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小时候,看了不少电影,那时因为还没有普及电视机,电脑就更别谈了,媒体通讯都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看电影是属于比较好的娱乐活动了。
那时最最风行的就是革命样板戏的电影了,有《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龙江颂》和《海港》等等,除了《海港》我没有看过之外,其他的这些革命现代京剧我都看了不止一遍,幼儿园看的是这些,进了小学后看的还是这些,这些样板戏里面有不少片段还被拿出来经常在文艺晚会上演出,譬如李铁梅一身大红布褂粗粗的大辫子往后一甩,义正词严唱的《做人要做这样的人》,还有《沙家浜》里阿庆嫂、刁德一、胡传魁几个一来一去的《智斗》,更有喜儿手拿红头绳高兴的边唱边跳的《人家的闺女有花戴》,后来又出来一部革命现代京剧电影《杜鹃山》,里面的女主角杨春霞可漂亮了,她的造型头发当时被爱漂亮的女同学奉为柯湘头。
那时我们国家和阿尔巴尼亚很要好,经常有阿尔巴尼亚的电影看,印象最最深刻的就是《宁死不屈》了,幼儿园时老师就带我们看过了,记得那次看得我害怕,晚上很晚还睡不着觉,翻来覆去眼前就是那个女主角游击队员被敌人抓住后严刑拷打,耳光一个个连着抽,太吓人了,打完就被敌人拖到牢房里往地上一扔,第二天又拖出来再打,整个片子就是在不停地严刑拷打,很血腥的,那个女游击队员可坚强了,无论敌人如何刑讯逼供就是宁死不屈不招供不叛变。上了小学后老师又带我们去看了这个电影,同学们看了都说害怕,老师教育我们,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就是这样宁死不屈的!
《地雷战》、《地道战》也是我们那时看得很多的,这两个电影好玩,那时人小,津津乐道的就是我们的人民群众真强大啊有着无限的创造力,就凭着小小的地雷和黑咕隆咚弯弯曲曲的地道就可以把日本鬼子打得晕头转向,那时的孩子都喜欢学电影里坏人的模样,什么死啦死啦滴,花姑娘大大滴,米西米西滴,好的不学,坏的学起来可快了还惟妙惟肖,还有电影里每次鬼子进村时,八路军、游击队和人民群众埋伏着布下了天罗地网,鬼子大部队举着枪摸摸索索战战兢兢地进村时配的那个背景音乐可经典了,被称为“鬼子进村”的音乐,然后小朋友们一起做好人坏人游戏时每当坏人出场就会哼唱“鬼子进村”的音乐,O(∩_∩)O~
那时的国产纪录片放得最多的就是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今天哪里哪里水稻大丰收了,明天哪里哪里万吨轮又下水了,有个蛮好看的纪录片是关于乒乓球运动员的《万紫千红总是春》,都是说的我国的乒乓健儿在亚非拉友好国家访问时受到的热情接待和礼遇,里面兵乓名手庄则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小小银球传友谊,亚非拉人民心连心。
没多久,朝鲜电影《卖花姑娘》来中国放映了,哎哟,那个盛况哦,听大人说电影票可紧张了,朝鲜和我们是亲密邻邦,我们两个国家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牢不可破的,所以朝鲜电影我们是一定会去看的。好不容易爸爸托人搞到了两张电影票,经过爸妈讨论,决定由爸爸带我去看,我记得是在靠近文化广场附近的上海电影院看的。电影好苦啊,那时人小看不太懂,没怎么掉泪,就觉得怎么这么苦啊,比老师说的旧社会还苦,然后就听见四周观众有哭泣声,看电影之前堂姐姐告诉我叫我带两条手绢去,结果我一条也没有用上,因为我根本没哭。电影散场后爸爸带我去吃了生煎馒头,在蘸醋时不小心把醋打翻了,醋还翻到了衣服上,结果两条手绢都用上了。
感觉一夜之间,《卖花姑娘》里那个经典的歌曲“卖花姑娘,清晨起床,提着花篮上市场”风行开来,歌曲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我们同学间还互相抄写歌词。大人之间特别是阿姨妈妈们谈论起这个电影,说得最多的就是,你看了有没有哭呀,我一直在哭,哭湿掉三块手绢,第二天起来眼睛变成水泡眼了!
经历了《卖花姑娘》后,不久又来了《金姬和银姬的命运》,也是一部催泪的电影。看了就感觉生活在朝鲜的孩子好幸福啊,阳光蓝天笑容满面,而生活在三八线另一边的孩子却是吃不饱穿不暖受尽煎熬,怪不得老师老是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多学本领,长大了去拯救世界上三分之二的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下的贫苦人民。
——未完待续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