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xiaodelon 于 2012-11-3 18:43 编辑
我们面临这样一个时代,一方面“地球村”的频繁提及让我们感到身处世界大同的浪潮中,另一方面 “文化地理学”依然兴旺,随时用它的声音提醒我们正视差异。
中国女人和外国女人的比较绝对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是同样一个话题在不同的时代内容确总是鲜活而丰富的,近百年前,当中国妇女第一次释放被捆绑了数代的双脚时,西方世界的女性已经开始了争取普选权的斗争。到了上世纪90年代,当中国出现了“身体写作”的浪潮,美国妇女却选择回归家庭……每个时代下女性的“放”和“守”,“乐”与“怒”都让我们赞叹、唏嘘。
中国女人媚
相比之下,中国女性的生活,隐藏着更多的“性别教条”。与美国女人相比,只是举一反三,其实和很多国家女人的生存状态相比,不一样的地方不止这些。
中国当代的都市女性,“性别意识”非常强烈。最直观的,当然是体现在穿衣打扮上面,精心修剪的头发,浓妆淡抹的脸蛋,层层叠叠的裙子,绣花镶片的外套,鲜艳柔媚的颜色,风格多样的手袋……反正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中国女性的流行元素,就是“精致”。
相比之下,美国女性的穿着打扮就随意得多,除非有正式场合,否则一般都是宽松的T恤,简单的牛仔裤,满大街的球鞋或者沙滩鞋——就算是比较爱打扮的女性,最多是将宽松的T恤改成紧身的露腰T恤,外加一对大耳环,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美国女性的穿衣风格,那就是“舒服”。
“精致”往往是给别人看的,而“舒服”则是自己的感受。“精致”和“舒服”的差异,说到底,是将他人还是自己当作审美主体的差异。
当然,穿衣打扮所体现的,是最表层的“性别意识”。更深层的,是女性行为举止中的“性别自觉”。相比之下,中国女性的生活,隐藏着更多的“性别教条”。比如,“女孩子要温柔”、“女人事业心太强了不好”、“女人根本不懂政治”、“女人说话收敛一点才好”……总之,最好的女人,就是最适合做“贤妻良母”的女人,而无论是“贤妻”,还是“良母”,本质上,都是围绕着男性的一个个角色而已。与这种“温柔甜美”的“母亲形象”表面上看起来相反、但实际上是异曲同工的一个形象,就是“荡妇形象”:从卫慧到尹丽川,从木子美到流氓燕,表面上看,她们笔下宣扬的似乎是一个反叛的姿态,但是她们对“性别意识”的强调、依赖与夸张,与前者是一样的。甚至可以说,那种反叛的姿态,不过是取悦男性眼光的一种新策略而已。
美国女人累
相比之下,美国女性在言行举止上,缺乏强烈的性别规范。这种差异,最明显的,就是体现在中美两国电视上女主持的差别上。中国电视上的女主持人,多半年轻貌美,甜美娇俏,嗲声嗲气,而美国电视上的大牌女主持,多半是相貌平平、打扮一般却妙语连珠的中老年妇女。从Barbara Walters到Oprah,从Meredith Vieira到Ellen Degeneres,她们胖的胖,老的老,黑的黑,但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智慧超群”。
古代的皇帝信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其实,自古以来,男性统治女性,道理也是一样的:女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对女性真正的尊重,其实是对她们的智慧的尊重。相比对智慧的尊重,对女性之美的赞美(三围、脸蛋)、对女性之道德的崇扬(牺牲精神、母爱、贤惠),多多少少都是男性中心主义的,都是在用男性的眼光审判女性的存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美国是一个更尊重女性的国家。
然而,容易被忽略的是,在女性向人性化的形象回归的过程中, 除了政治的陷阱,还有商业的陷阱,还有文化的陷阱,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还有“反政治的陷阱”。喧嚣热闹的“美女经济”后面,是无数中老年女性、长相一般的女性、无权无势的女性在人才交流市场焦灼的脚步、在丈夫出墙后的忍气吞声、在家庭暴力面前的逆来顺受、在公共事务面前的沉默与麻木。
当然,像美国女性这样淡漠“性别意识”,强调“主体意识”,不是没有代价的。你不是个性张扬、独立思考、我行我素吗,好,同居房租你要付一半、平时你得看书读报给头脑“进补”、说话妙语连珠火花四射、不一定事业有成但是要有所作为。没有人会因为你是女人而原谅你的不思进取、没有人会因为你轻言细语而原谅你的言之无物,没有人会因为你穿得娇媚而宽容你的慵懒。总而言之,要活得完整也意味着活得更累。要照顾你的外形、照顾你的品格,还得照顾你的头脑,一个园丁,三个花园,要浇水,要除草,要施肥,要收割,就累死你去吧。
转自新浪女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