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rongrong7739 于 2011-12-30 11:22 编辑
四分钟,一直是自己最喜欢的电影之一,然而真正感动我的,却不是那精彩绝伦的最后四分钟的钢琴表演,而是这个叛逆少女由衷的对老师行的屈膝礼。。。。。。
来自时光网的精彩影评
《四分钟》,完美的自我救赎
评分:8 .5 / 9 .0
《四分钟》是Chris Kraus执导的第二部电影,由Hannah Herzsprung,Monika Bleibtreu,Richy Müller主演。影片讲述了监狱里的叛逆女孩杰妮和一位老钢琴教师克鲁格夫人的故事,影片的基调从第一幕悬挂死尸的场景就开始沉重压抑,一直到最后四分钟杰妮狂风骤雨般的表演,才把这种压得喘不过气的情绪淋漓地宣泄出来,而落幕时杰妮的屈膝礼和黑人音乐在最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完美和解,化作了一份回味悠长的感动。本片曾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
我一直很钦佩德国电影人,在一个商业片横扫天下的年代里,往往有质量上乘的严肃电影独树一帜,让在特技里日渐浮躁的心还能觅得一块沉寂纯净的空间自我反思。
杰妮无与伦比的的四分钟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电影——《海上钢琴师》,这两部电影里的钢琴表演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后者只带给我炫技的震撼,前者却瓦解了我的心灵。杰妮自闭冷漠,性格阴暗,还有暴力倾向,她有着卓越的钢琴天赋却沦落囹圄,不被任何人喜欢,在自暴自弃时,克鲁格夫人的出现可以说是拯救了她,虽然克鲁格夫人最初的目的并不单纯。杰妮喜欢黑人音乐,而克鲁格夫人对其深恶痛疾,在围绕着黑人音乐引发的心理暗战中,杰妮表面退让了,心里却永远不会释怀。克鲁格夫人也许是自私的,她把杰妮一手捧上德国的音乐殿堂——德国歌剧院很大一部分是为了自己的虚荣。但她对杰妮的关心、教育、爱护却是真诚的,让人动容,杰妮最终行的屈膝礼也许是比演奏舒曼对克鲁格夫人更好的回报。
值得一提的是杰妮的扮演者Hannah Herzsprung,她在出演本片的时候还是一个新演员,但却把杰妮这个叛逆的形象表演地细致入微,言谈举止中流露出来的痞气甚至让人怀疑她在生活中就是这样(当然不是这样)。影片中的她抽烟打架,郁郁寡欢,心里布满了阴暗面,这些需要扎实的表演功底,而Hannah Herzsprung显然不负众望,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不露痕迹、自然真实的精彩银幕形象。更为出色的的是整部影片的骨架——钢琴乐,那段澎湃人心的四分钟由她独挑大梁,这让人除了佩服她表演的灵性,更赞叹她深厚的音乐素养。影片中最醒目的标志还有杰妮的眼神,那一双充满不信任、仇恨、报复、黑色的大眼睛,直指杰妮内心,这是影片和受众交流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也很大程度决定了影片的质量,并不好拿捏,而Hannah Herzsprung将那种悲愤孤寂、放纵不屑的情绪从内到外完美诠释,这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人物塑造功力。
本片的镜头相当凌厉,在杰妮打架那一段颇具暴力美学的风范,处理的干净利落。而有一个场景仅仅用了几帧静止的图片就把背景环境交代的一清二楚,我当时就只瞪大了眼佩服导演的牛X了。在影片精彩的四分钟谢幕演出里,杰妮一系列动作大气磅礴、一气呵成,而且没有加任何特技,比起1900那种加了特技的效果更让人震撼,而流畅的镜头剪辑无疑锦上添花,令影片的高潮爆发到极点,将受众积压近两个小时的愤懑一并倾泻出来,那是一种泪奔的痛快。
影片隐晦穿插了一段党卫军的历史。提及二战,大到那部巨制《帝国的毁灭》,小到各种严肃电影题材,让人不能不心生同情,德国人总是反思,一反思就必定要感动世界,这也算是德国电影的一个独有特点。
而许多人谈及这部影片的主题,有两级分化现象,有人说它故作深沉,也有人推崇备至。其实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可厚非。我在这部影片里看到的是杰妮的自我救赎,她感激克鲁格夫人却不会为她而改变自己对黑人音乐的热爱,在最后的表演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杰妮的华丽蜕变,她把在监狱中积压的不满用气势凌人的音乐统统宣泄,这其中也包括一直被克鲁格夫人压制的演奏黑人音乐的欲望,最后那一锤伴着狠狠叹息的定音完成了杰妮的升华,对于她,以后的命运或许都无所谓了。在最后一个镜头定格住的画面,杰妮的微笑美丽从容,自信大方,那是她证明自己价值的一刻,也是点燃受众泪点的一刻,在屏幕前我即使努力从影片中抽离,却无论如何抑制不住夺眶而出的汹涌泪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