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迈克尔·杰克逊,还有多少谜题在等待答案
李皖 6月25日 21:42
原文地址: http://dajia.qq.com/blog/287327129835490 (可留言)
2010年7月,迈克尔·杰克逊去世1周年之际,我曾撰写《真相开始了》一文,文章的开头说——
“2009年6月25日,从迈克尔·杰克逊离世的那一刻起,真相开始了。此后的日子,我们将处于真相逐渐显现的过程中。”
当时我预想,经过也许三十年时间,杰克逊留给世人的那些谜题,将摆脱众口纷纭各执一词的各种传言,逐渐地显现谜底。
为什么要三十年?因为,真相显现的关键,在于藏在关键人那里的大量第一手材料、档案、证物、亲历的公开。人活世上不容易。在那篇文章里,我说只要人还活在这个世上,一些秘密就不得公开;而随着当事人一个个地故去,随着世事一件件地时过境迁,真相有了讲述的可能。一些国家机密档案的解秘时间,是五十年;一个人绝对机密的解秘时间,是这个人的一生,加上与之有社会关系的人的生命时长,三十年,差不多够了。
(图注:2009年,迈克尔·杰克逊在伦敦的发布会上。3个月后,杰克逊逝世。而在此之前,两名负责其全球巡演的员工已经向其上司建议尽快让迈克尔·杰克逊接受心理治疗。东方IC供图。)
当时,迈克尔·杰克逊去世1周年之际,我回顾了他的一些秘密的曝光情况:
他的“黑变白”,是皮肤病。他患了白斑症,据说这是杰克逊家族的遗传病。报道说,死后公布的尸检报告指出,杰克逊确实患有严重的白斑病,并没有进行所谓的皮肤漂白。
连带的事实是,杰克逊一出门就打伞,戴墨镜、口罩的超酷行为,表面看是超级巨星耍派,真相却是杰克逊这种白化肤皮,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黑色素,只要晒上15分钟,健康就会受到严重伤害。
他的“娈童”,是子虚乌有。在其死后,美国联邦调查局公布了该组织对娈童案长达十余年的资料报告计330余页,没有任何可以证明杰克逊娈童的证据。2009年6月29日,杰克逊去世第四天,当年娈童案的控方主角乔迪·钱德勒出来声明,当年这场起诉,是其父为了讹钱进行的诬告。11月5日,乔迪的父亲饮弹自杀。
他的死亡,是一场意外。当日凌晨,杰克逊因为失眠睡不着,服用了安定片,但没有效果;2点钟,医生为他注射了氯羟安定;3点钟,杰克逊仍没有入睡,于是又注射了咪唑安定。煎熬到上午10时40分,杰克逊一再要求,医生只好给他注射了25毫克的异丙酚(镇静剂)。这要了他的命。
但是“过失杀人”云云,也并不成立。杰克逊的私人医生康拉德·莫里,被以“过失杀人罪”起诉,最后却因“指控证据不足”撤诉,莫里现已重新上岗。(???)
但是,以上这“真相”种种,也并不是最终的谜底。我在2010年写就的纪念文章中说:“谜底依然在显现的过程中。时间,我们需要时间。如果哪天有更有力的证据把以上所有这些颠覆,我一点不会感到意外。”
当代世界,互联网、社交网站、传播媒介向即时通信工具的转移,使信息的权威性大大降低,即使是新闻报道,我也无法一一确认以上信息的来源及其权威性,这是我留下那个话头的根本原因。
现在,时间又过去了三年,2013年6月25日,也就是今天,是迈克尔·杰克逊去世4周年的忌日,关于这些谜题的解开,又有什么新的进展?
这两天,我刚好看完了尼尔森·乔治《颤栗: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生涯》(Thriller:MichaelJackson’sMusicalLife,byNelsonGeorge,唐建清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里面有一些叙述,对我们了解迈克尔·杰克逊其人,那个真实的人的真实的人生,提供了某些参照。
尼尔森·乔治比迈克尔·杰克逊大1岁,两人属于同一个星座,都是黑人,都出身于贫民窟的工人家庭。从孩童时代开始,乔治见证了“迈克尔·杰克逊现象”的一些时刻,一直关注到杰克逊成为“有史以来的超级巨星”、“流行乐之王”,但他与杰克逊并无切身接触。如果不算在演唱会上一次次的“见面”,双方没有见过面,仅有过一次不成样的电话交谈。
1984年1月,杰克逊在美国自然史博物馆接受“吉尼斯世界纪录”荣誉证书的那个晚上,戴尔出司出版了乔治的第一本书《迈克尔·杰克逊故事》(TheMichaelJacksonStory)。“这是一本小开本的叙述这位歌手生平的书。这本书卖出100万册,在《纽约时报》平装本畅销书单上排名第三。那时我26岁,因为这本书,平生第一次有了所谓的‘可支配性收入’……拥有了自己的套间,而不必与别人分享。”他这样写道。
经过30年的报道、写作生活,现在,尼尔森·乔治是美国一名资深记者、著名乐评人,以黑人作家关注黑人文化娱乐场景为写作特色。关于迈克尔·杰克逊,他的所记所述,应该是有权威性的,可信度较大。
《颤栗: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生涯》英文原著出版于2010年6月8日,授权中文版的时间,是2012年。在第1部分第1个章节,作者写道:“我希望这本书有一天会对祖立(迈克尔·杰克逊的一个小歌迷——李注)有益,等他长大成人,他会期待读到这样一本书,对他喜爱的艺术家既不吹毛求疵也不夸大其词。”
关于杰克逊的由黑变白,是纠结着尼尔森·乔治的一个问题,像纠结着世界上各种关注杰克逊的人一样,甚至更纠结,因为乔治自己的黑人肤色。“……国外观众狂热地支持他,……他们接受迈克尔的白人面孔,而美国人则并非如此。许多美国黑人将他的肤色改变视为一种背叛和自憎。”
黑变白到底是手术,还是病症?对此,乔治这样写道:
……迈克尔可以声称,这些变化来自他要弥补一种奇特的皮肤病白癜风。但他的脸的整形,包括隆鼻,就不是皮肤病所引起的了。
在迈克尔死后一次令人吃惊的坦率的采访中,昆西(QuincyJones,昆西·琼斯,迈克尔的唱片制作人——作者注)和《揭秘》杂志的杰夫·戈迪尼尔谈及这位歌手的变化。“哦,我们一直在谈论这件事,”昆西说:“但他会回答,‘老兄,我向你保证,我得了这种病’等,以及‘我肺部得了水疱’,总是这一套说辞。这很难,因为迈克尔是一个处女座的男人——他自说自话。你不能和他谈别的,化学换肤和所有那类东西。”
在这本书的另一处,尼尔森·乔治说,杰克逊的容貌变化,“既可能是白癜风的缘故,使他的皮肤慢慢白化,也可能是美容手术的结果”。另外,他下面的这些观察也是富于启示性的,起码对我,之前,我很少认真留意到或给予这些材料以充分的注意:
——杰克逊最初的成功,源于他以一个孩子身份模仿成人歌手,“看这个小孩唱起来像一个性感男子,这是很怪异和奇妙的。迈克尔唱《冷汗》和《我有这样的感觉》时的真情实感,使你不觉得这是虚情假意。”(杰克逊的早期唱片制作人鲍比·泰勒语)
——1977年到1978年,也就是杰克逊在19至20岁这一段时间,他在纽约拍摄《绿野仙踪》,和拍摄这部片子的数以百计的女演员待在一起,并光顾纽约的夜总会,“任何青春期的性体验都可能发生”。“当我说到性体验,并不是指他有性交行为。和迈克尔有交往的一位朋友后来总是把他设想成一个成人性游戏的偷窥者——他观看人的性交,享受性交情景,也许咯咯地笑,但并不参与其中,保持着他处女座永恒的纯洁感。”
——“这种对世界所持的道德化的、保守的观念嵌入了这首了不起的流行乐中(指《颤栗》专辑首曲《制造事端》——作者注),既表现了对现代世界的恐惧,同时也说明在《颤栗》发行的那个年代,新保守主义运动日趋得势。
反讽在于:以音乐言说的迈克尔根本上是激进的,总是力求在声音和方法上与先前有所不同。在他的传统道德、对外部世界的恐惧与他艺术上的大胆创新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正是这一张力使这三首歌曲(《制造事端》、《比莉·金》和《避开》——作者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颤栗》销售的鼎盛时期,索尼唱片公司前总裁沃尔特·耶尼科夫回顾说:
“迈克尔想征服世界的雄心是显而易见的……迈克尔的精神近乎失控。他日思夜想不外乎排名第一。他走火入魔了。为了得知最新的销量,他不断地给我打电话……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然而,当它偶尔有一两周跌落到第二的位置,迈克尔极为恐慌。他有些歇斯底里,责备我促销不力。”
——杰克逊成年后,在公众心目中,又成了这么一个形象:“他的外表、他对卡通的痴迷、他的言谈举止显得他只有14岁,而不是25岁。另一方面,他有一种强烈的、非常成人化的态度,这表现在他的敬业、职业谋划和对歌曲创作的理解。”这令人印象深刻,好像觉得这是两个人。
——1984年1月27日,在洛杉矶神殿礼堂为百事可乐举行的商业活动中,杰克逊的头发不慎着火,“他的杰里卷发冒出火焰”。这是一起偶然事故,但是非常重大,它成了杰克逊生活中的一个拐点。“正是从这个时候,迈克尔开始服用镇痛剂,长期服用会导致对处方药的依赖,并失去生活能力,最终置他于死地。”也是从此时起,他的肤色及脸部轮廓的变化加剧了。
——在他一生的最后20多年里,杰克逊视自己为一个父亲,“不仅是他自己的三个孩子的父亲,还是天下所有孩子的父亲。他将自己理想化为无辜者的一个慈祥和永远的保护人,与这种自我想象缠绕在一起的是一种自以为正直的愤怒,这种义愤影响到了他创作的许多歌曲,从1987年到2009年。”
——“在他的世界里,他就是一个君主,这在他作为‘流行音乐之王’的称号中表现得很明显,他总是身穿军装式夹克,他的视频的那种准法西斯式图像(如1992年,他在布加勒斯特华丽的音乐会DVD拍摄中,使用罗马尼亚军队作为临时演员)。然而,在《真棒》专辑之后,迈克尔知道,他得和年轻的明星竞争唱片销售,尤其在美国,音乐的记忆很短暂。”
——纪录杰克逊为最后50场音乐会排练的电影《就这样》(ThisIsIt)上映后,有尖锐的影评意见认为,这部纪录片是谎言的大杂烩,是隐瞒真相的人为了从中获利。
“50岁的迈克尔是个身材颀长、仪表堂堂的男人,大手掌、长臂膀。他体重明显不足,即使这部影片没有让他显露病容,但他看上去十分孱弱。影片中没有杰克逊的特定镜头。我们从来不能就近细看。绝大多数时间镜头都拉开适中的距离,似乎只可让人保持崇敬的远视,而无法专注凝视(他)。这种距离足以让我们仰视他星光璀璨的一面,却也划出一道让我们无法真正与他亲近的鸿沟。他的脸——皮肤、鼻子、眼睛——几乎就在众目睽睽下被藏了起来。”
尼尔森·乔治还谈到,杰克逊的母亲凯瑟琳,小时候患过小儿麻痹症,走路有点瘸。她是“耶和华见证者”的教徒,常常带孩子们去当地的“天国礼拜堂”做礼拜。“在她的孩子中,迈克尔受这一教派影响最深”,其他的男孩子似乎是敷衍了事。“见证者教派强调,人类正处于现有世界秩序的末日,善恶大决战之后,基督再次降临,统治尘世乐园,乐园的居住者是永生的见证者和十四万四千名复活的教友。在见证者的教义中,天国福报的观念并不比做尘世的义人的思想更重要。多年以来,这样的宗教思想在迈克尔的歌曲和录影带中有所体现”。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顺便回顾了杰克逊的专辑《墙外》(OfftheWall)和《战栗》,也把《迈克尔·杰克逊终极MV全集》(MichaelJackson:TheUltimateCollection)又看了一遍。这次看有一个印象,杰克逊太喜欢自我造神,太喜欢充当救主,与此同时,他太喜欢把他的歌迷描述成被奇迹、被“伟大的王”震晕的角色了。
我想,只要有一点平常心,就不难看到以下事实:在MV中,杰克逊的自我造神已经出界了。诚然,流行明星的自我造神向来是个常见现象。但杰克逊的自我造神,夸大到了超出了常人理性的、不健康的程度。这些影像,放在任何别的人身上来看,都是难以理解、令人不安的:一个人怎么能这样看待自己,怎么能把自己抬高到这样的神境呢,就因为他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歌手?这样的造神影像,又像是一面面反光镜,将来源于“杰克逊热”的强光反射扩张出去,变得更加炫目、炽热、失去理性。
正像人们已经知道的,杰克逊在世时,这些视频产生了全球性的影响,使众多歌迷为之神魂颠倒。我想,对发生在歌迷身上的狂热,对这宗群体性的、对他近乎失去了自我的偶像崇拜,杰克逊的自我造神术是起了很大作用的,甚至就是这些东西,也最终害了他,使他终于难承其负,五十而折。自1950年代以来,娱乐史上的巨星殒落,有很多起,从骨子里看,其实,都使用了大致相同的同一个剧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