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裡有同好嗎?
我超喜歡琦君的散文,尤其是寫她的童年的!!!:lol:
琦君,本名潘希真,出生於浙江省永嘉縣瞿溪鎮。幼隨母住鄉間,簡
樸的農村生活、大自然的綠水青山,與慈母的豁達笑語神情,在琦君幼小
的心靈中留下極深刻溫馨的印象。父任軍職,退隱後在家鄉興辦鄉村小學
,教育鄉人的子弟,更聘嚴師教琦君讀古書、學禮儀,常被打得手心紅腫
,罰跪至膝蓋發麻,只想出家當尼姑。琦君的散文,一向受到老中青三代的喜愛,主要由於她的作品大多是懷舊的童年往事,或是年少輕愁的回憶,寫來歷歷如繪,清新雋永,令人感同身受,往往在幽默處令人會心一笑,在不平之處義憤填膺。她說:「我並不是一位沈浸在回憶中,不能忘情舊事,而是拂不去的舊事,給予我更多的信心與毅力。
在十四歲時,琦君考上杭州弘道女中,六年的教會學校中,又奠定她英語說寫流利的基礎,使她的語文能力更勝人一籌,所以日後才能以優異的成績保送之江大學。 在風景秀麗的大學裡,琦君常與父親的舊識,也是她的恩師夏承燾(字瞿禪)請益詩詞。老師偶而興致來了,會送每位學生一首即興詩,其中一首是針對琦君性格而寫的詩:「莫學深顰與淺顰,風光一日一回新,禪機拈出憑君會,為有花時已是春。」(〈楊柳枝〉)這是勉勵多愁善感的琦君,要不畏艱難,堅強起來,因為人世間的風光永遠是變化莫測的,要運用智慧去領悟世間的一切美好。還有一句也是琦君常引用夏承燾的詞是:「留予他年說夢痕,一花一木耐溫存。」意思是說歷經了人生點點滴滴的悲苦喜樂之後,都要轉化為堅定的信念。因此琦君一生在寫作與處事,皆深受影響。
民國三十二年,琦君大學畢業後即回故鄉,任教永嘉縣中,抗戰勝利後又至母弘道女中服務,兼任高等法院圖書館管理員。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淪陷隨政府渡海來台,在台期間曾任高檢處記錄書記官,原本想轉考司法官,卻因法令變遷而放棄,而後調往司法行政部,負責受刑人教化教材的編審工作,至民國五十八年退休為止,綜觀琦君大半生皆貢獻於台灣司法界,可算是台灣作家出身最為特殊的一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