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读这篇文章之前,建议先迅速读一下这篇,《一个神童的诞生》(点击标题),简单概括了一下JB,Justin Bieber,贾斯汀·比伯是如何成名的——年仅19岁的他连续两年排入福布斯百大巨星前三。
最近,贾斯汀·比伯摊上大事了。由于涉嫌酒驾、拘捕等多项罪名,1月23日,这位目前世界上头号青春偶像锒铛入狱。随后,有人在白宫官网上发起将比伯赶回加拿大的活动,据说已经有超过23万人支持。(只要有10万人支持,白宫就要回复该议题)
(贾斯汀-比伯接受庭审)
比伯的负面消息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从2013年初伦敦演唱会迟到两小时开始,比伯过去一整年几乎是在负面新闻中度过的——其中包括吸毒、打人、招妓、非法饮酒、朝邻居扔鸡蛋、侮辱阿根廷国旗等等。
这样一个艺人,放在中国,早就完蛋了。那么,比伯呢?他还能维持自己的超高人气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注意一点,1994年出生的他马上就要满20岁了。
20岁(左右)对于一个偶像艺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先来看看以下几个例子:
布莱特尼·斯皮尔斯(Britney Spears):20岁那年发行了个人第三张专辑《Britney》,开始在杂志上坦胸露乳,在MV上大肆卖弄性感,打破了自己前两张专辑给人留下的“小甜甜”形象。
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Christina Aguilera):22岁那年发行第二张专辑《Stripped》,彻底转型“欲女”,尺度大过斯皮尔斯,MV里爆脏话。
麦莉·塞勒斯(Miley Cyrus):21岁发行专辑《Bangerz》,彻底自毁形象,MV里全裸出镜,表演无下限,当着媒体面谈享受毒品。
上述三个例子的共同点是,她们都没有因为负面报道影响个人的演艺生涯,反而都成功转型了。
她们为什么要转型呢?她们为什么不能像刘德华、林志颖这样做一辈子的偶像呢?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与亚洲流行音乐市场不同,美国流行音乐市场是有一定年龄区分的。比如12-16岁的青少年会比较喜欢Teen-Pop,青少年流行乐,这类音乐多是欢快、甜蜜、正能量的舞曲,部分情窦初开的少年心事,但不会有过分的性描写和男女痴情。(不然小心被小朋友的父母投诉)
现在的比伯、早年的小甜甜和克里斯蒂娜都属于Teen-Pop,他们都是唱片公司专门为投放青少年市场的包装和生产的产品。
随着艺人年纪的增长,他们不能再继续装嫩了,因为18岁以上的美国听众是不吃Teen-Pop这套的,粉丝们绝不会仅仅因为偶像长得好看就一生追随。叛逆、成熟和经历的丰富,让他们需要更深刻或更火爆的内容,尤其需要更多的性。这个时候,偶像们就需要跟着他们的听众一起“成长”了,从Teen-Pop转型为Adult-Pop。
这个转型不仅仅是音乐上的转型,更重要的要有整个形象、生活方式上的转型作为铺垫。比如麦莉·塞勒斯的转型就是一个极其明显的例子,在新专辑发行之前,她用差不多两年的时间先通过各种媒体向大众“推销”了自己的新形象——头发越来越短、衣服越来越少、舌头越来越长,等她在MTV颁奖礼上无下限放肆的时候,观众已经早就不再把她当做从前那个清纯的Hannah Montana了。
比伯现在要面临的正是类似麦莉·塞勒斯这样一个“转型”,而且,由于流行乐坛已经太久没有像他那么红的一个男偶像了(与比伯的成绩相比,过去20年来先后小红过一把的杰西·麦卡特尼、艾伦·卡特之流完全不能相提并论),比伯可以说毫无参考可言。唯一有点参考价值的可能是另一个贾斯汀,贾斯汀·廷伯雷克(Justin Timberlake),可是大贾斯汀的青少年辉煌期是跟“超级男孩”(NSYNC)捆绑在一起的,跟比伯又不太一样。
比伯的自我毁灭有点像一次有预谋的大破大立,他要彻底打破自己的“偶像”形象,然后才能去重建一个新的未来。好在他所处的是一个唯作品论的市场,只要他能弄到像《Wrecking Ball》或《We Can’t Stop》这样的作品,他完全不用担心未来的自己会被负面新闻打倒。
何况他还很聪明地在建立歌迷与媒体之间的对立情绪——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模仿当年迈克尔·杰克逊受审时朝歌迷比划胜利手势的一幕,向自己的粉丝暗示自己是受到迫害的。这一招无疑能帮他强化粉丝的支持心理。
所以说,偶像的自我毁灭是一门大学问,贾斯汀·比伯的团队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且让我们等着看他们如何杀到“将军”那一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