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杰克逊中文网  - 歌迷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MJJCN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713|回复: 13

《三联生活周刊》长文 - 杰克逊:他始终在用音乐证明自己

[复制链接]

7087

主题

2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飘渺岛主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326980
发表于 2014-7-16 13: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6301675cfdj4rrmkm1dmz.jpg

迈克尔·杰克逊:他始终在用音乐证明自己

作者:王小峰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人们谈论一个名人的话题会因为名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而越来越偏离他本身,尤其会偏离成就他成为话题的领域。

名人规律如此演化:最初,参与的人是出于对名人作品以及他所创造的成就的兴趣和喜爱,话题会集中在作品和成就本身,当引起更多旁观者的兴趣,并好奇地加入进来后,谈论的话题就开始跑题。因为后来者对名人的作品和成就并不了解甚至并不喜爱。当这些人加入时,会有“站在更高点”的感觉去非议这个名人。表面上看,是昨天把你捧红,今天转身一枪把你干掉,实际上并不是一拨人干的。

还有谁比迈克尔·杰克逊更符合这一规律呢?他在流行音乐领域里取得的成就已经做到后无来者,他是个黑人,他因为失去了正常的童年而在他进入成年之后放大了他的心理障碍,他有些怪癖,但他又成了一个巨星,当他的一切都被置于公众的视线之内时,他身上可以成为公众议论评判的话题可以把他逼上绝路。

1979年,迈克尔·杰克逊的专辑《疯狂》(Off The Wall)创造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来年的格莱美奖颁奖典礼上,最佳专辑、最佳唱片等几个分量最重的奖项却旁落他家,他只获得了一项无足轻重的提名。在那一瞬间,杰克逊哭了,他认为这不公平,因为他没有理由不获得这几个大奖。此时杰克逊暗下决心:咱们走着瞧。

他要用自己的才华证明什么是公平,他不希望自己成为被忽略的那一个,并且,他做到了。在1984年的格莱美奖颁奖典礼上,他拿到了八个大奖。在那个群星璀璨的夜晚,他是最璀璨的一颗。但是,没有人知道,他人生悲剧的序幕已经悄悄开启,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很多时候,当人们去关注议论一个人,尤其是像迈克尔·杰克逊这样富有争议的人物时,更多是在通过他来照射自己的内心,因为他身上的话题牵扯的面太广,政治、种族、伦理、道德、生活方式……但是从来不包含他的音乐。

1403228685126.jpg
1984年,迈克尔·杰克逊获格莱美八项大奖。图为获奖后的他与Menudo组合合影

似乎,比起他的形象、性格、后半生没完没了的官司争议,甚至他的舞步,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是最不值得一谈的。人们只是习惯肤浅地以他唱片卖的多少来判断他的成败,而忽略了他为什么要那样做音乐,甚至忽略了他最后为什么对音乐失控,变成反击的武器。

迈克尔·杰克逊的父亲乔·杰克逊一直相信,音乐可以改变命运,可以让黑人摆脱种族歧视,过上富有的生活,赢得这个属于白人世界的人的尊重。所以,当家里一堆孩子慢慢长大的时候,他知道,该把这些孩子带出去了,包括只有6岁的迈克尔。

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流行音乐,是绝对白人的天下,那是音乐与政治走得最近的年代。而黑人音乐仍在主流之外,尽管一直有天才的黑人音乐家涌现,但不足以用主流的标准来衡量他们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最能证明黑人音乐商业价值的地方就是摩城唱片公司,因为老板贝里·戈迪是个有商业头脑的人,他知道即使没有种族问题,黑人音乐在商业上也有局限,因此,他必须把黑人音乐做得流行一些,这样才能赚到钱。这就是史蒂维·旺德与雷·查尔斯的音乐不同之处,戴安娜·罗斯与阿蕾莎·富兰克林的音乐不同之处。摩城唱片出品的音乐无一不甜美。

这也是“杰克逊五兄弟”为何能受到贝里·戈迪的喜爱的原因,因为他通过迈克尔·杰克逊那尚显稚嫩的嗓音听到了未来最完美的摩城之声。正如米卡尔·吉尔莫所言:“‘杰克逊五兄弟’标志着从60年代的灵歌到70年代流行音乐的转变。而在当时,许多美国人对少数民族渴望获得权利心有不安,而‘杰克逊五兄弟’的出现则传递了一个能被欣然接受的黑人荣耀的理想形象,反映的是家族关系和拼搏奋斗,而非种族之间的敌对。”可以说,“杰克逊五兄弟”是继史蒂维·旺德和马文·盖伊后摩城唱片公司最成功的艺人。

随着“杰克逊五兄弟”日渐成功,摩城之声也开始走向衰败,最后,五兄弟以“杰克逊家族”的名义与一家更大的Epic唱片公司签约,这给他们带来了一些自由,尤其是创作的自由。要知道,在摩城,只有史蒂维·旺德和马文·盖伊这个级别的歌手才有创作自由。

正如孩子大了要分家一样,Epic唱片公司知道,人大了一定要分家,于是和他们分别签下了单飞合同,这为日后迈克尔·杰克逊摆脱他父亲的控制打下了基础。如果杰克逊当时还在摩城唱片公司,公司的经营状况没什么问题的话,那么,他可能是下一个奥尔·格林或是萨姆·库克。但是新唱片公司给了他一个更大的机会,他抓住了。

促使杰克逊离开五兄弟,摆脱欺负与控制去单飞的很大一个原因是他遇到了音乐导师昆西·琼斯。在当时,杰克逊认为只有琼斯才能帮助他的音乐脱胎换骨,让他的音乐才华在一个更大的空间施展,而不是停留在一成不变的商业音乐中。而琼斯也发现杰克逊真正的天赋还没有展现出来,他完全可以把杰克逊带到一个新高度。于是有了接下来的一飞冲天的《疯狂》,它在美国卖掉了600万张。

或许,他们在制作这张唱片的时候没怎么想过去迎合当时的潮流,黑人疯克舞曲在70年代初期就已经流行,迪斯科音乐在70年代末期成为潮流。这两种同宗关系的音乐因为演绎和传播方式的不同而变得生疏,人们更愿意接受被标签化的音乐——这是疯克,那是迪斯科。琼斯和杰克逊要做的是让这两个失散多年的兄弟相认。当然,琼斯为音乐的节奏赋予了飘逸和轻灵,让它听起来和当时泛滥的舞曲音乐相比显得超凡脱俗,这是《疯狂》成功的最主要原因,他们契合了潮流,并引导了潮流。更主要的是,杰克逊在制作这张专辑时,他只是想往前走一步,做一张属于他自己的唱片,无所谓要适应或追赶潮流,无所谓去超越什么,他只是想完成这个简单的愿望,当然,唱片做得要好。事实也证明了,它足够好,清晰地划出了杰克逊与过去的界限。在他的传记《太空步》里,杰克逊这样说:“当他(琼斯)问我制作这张唱片最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收获时,我告诉他,我们必须让它的音乐风格完全区别于‘杰克逊五兄弟’时代的风格。”

当然,这只是杰克逊音乐大餐中的餐前点,这个脆弱的歌手不会忘记,1980年格莱美奖颁奖典礼对他的忽视,并深深地刺痛了他。他要用下一张唱片来复仇,告诉他们,没有人可以忽视他。这是当年很多黑人歌手的心态,最初的动机仅仅是证明自己不比你差,黑人歌手更愿意在商业上证明自己的成功,这样比在艺术上获得认可更容易让自己扬眉吐气。

所以,杰克逊在下一张专辑录制之前,他蓄谋了很长时间,他知道已经有成功摆在他面前,他必须超越。他在传记中写道:“昆西和罗德·斯坦顿中的一个问我:‘如果这次我们做的还不如《疯狂》成功,你会不会感到失望?’我感到很不安,甚至觉得他们根本就不该问这个问题,我告诉他们,《颤栗》必须超过《疯狂》,我要让它成为有史以来销量最大的唱片。他们大笑起来,好像这是白日做梦。”

米卡尔·吉尔莫写道:“当《颤栗》于1982年11月发行时,它不像是一张拥有主题或内在统一风格的专辑。相反,它听上去更像是一张单曲合集——就像是那些精选集一样。但很快一切就变得明显,这正是迈克尔所希望的样子:一张由很多意图用来打榜的歌曲所组成的璀璨歌集,每首歌都在脑中被设计出来吸引大规模的跨界听众……它们是精心构思的激情、节奏和架构的载体,定义了歌曲背后那位艺人的敏锐触觉——如果说不是他的内心世界的话,这些即刻就引人入胜的歌曲是关于对感情和性的幽闭恐惧,是关于艰难步入的成年,是关于在该艺人的恐惧担忧和逃脱不了的名气之间平衡的新式解决方案。”

毫无疑问,杰克逊希望每一首歌都能给他的商业成功上一层保险,这样,他不仅可以超越自己,还能超越所有人。这种放弃整体风格,化整为零,打造精华的做法,在唱片业中往往会被视为浪费,最终,专辑中有七首歌打进了排行榜前十名,两首歌获得冠军。3000多万张的销量让格莱美不能再视而不见,最终,他捧回了八项大奖,这是何等的快意!

杰克逊为三首歌精心设计了音乐录影带,《比莉·珍》实际上是庆祝摩城唱片公司成立25周年演唱会上的表演,比起最初平庸无奇的MV版本,显然这种纯舞台表演更能展示杰克逊的身体魅力,他的向后滑步动作随后风靡起来,因为当天美国至少有5000万观众看到了这场表演。

1403228761187.jpg
杰克逊和音乐导师琼斯(左)(摄于1983年)

一道很简单的算术题让杰克逊明白,如果他想超越过去,不能仅仅依赖并非主流的黑人听众群体,他必须要赢得白人的认同,这样才能创造奇迹。这也是他为什么要写一首控诉暴力的摇滚风格的歌曲《闪开》的原因。而且,他请来了当时最红的重金属乐队“范·海伦”的吉他手埃迪·范·海伦为这首歌弹奏吉他。埃迪·范·海伦没有让人失望,他贡献了一段可能是他这一生当中最经典的吉他独奏。

杰克逊想跨越音乐市场种族界限的初衷并非出于统治世界的野心,他希望唱片能做到完美,尽人皆知,无人企及。他做到了,做到了后来连他自己都无法超越的高度。

可以用“弓如满月”来形容杰克逊对这张唱片倾注的力量。但同时,人们开始意识到在弦之箭随时可能出手,这是一种危险、威胁,有必要制止一切产生颠覆可能的发生。

迈克尔·杰克逊摧毁了过去一直心照不宣的平衡,触及了政治正确下人们一直回避的种族问题。所有政治正确下的假象随着杰克逊的成功而被彻底撕破,他们不能容忍一个黑人如此成功。

最初的攻击全部来自媒体,吉尔莫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很多音乐记者开始担心大众流行——尤其是如果这看上去代表了某种一致或被认可的文化。迈克尔·杰克逊,毕竟,不是那种传递社会政治革命讯息的艺人,他的歌词也不是很文学化。对那时的一些人来说——也对现在依然存在的一些人来说——他代表的只是追求个人名望的雄心。看上去,他不像‘猫王’或‘披头士’乐队那样,能够成就他们各自听众所成就的事业,即用某个事件或某个颠覆,改变了年轻人的文化乃至整个世界。在我看来,迈克尔·杰克逊、‘猫王’和‘披头士’乐队的共同点是:他们可以把数百万完全不相类似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不仅能共享同样的艺术品位,还能对共同的梦想和价值观形成有力的、发自内心的共识。”

的确,人们都记得,当“猫王”从黑人音乐中汲取营养,成为一代歌王的时候,没有人会发出质疑——你偷走了黑人音乐,即使有,这种声音也是非常微弱的。因为猫王的成功更能代表美国人的价值观:努力、幸运、成功……尤其是,黑人音乐被白人接受、欣赏、改变、发展在两种肤色的人眼中都属于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黑人还是不能跨越种族界限,那个公共厕所里的种族红线、公交车上的种族座位消失了,但是人们心中泾渭分明的界限从来没有消失,当有人试图越过这一界限时,维护无形界限的力量才会显现。

媒体开始避开迈克尔·杰克逊无可挑剔的音乐,转而对他这个人发起了攻击,他的种族内涵、他的整容和他肤色的变化,他的各种怪异行为以及他的性取向问题开始变成媒体议论的话题——他们动用道德和臆断的智商,试图把他赶出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詹姆斯·鲍德温在《花花公子》上写道:“关于迈克尔·杰克逊的那些杂音很让人着迷,可这些都跟杰克逊无关。我希望他有足够的判断力明白,也有足够的好运可以避开伴随成功而来的血盆大口。他不会很快被原谅,因为他打破了太多的常规,因为他该死地抓住了成功的机会……”

对迈克尔·杰克逊而言,能证明自己、反击的武器只有音乐。

制作人昆西·琼斯对接下来的专辑能否超过《颤栗》3800万张的销量没有信心,但是迈克尔·杰克逊必须制定这个目标,不然,即使他超越了除自己之外的所有人,在人们眼里他也是个失败者。《颤栗》的制作花了三个月的时间,但是《真棒》前后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和200万美元的制作费。事实证明,即使到了今天,《真棒》在销量上也没有超越《颤栗》。

此时,杰克逊还可以把心思花在专辑制作上,他希望用更专注的精力来做出一张完美的专辑。当今天人们回顾他为数不多的几张录音室专辑时,都会承认,《真棒》是杰克逊最好的专辑,但当年人们都羞于承认它是最好的。乔恩·多兰这样形容《真棒》:“专辑上的杰克逊显得更为强硬,降低了亲和力,转而把音乐做得更为强烈。专辑中所用的节奏有着一种带着邪气的枪击音效,摇滚吉他是炙热的,合成器效果质地则显得阴暗而圆滑,整张专辑感觉就像是注射过兴奋剂的《颤栗》……《真棒》专辑天才的一点在于它能够在诚实演绎出那种疏离感的同时,创造出戏剧性、煽动性的音乐。”

尽管专辑里有五首排行榜冠军歌曲,《真棒》在一年内也只卖出了600万张,能让杰克逊略感安慰的是,专辑在全球卖出了3000万张,其中中国市场贡献了60万张。

1403228812993.jpg
2009年6月28日,《时代》杂志出版的迈克尔·杰克逊纪念特刊

然而,还有更残酷的事实在等待着杰克逊,媒体等了好长时间,终于可以冷嘲热讽他了。《真棒》在《滚石》杂志评选年度专辑中,在读者区获得了“六个最差”,他虽然获得格莱美奖的提名,但他没有拿到一个奖项。

一个更大的背景是,80年代的黑人比起60年代,他们在各方面都有了实质性的改善,这些改善体现在教育、就业、收入以及成功的方式等方面。所以,80年代比过去任何时期出来的超级明星都要多,他们不仅仅需要和白人一样的生活方式和收入,在度过了平权运动的60年代,他们更需要一种尊重和认可。这种渴望获得尊重和认可体现在有些封闭和脆弱的迈克尔·杰克逊身上,就变得更加强烈,直至变成一场灾难。

《真棒》商业上的失败,不得不让迈克尔·杰克逊审时度势,适应新的潮流。当他发现,90年代的流行音乐被电子音乐、嘻哈说唱、工业噪音以及被来自西雅图地区的Grunge统治之后,他那种带着60年代根源音乐和70年代舞曲音乐的风格已经显得不太入流了。新一代的音乐风格差异化越来越强,听众也越来越分化,那个“万众一心”促使他成名的氛围已经慢慢消失了,用一种音乐口味统领一个时代的做法已经显得极其冒险,甚至是不可能了。他必须放弃幻想,重新打通新音乐与他的音乐之间的血脉,这种尝试意味着实验有可能失败。但是他必须迎难而上,因为在他身后,有无数看热闹的人等着他从高台上掉下来。

新专辑取名《危险》,杰克逊是否有面对风险这样的一层含义,不得而知,但这张专辑是他最大胆的尝试。过去,他的音乐是他过去几十年浸染在音乐里的成果,他凭借天赋和才华把它雕塑成一首首经典歌曲。现在,他不仅要对自己的音乐进行一番革新,还要回击那些搬弄是非的人们——证明他无愧于伊丽莎白·泰勒赋予他的“流行、摇滚和灵歌之王”的美誉。

还好,当下流行的音乐有些对杰克逊来说并不陌生,比如嘻哈说唱,那是属于黑人的艺术形式。所以他换掉了合作三张专辑的昆西·琼斯,琼斯可以给他带来华美绚丽的音乐,但是现在杰克逊不需要这样的音乐了,他需要一种破坏,一种新的组合,来证明他仍然属于这个时代。

《危险》在今天看来依然是成功的,销量仅次于《颤栗》。这至少可以让他稍有喘息,减缓一下压力,在接下来的专辑中大干一场。但是让他始料不及的是,一场娈童案丑闻把一直以来对他的争议推向顶点。过去,人们对他的非议还有些犹抱琵琶,现在,人们欢乐地撕下面具,打算摘去他头顶上的那顶王冠。杰克逊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应付这场官司,他与“猫王”女儿的短暂婚姻又为这场争议的丑闻撒了一把作料。

杰克逊是带着羞辱与愤怒再次走进录音棚的,他要制作一张专辑,有生以来最愤怒的专辑,他不知道,不能再用艺术作品回击那些闭不上嘴的人,他必须把手中仅有的这把音乐武器磨得更锋利一些才行。

可想而知,接下来的专辑《历史》会做成什么样子。事实上,到此时,杰克逊的音乐才华开始出现了枯竭现象,他不是像过去那样深思熟虑,或者专注在音乐上,也没有像昆西·琼斯这样的教父为他掌舵,他失控了。

迈克尔·杰克逊是一个性格上腼腆害羞的人,在他单飞时,遇到一些非议,他往往会很委婉地通过歌曲来告诉人们他的想法,温和中带着一种自怜,比如《比莉·珍》。这种回应方式并没有起到任何效果,这逼着他必须在失控中完成对自我的救赎——但这根本做不到。

他曾对音响设计师说:“我要你制作出人类耳朵从来没有听过的声音。”在这张专辑中,杰克逊已经不知道他要什么了,最终的专辑是一堆无意义的音效堆积如山,这些可怕的声效真的能吓退那些张牙舞爪的人们吗?显然不能,但这可以让他更加充满戾气。

从歌词里也能看出杰克逊制作这张专辑的心态,对名望的痛恨(《尖叫》),对八卦媒体的诅咒(《小报迷》)。专辑既无整体感又无新意,能听到的是一个受伤的灵魂在发出绝望的呼号。

正如人们当年假设“猫王”再有一种可能时所幻想的那样:“只要让当时已经上了年纪并变得肥胖的普雷斯利放弃他拉斯维加斯/好莱坞式的生活方式,并把他关在一间放有一台装满他早期唱片的自动电唱机的房间里,他就会意识到自己曾是如此伟大,于是他就会重新开始同自我的竞争,从而恢复他昔日的荣耀。”

同样,假如杰克逊没有遭受到偏见,让他一如既往地专注于他的音乐中,他可以一次次地超越自己,直到极限。事实上,成名之路就是这样,是一种充满诱惑的残酷。

除了巡回演出,官司和绯闻消耗着杰克逊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他仍然在1997年制作了一张混音加新歌的《血染舞池》,即使不是新专辑,杰克逊也丝毫不敢马虎,他试图通过这张过渡性的专辑来完成他在音乐上的实验。从《真棒》之后,他的音乐已经越来越摇滚化,索性还不如把当下流行的音乐潮流再一次混进他的音乐中,看看会起到什么化学反应。电子舞曲开始大行其道,舞厅DJ已经逐步代替歌手成为音乐舞台上的指挥。杰克逊想尝试一下舞厅化的音乐是什么效果。而在其中的五首新歌中,杰克逊甚至冒着牺牲自己风格的危险紧紧地拥抱了工业噪音。比起很多老一代歌手在接受新音乐风格浅尝辄止的做法,杰克逊则是来一次深度融合,但不管怎么融合,作为后来者,他已经不具有这个领域的开拓者当年面对新音乐空间的想象力了,他只是新音乐潮流的替补队员。

经过各种尝试的迈克尔·杰克逊,最终明白,他太独一无二了,他只能是一个商业神话的创造者,而不是一个音乐潮流的领导者,他的音乐无法像他的形象和肢体动作那样容易被模仿。在录制《疯狂》时,他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走了一圈,他才发现,他的音乐也是孤独的。当他着手制作《无敌》时,他知道,该回归到他成功的起点了,他放弃了那些让他着迷的花哨音效的实验,希望用回到根源这样反潮流的方式再度成功。他为自己制定的目标是:卖掉1亿张。

当然,这样的制作思路更适合昆西·琼斯,但是他选择了罗德尼·杰金斯,杰金斯确实给他的这张专辑带来不少创新,所有能导致商业成功的要素在这张专辑里都包括了,也许换个歌手,他一定会凭借它获得成功,但是这些招数在杰克逊身上显得不灵了:在新一代的听众中,这些创新显得不足为道,而在老一代的听众中,又显得过于平常,没有《颤栗》或《真棒》中那样的亮点。迈克尔·杰克逊失去了他最后一次拯救自己的机会。

1403228853390.jpg
杰克逊五兄弟和他们的父母。左上起:迈克尔、马龙、提托、杰梅因、杰基、父亲乔和母亲凯瑟琳

像迈克尔·杰克逊这样追求音乐尽善尽美的人并不多见,他毕生都在寻求突破,寻求完美的音乐,但他最终还是失败了。才华和杂音的干扰是阻碍他音乐前进的绊脚石,但是有一点一直是被人忽略的,可能恰恰是这一点让他迅速耗尽自己的才华——黑人的音乐从一开始就是在一个闭环状态下发展的。福音音乐、灵歌、布鲁斯、爵士乐构成了黑人音乐的基础,100多年来,黑人音乐一直在这个体系下发展更新,今天走红的黑人音乐形式跟几十年前没有任何本质区别。在黑人音乐家看来,这些伟大的音乐足够了。而白人对待音乐的态度则是开放性的,他们可以兼收并蓄,任何种族、地区、国家的音乐都可以为他所用。我们看到的西方主流音乐不断发展,就是在这种不断融合中前进的。杰克逊这一生中无法走出的是,他是个黑人,他注定要在一种闭环的音乐形态下思考创作他的音乐,可是这个闭环里的音乐迅速被他用尽,这个空间也早已容纳不下他了,但是他又无法从里面走出来,这是他无法超越自己的重要原因。

没有人在成功面前能做到心无旁骛,也没有人的才华是可再生资源。对迈克尔·杰克逊而言,他所经历和承受的一切远远要比其他巨星们多出很多倍——他是一个黑人,所以他不能像布鲁斯·斯普林斯廷那样代表美国音乐形象;他失去了真正的童年,成名后无法像鲍勃·迪伦那样在维护自己的声望和对付媒体八卦时那样游刃有余;他总是被负面新闻缠身,但他无法像麦当娜那样把这些化为商业利益和一代人的生活价值观;他关心世界,关注环境问题,付出了他对世界应有的爱,却无法像U2乐队的波诺那样可以影响到联合国的决策。但是迈克尔·杰克逊是一个音乐天才,他一生中在音乐方面释放的才华让他戴上“流行之王”的桂冠当之无愧,他在音乐方面能做到的都做到了,而且竭尽心血做到了极致。即使是人们认为他最差的唱片也都在流行音乐最高水准之上。他得到了此生应得到的一切——除了生前对他公正的评价之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688

帖子

2万

积分

王者传奇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610
发表于 2014-7-16 16: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迈的一生好艰难,他顽强地活到了50岁。安息吧,迈,我们永远爱你!
Love is better than anger. Hope is better than fear. Optimism is better than despair. So let us be loving, hopeful and optimistic.            -----Jack Layto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49

帖子

1万

积分

王者传奇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066
发表于 2014-7-16 17: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喜欢作者对HIStory的评价。”在这张专辑中,杰克逊已经不知道他要什么了,最终的专辑是一堆无意义的音效堆积如山“、”专辑既无整体感又无新意”等等。
“杰克逊这一生中无法走出的是,他是个黑人,他注定要在一种闭环的音乐形态下思考创作他的音乐,可是这个闭环里的音乐迅速被他用尽,这个空间也早已容纳不下他了,但是他又无法从里面走出来,这是他无法超越自己的重要原因。”为什么这么说,有高手给解答一下吗?事实是这样的吗?
“他总是被负面新闻缠身,但他无法像麦当娜那样把这些化为商业利益和一代人的生活价值观” 迈的负面新闻都是假的,怎么转化成生活价值观呢?他个人的生活价值观肯定跟麦当娜不一样。

点评

你说的也是我想说的,也是我所不喜欢作者观点的地方  发表于 2014-7-17 01: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49

帖子

1万

积分

王者传奇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066
发表于 2014-7-16 17: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期纪念刊里面,最不喜欢李冬梅的《迪斯尼英雄》这篇文章了。里面好几个地方读来让人挺不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174

帖子

348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483
发表于 2014-7-16 20: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喜欢这篇文章,非常不喜欢。
尤其不喜欢这几句:“他是一个黑人,所以他不能像布鲁斯·斯普林斯廷那样代表美国音乐形象;他失去了真正的童年,成名后无法像鲍勃·迪伦那样在维护自己的声望和对付媒体八卦时那样游刃有余;他总是被负面新闻缠身,但他无法像麦当娜那样把这些化为商业利益和一代人的生活价值观;他关心世界,关注环境问题,付出了他对世界应有的爱,却无法像U2乐队的波诺那样可以影响到联合国的决策。”

Michael Jackson是一个完整的人,他的音乐、艺术思维、习惯、信仰、经历、梦想、舞蹈、电影,甚至文字全部内容构成了Michael Jackson这个整体。不可能单以音乐或者习惯来描述他是怎样的人,追求怎样的目标。如果你把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大卫摔成碎片再谈论这件作品的艺术性,是不是很荒谬?或者把费加罗的婚礼拆成7个音符来谈论这首曲子的伟大,是不是很可笑?

拜托,Michael Jackson不是单细胞微生物。
Michael Jackson为什么要代表美国的音乐形象?为什么要游刃有余地应对八卦?为什么要像“麦当娜一样”把自己简化成钞票数额?为什么要影响联合国决策?Michael Jackson没有可怜到只剩下音乐才华。不要用作者自己的偏见来概括总结他人的一生。他极富才情,不用绞尽脑汁来伪装No.1。他那些“失败”的专辑(如作者所言)是因为制作人和Michael Jackson太缺默契。

当然有句话,作者的确讲得有道理。Michael Jackson的音乐的确是孤独的。一千个人心理有一千个Michael Jackson,却没有一个是真正的Michael Jackson。

不用拿数字来衡量Michael Jackson。因为他来过,生存过,思考过,疑虑过,创作过,且留下了他的信息,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因此,Michael Jackson是个可敬、可爱、鲜活的人。

他只用留下自己的声音和色彩----这比任何“成功”都长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174

帖子

348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483
发表于 2014-7-16 20: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要么试着了解他,要么不要谈论他。讨厌任何给MJ乱贴标签的行为。



乱贴标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705

帖子

4万

积分

至尊天神

Rank: 8Rank: 8

积分
42884
发表于 2014-7-16 21:5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太真实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5

帖子

230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07
QQ
发表于 2014-7-17 07: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留个爪印,回头我好好看看,迈寇我想你!
上帝是我的灵魂导师,迈寇是我的精神导师。去洛杉矶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主题

8388

帖子

10万

积分

圣殿骑士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05021
发表于 2014-7-17 11:5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慢慢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49

帖子

1万

积分

王者传奇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066
发表于 2014-7-17 13:2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uyumissmichael 于 2014-7-17 13:34 编辑

三联生活周刊--迪斯尼英雄    文/李冬梅

        梦幻庄园的秘密

  梦幻庄园(Neverland)的大门打开了,迈克尔•杰克逊不知去向。拱形走廊、火车站、游乐园、动物园、客厅、游戏房、卧室……相继出现在大屏幕上。天使、比诺曹、米老鼠、忍者神龟、蜘蛛侠、超人、蝙蝠侠……真人大小的仿真人偶无处不在,正式客厅里甚至有一座奢华的微型城堡,配有护城河和奴隶。卧室地板上、玻璃柜中陈列着七个小矮人和其他昂贵的迪斯尼收藏品,四壁上到处都是彼得•潘。人们惊讶地发现,房间里没有一张成年迈克尔•杰克逊的照片,只有各种画像:客厅里,他被画成了白衣飘飘、头顶若有光环的天使模样,而卧室墙上则悬挂着《最后的晚餐》:迈克尔•杰克逊代替耶稣坐在中间,两旁的门徒是亚伯拉罕•林肯、约翰•肯尼迪、托马斯•爱迪生和爱因斯坦……梳妆台上方醒目地贴着玛丽莲•梦露的照片。迈克尔•杰克逊所有的秘密都在这空间里了。
  2003年11月18日,警方调用70人组成的执法小分队对梦幻庄园进行搜查并拍摄视频,这使得公开审判的法庭上,陪审员、法官和整个媒体界都有机会在大屏幕上检视迈克尔•杰克逊的私生活。执法小分队“呆呆地看着他的艺术品,对他的玩具屋、堆在私人浴场和卧室套房里成堆的玩具做笔记”。《迈克尔•杰克逊阴谋》(Michael Jackson Conspiracy)的作者阿弗罗蒂特•琼斯(Aphrodite Jones)回忆说。虽身为罪案记者,她在书中的表现却像是一个被迈克尔•杰克逊的魅力所征服的人。此前,她曾在电视台和国家广播节目中连续数周抨击迈克尔•杰克逊。一次梦幻庄园之行后,她的报道开始有所转向,她认为迈克尔•杰克逊清白无辜,只是不幸地早已沦为媒体机器的牺牲品:“他只是成为自己名声的阶下囚。”
  “有两个迈克尔•杰克逊,一个是现实中的,周围遍布着被媒体丑化的形象,像哈哈镜中的影子,镁光灯打在他的鼻子、脸颊和皮肤上。另一个是真实的迈克尔•杰克逊,低调而腼腆。”“美国媒体厌恶迈克尔•杰克逊,美国人厌恶迈克尔•杰克逊。”她抱怨说,当她决定写一本记录杰克逊审判始末的书时,“几乎所有人都在嘲笑她”,而在纽约,几乎没有一家出版商愿意考虑有关杰克逊的书,尤其是“那种有利于杰克逊的书”。
  但毫无疑问的是,迈克尔•杰克逊的成功是美国梦的最佳体现。2003年,英国记者马丁•巴施尔(Martin Bashir)在跟踪迈克尔•杰克逊生活了8个月后,拍摄了名为《与迈克尔•杰克逊在一起的日子》(Living With Michael Jackson)的纪录片,于2003年2月6日在ABC电视台播出。正是这部纪录片让杰克逊身陷指控,将他送上法庭。纪录片中,梦幻庄园被描绘为一个黑色暗流涌动的地方,一个吸引孩子们入瓮的娈童癖的诱饵。一经播出,除了迈克尔•杰克逊的“粉丝”,没有人相信他的清白。2005年6月13日,陪审团达成最后裁决,对迈克尔•杰克逊的多项指控均不成立。媒体与大众对巨星的“猎巫行动”以“惊愕”和“失望”告终。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当马丁•巴施尔略带嘲弄地问他身价是否值10亿美元时,没想到迈克尔•杰克逊很自然地回答说:“嗯,比那还要多。”
  杰克逊的财富累积已经达到了常人难以想象和理解的地步,同时,他的确在以一种超出日常逻辑的方式生活。他生活在一个自己创造的梦幻世界里,他是这个梦幻世界的孩子。当他说出“与人分享床铺难道不是最有爱的事情吗?”这句话时,他是一个44岁的孩童,正以孩童逻辑与成人逻辑进行着不可能的对话。
  更具体些,他是在用迪斯尼逻辑向非迪斯尼逻辑天真发问。他对这一点视而不见:在迪斯尼乐园和卡通漫画、动画电影之外依然遵循迪斯尼逻辑的人,就是“怪胎”。

  迈克尔•杰克逊与迪斯尼

  在迈克尔•杰克逊所做过的所有被打上“怪胎”标签的行为中,最让人惊异的莫过于把迪斯尼空间这样一个反常的、狂欢的、只在节日和荧幕上存在的虚拟空间变成了一个日常空间。他睡在铺着闪闪发光的蓝色鸭绒被的大床上,他穿戴迪斯尼动画里王子的衣服和手套,他和仿真迪斯尼大玩偶住在一起,他的院子里有独立而完备的游乐场、电影院、动物园,商铺里的糖果和爆米花免费供应,人们要坐着小火车进入他的家,而庄园里有三辆火车和三个影像资料库,梦幻庄园的大门完全按照迪斯尼风格设计,豪华不输后者,闪闪发光的“Neverland”字样之上,是一只王冠,下面写着:迈克尔•杰克逊。所有这些符号与象征,都在宣告着这一点:这个空间不打算与现实产生任何联系。这也正是迪斯尼对世人的宣告。
  迪斯尼帝国只想做一个“纯洁梦想的制造者”,而非丑陋现实的描述者。在美国,许多批评家把迪斯尼视作“一个庞大的、拥有多个售货口的廉价文化销售机——从娱乐、建筑,到艺术、电影、音乐,应有尽有”。他们认为迪斯尼的影响太大,而这影响更多是消极的。
  批评家理查德•施克尔(Richard Schickel)在《迪斯尼版本》(The Disney Version)中说道:“迪斯尼的机器将毁灭童年时代最有价值的两件事:童年的秘密和童年的安静——它让所有人都做一样的梦。从资本主义的角度来讲,它是天才的产物;但从文化的角度来讲,它几乎是一出惨剧。”他认为,迪斯尼乐园里“没有性和暴力,没有压抑的放纵,没有紧张和压力的释放,因此也没有治疗作用”。简而言之,无论迪斯尼乐园还是迪斯尼电影世界,完全没有真实生活的反映。
  然而,正如厄尔•戈沙尔克(Earle Gottschalk)在《沃尔特•迪斯尼公司》的报道中所说:“即使批评家是对的,即使迪斯尼巨人真的是用蜜糖和空想淹没着美国,那么这样的蜜糖和空想,也正是公众想要的。”
  公众想要来自迪斯尼世界的蜜糖和空想,也想要一个从迪斯尼动画里走出来的真人版英雄,一个偶像,一个流行之王。
  被剥夺了童年的迈克尔•杰克逊,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恰到好处地迎合着这种想象。
  作为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始终与影像十分亲近。去世前的日记透露,他最后悔没有把更多精力放在电影上,觉得电影才是使自己不朽的工具。
  早在1971年,迈克尔•杰克逊14岁的时候,动画片《杰克逊五兄弟》就在美国电视网络上播出。“成为一个卡通形象成就了我对电影及迪斯尼开创的那种动画片的长期喜爱。”在自传《太空步》中,他说:“我对于迪斯尼先生以及他在许多天才艺术家帮助下取得的成就怀有深深的崇拜。一想到他和同伴们给上百万孩子、成人和全世界带来的乐趣,我就充满敬畏。我喜欢成为卡通人物,周六早晨起床看卡通并期盼能在屏幕上看到自己,是件有意思的事。对我们大家来说,这恰似梦想变成了现实。”
  迈克尔•杰克逊第一次“真正参与到电影当中”,是1972年为《本》(Ben)演唱主题曲的时候,那是一个类似《ET外星人》的故事,对他意义重大。1978年,摩城唱片公司买下百老汇剧目《新绿野仙踪》的电影拍摄权,作为《绿野仙踪》的忠实“粉丝”,杰克逊在电影《新绿野仙踪》中扮演稻草人,他无比庆幸,觉得自己和稻草人的性格最为吻合。“把我变成稻草人,那简直就是世上的奇迹。我可以化装成其他人,跟着我的角色逃离现实。”他在自传中说。
  1986年,迪斯尼影视制作公司希望杰克逊能为迪斯尼乐园开发新的游艺项目,要求是无论做什么,“有新意就行”。在与迪斯尼制作团队开会时,杰克逊告诉他们,沃尔特•迪斯尼是他心目中的英雄,自己对他的生平和人生观非常感兴趣,所以“想做一些迪斯尼先生会赞成的事情”。他“读过不少讲述沃尔特•迪斯尼和他的创意王国的书,想以他的方式做一些事情”,这对他来说“至关重要”。最终,他们邀请杰克逊拍一部电影,他同意了。于是,迪斯尼请到《星球大战》的导演乔治•卢卡斯担任监制,由杰克逊主演,拍摄了一部17分钟的短片:《EO船长》(EO在希腊语中是“黎明”的意思)。
  《EO船长》描述了一个音乐能改变世界的故事。影片中,迈克尔•杰克逊肩负使命,来到一个陷入水深火热的星球,统治者是个邪恶的女王。他被委以重任,要为这里的居民带来光明与美善。这是一个正义战胜邪恶的典型的迪斯尼故事。
  1988年,迈克尔•杰克逊投资拍摄的音乐电影《月球漫步者》(Moon Walker)发行。这部电影中,他将自己塑造为一个如漫画名角迪克•崔西(Dick Tracy)的角色。这部电影是根据迈克尔•杰克逊自己创作的故事改编的,标志着迈克尔•杰克逊和他的华纳公司正式开始了“造神运动”。
  在漫画中,迪克•崔西是肉身凡胎的天才警探,而在《月球漫步者》中,迈克尔•杰克逊变成了来自外太空的超级英雄。电影中,他戴着压得低低的帽子,穿着短小的西装,跳着45°倾斜的舞蹈。他的敌人是誓将毒品卖给所有孩子们的大毒枭,他的使命是拯救孩子,拯救世界。在躲避毒枭追杀的途中,迈克尔变身为超级赛车,而后独入虎穴,变身外星人,救出抱着玩偶的小女孩。但这变身非变形金刚、超人、蜘蛛侠、蝙蝠侠的“超级英雄”逻辑所能解释,只有在迪斯尼世界的逻辑中才说得通。最终,他进入30年代的俱乐部,热舞一曲《犯罪高手》(Smooth Criminal),那些掺杂着童真与犯罪、打斗场面、狼人般的嚎叫和性意味的镜头总是充满诱惑和矛盾。
  电影的主线是对超级英雄电影的迪斯尼化的模仿,副线则由各种MV串联而成。在副线中,迈克尔•杰克逊的敌人是嗡蝇般的媒体,而能拯救他和世界的,是歌舞,是迪斯尼世界。《真棒》(Bad)中,小迈克尔•杰克逊以一番歌舞完成了孩童对青少年的挑衅,以一个充满爱意的动作达成和解。《速度之魔》(Speed Demon)中,他变装为卡通兔子史派克,在兔子的佑护下,成功甩开了媒体和歌迷的疯狂追逐。《别打扰我》(Leave Me Alone)中,他在卡通世界里对报纸上关于他的奇闻异事的疯狂消费做出反击。迈克尔•杰克逊坐在小火箭里,露出得胜的微笑,背后是以躺倒的身体承载着整座梦幻庄园的迈克尔•杰克逊。庄园里没有人,只有动物和卡通形象,迈克尔•杰克逊与象人的骨架共舞,他唱:“不要爱我,不要乞求我,我不要,我不要。”奇幻的场景,集自恋与自嘲、狂欢与狂想于一身。
  电影是造梦的机器。事实上,迈克尔•杰克逊一直在造梦,他的梦幻庄园就是一个梦工厂,一个模仿迪斯尼乐园的乐园,而迪斯尼乐园模仿的对象,则是崇尚寻欢作乐、梦幻童真、把阴暗邪恶与真实简单地排斥在外的虚幻的美国。

  迪斯尼化的摇滚歌手

  “我不知道美国总统是谁,但我知道迈克尔•杰克逊是谁。”一个庆祝迈克尔•杰克逊无罪释放的中老年“粉丝”说。更多在梦幻庄园大门口外守候的“粉丝”们将他与戴安娜王妃相提并论。戴安娜是许多迈克尔•杰克逊“粉丝”们的另一偶像。而无论戴安娜王妃还是迈克尔•杰克逊,他们都戴着白雪公主般的迪斯尼化的光环:关怀弱势群体,无私奉献爱,被媒体迫害,被舆论审判,孤独,悲剧……人们像热爱受难的基督一样热爱他们。
  迈克尔•杰克逊与戴安娜王妃,在共同的支点上撬动着堪与迪斯尼机器媲美的文化影响力。
  在《滚石》对“最伟大摇滚歌手”的评选中,迈克尔•杰克逊仅位列第25名,但倘若用流行程度和文化影响力来衡量,迈克尔•杰克逊应当仅列于“猫王”与“披头士”之后。而帮助迈克尔•杰克逊获得世俗成功的,除了他的天资、努力、创新精神和专业技巧之外,正是他在意识形态上与美国价值观的不谋而合。
  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反动性的摇滚歌手,他从来不触碰激烈的东西和生活的“残酷真实”,尽管他在创作和现实生活中呼吁着要拯救世界,拯救儿童,他关注世界和平、巴西难民、艾滋病患者、环境保护,但他的关心是一个流行巨星的关心,是迪斯尼英雄式的关心,他的童心是被迪斯尼塑造的童心,是制造梦幻、粉饰生活与超级英雄的救世梦想的合体,与迪斯尼机器一样,并没有治愈疗效。
  迈克尔•杰克逊早已成为一种意识形态,一个带有宗教性质的偶像。他在全球引起狂热,变成了一种美国的所谓“自由民主”与“消费主义”杂糅的意识形态。当名为《历史》(History)的MV中,率领千军的迈克尔•杰克逊的雕像取代了列宁的雕像耸立在城市高空的时候,人们可以说,这个场景表达的是娱乐至死的美国大众文化对“冷战”意识形态的嘲弄,标志着“冷战”意识形态的终结和美国文化的手淫般的胜利快感。当然,人们也完全可以认为那不过是一场浮夸的玩闹,符号的无意义的游戏,并没有可供解读的深度空间——因为这就是“流行”。当约翰•列农登台演唱《一起来》(Come Together),他是在“表达”;当衣着炫酷的迈克尔•杰克逊跳上舞台,唱起《一起来》,做出著名的摸胯动作,他是在“表演”。因此,前者是摇滚明星,后者是“流行之王”。
  在迪斯尼乐园,人们停车,排队,几小时后从出口走出,醒来,进入庸常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是一个暂时的狂欢空间,一场进入电影片场般的幻梦。而在梦幻庄园,迈克尔•杰克逊把它变成了一台永动机,一个“永恒”的梦幻空间。他把节日和动画电影变成了日常生活本身。在梦幻庄园这个仿真的迪斯尼乐园中,最逸出常规的一件事是,它只有一个成年游客:迈克尔•杰克逊。这位游客同时也是它唯一的主人。
  迈克尔•杰克逊曾坦言,自己经常半夜一个人爬到梦幻庄园的大树上寻求灵感,独自乘坐摩天轮俯瞰一切,许多工作人员看到,他会半夜独自在院子里走来走去。他感到孤独。在后期作品中,迈克尔•杰克逊的歌名似乎透露着他的矛盾:一方面,是《历史》、《地球之歌》、《他们不关心我们》这种宏大而略显不知所谓的,昆德拉所谓“媚俗”的歌曲,几乎要为全人类代言,而遗作里却是如《再给我一次爱的机会》(One More Chance I Love)这般让人感到十分可怜的个人化的作品。这让人想起他在纪录片中哀伤的自白:“我曾走在大街上,问陌生人:你愿意做我的朋友吗?而他们惊奇地大叫:迈克尔•杰克逊!但我只想要一个真正的朋友,而不是一个把我当作迈克尔•杰克逊的人。”

  迪斯尼意识形态

  批评家L.马丁在《乌托邦,空间的游戏》中对迪斯尼的意识形态进行分析,认为其意识形态是:体会美国生活方式,推崇美国人的价值观,对矛盾现实进行理想化的换位,并确信这些。
  法国哲学家波德里亚干脆认为,迪斯尼就是真实的国家、真实的美国,甚至,迪斯尼比美国还要真实。“迪斯尼乐园的意象既不是真的也不算是假的,相反,它是一部威慑机器,用来恢复真实的幻觉。哪里有身体的衰弱,哪里就有这种意象的幼稚的退化。它意味着要成为一个幼稚的世界,以便使我们相信,成年人生活于别处。”
  在迪斯尼,现实是缺席的。梦幻庄园希望将这一点永恒地延续下去。梦幻庄园也许部分地治愈了杰克逊的童年噩梦,却也给他带来了新的噩梦。
  庄园设计遵循着迪斯尼逻辑,庄园的“制度”也同样。梦幻庄园只有低矮的装饰性木栅栏,儿童可以轻松翻越,牛羊可以随时溜进来散步吃草,梦幻庄园的大门向所有孩子敞开。当用杰克逊的钱做了无数次美容、光彩照人的原告珍妮•阿维佐对着镜头装模作样地控诉他“当我必须步行三小时为我的孩子找医生时,你在哪儿?”时,她是那样理直气壮,就像一个从梦幻庄园的幻梦中走出的被宠坏了的恶童。正如拉里•尼梅尔(Larry Nimmer)在纪录片《迈克尔•杰克逊:梦幻庄园未讲述的故事》中所说的,迈克尔•杰克逊的罪不是猥亵孩童,而是居然对这个世界不设防,“他的罪名是太过天真”。
  迈克尔•杰克逊5岁登台,8岁成名,美国人看着他从童星开始成长为国际巨星。自成名那一天起,他就被成人世界置于水族箱中。
  迈克尔没有真正的童年。作为一个童星,常人童年里最基本的东西他都不曾拥有,没有玩耍,没有闲逛,只有无尽的工作。正如《太空步》的编辑谢伊•埃尔哈特所说:小迈克尔的生活就是他从一个夜总会到另一个夜总会,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刚走出塞满醉汉烟雾缭绕的房间,又到了埃德•沙利文综艺节目的演出现场”。当这个没有童年的孩子站在灯光闪烁的舞台上,他“用华美的声音、伪装的成年人外表扛起了这一切”。
  梦幻庄园是他躲避摄像机、闪光灯、八卦专栏和整个成人世界的藏身之处。他对孩子们敞开大门,他说:“孩子不会骗你,他们纯洁、天真、善良。和孩子们在一起就像得到了祈福,就像陪着一群天使。”“我在孩子身上看到了上帝。”“成人们总是让我失望和沮丧,他们也让整个世界失望。”“该让孩子们来表现了,我们该给他们机会了,就像《圣经》中所说:孩子应该领导他们所有人。”然而这些言论让他备受嘲笑。
  迪斯尼世界的幻觉给他安全感,然而那虚幻的迪斯尼面具也刻在他的脸上,与他真实的面孔融为一体,难分彼此。经过频繁的整形手术,他的鼻子变成了卡通片里的彼得•潘或比诺曹,尖且翘,“在阳光下看简直是透明的”(一个曾近距离接触他的“粉丝”透露)。他的上半张脸变成了一个女人,下半张脸却属于一个男人。从来没有一张脸如此完整地融合与拼贴了男性、女性、卡通人和孩子。开始,人们期待着那张蒙在迈克尔•杰克逊健康的栗色脸庞上的面具被揭开的那一刻,就像期待MV中那张鬼脸被揭下,而慢慢地,人们发现,那张鬼脸长在了迈克尔•杰克逊的脸上,再也摘不下来了。
  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他试图使大众相信他是一个来自童话世界的人。1993年,35岁的迈克尔•杰克逊在接受奥普拉的访谈时被问及“是不是处男”,他竟支吾了半天,最后以“我是一个绅士,不能回答”来作答。2003年,他在接受马丁(Martin)的采访中坦言自己不想长大,因为“我是彼得•潘”。
  其实,迈克尔•杰克逊是否真的相信那个童话世界,我们不得而知。可以推断的只是,生活在那个被他进行自我深度冻结的孩童世界,他无法认识和了解人性。当媒体机器与群氓始终试图摧毁这位美国大众文化选举出的超级偶像时,这个迪斯尼英雄显得那么脆弱和孤独。这个美国大众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最终成为美国大众文化的受害者。
  实际上,人们并不相信迪斯尼的童话叙事,或者说表面上是不相信的,但是他们在无意识里成为共谋。相对于那个宣扬爱与和平的白衣飘飘、头顶光环的迈克尔•杰克逊,人们更愿意相信小报上的那个怪人,相信他和大猩猩睡觉,他买了象人的骨架,他睡在高压氧舱里,他的鼻子掉下来了,相信他试图把自己的小儿子扔下楼去,他是个娈童者,他漂白了皮肤,他是个女人……相信“当他白衣飘飘在强光中扮演耶稣时,他自己才最需要被拯救”。那才是让大众信服的、大众想要的“真实”。人们对迪斯尼和迈克尔•杰克逊的诉求毕竟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充满着矛盾,共同构成了美国文化的不同侧面。人们一边批评美国文化,一边狂热地消费着它。
  
426041_54_1403614394_35small.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bobking1977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4-7-17 13:2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最不喜欢《历史》,现在觉得历史是老迈最好的专辑,好就好在它的真实情感。《历史》是老麦用自己的血做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49

帖子

1万

积分

王者传奇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066
发表于 2014-7-17 18:3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迪斯尼英雄》的作者,没有做足够的功课,就写下了这些,尽管她试图用中立的口气来写这些,但是,显然她也是有观点的,她的观点明显是被报纸上的东西影响的。不喜欢这篇文章。不奢求写纪念刊的作者对迈是爱护和守卫,但求能写的真实,能去稍稍理解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49

帖子

1万

积分

王者传奇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066
发表于 2014-7-17 18: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uyumissmichael 于 2014-7-17 18:45 编辑
所有这些符号与象征,都在宣告着这一点:这个空间不打算与现实产生任何联系。这也正是迪斯尼对世人的宣告。
梦幻庄园是迈为自己为全世界的小朋友建造的梦幻之所,分享,快乐,童真,希望,这些是梦幻庄园的主题词,梦幻庄园帮助了这么多的孩子,简直是一个慈善机构,怎么能叫不打算与现实产生联系呢?
但他的关心是一个流行巨星的关心,是迪斯尼英雄式的关心,他的童心是被迪斯尼塑造的童心,是制造梦幻、粉饰生活与超级英雄的救世梦想的合体,与迪斯尼机器一样,并没有治愈疗效。
流行巨星式的关心,有哪个流行巨星像他一样关心孩子关心世界?他捐的巨额善款,办的慈善演出,走访的儿童医院,隐姓埋名帮助过的人,他救过许多人的生命,触动了人们的心灵,带给人们希望,激励了这么多的人,怎么没有治愈疗效?
迈克尔•杰克逊的歌名似乎透露着他的矛盾:一方面,是《历史》、《地球之歌》、《他们不关心我们》这种宏大而略显不知所谓的,昆德拉所谓“媚俗”的歌曲,几乎要为全人类代言,而遗作里却是如《再给我一次爱的机会》(One More Chance I Love)这般让人感到十分可怜的个人化的作品。

作者,你不了解HIStory,干嘛还要乱说?历史专辑是他个人呕心泣血的作品,是他对世界的的愤怒与对大爱的呼喊,恢宏厚重,我们当然知道这些作品在讲什么,如果“媚俗”,早就写情情爱爱的歌了。还有是歌曲名字是《One More Chance》,迈生前就发行了,也不叫遗作吧?
经过频繁的整形手术,他的鼻子变成了卡通片里的彼得•潘或比诺曹,尖且翘,“在阳光下看简直是透明的”(一个曾近距离接触他的“粉丝”透露)。他的上半张脸变成了一个女人,下半张脸却属于一个男人。
早就说过多次他没有频繁的整形,作者你为什么说频繁?另外,他的脸是俊美非凡,肤色变淡,让俊美的特质更明显,但这不是女性的脸! 让面具摘不下来的,是充满偏见、嫉妒、贪婪的世人,但绝对不是他。
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他试图使大众相信他是一个来自童话世界的人。1993年,35岁的迈克尔•杰克逊在接受奥普拉的访谈时被问及“是不是处男”,他竟支吾了半天,最后以“我是一个绅士,不能回答”来作答。
迈是太害羞了,太传统了,他不想将这种私密的事情公开谈论,而不是他试图使大众相信他是一个来自童话世界的人。当着全世界的面回答自己“是不是处男”,奥普拉问的是不是有点过分了?跟作者不同,这个采访里,我看到的迈是个害羞,头脑敏捷,高情商的人,绅士说满足了所有人的幻想。

点评

讚一个, yuyu, 果然精闢 !  发表于 2014-7-18 00: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3

帖子

304

积分

普通会员

Rank: 2

积分
304
发表于 2014-7-21 21: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同意王小峰的文章{:soso_e101:} 他为毛就那么肯定地说BAD是最好的专辑 History只追求音效 无敌被他说得好像有些垂死挣扎 还好他没有批评Dangerous,不然我的世界观就要被他毁了
比利金不是老子的婆娘,她是个小女娃娃,扯谎念白说我和她发生过关系,但这个龟儿子真的不是老子的。Billie Jean Is Not My Lover,She's Just A Girl ,Who Claims That I Am The One ,But The Kid Is Not My So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MJJCN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迈克尔杰克逊中文网(Michael Jackson Chinese Fanclub)[官方认证歌迷站] ( 桂ICP备18010620号-7 )

GMT+8, 2025-5-23 14: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