动工作,可以把测量到的数据传回地球,这样人类就可以直接掌握月球的震动情况。然而,当第一次月球震动时,科学家却面面相觑了。   “阿波罗”13号宇宙飞船在进入月球轨道的时候,宇航员用无线电遥控的方式,让飞船的第三级火箭撞击月球,其能量相当于11吨TNT炸药爆炸的效果,地点选择在距“阿波罗”12号安放的月震仪140公里处。然而,奇怪的是,这次人为制造的月震竟持续了3个小时,月震的深度达35—40公里,直到3小时20分钟后月震才渐渐消失。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地震专家们惊愕不已,无法对这次月震为什么能持续如此长时间作出科学的解释。   科学家不甘心这样的结论,又利用“阿波罗”14号的S-4B上升段的火箭去撞击月球,结果又引起了一场长达3小时的月震,深度还是35—40公里。在此以后,又利用“阿波罗”15号的火箭制造月震,震波传到了1100公里远的风暴洋,甚至达到弗拉矛洛高原的月震仪。如果用同样的方法在地球上制造地震,震波只能传100公里,也不会出现持续1小时之久的震动。   让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如果我们以同等的力量去敲击两个悬空的金属球,一个实心球,一个空心球。实心球会发出“嗡”的一响,震动很快就会停止,而空心球不会这样,它“当”的一响后,震波沿着壳体会反复震荡,持续很长时间。科学家面临的问题就与此相类似。通过数次人为制造的月震显示,月球内部的结构肯定与地球不同,否则就不会发生类似的震动,从月球震动的特点来看,十分像空心球体的震动,否则,一次小小的冲击决不会造成几小时的震动。因此,在这一事实面前,就连最保守的科学家也认为,虽然不能由此得出月球内部完全是空洞的结论,但至少它可以证明,月球内部存在着一些空洞。   但以上这几次试验还不能得出最后的定论,因为光有月震的横波,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而人类在月球上安放的月震仪,距离又过分接近(因为月球永远有一面背对着地球,不可能在背面安放月震仪,即使安放了,信号也传不回地球),因而,测不到月球的纵波。如果,月球的确是中空的,那么,纵波不会通过月球中心,而横波则会在月球壳体上反复震荡。科学家希望月球能发生一次较大的陨石撞击,通过测量纵横月震波传播的时间差异,来证明月球内部是中空。幸运的是,这种概率极低的事件竟然发生了。   1972年5月13日,一颗较大的陨石撞击了月面,其能量相当于200吨TNT炸药爆炸后的威力。参与“阿波罗”计划的科学家给这颗陨石起名为“巨象”。“巨象”造成的巨大月震确实传到了月球的内部,如果月球是个实心球体,那么,这种震动应该反复几次。但是,事实再一次让科学家失望了,“巨象”引起的震动传入月球内部以后,就如同泥牛入海,全无消息。发生这种情况,只有一种可能:震动的纵波,在传入月球内部后,被巨大的空间给“吃”掉了。   以上的研究表明,月球很可能是个中空的球体。而大家清楚知道的是,按照宇宙形成的理论自然形成的星球决不会是个空心球,否则,巨大的压力会把它压扁的,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卡尔·萨根博士认为,“自然形成的卫星,不应该存在内部空洞”,这也是科学家们普遍一致的看法。   在月球35—40公里的壳体下部,存在一个巨大的空间。这个结论多么诱人,里面究竟有什么?有像我们一样的智慧生物吗?他们靠什么来生存?他们也耕种土地吗?他们为什么呆在里面?他们有电灯吗?   月球如果真是内部空洞,那么,一切的科学解释就统统失去了作用,我们只能承认“月球一宇宙飞船”的假说。           美国究竟知道什么   1984年,美国前总统里根在总统就职演说中,曾对广大听众说过这样一句话:“各位先生,未来的一切都写在《圣经》里。”里根总统的话,令全世界新闻媒体大费猜测,他究竟指的是什么意思呢?有的人猜想,里根总统的话,可能与人类最终命运的预言有关。值得注意的是,里根在当选总统后,曾三次在非一般场合,泄露过他的某种担心。   1985年,美国前总统里根,在会见前苏联国家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时曾提醒他:“人类应该注意来自宇宙其他星球某种生物的突然威胁。”   1987年2月16日,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召开的苏共中央全委会上,戈尔巴乔夫曾证实说:“在日内瓦会议中,美国总统曾说过,如果地球遭到外星人的入侵,美国和苏联就要联合起来反击类似的入侵……。”   1987年9月21日,在联合国大会第四十三届例会上,里根总统再一次提醒人们:“有什么样的威胁比地球各民族的地外战争的威胁更可怕呢?”   里根总统的这些话使人恐慌,毛骨悚然。决不能认为里根是信口开河,在联合国的讲台上,他代表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代表着美国政府,背后支持他这些言论的,是整个美国强大的空间技术。是什么东西使美国政府如此担忧呢?事实上,前苏联作为第二个空间强国,也有许多类似的观点,戈尔巴乔夫在通报里根总统意见时,并没有将其作为笑料,更没有加以否认,而是表示他认为当前还没有这个必要。也就是说,戈尔巴乔夫知道的和里根总统一样多。   从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之后,又先后实施过六次登月计划,但奇怪的是,美国突然终止了登月计划,转而发展航天飞机。美国太空策略的巨大变化,使人迷惑不解,既然人类对月球了解得如此之少,谜团又如此之多,为什么要终止登月计划呢?很明显,美国终止登月计划,并不是从经济和技术这两个角度考虑的。终止登月计划,与美国总统里根提醒人们注意太空人的入侵有什么联系呢?   世界许多新闻媒体报道说,美国曾有意掩盖了一些登月资料。比如,有报道说,在美国第一次登月时,曾拍下一幅照片,宇航员在月球表面发现二十几个类人的脚印。所以世界上许多人认为,美国知道许多人们不知道的东西,这些东西又是什么呢?从现在逐渐披露出来的消息看,美国终止登月计划很可能是迫不得已。   世界上许多无线电爱好者,在美国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时,都知道这样一件奇闻。当阿姆斯特朗处于月球轨道在与代号休斯顿的指挥中心联系时,突然吃惊地说:“这些东西大得惊人,天哪!简直难以置信,我要告诉你们,这里有其他宇宙飞船,它们排列在火山口的另一侧,他们在月球上,他们正注视着我们……。”此时,电波讯号中断。阿姆斯特朗看到了什么?人们至今不知道,事后美国宇航局也没有作任何解释,但也没有否认。在后来“阿波罗”15号登月的过程中,地球上的接收人员听到了一个很长的哨声,随着音调的变化,传出一个由20个音节组成的短语,而且重复多遍。对此,美国宇航局同样没有作出解释。也有消息说,在美国实施登月的过程中,曾发现月球轨道上有智能生物所造的月球卫星,它在月球轨道上不知运行了多少年,只是在美国登月计划中才重新起动工作。   托恩·威尔逊在其所著《月球的原住者》一书中这样写到:“阿波罗8号一边接近月面,一边查看将来的着陆点时,遇到了出乎意料的事情。阿波罗8号登上轨道,迂回到月球背面时,发现了正在着陆的飞碟,并成功拍摄了那张照片。这个物体四周有10公里那么大。当飞船再一次来到月球背面时,宇航员准备再拍一张,可是,那个巨大的物体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连一点着陆的痕迹都没有留下。”此书的作者曾当面访问过当事的宇航员,并作了详细的记录,为了慎重起见,还让被采访者在记录上签字,以正视听。   1987年,前苏联科学家公布了一条十分惊人的消息,在月球背向地球一面的火山口中,停放着一架美国二战时期的重型轰炸机。这个消息是前苏联科学家从人造卫星发回的一组照片得知的。据照片显示,这架飞机的机身和机翼上有明显的美国空军标志,飞机的有些地方已被陨石破坏,但机体依然完好。然而,1988年7月,这架飞机竟然从月球山神秘地消失了,令科学家们大惑不解。据说,美国曾组织专家秘密调查过这件月球轰炸机事件。尽管后来有些新闻媒介报道说,这张月球背面的照片是有人把两张照片合成的欺世之作,但又提不出确实的证据。   苏美两国在太空航行中,曾多次与来历不明的某种文明相遇。1984年5月14日,前苏联太空实验室“礼炮六号”就曾在空中轨道与这种文明相遇,双方最近的距离只有100米,据说,苏联宇航员曾亲自目睹了这些肤色呈棕色的外太空生物。在双方并行了34天以后,这个圆球体的飞船才终于离去,消失在茫茫的天宇之中。   美国对外太空遭遇事件报道相当谨慎,有许多干脆不公布。最近,前苏联太空研究部门宣称,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航行过程中,曾被两个不明飞行物尾随,据说,“发现号”进入轨道以后即有两个不明飞行物(UFO)尾随其后,当航天飞机抵达指定空间以后,这两个UFO便隐没而去。但“发现号”返航时,它们再一次出现,直到“发现号”顺利进入大气层返回地面才离去。   现代科学的六大之谜,将地外文明列为第一位,也就是说,人类已经确实感到了认识与联络这种文明的必要性,1977年,美国发射了两艘“旅行者号”宇宙飞船,旨在寻找宇宙中与我们相类似的文明。   以上这些新的发现,使我们有理由相信,目前困扰人们的UFO现象正是月球文明给予人类的启示,人类探寻的所谓地外文明,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距离我们只有38万多公里,从“阿波罗”8号开始,10号、11号、16号都曾目击或拍摄过月面不明飞行物的照片,甚至早在1966年,美国的“月球轨道环形飞行器”2号就发现月面上有一些排列有序的12——13米高的塔状建筑物,随后,原苏联的宇航飞船也发现了这些建筑。这些发现意味着什么呢?至少可以说明,有某种智能生物控制着月球。   1843年,一个名叫约翰·西洛塔尔的人曾在月面上观察到了一座直径12公里的环形山,被命名为“林奈”环形山。但几十年以后,人们奇怪地发现,“林奈”环形山正在逐步地消失。到本世纪,据美国“阿波罗”15号拍摄回的照片显示,现在的“林奈”环形山只有直径2.4公里。有人认为,这种现象是月球火山造成的。然而,天体物理学家则证实,月球火山早在几千万年以前就已经停止活动了,月球如果有一颗心的话,那也早已冷却、凝固,根本不可能在这个阶段上存在火山活动。因此人们相信,“林亲”环形山的改变,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说穿了就是月球人对其防护层进行的改造。   古代的神话与传说,全新的科学研究,月球上莫名其妙的事件都预示着:月球是颗极为不寻常的星球,它正受某种智能生物的控制,甚至月球本身就是这种智能生物所建造的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它在几万年以前,穿越茫茫的宇宙,来到地球轨道上,而且至今滞留在这个空间中,它究竟要干什么呢?
mkgenie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5-7-29 13: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与现实   困扰人们接受我们的“天一月球一宇宙飞船”假设的原因大体上有三点:   一是星际间的万有引力问题。引力科学使人们难以相信一个像月球这么大的星球,会不受地球引力的影响,穿过“洛希极限”来到地球同步轨道,并长时期滞留这个空间。   二是星际航行的诸多技术性的问题,像速度问题,宇宙中大多数恒星系,都在距我们几光年或者十几光年,有的甚至距离我们几十亿或上百亿光年,在这些空间中,即使有文明存在,他们是如何跨越如此大的空间?从目前来看,速度的极限是光速,但如果距离我们2亿光年的宇宙空间中,真有比我们智慧还高的生命,他们想到地球,即使是获得光一般的速度,单程一趟也需2亿年,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之外。   三是地外文明存在的可能性问题。科学证明,有机化合物自发形成DNA的机率小到不可计算,发现DNA的弗兰西斯·克里克曾经说:“要我们来判断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到底是一个罕见的事件,还是一个几乎肯定会发生的事件,这是不可能的……那一系列似乎是不可能的事件,要想给其机率一个数值似乎是不可能的。”他一连使用了好几个“不可能”,可见生命起源的概率是很低的。凭着这一认识,许多人认为,地球上高级生命的出现纯属宇宙的偶然,而既然是偶然,就不可能再发生在其他星球上,因而根本否定地外文明的出现。事实上,这个观点纯粹是地球人的偏见。   人们的困惑产生于认识,我们首先抛开所有的困惑,每一位读者都试着做一个汉代的古人,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以下这则故事,看看你有什么感想,请记住,你是汉代的古人。   西汉时,汉高祖刘邦曾经在平城这个地方被匈奴人所围,此事《汉书》有确切记载。包围平城的匈奴首领名叫冒顿单于,其妻阏氏率领一支大军也参加了合围。但后来平城之围被解,奇怪的是,史书并没有留下太多的记载。《汉书·陈平传》中记载平城解围时躲躲闪闪地说:“使单于阏氏解,围得以开,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这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陈平当时使了一条什么计策,让单于和阏氏乖乖解围而去?   后来在《乐府杂录》里我们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平城被围时,陈平也在其中,眼看四周铁壁合围,城内粮食合紧,再围下去即使不战死,也会被饿死。正在这紧急关头,陈平突然访得冒顿单于的妻子阏氏天生妒嫉,容不得单于身边的其他女人。陈平计上心来,随即造了一个木偶人,其间机关密布,简直就像一个活人一般,陈平让她在城墙上跳舞,阏氏在城下望见(应该离城不远,大约一箭地吧),误认为是活人,心里很不是滋味,心想:等城破之日,冒顿肯定会把这漂亮的女人纳入自己的大帐里,我这样拼命攻城是何苦来着?妒心一起,再也无心攻城,率军悄然退去。阏氏一走,冒顿孤军难支,只好解围而去。也许写历史书的人,觉得汉高祖凭一个漂亮的假女人而逃命,此事很不光彩,所以就没有写进历史书中。在为陈平作传时,也只好说“其计秘”,一语带过。   大家不要忘记,平城之围发生在公元前200年,距今已有2200年左右。陈平所造木偶女人,简直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机器人,愣是把阏氏给骗了。假如我们是一个汉代的古人,听完这个故事以后,你会相信吗?你当然不会相信,因为这有违常理。不但你不信,真正的古人也不信,所以古人把这类故事统统放到志怪小说中去。但是,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在今天,你会相信吗?你肯定会相信,许多人都会相信。前不久,机器智能人“深蓝”不是把国际象棋大师给打败了吗?   科学的精神本来在于勇敢地探索世界,然而科学理念的发展,却成了限制人们自由思维的障碍。如今,当一个超越已有经验的事实摆在眼前时,我们一般不是从事实本身出发,而是拿事实去套经验与知识,一旦不相符,我们往往枪毙的不是经验和知识,而是事实的本身。这是很可怕的思维方式,如此下去,它最终会断送科学。当然,这样做的决不是科学界的全部,只是有一些人。   我们举一个例子,本世纪50年代,中国考古队在挖掘原始社会半坡遗址中,意外发现了一些青铜片,据今6000年。这一发现与中国学术界金属时期的断代是不相符的,至少早了近千年,而半坡遗址属于石器时代,这是学术界公认的。当事实与理论相冲突时,我们采取了一种近似可笑的态度:不承认,不公布,把眼睛紧紧闭上。于是乎,半坡遗址中的青铜片不存在了,在人们的眼前耸立的依然是理论家精心建造起来的大厦。它是那样洁白透明,容不得半点杂质。   一切的可能都会变成现实,但在这之前,我们不应该否定任何可能性,今天的不可能,也许就是明天的现实。想一想当古代人把在天空自由飞翔作为梦想时,怎么也不会想到,今天的人们真的具备了飞行能力。当中国人编织着“嫦娥奔月”的故事的时候,怎么也不会相信,人类能够在月球的静海上跌下第一只脚印。所以,在我们的技术还没有登上一个全新台阶的时候,永远不要去否定任何可能。   我们现在的宇宙观是站在三维空间的角度上建立起来的,如果我们站在五维、六维空间的角度去看,宇宙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呢?普通物理学告诉我们,光线永远是直线运动的,日常生活的经验也是这样告诉我们的,但爱因斯坦却告诉我们,光线是可以弯曲的,而且空间也是可以弯曲的。能够想象吗?但它是真的。上几何课时,教师总是这样说:“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但现代的科学研究却证明,在宇宙宏观几何学中,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180度,而在基本粒子的微观几何学中,三角形的内角和小于180度,玄吗?但它也是真的。因此,在我们三维空间的概念中,地球与最近的恒星系距离8.7光年,那么在多维空间的角度上,它们的位置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费拉代尔费亚研究所,从事未来研究工作的物理学家费里曼·达伊逊,介绍人类目前正在研究的具有星际航行能力的推进系统时说:现在人类正在研究两大类星航推进系统,一类是激光推进系统,用从设置在宇宙空间的激光装置向目标——装备在宇宙飞船上的一种“帆”发射激光束,作为推动力;一类是微粒流推进系统,使用电磁发生器,利用磁场斥力,在发射宇宙飞船时进行加速。据说,未来宇宙飞船不论采用哪一种推进系统,都可以获得光速的1/2的速度,即每秒15万公里。虽然这个速度对于星际航行可能还是不够,但已经相当可观。有报道说,人类目前正在考虑光子火箭的设计,在已经进行的各种基本粒子的试验中,证明光子火箭完全是可能的,火箭燃料将转化成电磁辐射,并形成一股束流,以光速喷出。从理论上看,装有光子推进器的宇宙飞船的速度可达到光速的99%。   伟大的爱因斯坦,在他最后的15年里一直致力于研究一个问题,那就是“统一场理论”。迄今为止,尽管我们周围的物质千差万别,五颜六色,但它们基本上是由四种基本粒子构成,即质子(P)、中子(N)、电子(e)、中微子(U),由这四种粒子相互作用产生四种基本力:电磁力、引力、强核力、弱核力。对理论物理学家来说,这四种表面不同的力完全可以统一成一种基本力,名为“统一力”,在这力的四周形成一个场,那就是“统一场”。科学家认为,统一力是宇宙中最完美的构成形式,因此他们断言:宇宙中存在许多这种“统一场”通道,物体一旦进入这种场,时间、空间、速度三者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一个星际到另一个星际就像我们打一个越洋电话那么快,只是我们迄今没有发现这些统一通道罢了。研究统一场有什么意义呢?第一,它可以使我们获得巨大的能量。科学家从原则上可以探测到质子的衰变,但一个质子的寿命为103万年,要使它发生衰变必须有一个10的15次方GEV的巨大质量,这远远超过了地球上所能达到的任何能量。电磁力的发明与应用已经对我们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作用,不难想象,如果“统一场”理论实现了,人类将会获得极其巨大的能量。第二,它可以使我们跨越三维空间去建立新的宇宙观,科学家的定量理论分析指出,在我们的三维空间以外,还存在着其他的空间,现在随着“统一场”理论正在讨论的空间维度是十一维空间。   1985年,美国物理学家费希巴赫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看法,他认为,在宇宙间除了四种基本力以外还存在“第五种力”,这一看法立即引起物理学界的大争论。1997年,来自欧洲的消息说,人类在研究第五种力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突破。我们没有资格参加争论,只想说:今天的不可能,到明天都有变成现实的可能。在广大的宇宙中,从概率的角度来说,比我们地球人类先进几倍或几十倍的高级生命是完全有可能存在的,那么他们的科学技术想必也是很惊人的,我们今天正在努力探讨的问题,很可能出现在他们的小学生课本里。如果月球人真像毕得格拉斯所说比地球文明先进15倍的话,那么类似“统一场”的理论,在他们看来很可能是婴儿的启蒙读物罢了。这样他们就可能穿行于星际之间,而不会去担心被任何一颗星球的引力所捕获,同样他们也可以降临近地轨道而不再受地球引力的影响。   近年来,一则惊人的消息可以使我们对以上的假设增加信心。1989年,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前苏联宇航专家马斯·捷诺华博士透露,1988年,人类在地球轨道发现一颗来历不明的卫星,它的体积异常大,呈钻石形,外围有一维的强磁场保护。起初人们怀疑这颗卫星是美国或前苏联等国发射的,后来才证实,地球上没有一个国家发射过这颗卫星。这颗卫星是从哪里来的呢?法国天文学家佐治·米拉博士说:“很明显,这颗卫星飞行了很长时间才来到地球,事实上它的设计也是这样,虽然只是最初的估计,但我敢说它至少已经制成5万年之久!”据说,美国航天飞机的历次飞行中,至少有一次是专门研究这颗来历不明的卫星。看来,宇宙中的其他高级生命早已解决了星际长途飞行的动力及反引力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因此,“月球一宇宙飞船”来到地球轨道,甚至降临地球近地轨道也就不是什么骇人听闻的事件了!
kiki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7-29 13: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吐血了!楼主赔精神损失费>_<

71

主题

2758

帖子

7万

积分

圣殿骑士

米帅是我的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7256
QQ
发表于 2005-7-29 14: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偶的守护星就是月亮 啦啦啦
wentworth miller — 梦想角斗士~我是真的敬佩你~!>。<
저는 지금 북경외국어대학교에서 한국어를 배웁니다
mkgenie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5-7-29 14: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月球曾经受过伤   1945年8月6日清晨,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人类第一颗原子弹,代号“小男孩”。当奥本·海默组织研究原子弹的时候,许多科学家对原子弹的威力抱有怀疑,有些人甚至认为原子弹不过一声巨响而已。但投在广岛的原子弹却夺去了十几万人的生命(当场死亡78150人,受伤51400人,后来许多人因为核辐射死亡,总计死亡人数已经超过14万人),一座美丽的城市顷刻间在原子弹升起的蘑菇云下化为一片废墟。要知道,广岛爆炸的原子弹当量只有几万吨级,而美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时就有100万吨级,目前远程战略核武器的当量一般都在几千万吨级。   1957年10月4日,苏联将人类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地球轨道,尽管当时的卫星仅有84千克,但它却标志着人类跨进宇宙航行的时代;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少校在320公里高的地球轨道上飞行了108圈,安全返回了地面。以上这些成就意味着远程运载火箭技术趋于成熟。从60年代末开始,美国又连续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这证明人类已经具备了远程攻击能力。原子弹技术与远程运载火箭技术相结合,使科学家产生了“炸掉月球”的想法。美国特拉华大学的数学教授亚历山大·亚伯指出:地球上之所以一直存在恶劣的自然灾害,像火山爆发、海洋风暴等,都直接或间接与月球有关,甚至人类的某些疾病及精神变化也与月球有关。   第一次攻击月球的尝试发生在1969年,美苏两国在空间技术的争夺达到了空前尖锐的程度。美国在加紧研究大推力的“士星五号”火箭,“阿波罗计划”正在紧张准备中。为了保持空间技术的优势地位,更为了先美国人一步到达月球,苏联开始研究HI火箭,它的大小与美国“土星五号”相似,高100米,直径10米,有效负荷95吨。1969年7月3日,距离美国公布实施登月行动仅有几天的时间,苏联冒险决定将尚未成熟的H—1火箭发射到月球上,但不巧的是,这枚火箭在发射架上点火后并没有起飞。一位苏联将军为了邀功请赏,竟然逼迫科学家在没有抽掉燃料的情况下当即检修。然而,就在检修的脚手架刚刚搭好的时候,火箭莫名其妙被点燃,上升中的火箭被脚手架绊倒,一台液氧涡轮泵爆炸,引起燃料箱大火,拜科努尔航天中心一片火海,数十名科学家葬身火海。人类第一次轰击月球的企图就这样失败了。7月16日,从美国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基地传来了美国“土星五号”载着3名宇航员顺利升空的消息。   人类虽然没有实现轰击月球的目的,但是我们发现,一轮明月实际上早已伤痕累累,月球表面存在大量曾经被轰击的证据。   大家知道,月球与我们的地球一样是太空中一颗旋转的星球,它围绕地球旋转,同时它自己还有自转。我们每月看到的月球,实际上是公转中的月亮,因为它每月定期圆缺一次,周期刚好是29天。但是地球上的人永远感觉不到月球的自转,月球总是将一面对着地球,而把另一面隐藏在黑暗之中。这是因为,月球的自转速度、方向刚好与地球公转的速度、方向相同,这是月亮另外一个奇异之处。几千年来,人们总是在猜想:月球的另外一面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当人类发明了天文望远镜,知道了月球对着地球这一面的情况以后,许多人认为:月球那一面肯定与我们看到的这一面差不多。然而,大家都错了。   莫斯科施密特物理研究所的B.列文博士,向美国加利福尼亚技术研究所的同行展示了“探测者”卫星拍下的月球照片,其中25张拍摄的是月球背面的地形情况,那里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环形山。在研究这些照片的时候,科学家们奇怪地发现,在月球背面有一些直径3——30公里的火山口,排列十分有规则,其中有若干呈直线分布,这种成串排列的情况与月球正面的火山无规则的分布大不相同。在自然条件下,无论是陨石撞击,还是火山喷发,都不可能形成如此规则的分布,显然它不像是自然形成的。看着这些照片,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一种分段标尺射击后的情形。比如说,一架俯冲扫射地面的飞机,由于射击速度一定,但飞机的运动会造成地面极有规则的弹孔分布。科学家在仔细研究了这些照片以后认为,这些火山一定是某些智慧生物连续轰击月球时造成的,在轰击发生的时候,由于月球的自转形成了成串分布的情况。也有一些人进一步推测,在蒙昧时期,银河系互有往来的生物之间,发生了一场悲惨可怖的战争,主要战场很可能在地球与月球之间。   月球曾经受到过某种打击的情况在上古神话中也有记载。至今生活在南美洲哥伦比亚瓦乌贝斯原始森林中的印第安部落,就有这样一个传说:“突然,晴空霹雳,一道闪电以万钧之势直捣天空……闪电把天空打伤了,鲜血从天上滚滚流下。”在此以前我们曾提到过叫“闪电”的武器,这个传说显然在说某种打击的力量,它从地面直射天空,这与我们现代发射火箭的情形十分相似,火箭带着一道闪亮的火光冲向天空。只是这个传说没有打击的对象,我们认为,这道闪电攻击的目标正是月球,纷纷落下的“鲜血”,实际上是月球表面受轰击后四散的岩石,有一部分在穿越地球大气层时发生强烈燃烧,像鲜血一样的红,映得满天通红,这与我们以下将要谈到的人类曾经历过“雨火”的记载是相同的。   如果说以上这则传说还不能肯定攻击的就是月球,那么,居住在智利阿乌干地区的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中却明确说到月球曾经受到过攻击,神话说:一位大神用一只兔子打在了月亮的脸上,从此,月亮脸上留下了一块很难看的伤疤。假如我们把这两则神话传说与苏联“探测者”号卫星拍摄回来的月球背面照片联系起来的话,就会使月球曾受到智慧生物的轰击,并被击伤的假说立得更稳。   中国的许多神话可以进一步增加这种假设的可靠性。   《淮南子》说,当共工与祝融大战失败以后,心高气做的共工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结果一头撞向支撑天地的大柱子——不周山,这一撞的后果是严重的,造成大崩地裂,天地分离,天塌了一个大洞,这才有了后来女娲补天的传说。在以前我们曾论述过,上古神话中所谓的“天”,实际上就是近地轨道上的月亮,天塌一洞,指的正是月球表面被轰塌一块的事实,这与以上月球曾遭到智慧生物攻击过的假说再一次相符合,这几乎就是事实的真相。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上古神话的真实性,月球确实曾被击伤过,这一假设有上古神话传说和现代科学发现两方面的证据。   那么,月球真的是被银河系互有往来的智慧生物击伤的吗?这一点我们不能肯定,如今我们的科学视野还没有扫遍银河系,更没有发现银河系内存在智慧生物的证据,甚至连太阳系边缘上的海王星、冥王星我们都知之甚少。根据中国神话叙事极强的内在逻辑关系,我们认为将月球被轰击的事件放到中国完整的“天”神话系列中来是明智的,也是十分自然合理的。再者,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都发现,在地球史前文明中有极强高温造成的地质结构和被毁灭的城市遗址,这说明地球上确实经历过一场十分残酷的战争,将月球曾遭到轰击与这场战争相互联系是再自然不过的了。想一想月球在太空中的位置,你就会觉得这样联想几乎是唯一的可能。月球距离地球仅有38万多公里,这在宇宙空间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有一种宇宙文明可以跨越星系来到月球发生战争,那么月球上的战争必然会波及到地球,同样地球的战争也可以波及月球。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本没有发生两场战争的可能性。因此,轰击月球的战争与地球上史前那场战争是同一场战争。   月球是被月球的反叛者从地球上击伤的,这就是结论!   我们的这个结论,对完整理解中国神话所涉及到的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天”神话中重要的一环,没有这一环,中国的“天”神话就显得支离破碎。事实上在整部书里,我们并没有引伸发挥什么,也用不着去诱发读者的想象力,我们所做的工作仅仅是把神话重新排列了一下,既没有增加什么,也没有减少什么,一切都是在自自然然的过程中进行。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一再震惊于中国神话,它简直就是一部历史书,将史前发生过的事情如实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月球曾经被反叛者击伤的假设,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旁证,那就是人类在记忆中曾有过一场天上降下大火和发热石的事件,这也是人类大灾难记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整个灾难的一个方面,它的存在对于我们了解史前灾难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月亮受伤的神话证据   在人类的意识深处有太多的灾难记忆,大约正是这些灾难的记忆,使人类产生了“原罪”的思想。但是,只要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些记忆就会发现,所有的灾难都发生在同一个时期里,它应该是同一场灾难的各个方面:一场意外的战争打破了人类平静、安宁的生活,幼弱无助的人们连同居住的城市被一种可怕的武器顷刻间化为灰烬,太阳消失了,黑暗和严寒统治着大地,天地发生分离,地球在震荡,一场毁灭人类的大洪水在短短的时间里淹没了北方大陆。实际上,人类在天地分离中所经历的苦难远不止这些,在人类的早期记忆中,还有一场天降大火与燃烧的石头的灾难。   在巴西西部,有一则古老的传说:“天宇爆裂,碎片砸了下来,砸烂了地上的东西,砸死了地上的生灵,天和地倒换了位置。”   墨西哥古代的《编年史》中记载说:天空已经“不是在下雨,而是下火和滚烫的石头。”   《圣经·出埃及纪行》也说到天空曾下过一场大雹子,伴随大雹子的是雷鸣与火光,它还特别指出河里的水都变成了血了   埃及古代哲人伊普沃尔记载这场大雹子说:“树林被毁,再也看不到果木牲畜,大雹使昨天存在的东西一夜之间荡然无存。”   这几则记载涉及的地区十分广泛,有亚洲、美洲、非洲,在我们不知道的年代里,人类很可能经历过一场天上降下滚烫石头和燃烧着火的劫难:天空仿佛破裂一般,大量的石头带着火光呼啸着冲向地球,整个天空被映得一片通红,像鲜血一样,大地上烈焰腾腾,一派凄惨之象。   这场灾难已经被地质考古所证实。最近,科学家在南美洲的中心地区发现了大量陨石性物质。这种发现还不仅仅限于南美洲,地质学家J.L.沃尔泽在太平洋海底发现了广泛分布的白色灰层,厚度约5—30厘米。他对这层同一性质的物质形成这样广泛和这样厚一事深感吃惊,并认为这种现象只能由某种宇宙大灾变产生。当时还了解到,在太平洋的某一层中,含有大量的镍。一些学者通过这一发现,认为白色灰层就是落到地球上燃烧后的陨石粉尘。   关于这场灾难形成的原因,科学界有不同的说法。伊曼纽尔·维利考夫斯基在1950年出版的〈碰撞的世界〉一书里,把这场灾难归难于金星。他认为,大约在4000年前左右,太阳系中的木星发生了破裂性震荡,将大量的物质从木星上抛了出去,这些物质形成了原始状态的金星,它的运动轨道大约在地球和木星之间。但金星又是一颗不稳定的行星,曾有几次从地球附近擦过,一些未完全凝聚的物质,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冲向地球,形成了历史上雨火、雨石的记载。大约在3000年前,金星与火星相撞以后,便占据了现在的轨道。但是,这个观点在科学界始终受到冷落。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地球最早还有另外一颗卫星,它在环绕地球轨道运行的过程中,由于不断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旋转轨道越来越低,当它不幸突破“洛希极限”时,地球强大的引力将这颗卫星彻底支解、摧毁。被撕成碎片的卫星残体散落地球表面,在通过大气层时发生强烈燃烧,一些未烧尽的碎片成了陨石,带着极强的高温冲向地球,造成了这场大灾难。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场大灾难大约发生在公元前1500—1450年左右,那时,地中海的桑托林火山发生了有史以来地球上最为巨大的一次喷发。火山将大量熔岩和火山灰喷向高空,遮挡了太阳,造成了古代太阳消失的记载。而大量的熔岩落向地面,形成了这场灾难。我们认为,这一假设的漏洞太多,不论多么大的火山喷发,都不会将熔岩洒落全世界,更主要的是,桑托林火山喷发的时间太晚了,这与上述的古史记载根本不相符,许多神话资料更是在这以前就已经形成。所以,关于这场浩劫至今还是一个谜。   这场灾难来自月球反叛者对月球宇宙飞船的攻击?!   在中国的神话里,共工撞倒不周山,导致“天”崩塌了一个大洞。不周山的倒塌与“天”的崩塌,都隐含着碎石、尘土四处飞散的意思。在中国苗族居住的地区还有另外一个传说:有一个冒失鬼闻人了天宫,无意之中碰断了一根巨大的石柱,结果引来连天的大雨。这个传说与共工撞倒不周山的神话所隐含的意思是相同的。   我们曾再三强调,上古神话中的“天”就是近地轨道的月亮,这在甲骨文中有明确的表示。那么,“天”的崩塌实际上就是月亮的崩塌。让我们顺着这一条思路来设想一下:一群月球的反叛者,经过精心的组织与策划,发动了叛乱。叛乱者用一种高能武器攻击停留在近地轨道上的月球大本营,炸毁了月球一宇宙飞船部分外表防护层,顿时,月球表面岩石被炸得飞离了月球,有一些飞舞的岩石被月球重新吸引回月面,但由于月球本身的吸引力有限,更多的岩石却进入了地球轨道,它们在轨道上高速飞行,越来越接近地球表面,在穿越大气层时,这些月面岩石与空气强烈磨擦燃烧,形成了一阵密集的陨石雨。那情形真的就好像“大宇爆裂”了一般,燃烧的岩石和其他物质带着极高的温度冲向地面,天空和河水都被大红的物质映得像血一样的通红。   如果我们对神话有所了解的话,就会发现,以上的这场灾难与以前我们谈到的太阳消失实际上是同一回事,不同的是,这些岩石滞留地球轨道时导致了太阳消失,当它们冲进大气层,则导致了天上“雨石”或“雨火”的记载。这两种记载可以互证,反而更加说明我们的推论是正确的。   那么,月球被击伤的部位在哪里呢?或者说“天穿一洞”具体在什么地方?如果仔细研究一下月球的地形构成,你肯定会毫不迟疑地说:在月海!        使科学家头痛的月海   所谓的月海并不是真的大海,月球上是没有液态水的。月海是指月球地貌中平坦的部分,它是相对于环形山而言的,习惯上将它称为月海。就整个月球的地貌来说,月海是一个很奇特的构成。   让我们首先来看一看月球的地形分布情况吧。   月球的地形分布极为“不合理”,这让许多科学家大为惊讶。在月球的背面,有众多的环形山密密麻麻,构成起伏很大的地貌,很难找到一块平坦的地方。而月球的正面,即是对着地球的这一面,环形山却很少,构成月球正面地貌的主要是月海,它包括风暴洋、澄海、雨海、静海等,总面积1125万平方公里,比中国还要大,占了月球面积的1/3。还有一个奇怪的地方,地球上的各大洋一般都是不规则的,这符合星球自然形成的规律,而月海怪就怪在它一般呈圆形,显得十分有规则,看上去挺扎眼的。科学家在研究月海时,产生了两个疑问:有规则的月海是怎么形成的?月海为什么深度彼此相等,平得像台球桌一样?   以上曾经说过,根据现在的天文理论,环形山是陨石撞击天体表面留下的“星伤”,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为什么在月球1/3的地区内,几十亿年来(月球的年龄至少有40亿年)没有遭到过撞击呢?这显然是说不通的。那么奇怪的月海是怎么形成的呢?   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万里迢迢从月面上采撷回对公斤月岩(第一次着陆的地点就在静海边),按理说月海的成因应该一目了然,可情况恰恰相反,科学家通过对月岩的分析,不但没有解决月海的成因问题,而且还推翻了许多以前对月球的结论。   分析的结果表明,月海岩石是由某种熔岩凝固而形成的,而且这些熔岩是由钛、铬、锆等耐高温、耐腐蚀、高强度的金属构成的,而且含量比地球高出十几倍。现在科学家仅能知道的是:月海是由某种能发出高温的“力”,在熔解了以上这些金属后形成的。据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估计,为了熔解以上各种成分的金属,并把它们制成合金,至少需要4000℃的高温,低于这个温度是不行的。   那么,怎样才能使月球表面(是表面而不是内部)达到这样的高温呢?科学家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太阳表面的温度才是6000℃。地球物理学家罗斯·迪勒指出:谁能想象出来,将钛加热到如此高温使其熔化,并覆盖了大小像得克萨斯那么大的月海(指的是月球上的静海)?而且谁能推测出月球曾经比地球的温度还要高呢?   为了解释月海的成因,科学家从自然状态出发,提出了“撞击熔化”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天文系的斯德纳克·柯帕尔认为,月海是由巨型陨石、小行星或彗星撞击月面时形成的,撞击发生时,极高的温度熔化了月球表面的物质。但这一假说缺少有利的证据。诚然,巨型陨石撞击月面会造成足以熔化上述金属的高温,但撞击同样会使这些物质向四处扩散,而决不会就地熔解,因此在撞击事件以后,应该形成一个巨大的陨石坑或者环形山,而不该如此平坦。事实上现在的月海根本看不到撞击后的任何痕迹。柯帕尔本人通过以后的研究也发现,月海的熔岩并不是在撞击后形成的高温中熔化的,构成目前月海熔岩的金属物质明显是在陨石撞击月面很久之后才形成的,就好像是把以上金属成分熔解以后填进巨型陨石坑里,从而形成了平坦的月海。   另外一种解释是“火山活动说”。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们认为,月海熔岩是在火山活动中从月球内部流出来的,进而形成了月海。但是,另~位天文学家尤里博士否定厂这种假设,他通过精密的计算证明,月球火山不可能发生如此大的喷发,以至于喷射出来的物质能够形成占月面1/3面积的月海,因为月球的个头太小了,它根本担不起如此的重任。再者,科学家至今没有找到把如此多的熔岩从月球内部喷射出来的火山口及输上月面的通道。   “火山活动说”还有一个疑点,现在构成月海的物质密度极大,它是由许多重金属构成的,即使我们承认月海是由月球火山喷发形成的,那么这些重金属又从何而来呢?因为按照一般常识,在火山喷发的过程中,密度大的物质会在熔岩中下沉,决不会浮到表面上来。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一位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这样说:“我们面临的难题是如此之多,只怕我们只能采取‘特殊火山活动’这种假设了。”他所说的“特殊火山活动”,就是通过人工控制的某种放射性能源在月面上造成火山活动。一句话,将月海的形成归结为某种智慧生物活动的结果。   不错,科学家在对月岩的分析中,确实找到了一些好像智慧生物活动的痕迹,因为人们在月岩中发现了真正的纯金属颗粒,有纯铁颗粒,也有一些近似纯钛的金属颗粒。这对科学家来说又是一个不解之谜。   几乎所有的科学都证明,在星球自然演变的过程中,是根本不可能形成纯金属状态的。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这些纯金属颗粒是由陨石带到月面上来的,但科学否定了这种看法。美国《纽约时报》的科学编辑约翰·诺布尔·维尔福德说:“这些纯铁颗粒肯定不是陨石带来的物质,因为陨石中的铁成分应与镍等金属形成合金。”这一看法也是科学界的普遍看法。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现在发现的纯铁颗粒是不会生锈的铁颗粒,这说明它在形成时曾经过脱硫、脱磷的工艺处理,这在铁的自然形成过程中也是办不到的。   月海还有一个使人不解之处,那就是它们的形状几乎都呈现圆形。大家知道,巨型陨石或小行星的撞击一般会形成环形山,或者巨大的深坑,它们都是圆形的,而且由于反作用力的结果,在环形山或陨石坑的中间,一般会有一块突出的地貌。但是,月海虽然很圆,但它却平坦如镜,既看不到四周的环形山,也看不出中间的突出地,因此它不可能是陨石撞击后形成的;如果月海是由于熔岩喷发形成的,那么外流的炽热熔岩也应该是个极不规则的形状,决不可能几处月海都是圆形的。那么,月海为什么会是圆形的呢?   从地球上看去,月球上有一片昏暗的地方,那就是月海。对于月海之所以昏暗,以前一直是这样解释的:月海由于地势低洼,所以反射太阳光的能力较差,这样从地球上看上去就是昏暗一片。可是,美国“阿波罗”15号的宇航员在登上月球之后也说:月海是个昏暗的区域。那么也就是说,月海之所以昏暗并不是由于反射太阳光的强弱造成的,以往的解释大错而特错。错在哪里呢?现在的研究证明,月海几乎是由重金属构成的,所有的月海物质都是由铁、钛等金属按照一定比例组成的,其中铁的成分最大。美国航空航天局的一份报告说:“在月海的玄武岩石中有难以想象的铁”,我们来作一个对比,地球上岩石的含铁量大约是3.6,而月球岩石中的含铁量却接近20,比地球大了十几涪。科学家终于搞清楚了使月海昏暗无光的真正原因——月海中含有令人难以置信的铁和钛,由于含钛的物质呈黑色,铁也呈黑色,所以月海才看上去十分昏暗。   还有一个重要的情况,月海所含重金属的数量要远远大于月球环形山岩石中的重金属,也就是说,月海的密度要大于其他部分,简直是坚不可摧。   由于月海是如此的占怪,以至于用自然构成的理论根本无法解释它的存在。它给人的印象好像并不是月球上的东西,与月球的其他部分格格不人。从月球的总体月貌分析,科学家一致认为,月球的正面(有月海的一面)原来与背面是相同的,即根本没有月海,在现在月海的位置上,应该也是布满密密麻麻的环形山,后来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这一地区的环形山不见了,形成了现在的月海。   关于月海形成的时间,许多人认为,它形成的比较晚,大约是月球来到地球轨道之后形成的。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托马斯·戈尔德通过对月海岩石高温辐射的痕迹推测,月海形成是在3万—10万年间,决不会比这个时间更早,很有可能要晚于这个时间。   月海的诸多不解之谜说明了什么?我们认为,科学家的推测与人类上古神话之间是一致的:月海是在环形山消失之后出现的。月海的许多人工智慧生物所留下的痕迹只能说明一件事,月海是类似于智慧生物们建造的,它实际上就是月球宇宙飞船新的防护层,难怪它是由诸多重金属构成的。   那么,原来月海部分的环形山又哪里去了呢?这又回到了我们的假说上,月海部分原来的环形山是被月球反叛者用高能武器轰掉的。我们是这样设想的:月球反叛者轰击月球时,巨大的爆炸力炸毁了月球宇宙飞船一部分防护层,就是月海那部分原来的环形山,可能已经裸露出内部防护结构,月面上被轰出几个巨大的圆形深坑。月球在这番强力的轰击下,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不得不从近地轨道升起,造成了所谓的“天地分离”。   当月球上升到安全轨道以后,月球智慧生物用极高的温度将含有大量铁、钛、铬、锆等金属物质熔解,填入这些深坑,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月海。   也许有人会震惊于我们这个大胆的结论,但这是一步一步逻辑推理的必然结果,综合世界上古神话和传说,我们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则中国的“天”神话系列就没有了意义。再说,我们关于月海成因的推测,还有“女娲补天”和“十日并出”的神话作为佐证。         女娲真的能补天吗   “女娲补天”是中国神话史上最为著名的一则神话,流传极广,几乎家喻户晓。它浪漫美丽,构思奇特,在全世界都极为罕见,大约除了中国人以外,其他人是根本想象不出来的,谁敢想象碧蓝碧蓝的苍天竟会塌去一洞?又有谁能想象一位美丽的女神用五彩石修补着苍穹?如果宇宙是伟大的,那么读了女娲的神话,你会感觉到女娲神比宇宙还要伟大。   女娲补天的传说最早记载于《淮南子》中。相传,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因争夺权力而发生战争,结果是水神输了。战败的共工没处撒气,就一头把支撑天地的大柱子——不周山给撞倒了于是乎,天哗啦啦塌了一个大洞,大地上洪水泛滥,到处是熊熊的大火,六种怪兽不知道从什么地方钻了出来,残害着人类。善良的女娲神看见她的子民们在洪水和大火中四处逃生,心里十分难过,只好辛辛苦苦地去修补破损的天空。因为当时的天空已经倾斜了,于是女娲又亲自将一只巨大的龟捉来杀掉,砍下了它的四条腿,支撑在天的四面,把倾斜的天给扶正了,要不是这样.我们现代的人说不定都是歪脖子、斜眼睛。   文学名著《红楼梦》在开篇里,有一段十分精彩的描写,说的就是女娲补天的事情:“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说起?说来虽近荒唐,细玩颇有趣味。却说那女娲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的大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女娲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剩一块未用,弃之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成,自来自去,可大可小;因见众石具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人选,遂自怨愧,日夜悲哀。”后来,这块无才去补苍天的顽石,在青埂峰下滚来滚去,偶遇降殊仙草,于是引出了一段情意绵绵、泪洒纷纷的感人故事。   女娲是人类的创造者,我们以前曾提到过她抟土造人的事迹,现在她又补好了苍天,对人类来说真是功德无量。所以关于女娲的事迹流传甚广,并演变成一系列的社会风俗。   明代人杨慎在《同品》中记:“宋以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日,言女娲氏以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穿。”现在中原地区还有一种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女娲补天以后,用泥巴做成一男一女,让他们在几间结为夫妇。有一年,在过大年的时候,夫妻俩为了感谢女娲,做了很多的年粑送给她,女娲只收了一点,说:“我用了三万六千块石头补天,有一些缝没有合。你们把这些年粑带回去,在正月二十日把它吃掉,便可以将天上的缝补严。”从此以后,中原地区有了过年吃年粑的习惯,而且中原至今还传诵着这样的民谣:“二十把粑煎,吃了好补天,麦子结双吊,谷堆冒尖尖。”竟然把吃补天的煎粑作为祈祷神灵保佑,祝愿来年五谷丰登的象征。   中国历史上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单独见于女娲的事迹,没有和其他神的神迹相混合。从神话的主干——“补天”来看,也没有后人添加斧凿的任何痕迹。关于“女娲补天”神话出现的时间,那就很难说了,大约在文字出现以前它就广泛流传于原始部落之中。80年代以来,我们在进一步挖掘辽西红山文化的时候,曾发现一个表面像小山的建筑,剥开来一看,原来它是一个大祭坛。这个祭坛一共分三层,小抹顶,上面竟然有1000多只炼铜用的坩锅。为什么要用坩锅来祭祀神呢?有一种意见认为,这个祭祀的主题就是“女娲补天”。说来也巧,人们在红山文化的墓葬中发现了一些小的玉石做成的龟,但奇怪的是,这些龟都没有头和四足。专家们从这些证据推断,龟没有头和足正好应了《淮南子》中关于女娲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的记载。从而推测,祭坛所祭祀的一定是女娲。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女娲补天”的神话就可以上推到距今7000多年以前,比中国最早的文字尚早2000多年。   那么,“女娲补天”的真实性呢?即为什么会有女娲补天这样的神话出现?有人曾说,女娲补天在中国象征着冶炼工业的开始,从红山考古的情况来说似乎证明了这一推论,然而如何去理解神话中“天穿一洞”呢?说来说去,“女娲补天”是将“天穿一洞”作为前提的,没有这个前提也就没有了“女娲补天”的神话。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在北极的上空发现了臭氧层空洞,也是靠先进的科学仪器探知的,那么古人是如何将本来就虚无的天空想象出塌了一个大洞呢?这太不可思议了!   别人认为:“天穿一洞”与“天倾西北”一样,如果没有直接的视觉感受,是任何人无法想象出来。不要以为人的想象力是无边无沿的、无所不能的,人类的想象力同样受到许多东西的限制。《西游记》奇不奇?太空大战玄不玄?但若仔细分析,它们都可以在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里找到离奇中的真实性,猪八戒不过是人身上安了个猪头而已,但没有任何一位古人可以想象出现代的航天飞机,更没有人会想象出电子计算机。因此,若没有现实的真实性作为依据,古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天穿一洞”的情景。   那么,这个真实的背景又是什么呢?只能这样认为:上古时代的人们真的亲眼看见到过“天”塌去了一块,所以才会有“天穿一洞”和“女娲补天”的神话出现。我们今天之所以觉得“女娲补天”的神话难以理解,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中一直认为天只有一个,那就是现在的天,而现在这个天是不可能穿一个洞的,更不可能轰得塌去一块。问题是上古时代的“天”与我们今天的“天”是否一样呢?   根据中国神话对“天”的奇异认识及甲骨文中“天”字释意,我们曾经作出过一个大胆的假设:远古的时候,有一颗巨大的星球飞临地球的上空,由于它距离地球太近,也由于它的体积太大,从中原地区看上去,它遮挡了整个天空,所以,上古的人将这颗神秘的星球称为“天”,它实际上就是现在的月亮。   以上我们曾谈到,月球宇宙飞船在与反叛者的战争中被击伤,带伤的飞船不得不飞离地球近地轨道,上升到一个比较安全的地带之后,他们第一件事要干什么呢?毫无疑问,当然要修复破损的飞船。巧的是,中国神话里正好有“女娲补天”的传说,更巧的是,从时序上“女娲补天”就发生在天地分离之后,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上面我们已经讲到了“女娲补天”的传说,但这则神话中并没有说明女娲补天究竟在何处。我们怀疑,今天保留下来的“女娲补天”神话有一部分内容遗失了,正像女娲造人神话遗失的内容一样。为此,我们在民间传说里,似乎找到了这些丢失的内容。   唐代《酉阳杂俎》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郑仁本在与家人寻找他失踪的弟弟时,“见一人布衣其洁白,枕一袱物,方眠熟。即呼之曰:‘某偶人此经迷路,君知向官道否?’其人举首略视,不应,复寝。又再三呼之,乃起坐,顾曰:‘来此!’二人就之,且问其所自。其人笑曰:‘君知月乃七宝合成乎?月势如丸,其彰,日炼其凸处也,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予即一数。’因开袱,有斤、凿数事。”我们可以肯定,这则故事与“女娲补天”的神话有某种联系,但其中“修月”的观念却不知从何而来。我们是否可以作这样的推测:“修月”的观念正是文字记载的“女娲补天”神话中丢失的部分,而在民间传说里被保留了下来?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女娲补天”的神话就更加具体了——女娲补月亮。多么不可思议的神话,它几乎已经接近事实的真相了。   上引这则故事中,还有一处令人十分惊讶。   我们对月亮应该是很熟悉的,月亮的表面亮度很不相同,从地球上望去,有的地方十分明亮,有的地方却比较昏暗。大家知道,月球明亮的部分实际上正是月球的环形山和月球山脉,即月球表面凸出的部分,这些地方可以反射7.3%的入射阳光,所以看上去最为明亮。使我们奇怪的是,为什么唐代人会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呢?而且十分确切地说:“其彰,日炼其凸处也。”意思是说:月亮最明亮的地方,是由于太阳照射到月球表面凸出部分形成的,而昏暗的地方则是月球的低平地带,它们反射阳光的能力很弱。   《酉阳杂俎》的作者生活在公元800多年以前的唐代,比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早了700多年,他是从哪里知道的“其彰,日炼其凸处也”的道理呢?难道他当时手里也有一架天文望远镜?   中国神话中“补天”就是“修月”的观点,正好与美国“阿波罗”宇航员在月球月海上所发现的奇怪现象吻合,那里有许多被智慧生物加工、合成后的痕迹,这更加说明,月海的确是某种现代意义上的工程。月球系统的生物用一种极高的温度将许多含有重金属的物质熔化后,铺敷到被击毁的月面防护层上,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月海,这也就是为什么月海的密度、强度比其他部分高的原因,月海实际上就是新一代的防护层,必须有能力抗击强大的冲击。   然而,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以上我们曾假设,月球的反叛者在轰击月球的时候,曾将大量月球地表物质炸离月面,进入地球轨道,形成太阳消失的记载,后来又在穿越大气层时发生燃烧,留给人们天上雨石或雨火的记忆。如果说现在月海部分曾经是环形山,那也在战争中被大量炸离了月球,那么,形成1125万平方公里的月海物质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如果说这些物质来自月球内部,那么月球是空心体的假说就不能成立;如果说这些物质来自月表的其他部分,我们又没有发现取出这些物质遗留下来的痕迹;再说,月球个头太小,根本没有多余的物质形成那么大一片月海。因而我们只能这样认为:形成月海的物质来自于月球以外,它很可能不是我们太阳系,甚至不是我们银河系里的物质。说明这一观点的证据,就是为什么月海岩石及土壤有一些比太阳系还要古老的问题。   到此,一定会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形成月海的物质是怎么来到月球上的呢?又是怎么熔化后铺敷成月海的呢?这些都是谁干的?   我们的回答肯定出乎你的意料之外:它们与历史上的“十日并出”有关!            “十日并出”与修复月球   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早期神话当中,都记载过一种奇异的天象,即“十日并出”或数日并出。所谓十日并出或数日并出,就是天上同时出现好几个太阳,伴随十日并出的还有一些英雄人物射日或搏击日月的传说。   根据中国的神话传说,尧帝的时候不知为什么,天空中突然跑出了十个太阳,毒热的光芒将大地都烤焦了,所有的禾苗都晒干枯了,甚至地上的铜铁沙石也都快熔化了。   这十个太阳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他们都是帝俊和妻子羲和的儿子,住在东海一个叫汤谷的地方,那里有一棵大树,名字叫“扶桑”,有好几千丈高,一千多围粗,这就是十个太阳的家。平日里九个太阳住在下面的枝条上,一个太阳住在上面的枝条上。他们轮流出现在天空中,一个太阳回来了,另一个太阳才开始出去值班,进进出出都由母亲羲和驾着车子相送。   可是有一天,可能是他们早已商量好的,十个太阳一齐跑了出去,在天空中相闹不已,玩得开心极了。这一下子,大地可就遭殃了,到处是龟裂的土地,都处是干枯的河流。草木都枯萎了,冒出一缕缕轻烟,人民没有东西吃,饿得肚子直打鼓。实在没有办法,人们就把平时很有威望的一个女巫——女丑拖出去曝晒。这个女巫师想必是丑到了极点,否则决不会叫这样一个名字。大家心里是这样想的:都说巫师可以通神,我们受苦神和巫师都不管,现在来晒晒巫师,看你们管不管。可是十个太阳并不理会地上的一个小小巫师,照晒不误,没一会,就把女丑给晒死了。《山海经》记载说:“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障其面。十日居上,女卫居山之上。”   可是女丑的死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想中的雨水,万般无奈的人们只好祈祷天帝的慈悲了。天帝也觉得这样闹下去太不成样子,于是就让天国里面一个擅长射箭的神下凡救苦救难,他就是后羿。关于后羿射日的神话,我们在此以前曾经详细讲到了,这里就不重复了。   台湾高山族流传着一则神话,上古时天空中曾经出现过两个太阳,一位英雄把一个太阳射成了月亮。纳西族民间传说,远古时天空中一下就出现了九个太阳,也有一位勇敢的年轻人与九日搏战,把其中一个变成了月亮,其余的七个变成了北斗七星。哈萨克族也有七日并出的传说。在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旧地,人们发现了一块距今4300多年的石刻,画面上有许多人,看上去像军队,但它们都翘首仰望天空,而天空中赫然有两个太阳。   这样大规模的记载决不是胡编乱造,它们都在向我们证明,在一个我们不知道的年代里,天空中的确出现过几个巨大的发光天体,它们看上去同太阳差不多,所以原始人才把它们统称为“十日”、“九日”、“七日”、“二日”等等。这些天体是什么呢?   从一般的常识出发,我们可以肯定,这些天空中突然出现的巨大天体,它们决不是能够自己发光发热的恒星——太阳,因为太阳的表面温度是6000多度,一到夏天,人们都会热得受不了,比方说,以夏季30℃的气温来计算,如果增加10倍,它就是300多度,木材燃烧时的温度才仅有400多度。应该知道,我们人体对温度的敏感性是很强的,增加几度或减少几度对我们来说都是天大的事,当前的厄尔尼诺现象不过使地球的温度增加了几度而已,但我们已经有了一种世界末日的感觉。因此,古史记载的十日是不准确的,否则,地球早已不复存在了。   常识又告诉我们,任何一颗巨大的行星都可以反射恒星的光和热,比如月亮,它可以反射7.3%的入射阳光,只要它距离地球足够近的话,都可以成为一个与太阳大小差不多的反光体。所以,我们可以断定,上古时所谓的“十日并出”,准确地说应该是十月或数月并出,也就是当时天空中一下子出现了好几个月亮似的天体,从地球上观察,它们应该与太阳的大小差不多,如果它们与月球同大的话,当时应该距离我们38万多公里。有人解释说,数日并出的奇异天象是由地球另外一颗卫星造成的,它在围绕地球的运行中,受到地球的引力影响,环行轨道越来越低,当它接近地球大气层时发生燃烧、分裂,这种现象持续了数日。但我们根本就无法证明天空中曾经还有一颗地球的卫星。   我们认为,数日(月)并出与上古神话中的“女娲补天”有关,也与我们假设的月球宇宙飞船的修复工作有关。   中国关于后羿射日神话出现的时间很晚,有的资料说,“十日并出”在帝俊一尧帝时期,有的资料却说在女娲时期。根据现在的研究证明,帝俊一尧帝神话系,黄帝一女娲神话系是两个不同的系统,一个是属于殷民族的神话系,一个是属于周民族的神话系,为什么会发生这种错乱呢?原来,不同的民族原本都有自己的神话信仰,当一个民族战胜了另一个民族时,战胜民族所信奉的神与神话,理所当然成了社会上普遍信奉的神与神话。而战败民族的神话,除有一些被胜利者吸收以外,其余绝大部分在历史的演变中消失了。大家知道,中国最初的几个奴隶制的朝代是夏、商、周。我们目前所看到的绝大多数神话成书于西周末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而周民族所信奉的神就是黄帝、伏羲、女娲系列,因为他们是战胜者,所以神话保留下来的也最多。但是,周族以前的殷商民族,他们虽然战败了,但由于时期尚近,因此他们信奉的帝俊、尧帝信仰也在社会上有所流传。我们推测,后羿射日的神话很可能是殷民族的神话,后来却被周民族继承过来。   当明白了中国神话以上特点以后,我们再回过头来考证一下后羿射日的时期问题。殷民族的帝俊时期,相当于周民族的女娲、伏羲时期,所以在有些记载中就把后羿射日的神话与女娲的神话混合起来,变成了女娲射日,宋代《路史·发挥一》引《伊子·盘古》就说“女娲补天射十日”,在《淮南子》中也有这样的倾向,比如将后羿的事迹与女娲的事迹相混合。这两套神话系统的混合,恰恰说明它们的时期差不多。还有一点,不论是按黄帝神话系列,还是按帝俊神话系列,后羿射日都发生在“天地分离”引发的大洪水之后。   那么,十日(月)并出与女娲补天有什么关系呢?   以上我们曾说过,形成月海的物质来历不明,它不可能来自月球本身,甚至不可能来自地球或太阳系。再者,月海的总面积大得可怕,加起来有1125万平方公里,如果月海真是高智慧生物的一项工程,那么这项工程也过分浩大了,光凭月球本身的力量在短时期内是无法完成的。所以我们作一个更加大胆的推测:十日(月)的出现是为了修复月球。被击伤的月球向他们的同类生物发出了求救信号,散居在其他星系的飞船闻讯赶来救助,他们带来了修复月球所需的物质,这就是月海表面有一些岩石和土壤比太阳系还要古老的原因,它们并不来自太阳系。这些赶来的救助飞船与月球飞船合力将月球损坏的部分修好,然后各自又回到原来的位置上。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天空中突然出现了几个与月亮大小差不多的星球,由于它们距离我们与月球距离我们几乎一致,因此看上去果然与太阳一样。当月球系统的生物用极高的温度熔化构成月海物质的时候(大约需要4000度的高温),由于工程浩大,大量热量向四周辐射,地球当然也能感觉到这种热量,而当时人们区分太阳和月亮主要凭热量感觉,这就更加造成天空中出现的物体是太阳的错觉,所以才有“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的记载。   以上的推论还有一个证据,那就是在射日的时候,天空中有一种很热很热的东西(大约是石头一类的东西)落下来,中国的各种史籍记载很多:   《山海经》(今本无,《庄子·秋水箱》成玄瑛注引)曾记载说:“羿射日,落为沃焦。”   《文选》注引云:“尾闾,水之从海水中出之也,一名沃焦,在东大海之中。尾者,百川之下,故称尾;闾者,聚也,水族聚之处,故称闾也。在扶桑之东,有一石,方圆四万里,厚四万里,海水注之,莫不焦尽,故名沃焦焉。”   屈原《楚辞·天问》王逸注曰:“界仰射十日,中其九,日中九鸟皆死,堕其羽翼。”   《玄中记》云:“天下之强者,东海之沃焦也,水灌之而不已。沃焦者,山名也,在东海南,方三万里,海水灌之而即消,故水东南流而不盈也。”   所有这些记载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射日时天上曾落下过东西;二是这些东西像石头而发烫,温度很高。许多人都将这些记载理解为陨石的撞击,这是没有根据的,因为这种推测与许多历史记载不相吻合,挂一漏万。我们认为,十艘或数艘宇宙飞船在修复月球的过程中,在熔化构成月海的物质时,很可能由于不慎将一些物质落入地球,造成古人记载中的“沃焦”事件。   至此,我们将“后羿射日”、“女娲补天”、“东海沃焦”等几则神话,按照它们内在的逻辑规律,并将它们放到我们的大假说之下,既作为证据,又作为假设的线索。事后我们发现,这些神话惟有这样解释,才能使它们显出活力,才能揭示到神话的本质上去。如果我们将每一个神话都孤零零地去对待,那么这些神话就是死的,就没有了系统。所以,那些只会感叹中国神话不如古希腊神话有系统的专家、学者们,为什么不去换一下脑筋想一想:难道神话的系统只有古希腊一种模式吗?中国“天”神话的逻辑性这样强大,它为什么就不可以作为一种模式呢?   十日(月)就是月球智慧生物系统的宇宙飞船的假说,并非故弄玄虚,事实上,月球智慧生物之间的往来一直持续到唐代。从汉代以后,由于人们天文知识的进步,许多天象的记载更为精确,人们再也不会将月亮误认为太阳,所以我们在汉代的史书中发现有数月同出的天象。这种精确的记载一直持续到隋唐时期,比如,《隋书·天文志》记载:“太清二年五月,两月现。”时间是公元548年6月;《新唐书·天文志》记载说:“贞观年,突厥有三月并现。”时间是大约公元618年前后。而这些记载如果放到远古时期,肯定会被认为是数日同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MJJCN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迈克尔杰克逊中文网(Michael Jackson Chinese Fanclub)[官方认证歌迷站] ( 桂ICP备18010620号-7 )

GMT+8, 2024-11-25 02: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