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5-21 15: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纵所周知,在CD诞生之前黑胶(也就是LP)作为音乐载体占据了整个20世纪。1992年我国正式进入CD的时代。1998年我国最后一条黑胶生产线关闭,从此CD作为音乐载体占据了大部分的唱片业。
CD代表小型镭射盘,是一个用于所有CD媒体格式的一般术语。现在市场上有的CD格式包括声频CD,CD-ROM,CD-ROM XA,照片CD,CD-I和视频CD等等。在这多样的CD格式中,最为人们熟悉的一个或许是声频CD,它是一个用于存储声音信号轨道如音乐和歌的标准CD格式。CD数字声频信号(CDDA)是由Sony和Philip在1980年期间作为音乐传播的一个形式来介绍的。因为声频CD的巨大成功,今天这种媒体的用途已经扩大到进行数据储存,目的是数据存档和传递。和各种传统数据储存的媒体如软盘和录音带相比,CD是最适于储存大数量的数据,它可能是任何形式或组合的计算机文件、声频信号数据、照片映像文件,软件应用程序和视频数据。CD的优点包括耐用性、便利、和有效的花费。
CD分专辑和单曲之分,单曲我没什么研究,就先说专辑
就产地来说专辑分日版 美版 欧版 澳大利亚版 (当中省略无数国家。。。) 港版 台版 中国引进版
其中欧版又有德版,奥地利版,UK版(大不列颠版)等等等等
目前就MJ专辑来说,在中国粉丝手中最普遍的还是日版 美版 欧版(其中奥地利版居多) 港版 台版 中国引进版
就版次来说专辑分首版和再版,特别版
其他的区分方法还有打口碟和非打口碟
先说产地的差异
就质量来说,日版>美版>欧版>港台版>中国引进版
就MJ的专辑来说,无论装帧,印刷,制作还是音质,外壳等各方面,日版的专辑是最好的.所以日版的也是最贵的.
价格在200元上下
美版的其次,做工不如日版的精美.价格在150元上下
然后是欧版,在国外版本中欧版质量一般,价格比美版便宜二三十元
接下来就是港台版,价格100元上下
中国引进版价格60元上下
这里说的都是单碟CD装
cd的音质有几方面决定,一个就是母盘。
我们从录音说起,录音的过程是一个声电转换的过程。
把声音转化成为模拟的电平信号。怎样去保存这个模拟的电平信号呢。
这是有两种选择:
一是把电平信号依然以模拟信息为存储方式存入磁带中,带回做后期的处理。
二是把电平信号做实时的采样,然后以数字信息的方式存入硬盘,或是磁带(有专门存储数字信息的磁带的)中。
。注意:这时做的实时采样的位长及采样率会远大于CD标准的16bit和44.1KHz。然后带回做后期的处理。
如果带回的是存储了模拟信息的磁带,那么在后期的处理中还是要进行数字采样操作的,只不过不是实时的采样。
同样这时的采样一般来说位长及采样率也会远大于CD标准的16bit和44.1KHz。
然后就是一个数字信号处理的过程了。
制片商可以依据时常把数字信号进一步加工成CD需要的16bit精度和44.1KHz采样率。
如果是DVD,那就可能是24bit精度和96(或者192)kHz音频信号采样率了。
要强调的是数字信号处理的过程很重要,因为会直接影响到后最后碟片上数据的数值。
如果是CD的话16bit的采样信息就会先经过,纠错和信道编码等数字域的处理制作成为所谓的母盘。
然后专业的生产线会用母盘来制作在时常上卖的CD碟片。
生产线上就是一个压制过程。母盘上的信息就被压制到了普通CD碟片上。
制作过程会导致普通CD碟片的jitter值会比母盘大。
正因为是数字信息,一定的jitter并不要紧。因为这个会在读碟的过程中被信道解码矫正的。
一个歌手出了一张专辑,那他的公司便会向世界各地兜售母带,母带的质量也有差别,一般分一级母带二级母带和三级母带。一级母带压制出来的唱片自然是价钱最高的,每个地区唱片定价和各地区的消费水平和唱片业行情也有关联。引进中国的唱片价格便宜,自然不可能用最好的母带。那原因是什么呢?
中国盗版行业猖獗,非法网络下载情况严重,唱片业不景气。一般一个歌手一张专辑过20万就要开庆功会了....在国外,下载MP3音频也是要付将近一半CD的价钱。试问在中国有谁愿意这么做呢...
所以一分价钱一分货。当然所谓版本音质的差异一般人可能不会注意,这个和播放CD的硬件(声卡,耳机,音响)和耳朵的灵敏度都有关系。几十元的耳机,二三百的音响自然是听不出什么差异的。
但是就收藏价值来说,引进版的价值是最小的(仅仅指MJ的专辑)
接下来说首版与再版
以收藏为主的歌迷都热衷于收藏首版,首版的价格也比较贵
为唱片首版投入的资金通常都较大 所以贵一些是为了尽量回收投资
MJ过世后首版价格都直线上升,淘宝上MJ专辑的日本首版已经卖到上千的价格。
收藏价值来说首版自然是高于再版的
但是就音质来说首版不一定高于再版,特别是首版距离再版时间比较久的专辑。这和当年的技术水平有关系。
所以对于以听歌为目的的买者来说,再版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最后要说的就是让人爱恨交加的打口碟了
所谓“打口”就是指那些从海外流入,被海关检获的欧美或日本的CD、VCD,由于数量巨大,海关人员不便逐一摧毁,就用电锯或电钻在CD片上锯或钻一个口。光盘贩子们通过各种渠道将这些钻过口的CD偷运出市面,低价贩卖,通常10元就能买到三张以上
虽然被打了一个缺口,不过,这些打口带大部分都还是能听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带着伤痕的CD里面,能够听到那些正常渠道所找不到的音乐感觉。。。在一些光盘被打口的CD专辑上,会有一两首歌不能播放,本来零售商是希望这样的刻痕会令这些CD无法出售的。但是大多数的CD,而且是越来越多的CD都是完好无损的,它们仍然穿着那身褶皱的外包装,身上还经常带着海外零售商的价
打口的由来: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塑料加工和磁带制作的需要,汕头急需大量的塑料材料。在海外有路子的人发现,他们可以通过进口国外唱片公司的“洋垃圾”,来缓解原材料的部分压力。
国外唱片工业虽然极其发达,但也有自己的问题。唱片公司或是因为与歌手解约,或是因为仓库需要清仓,或是因为生产过剩,或是因为质量不合格,几乎每个月都有大量“过时”的磁带和CD需要处理。
理论上来说,这些“过时货”要么被碾碎,要么被焚毁,以杜绝它们再度进入市场流通。但实际上,唱片公司往往草草了事,只在上面打个口、扎个眼,就表明它们被“销毁”了。本来这些东西是可以回收利用的,但在美国或加拿大,回收成本可能比较高。
但是,如果把它作为垃圾倾销或兜售到发展中国家,则可谓“一举两得”。于是,这些“过时货”最终并没有从物质上被完全消灭,而是被中间商运到了码头,以废弃塑料的名义装箱打包,发往遥远的东欧、拉美、东南亚……还有中国。
打口碟是以白菜价进入销售商的手中的,对唱片公司来说就是垃圾,而且碟面和包装都有破损,所以收藏价值几乎为零。
但是如今越来越多的打口碟只是打到包装并没有打到碟片,这也造成打口碟的价格开始上涨。
但是归根到底,那仍然是以白菜价进入销售商的手中的,所以没有必要用高价去买打口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