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不是抱怨文,只是说実话。
身为亲自看过「危险」、「歷史」演唱会的我,在台湾开放的艺术人文风气下亲自欣赏ㄧ场又ㄧ场的外国巨星演唱会算是很幸运的;因为只要台湾有主办单位愿意并有能力承接,许多大牌都受邀至台湾开唱:MJ来台2次共开了五场、毕昂丝、MJ的妹妹珍纳、世界三大男高音、玛莉亚凯莉、Bon Jovi,麦当娜也來了…还有许多大明星都来台湾开过演唱会。
首先我要说的是这些大牌都是很棒很有実力的艺人,也都站在很高的位子上。
虽然我开心能看到他们的现场演出,但越看越遗憾…因为20多年过去了,还是沒有任何明星的演唱会能比过MJ,甚至差挺多(包括我心爱的珍納;麦当娜)。
这种无奈感或许只有親自看过MJ演唱会的歌迷才能体会~我已觉得在我的有生之年再也看不到像MJ这种规模、这种兴奋到接近疯狂的演唱会…「再也无期待」的感受真让人失去动力、如同嚼蜡。
撇开我身为MJ的26年老歌迷的私人狂热不谈,首先是硬体设备让我看不明白。
当然麦当娜今年在台湾演出的硬体已经是我近年来看过最好的了:色彩缤纷的科技萤幕、特技舞者的表现都很好,但还是没法跟20年前MJ的歷史演唱会的设备比啊,科技不是日新月异吗?怎么以前的还比现在好?
特別是音响的效果最最最让我最看不明白…当然麦当娜的音效不错,但MJ演唱会的音响是让地板「会震动」的! 在摇滚区前排的歌迷都能记得当时ㄧ有音乐,脚下是能感受到震动的,声量之大让我们整个心脏肺脏都快被他的音效给震飞了;而且MJ当年五场台湾演出都是在露天式的场地,而近年来台开唱的许多明星都在封闭式的场地(麦当娜也是),按理来说封闭式场地更能让音响产生迴音、产生更强的共鸣才对,怎么反而在开放式场地的MJ得胜呢?而且还是20多年前的音响……
好吧,是砸下的成本问题。
毕昂丝演唱会也让我看不明白……她来台湾跟当年MJ办歷史演唱会是同个大场地,但毕昂丝的歌迷不够多所以座不满半个体育场,四万人的场地变得有点空荡荡,现场的气氛让我好像在自家看她的录像带但把电视开很大声的感受,虽然她能唱能跳而且有power,但跟MJ那种动动手就可让歌迷叫到声哑的级別完全不同。
好吧,是明星个人魅力的差距问題。
说到我们都爱的珍纳^^~那晚歌迷的情绪高昂(是高昂,但不是MJ式的疯掉了),我也很high跳了整场,她好美好美也有MJ似的柔美高音而且体力不错。许多后排的歌迷甚至突破分界线跑到前排区挤了。当时MJ已经离世,能看到珍纳是我们这些铁粉很大很暖的安慰。
但我记得台湾场次原本不在她的巡演名单上,是台湾歌迷连署给唱片公司所以临时加入的。于是,台湾场次的舞台(那舞台的大小可能是MJ的1/3)灯光、所有的设备只能用「意外的遗憾」来形容,这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好吧,也是砸下的成本问题。
最后是周杰伦,当然,他绝对是最成功最有才华的台湾男歌手,我很喜欢他的歌。但真的去他演唱会现场时,我在演出中间去上厕所、回了朋友微信并绕去VIP休息室抽了半根烟…然后我想起20多年前台湾不少摇滚区歌迷在MJ的演唱会尿了ㄧ身也不愿中途离场(我就是),在体力还能负荷的情况下,现场歌迷都不愿将眼神离开他。周杰伦很有才华,但或许不是每个音乐才子都有「撩起」现场观众疯狂失常情绪的本领。
至于我朋友拿公关票要送我去澳门看「Bigbang」……我请他转送给其它朋友了因为我沒劲儿。我对bigbang、rain他们抄袭MJ歌迷的疯狂而「花钱」找跑龙套的演员扮成歌迷「演出」哭泣及晕倒的行为來替自己宣传很无语…咱们的MJ歌迷是真哭真晕真的感情,他们却要花钱找人演出同样的效果?別闹了好吗?我在歷史演唱会只听了几首歌,就因过度兴奋一口气上不来、眼前发白暈了过去被抬去救护站躺着吸氧气罩(全文可于mjjcn论坛找到,但不是用我的ID发的),MJ可不需要给我们这些晕倒的歌迷ㄧ分钱。
最后要比较的是无形的东西:「感动」。看別人的演唱会也会开心兴奋、情绪高昂,但不会有与身边素未谋面的歌迷们融为「共同体」的感动;只有MJ能让现场歌迷手牵着手变成手波浪、彼此抱着不相识的人哭成ㄧ团…歌迷因为他「关爱世人、和平善良、大爱」的歌曲所以在当下不由自主的被联繫起来,这神奇的氛围言语无法形容。
MJ的卓越经过岁月的洗礼更能确定他超然的地位,世上真正值得被稱頌的经典都是熬的过时间的。他对自身演出、方方面面的要求绝对高于任何艺人。以前总在媒体上听说他的演唱会成本很高,但我们观众也不知高到哪种数字;但再看了其它大牌的演唱会后就能知道投下的成本差异在哪了,更別提他投入的努力、精神与诚意了。20、23年前的演唱会到现在还没有人能超越甚至跟上半步?……或许印证了某人过去说的一句话:「演艺圈只有2种人:迈克尔杰克逊与其它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