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1-5 13: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_W 于 2011-1-5 14:56 编辑
看看用的这些字眼,天哪,怎么能这样!!!
在网上看到一篇介绍滚石杂志的文章,与大家分享一下。个中体会,自己琢磨吧。
【滚石杂志40年】见证美国文化的变迁
“你们这些肮脏、嗑药嗑昏了头的敲打族痞子。我随函寄上半年份的订费。大家都知道你们是一群左派分子,拿摇滚乐当幌子。”──法兰克•里蒙斯(Frank Lemons),寄自奥瑞冈州
“没错。”──《滚石》(Rolling Stone)编者
──摘自《滚石》读者投书栏,1968年
这就是被誉为“文化圣经”的美国老牌音乐杂志《滚石》最初的风格,充满了反正统、反传统、反保守、反世俗的离经叛道精神。
四十年过去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终结与奋起都能在《滚石》中找到影子:上个世纪60年代的叛逆、70年代的梦灭、80年代的保守、90年代的喧哗以及“9•11”恐怖事件后的恐惧……它早已脱离简单杂志的媒体功能,成为世人偷窥美国文化的窗口,并依然发挥着影响力。
读懂任何一种传奇,如《滚石》,我们不仅要知道它的现在,还必须清楚它的过去。那么,就让我们乘载“滚石”的时光机,阅读它的历史。
把时代推向舆论的前线
回到60年代。当时的美国社会躁动不安,无数的黑人(也有白人)奋力争取民权、反越战(1961年——1975年)运动在全美各大学校园轰轰烈烈地展开,并开始反传统文化与道德,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社会运动还诱发了环保运动和女权运动的起步——叛逆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所有青年人都在“造反”——人们尽情享受着摇滚乐、做爱、大麻、冥想与虚无所带来的快感。
1967年10月,一本名叫《滚石》的双色印刷、纸质粗糙的双周刊悄然上市。它的创刊人是从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肄业的简•温纳,“滚石”一名来自于老话“滚石不生苔”。被后来公认为是“天才编辑”的温纳当时意识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来临了,而音乐将是这个时代最震撼人心的标志。他迷恋的偶像,不管是鲍勃•迪伦、约翰•列侬还是滚石乐队,才是新的英雄,象拿破仑或者拜伦一样值得尊崇。
就这样,温纳和他的同事们开始拼命地工作。在简短的发刊辞里,时任总编辑的温纳这样写道:“你也许搞不清楚我们想干什么。很难说:也算一本杂志、也算一份报纸……因为报纸变得如此不堪信任、毫无意义;因为偶像杂志早已不合时宜、老是用神话传奇和无聊的俗套妆点自己,我们希望这儿可以拥有一些东西给艺术家、给这个工业,还有每一个‘相信魔法能使你自由’的人。”
他还写道:“《滚石》不仅仅与音乐相关,也和音乐所拥抱的事物与态度相关。我们拼命地工作,希望你觉得不错。任何对这本杂志进一步的解释都很难不变成狗屎,而狗屎是会生苔的。”
第一期《滚石》的印量为四万册,封面是温纳最喜欢的披头士领衔人物列侬,温纳还亲自率领各编辑亲手散发到报刊亭,但是其中的34000份没卖出去,被退了回来。但温纳的宣言也向世人昭告:他要把这个时代推到舆论的第一线,用自己的语言和姿态描述人们所关心的人物和文化现象,以此给美国新一代予新的启示。
将目光投向政治与社会
诚如温纳所宣称的那样,《滚石》除了报道音乐以来,更强烈关注音乐所包容的事件与态度。从70年代初开始,温纳开始更鲜明的关注政治与社会事件。
在这个时代,美国人会永远记住两个人——尝试“新新闻写作”的汤姆•伍尔夫、亨特•汤普森。亨特以摇滚乐的节奏感对于1972年美国大选的报道,到如今依然震撼人心,其作品《在拉斯维加斯的恐惧与厌恶》,是美国政治写作中的最惊人之笔。这种写作方式不仅“背叛”了传统新闻的史料,而且也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尝试。
亨特独特的报道影响了无数的记者,也使《滚石》一炮打响,成为美国媒体的传奇。除了总统大选外,1973年的水门案以及1975年轰传一时的核电厂污染黑幕案“丝克伍(Silkwood)事件”,都使《滚石》闻名于世。
至此,人们似乎可以理解为什么《滚石》能够对影响足足一代人。对于当时的年轻人而言,摇滚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而是当时年轻一代人生观、世界观的综合,温纳所提倡的针砭时事、自由奔放、苦涩辛辣的文风直捣他们的灵魂深处。更妙的是,《滚石》并没有舍弃原来以音乐、修闲为本位的定位,时刻把握着时尚的潮流以及人们喜闻乐道的花边新闻,从而在严肃与轻松之间巧妙地取得平衡。
时代精神的流失
1976年,《滚石》总部迁往纽约,很多批评家认为这是它走向衰落的开端。尽管此时的《滚石》继续保有深刻的新闻报道风格,并收获了更多的金钱和名誉,但它开始失去先锋的思想与革命的气质。
到了80年代,尽管《滚石》的发行量曾经冠绝北美,但围绕在它头上的那圈光环已渐渐淡去。年届中年的温纳“长大”了,他与部下们西装革履,走人豪华的办公大楼,享受家的温暖,锋芒顿失。
当时的美国,音乐界不再只属于摇滚,与此同时,众多音乐刊物纷纷冒出头来与《滚石》竞争,令人扼腕的是,《滚石》走向了保守,对影视明星和时装流行长篇累牍的报道盖过了曾经让人耳目一新的政治评论,使新一代的知识青年大为不满。
面对外界关于《滚石》已违背初衷的评论,温纳辩解《滚石》的衰落时说:“70年代的反文化已经变成了一种今天的主流文化。30年前的《滚石》,诞生于一个什么人都在反抗的社会,今天呢,孩子已经非常自由,他们不知道该反抗什么,摇滚乐成为每个商业电视台的节目。《滚石》或许遗憾失去了最初的旁观者角色,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听到我们最初所倡导的东西了。”
1998年5月,《滚石》杂志在ABC电视台播出三十周年纪念专题《我们在哪里:滚石国情咨文》,从流行音乐、个人、社区、宗教、情感、工作、金钱、政治等各个角度探讨普通美国人所关心的话题。《滚石》试图借助“国情咨文”这样的名头提醒美国人,这本杂志对于美国历史与整整一代人的深远影响。但美国人对于《滚石》声称自己仍然是“全美流行音乐及相关文化杂志”的说法反应默然。
温纳的辩解不无道理。确实,在过去的十几年间,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人再也找不到共同的强大敌人(如苏联),也没有所谓的集体郁结,在这个以高端技术为主的科学时代,他们所反对过的传统道德崩溃后,新的道德体系依然遥不可见——想叛逆却无目标,想回归已无可能,那么,惟一所剩的就是冷漠。
2001年9月11日,以恐怖大亨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发动了对美国的袭击,遭成美国人的极度恐惧。小布什趁机发起了阿富汗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美国人虽然厌恶战争,但反战群体远远不如60年代时候的反越战规模;在音乐界,人们也只是依稀听到几个无奈的歌手(唱团)发出细微的反战歌声,却无法带动潮流——因为开始走向冷漠的美国人失去了曾经的激情。
《滚石》当然不希望自己就此寿寝正终,但它显然已经无法再呼唤起一个时代的辉煌。2001年,这本杂志也曾为“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而发行特刊封面,但人们除了恐惧,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
对于温纳而言,时代精神是人们对于他的最常用称谓,四十年过去了,随着拥趸一个个的远去,温纳不再是时代的引领者。尽管《滚石》曾经影响几代美国人,但它确实走进了世纪的瓶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