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杰克逊中文网  - 歌迷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MJJCN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there

06 年04期《音像世界》有keen zhang的MJ文章-----杰克逊气数未尽

 关闭 [复制链接]

23

主题

830

帖子

3万

积分

至尊天神

Rank: 8Rank: 8

积分
30586
发表于 2006-5-7 14:3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oz-001 于 2006-5-7 14:11 发表 叫哥哥~
KEEN哥哥老大!
小店开张 实体/taobao 一起走的http://shop114364309.taobao.com/

169

主题

5748

帖子

11万

积分

圣殿骑士

花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14957
发表于 2006-5-7 17: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诶........为了迈迈......赖上KEEN啦~~~ :clap:clap
希望在人的胸腔中涌出永恒----塔莎*杜朵

31

主题

2535

帖子

4万

积分

MJJCN参议员

圣战斗士

Rank: 8Rank: 8

积分
45881
QQ
发表于 2006-5-8 16: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都升级成“大叔”了……哈哈哈!!!这是看了这个这么久以来最为幽默的意思……够水平这MM!!

21

主题

1749

帖子

4万

积分

至尊天神

Rank: 8Rank: 8

积分
45815
QQ
发表于 2006-5-8 19: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KEEN真是我们的老大啊~! 什么时候能做到你那一步~~~~

             smile,though your heart is aching。。。

167

主题

3135

帖子

6万

积分

MJJCN参议员

Rank: 8Rank: 8

积分
65340
 楼主| 发表于 2006-5-8 21: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kGenie 于 2006-5-6 22:26 发表 谢谢THERE 其实这期音像世界上还有我几篇文章,有的有署名,有的没有
不用谢 还有哪些是你写的 滚石的中文版第一期,怪不得是精华,奇怪,又怎么到音像世界了?
飘渺岛主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5-9 12: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滚石》杂志中文版3月正式上市了 20元。与音像世界合作的。郝舫老师主编。封面老崔。有几个专题还不错。附送一顶并不洋气但印着Rolling Stone LOGO的帽子。 附带两篇我给它写的碟评(被松木同学编辑后,印刷出来的版本有少许不同,这是原本): 在杰米·福克斯“不可预测”地发行这张新作的很早以前,他已是一个训练有素的钢琴师和俱乐部歌手。儿时就对音乐抱有浓厚兴趣的他,成年后毅然来到洛杉矶追寻他的梦想。1994年他发行了首张个人专辑《Peep This》,并在之后的《活色生香》等剧集中亮过嗓子。期间他也与Gladys Knight、Melvin Riley乃至Kanye West都有合作,以保证自己在音乐界的活跃。 时光如梭,他个人事业生涯的第二张音乐集《Unpredictable》终于在睽阕十年后才姗姗登场。这时,他刚刚因为在电影《雷》中精湛扮演雷•查尔斯而获得了2005年的奥斯卡的青睐,并一跃成为了超级明星。在他的正剧角色让人信服的同时,他扮演过喜剧角色则更能折射他的为人和个性。可惜他多年打造起的个人风格,却没能在这张新专辑中充分体现,使之更像一张他人之作。 不过《Unpredictable》的确是一张惬意而实在的R&B作品,其中大部分曲目,都绝对新潮有余。此次也有众多音乐好手也前来助阵,群星荟萃,好不热闹。福克斯与Ludacris合作了嘻哈风味十足的开篇同名曲,在“DJ Play a Love Song”中重现了Prince肉欲的电子放克,也在“Warm Bed”里向Marvin Gaye 的老式R&B音乐致敬。之外,他更在“VIP”和“Get This Money”中炫耀了他的R&B杀招,他在与Mary J. Blige 合唱的“Love Changes”里细述情感,还在“Three Letter Word”和“Storm (Forecass)”里弥漫他的性感。福克斯其实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歌者,可以轻易地在热烈的呐喊和朴实的低鸣中切换。当他表现出自身的魅力和脆弱时,自然能赢得歌迷的欢呼。就凭此,该辑也就远离了低劣之作的行列。 福克斯创作或合写了专辑里近半数的作品,并给它们撒上了嘻哈的节奏,包括Timbaland制作的“Can I Take U Hom”。客串的明星的表现,则或好或坏:Kanye West在“Extravaganza”的口白十分顽皮而引人,但The Game和Snoop Dogg 则在“With You”中让人觉得有点互不合宜。 倒是专辑最后,福克斯放弃了惹火的节奏和歌词,转以两首动容的作品来作为结束。“Heaven”是献给他女儿的触心颂咏,而“Wish You Were Here”则是致以他已故祖母的含泪家书。它们给专辑一个近乎完美的末尾,精致而讨人欢心的创作和制作,不禁让人意犹未尽。 推荐:Wish You Were Here;Three Letter Word;Love Changes ;Extravaganza;Unpredictable (文/Keen) 《滚石》杂志中文版三月号 《十一月的肖邦》的热潮还没有退却,周杰伦又在1月20日发行了《霍元甲》的EP。鉴于周的歌甫一发行,就必然会热透各家电台电视台,所以这张小唱片内真正让人惊喜的倒是那首现场版《献世》及那13支音乐录影。 李连杰自称最新作品《霍元甲》是其最后的功夫电影,因此似乎口口声声不在乎票房,却拼命造势。找来周董写主题曲,无非是增加噱头,使得电影能更容易地切入青年人市场;而之前就把李当成偶像,并热衷在歌曲里耍耍双截棍和龙拳的小周自然不会放过这样难得一遇的互惠互利的机会。…… 在《霍元甲》送到电台播出时,歌曲开始前还有一段周杰伦自己的推荐口白,他自称是又一首“中国风”歌曲,是因见到偶像李后激发非常灵感写成,结合了《双截棍》和《龙拳》两曲的精华。的确如此,连创作者自己都这么说了,难道我们还能期待更多的新意么?仅就那一段“霍霍霍 我我我”的歌词,已足以让我们联想到熟悉的“呵呵哈嘿”,但却未必能在通俗音乐史上留下同样的印记。 这首歌最好的部分,还在于背景里那些中国乐器的动人鸣响,譬如大鼓、古筝、笛子,在嘻哈节奏之中穿插。另外一个亮点则是周的花旦唱腔,只可惜他的假声并不那么纯净,越到歌曲最后,越觉得在尖细中透出了男性的嘶唦,仿佛如露了马脚。但该曲始终让人觉得与那部沉重的电影及其整体配乐不符,就恍惚两个世代在穿越时光来相会。试想一下如该曲出现在电影之中而非末尾,那将是多么砸李连杰的招牌。当然,这样的事情并没发生,我们也就无须那么苛刻。 EP内另外一支《献世》却是周杰伦写给陈小春的抒情歌谣,并在无与伦比红磡演唱会上自个儿来特别演绎。能听到他平心静气、情情切切、嚼字尚且清楚地来唱一只粤语歌,倒是让人感觉别有一番味道。而该EP附带的DVD中还收录13支录影,就凭那段中西结合得有点诡异的“武扇舞”,就足以让他的歌迷赶紧掏钱买之。周氏的录影并非统统创意十足,但绝对有让人兴奋的精品。 (文/Keen) 《滚石》中文版三月号
飘渺岛主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5-9 12: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上回Google与赶集网合用牌照“溜进”中国的争议没有下文(信产部在女人节那天表示:“日前完成了有关Google中国新网站运营牌照的调查工作,并将很快公布调查结果”——“很快”就很快已经到了现在三月的最后两天——后来也就在大家心照不宣的情况下,也便再没提起。就像一个历史悬案,就像从来没有发生过)后,世界头号摇滚文化杂志的《滚石》今天也在中国“撞了墙”——按照《金融时报》的话来说。 中国媒体的不自由和政府的监管,早已世界闻名,因此网站和刊物只要在中国一有事,立刻就会招来海外火热报道和批评,一般来说,大多都是要借以批评中国压制言论、不放宽投资环境等等问题。比如Google,它的牌照和搜索审查事件;比如《新京报》,它的高层动荡事件;比如郎咸平的电视节目,他因“没有达到国家电视广播普通话水平”而被停播事件;以及现在的《滚石》,它的LOGO及刊名“不合法”事件。 的确,凡事都要讲规则的,朱学东在一篇Blog里就详细分析过国外期刊进军中国的尴尬(点击此处查看),其中分析得比较透彻,也提及了不少相关法律,如《期刊出版管理规定》、《外商投资图书、报纸、期刊分销企业管理办法》和 《新闻出版署关于规范期刊刊名标识的通知》 。至于《滚石》哪些审批程序出了问题,现在还是未知。只是至少,在《刊名标识的通知》有提到说:期刊使用涉外版权合作期刊,未经批准,不得把海外出版机构或杂志名称印在封面上刊出;经批准刊出的,英文或其他外文字号必须明显小于中文期刊名称。而第一期的《滚石》,那两个英文单词“Rolling Stone”明显大于了摆在它下面的“音像世界”,不知道这算不算引得某些人不快的原因之一。 在去年6月时,《滚石》还是一本由万华集团持有中文版权,明报杂志有限公司的何大明同志(此人消失数月,我再没在MSN上见过他上线)领导的杂志,当时尚未听说有任何国内的合作单位。几月后,大概“为了降低进入门槛”,终于找到了国内刊物《音像世界》携手合作,主编也换成了国内著名的乐评人郝舫。 这次的碰壁,不知道最终结果是《滚石》“滚”出中国(真不好听,像在骂人);还是像Google牌照门那样不了了之;还是最终“合法进入”,皆大欢喜——我们拭目以待。刚才也和《滚石》的编辑通过电话,听她直斥“都是谣言”,但还是承认“刊名确实出了问题,可能下期不一定会用‘滚石’了”,不过,“杂志是一定会继续出的,与美国的合作也没问题”。 于是,我们只好做出如下最好的猜测:过段时间,审批事件摆平了,“Rolling Stone”二字也许又会出现在杂志封面上了。不过在此之前,羊头还是要取掉的,我们也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但是要知道,《滚石》既然已经跨进来一脚,就肯定不可能立马灰溜溜卷铺盖走人。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一切都好商量嘛。(文/KEEN) 《滚石》在华受阻? 英国《金融时报》王明(Mure Dickie) 北京报道 2006年3月30日 星期四 偶像级流行音乐杂志《滚石》(Rolling Stone)中文版,在首期发行告罄后遇到障碍。中国官员昨日称,政府尚未批准《滚石》与国内出版商《音像世界》(Audiovisual World)杂志的合作,后者于本月在国内推出这本美国杂志的中文版创刊号。 中国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一名官员表示:“此类合作必须按照有关管理规定进行注册……由于存在法律问题,暂时停止了这一合作。” 《滚石》此番受挫,突显外资涉足中国杂志行业所面临的复杂的法律及监管问题。据报道,《滚石》首批印刷的12.5万册已销售一空。 这可能也表明,中国官方不赞同《滚石》所反映的摇滚生活方式,尽管该杂志已决定针对中国市场提供温和的内容。 即使是最为温和的生活方式类期刊,中国政府也要求由中方掌握所有权及最终编辑权,迫使外国出版商通过合资企业或契约合作方式,与当地的“牌照持有者”合作。 尽管《滚石》中文版创刊号有着全新的内容,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它像是《音像世界》的另一个版本,封面上也保留着《音像世界》的名号——不过这被《滚石》著名的英文刊头和显眼的相应中文名所遮掩。 这在中国杂志行业是常规做法。近年来,从女性时装展示杂志《Vogue服饰与美容》(Vogue)到《男人装》(“lads’ mag”FHM)的各种外国杂志,已相继在中国出版。 获得《滚石》当地授权的万华媒体(One Media Group)拒绝对此置评。而《滚石》中文版主编郝舫坚称,他不觉得有任何问题。郝舫表示:“我们完全依照计划,为下一期出版做准备。” 不过,《音像世界》一位经理表示,这份中文杂志仍在努力完成联合出版的审批程序。他表示:“我们会对4月份的杂志进行改动,滚石的名字将被撤掉……内容将是我们自己的。”他没有透露具体细节。 (译者/何黎)
飘渺岛主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5-9 12: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迈克尔·杰克逊:气数未尽 去年六月宣判当天,歌迷在法院外为他放飞的那14只象征清白和自由的鸽子多少意味着点什么。虽然胜诉,却近乎身败名裂,迈克尔·杰克逊下一步怎么走,始终是世界关注的焦点。 不过这位身心俱疲的老天王一点都不想满足列位看客的好奇心,更毫不打算给任何媒体面子,回绝了所有的采访——当然也可能是嫌开价不够高——,带着儿女,拔腿就去了中东,在巴林皇室的款待下休养生息,一呆就是九个月,把所有正在和行将发生的麻烦和纠纷,统统丢给了他在美国的律师和代理人。 当然,这期间他也并非完全没有出来活动过。去年9月卡特里娜飓风肆虐后,一向慈悲为怀的他立马就站出来说要拉拢乐坛那些和他一样大腕的大腕们来录制一支慈善歌曲。可是,他大概高估了自己的号召力和组织力,不仅最后只有十来个B级明星加入,而且唱片的发行一拖就是六个月,让人望穿秋水却终不得见。看来想要重现1985年《天下一家》时的盛况,对于目前的他来说,无疑正如他的新歌歌名一样:“我有个梦想”。 二月底,从Island/Def Jam唱片公司主席Antonio “L.A.” Reid嘴里传来好消息:才在格莱美上捧得金杯的超级音乐人坎耶·维斯特(Kanye West)正在伦敦与杰克逊合作,以期尽快把慈善曲制作完毕。而据巴林王子谢克·阿布杜拉之前对美联社讲,这张唱片其实一切进展顺利,只是一直在花时间混音和完善,而且,还有很多发行和法律上的问题殛待解决。群星名单里是Snoop Dogg、R. Kelly、Ciara、Keyisha Cole、James Ingram、Jackson的哥哥Jermaine、Shanice、Shirley Caesar和O'Jays等,缺席了之前答应参加的Stevie Wonder、Mariah Carey、James Brown、Jay-Z、Mary J. Blige、Missy Elliott和Lenny Kravitz。发行日期初步定在了三月中旬,但谁知道会不会推迟推迟再推迟……迈克尔,不如等到飓风周年纪念? 这厢慈善的事不见起色,但那厢迈克尔·杰克逊的老东家可没闲着。索尼/BMG音乐公司,和所有贪得无厌的唱片厂牌一样,正琢磨着怎么能从杰克逊忠实的歌迷那里再狠狠捞上一笔。美国没人气了?没关系,欧洲市场大着呢!于是,一套涵括20张杰克逊老单曲的限量套装于2月20日在欧洲首发了——这个新瓶旧酒的发行计划就是要去迎合该地区消费者们对杰克逊这些陈年经典尚未生腻的胃口。第一周,首支单曲“Don't Stop Till You Get Enough”就打入了英国榜的第17名;而在英国亚马逊网上书店的单曲榜和预定榜上,杰克逊的单曲更几乎霸占了前30名,风头甚至一度盖过了同天发片的麦当娜。 此次发行活动将持续整整五个月,从2月20日到6月26日。索尼/BMG会每周推出一款供死忠歌迷和音乐爱好者收藏。首发日除了两张主打单曲外,还有用来装盛所有20支单曲碟的限量包装盒。该系列最后将以一张“Blood On The Dance Floor”作为结束。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的单曲用上了最新技术DualDisc。这种格式的光碟,实际上就是在一张盘片的两面分别提供CD和DVD内容,并可以在普通播放机中播放。其中一面使用44.1kHz的CD音轨,另一面则可以是数码视频、5.1声道或是DVD-Audio,盘片厚度1.5mm,CD和DVD记录层的厚度都要大于普通产品。这种格式其实是为大唱片公司准备的,因为他们通常会在发行的CD盒中以DVD为载体提供视频、MV、制作花絮等,这样就提高了生产成本,而使用DualDisc则可避免。 因此,杰克逊的《梦幻 - 影像单曲》(Visionary - The Video Singles)的每张光碟里,除了原曲和混音外,还会附上了每首歌的音乐录影,对于“迈克尔·杰克逊如此一位杰出的视觉艺术家。这个计划对他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 索尼/BMG英国公司的销售部副主管戴伦·亨德森说道。是的,如果你还记得他那些革命性的音乐录影有多么精彩和重要的话。之外,按照索尼/BMG的说法:迈克尔·杰克逊是世界上第一位发行DualDisc单曲的艺术家。 “迈克尔完全支持这项计划,发行这套全球首套DualDisc单曲的创意也体现了这位当代最具革新精神的艺人的创新作风。”亨德森说,“每张单曲的品质对他的歌迷们来说都是至尊之选!” 实际上,12个月前,索尼/BMG公司就重新发行过一批“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利的经典单曲,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那套单曲系列基于猫王在英国排行榜上曾经的18支冠军曲。结果是所有这些重发单曲都打进了前五名,其中三支还夺得了冠军。因此,亨德森相信这次杰克逊的单曲销量甚至会超过普莱斯利单曲销量,“根据他的知名度,以及这次在发行上采用的新科技,都将吸引到消费者。” 不过,音乐作家约翰·刘易斯则对这种新盘片格式有所怀疑。“他们会把让人摸不着北。”他说,“曾经有很多买过这种格式光碟的人都把它们退回给商店,因为上面没有印刷清楚。即便有,也只在中间一小点,你很难确定哪面是CD,哪面是DVD。” “不过他们才刚刚开始摸索……这样总之是给CD增了值。” 刘易斯则乐观地认为有足够多的“杰克逊痴迷者会去买这种音乐产品”,所以单曲的重发行计划绝对值得。“我想人们怀疑过猫王的冠军单曲计划,但他们却卖掉了60多万张,因为有很多埃尔维斯的死忠歌迷会买这类型的东西,他们喜欢限量版本。所以也会有足够多的迈克尔·杰克逊迷来保证好销量。” 遗憾的是,足够多的中国歌迷恐怕没有机会买到它们了。当记者向索尼/BMG中国公司新索音乐咨询时,一位姓王的女士透露说他们还在等待纽约的指示,但基本上没有可能,“即便发行,也只会发几千套而已,而且我们都会赔钱,因为中国市场不好。” 据索尼/BMG的数据显示,2005年发行的杰克逊双CD精选《世纪典藏》目前在英国已拿到了白金销量(30万套),并夺得过亚军位置。可是在美国,它却惨遭滑铁卢,尼尔森唱片销售统计公司称,该专辑在美国首周只卖出了8000套,总共也仅卖掉了9.3万套,最高排名128。在中国,尽管卓越网狠命打折到了36元人民币,但迄今为止的总销量也不过一万套而已,甚至与后街男孩新专辑的销量都天差地别——仅预定,就有八万套。 于是,人们普遍的疑问还是:那些新发行的老单曲是否是复兴杰克逊日渐衰落的音乐王朝的契机? 没有人可以预测。最近几年,索尼/BMG就一直在发行杰克逊的老歌精选,所以也无怪乐迷在购买欲上产生倦怠。其中最成功的当属《独一无二》,这张在娈童案案发当日发行的作品目前在全球已经卖掉了600万张,在美国国内也卖了100万。其同名DVD也销售了40万张。而这次新的单曲套装最多不过是再度提醒人们把关注点移回到杰克逊的音乐上来。 刘易斯认为杰克逊现在还是处于一种放纵的阶段。“没有人敢批评他,他周围的人只会说好话。他需要有一个苛刻的人能到录音室里对他说,‘那是垃圾,扔掉。’然后像昆西·琼斯以往那样敦促他做出得体的作品来。” 但一直款待杰克逊的巴林王子谢克·阿布杜拉还是对天王的未来抱有乐观的态度,“迈克尔真的很棒,他的嗓音绝妙无比!”而当被问到那首依然神秘的慈善歌曲是否就是杰克逊新专辑的先头兵时,王子笑道,“我只想说我们一直都很忙……这只是雷声席卷之前的小雨点。他已经准备好了推出很多爆炸性的东西。他充满了活力。会爆发的。” 但愿如此,我们期待他的魔法。 (文/KEEN)
飘渺岛主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5-9 12: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星巴克:咖啡因革命 你是否曾经想到,在不久的将来,音乐界最强势的名字或许并不是一家唱片公司、一个业内高官或者一支影响超群的乐队。实际上,它竟不是任何与音乐相关的公司。它的名字与或许正放在你桌上的那只爪哇杯上的一样——在围绕着一个美人鱼图标的绿环之中。 对了,星巴克,它可能正是音乐的未来。 在美国音乐业拼命想要维持住利润并从衰退中复兴的时代里——据尼尔森音乐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美国专辑的销量下降了7%——,这个随处可见、根植于西雅图的咖啡店,则不仅是少数几个成功销售CD的零售商之一,还决定着大多数美国人的倾听取向。 艺人们开始关注,但传统零售商则心存警惕。 “他们成为了业内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Billboard》杂志西岸主编梅琳达·纽曼说,“大家看着星巴克说,‘和星巴克订约将最符合我们的利益,——尽管这会得罪传统零售商。” 尽管星巴克没有发布它的数据,但自从1995年蓝调音乐公司首度与该咖啡公司携手推出CD集以来,结果就一直喜人。 星巴克2004年发行的雷·查尔斯《Genius Loves Company》专辑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它在排行榜上夺得了冠军并赢得了八座格莱美奖杯(包括年度专辑和年度唱片)。去年2月13日格莱美颁奖的那天晚上,星巴克娱乐部门的总管肯·伦巴德和旗下Hear Music公司的副总裁唐·麦克金侬赶赴洛杉矶参加典礼。当看到专辑获奖后,伦巴德难掩喜悦之情。“我们得翻筋斗来庆祝。”谨慎言语的伦巴德裂开大嘴笑道,“这不仅是音乐上,而且也是我们星巴克的历史性时刻。这告诉我们——好的,我们走对路了。” 无论以何种标准来看,星巴克的崛起都是让人目眩的。这个1971年成立的咖啡零售商,从《白鲸》里借来了它的名字,从16世纪的一张挪威木刻里借来了商标。自从1987年布鲁克林企业家霍华德·舒尔茨接掌星巴克以来,它已在全球拥有9500家连锁店,本土年销售额超过45亿美元。正如《Billboard》杂志的高级新闻编辑比尔·维尔德玩笑的那样:“我坐在纽约东村随便扔一块石头就能砸到三家不同的星巴克。” 爵士音乐人赫比·汉考克和像埃尔顿·约翰、滚石乐队这些大牌歌手也开始迅速搭上这条快船,其他不少的著名艺人也开始在星巴克销售自己各种形式的专辑。 而且,这个咖啡帝王还能让那些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成名的音乐家和乐队——如安提歌尼·瑞辛乐队(Antigone Rising)、玛德琳·佩茹(Madeleine Peyroux)——一夜走红。该公司前不久还宣布它会支持索亚·奇彻尔(Sonya Kitchell)的首发专辑。 当星巴克去年3月底开始在它的店里销售佩茹斯的专辑《Careless Love》时,其销量立刻上涨了241%。据纽曼称,它的连锁店当周就卖出了一万张,比该专辑在任何音像店里或如沃尔玛等大型超市里面合起来卖出的总数还多两倍。而同样名不见经传的安提歌尼·瑞辛乐队也在七周内通过星巴克卖掉了六万张唱片,并得到了足够的曝光,甚至上了电视。 如果说模仿就是一种最真诚的恭维,那么当其他一些零售店如Victoria's Secret和Pottery Barn也开始贩卖它们的定制CD时,就已经印证了星巴克的成功。 “它们有影响力吗?当然。”纽曼说,“人们觉得他们要买到有‘优质家用品章’的物品才放心,而他们在星巴克看到的任何CD上都会有星巴克印章,因此他们就这样喜欢上了。” 星巴克的到来是那样让人生畏。在去年早些时候,当星巴克赢得了六周的时间去独家零售艾拉妮丝·莫莉塞特最畅销专辑《Jagged Little Pill》的不插电版后,已足以让传统音乐工业开始慌乱。 “这不是好兆头,”独立音像店联盟的主席唐·范克里夫说道。 加拿大的HMV音像店愤怒而迅速地把所有莫莉塞特的专辑从货架上撤下,此举与当时滚石乐队通过Bestbuy独家发售一张DVD后其采取的撤货行为颇为相似。9月,它同样如此对待了鲍伯·迪伦,该音乐家的《Gaslight》也是星巴克和音乐公司索尼BMG独家合作的产品。 “有人说搞任何形式的‘独家’都是可怕的,传统零售商多年来都在打破这种行为,现在这就是他们得到的感谢,”纽曼说,“但其他人说,当他们去开发一种新方式时,他们可能也会这样做。” 但是传统音乐零售商也许不能阻止星巴克模式的扩张,尤其是当唱片公司们已经明显产生了兴趣。 “唱片公司们在关注,如果未来你开始在更多非正统的地方买到音乐的话,我也不会惊讶,”《滚石》杂志的副编辑乔纳森·林琴说,“音乐业已经长年开始下滑,每年唱片公司的利润都在下降。我想任何有建树的好点子都会被细致观察。” 肯·伦巴德则更加直言不讳。 “艺人喜欢这样,而唱片公司又十分支持,”他说,“他们在试图重新联系那些他们不再能接触到的音乐消费者们。” 伦巴德将该咖啡公司在音乐界的成功归为运气、时机、星巴克绝对的品牌效应和顾客的忠诚度的结合体。“最初是因为大零售商那里的一场风暴带来的改变,它们形式有限,毫无新奇。你也发现广播电台也变成了一个广告平台。事实上,真的没有一个真正高品质的地方让音乐消费者去购买音乐,这让他们感觉和自己的音乐体验脱节。如果你去问100个人他们打算去哪里购买音乐,大多数人会告诉你他们并不怎么知道。” 这种现象出现有很多原因。一方面,在这个资讯爆炸、互联网风行、大零售商摆崩货架的时代,音乐爱好者常常埋没在如山似海的音像制品中无所适从。而流行电台和其他零售巨头沃尔玛、Bestbuy提供的选择又相对狭窄。那些因此被激怒而流失的购买者就如同音乐业界要寻访的圣杯。 “于是这就是我们的资产切入之处,我们说的‘资产’,正是我们的每周进店来的消费者们——每周3500万人次,每人每月18次——这种频率是其他任何零售商可望不可及的。” “我想假以时日,其他零售商就会意识到星巴克对音乐工业的努力符合整个行业的最大利益,从消费者到唱片公司再到业界的其他成员,他们经历了太多困惑。” 星巴克谨慎地不去用繁杂的选择来弄花潜在购买者的眼睛,它每次都只提供相对不多的一些专辑——每个连锁店里不会提供多于20种的专辑,每种专辑在架子上的数量不会多于三张——该咖啡连锁店的唱片选择被设计得如它那些咖啡饮料一样不可抗拒。 “他们有忠实的顾客,数千万的人每周都会去那里,排队购买他们的拿铁咖啡,”纽曼说,“就像在柜台买口香糖,然后看到杂志一样——人们会在结账的时候顺带买点东西,而它就在那里与你直接照面。‘噢,看啊,玛德琳·佩茹。我从来没有听过她的名字和她的音乐,它就在那里,而且价钱也不贵。为什么不买一张来试试呢?’” 星巴克的CD只需12.95-15.95美金,而且还可以在其网站上买到。尽管大多数唱片店都在死命给CD打折,可星巴克却依然几乎原价销售,而且还能卖出数百万张,这不能不让人眼红。“他们卖CD的价格是其他零售商梦寐以求的,”《Billboard》的维尔德说。 事实上,星巴克的顾客的平均年收入都在5.5万美元左右,他们有钱有热情,就是缺乏指引。“太多的人已经失去了倾听、发现和享受音乐的习惯,”麦克金侬道,“对我来说,这就是要让人们醒过来,把音乐带回到他们的生活中去。我们最大的目标就是要顾客问吧台说,现在在放什么音乐?” 星巴克本就并不是音乐业的新手,在上世纪80年代晚期它还只有不到100家连锁店的时候,该公司的现任主席霍华德·舒尔茨在探访西雅图大学城的连锁店铺期间,发现那里的经理蒂姆瑟·琼斯正在播放自己选择的音乐并欢迎顾客们的回馈。后来也正是这个琼斯建议舒尔茨开始在星巴克销售CD。1995年,琼斯编辑了星巴克第一张专辑《Blue Note Blend》,其中大多选择的是可人的爵士乐。 而舒尔茨的野心很大,按他的计划,他最终的目标是成为美国最大的音乐零售公司。为此,他希望唱片公司做出专供星巴克网络销售的音乐产品,同时星巴克也可以帮助挖掘新星及开发原创音乐作品。他要改变整个音乐行业。 星巴克在店内出售音乐“并不是为了借此出售更多的咖啡,而是为了发挥这个独特平台的优势去发现和获取音乐,让人们发现他们在别的地方听不到的音乐。”不过,星巴克也非常在意选择音乐,“我们很注意保护音乐氛围和咖啡体验,”肯·伦巴德说。去年五月,星巴克就拒绝销售摇滚巨星布鲁斯·斯普林斯汀的《Devils and Dust》专辑,因为其中歌曲里有对性和妓女的露骨歌词。 同时,星巴克也并未在网络和下载风潮中落伍。星巴克于1999年花800万美元收购了一家旧金山音乐零售公司Hear Music,除了在2004年10月与该公司合作发布了一个卫星电台外,还由此在加州圣莫尼卡、德州圣安东尼奥和奥斯丁、以及西雅图的一些连锁店里,开设Hear Music媒体吧,允许顾客刻录他们自己的CD。 “我们从在店里销售的真正的CD开始,并希望外界把我们的媒体吧看作是数字运动前期的坚实一步。仔细想想吧,今天大概百分之三到四的音乐消费者都选择数字音乐作为载体,而非CD。我们会继续停留在先锋位置上。” 据尼尔森音乐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歌曲的下载量达到了惊人的3.327亿首,较之2004年的1.342亿首,增幅为148%。 尽管现在总共只有45家这样的媒体吧,但星巴克已经计划在美国三分之二的连锁店里进行加置。如果成功,很快也将向国际上推广——不过,第一批肯定不会包括中国,舒尔茨今年情人节到访北京时也对记者如是表示,他说这在美国都尚且还是新业务,需要观望。此外,原因可能也与中国的相关法律有关:咖啡馆的营业范围内还不允许销售图书、CD等商品,况且刻录还可能涉及版权问题。 此外,星巴克甚至已打算将触角延伸至MP3下载的服务,星巴克娱乐部门的主管表示他们目前正在和几家唱片公司讨论这项计划的可行性,另外,伦巴德甚至在考虑在店里向顾客销售电影的方式。 不过,尽管它在音乐界里非常成功,但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星巴克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你必须要记得的是星巴克是做咖啡生意的。”纽曼说。 去年六月,《商业周刊》就对星巴克的音乐计划和媒体吧商业生命力发出了质疑:“音乐也许并不是星巴克的咖啡杯。”这立刻引发了舒尔茨愤怒的反击,他说,“这证明我们有改变音乐业的影响力。” 而现在如果你询问音乐业内的任何人,他们都会告诉说现在的确出现了销售危机。可问题是星巴克究竟是危机的一部分,还是恰好的解药?“如果要说什么的话,我们是在让更多的人重新开始对音乐体验产生热情。”伦巴德说。但比尔·维尔德并不那么确定,“畅销唱片驱动着唱片业,但如果你把其中的一些拿给如星巴克这样的零售商去卖的话,你就在危及传统音乐零售商的健康发展。” 如果星巴克可以像改变咖啡消费那样成功改变音乐购买模式的话,那零售商最好就要屏住呼吸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革命将带有咖啡味儿。 (文/KEEN)
飘渺岛主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5-9 12: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杰利·洛尔·莫顿(Jelly Roll Morton)

The Complete Library of Congress Recordings
国会图书馆录音全记录

文/DAVID FRICKE  翻译//KEEN

★★★★

“除非是事实,否则我什么都不想说。”新奥尔良钢琴师兼歌唱家费丁楠德·约瑟夫·拉莫斯(Ferdinand Joseph Lamothe,1885-1941)早期在那些历史性的采访中宣称道——这个不耻的谎言家的名片上却写的是杰利·洛尔·莫顿(Jelly Roll Morton)。

但在这套七张充斥着放肆怀恋和放电演出的CD里——1938年由民俗学者亚伦·洛玛克斯(Alan Lomax)直接灌录在醋酸纤维唱片上——,莫顿却讲述了爵士音乐诞生的最重要事实:当它在世纪转折之际,在美国最让人兴奋的音乐之都刚出现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他的故事——其中他自己永远是个明星——,让那个大开门户、满是纨绔公子、骗徒、妓女、黑人、白人及其他(莫顿自己是克里奥尔人)的城市在我们眼前活灵活现,亦在愉悦和暴力中冲撞。

莫顿一边讲,一边演奏着,“新奥尔良是这个国家所有伟大钢琴家的重地。”他说道,然后把他自己讲成了不仅是最伟大的,也是往后所有那些我们所听到的如“长发教授”(Professor Longhair)和“约翰博士”(Dr. John)般革新者们的始祖——这番话来自于他演示他最著名的原创作品《爵士舞王》(King Porter Stomp)、《珍珠宝贝》(The Pearls)和激烈抨击传统曲目《虎威》(Tiger Rag)、《哦!他不是在漫游吗》(Oh! Didn't He Ramble)之时。

对这套录音的盖棺定论被置于一张洛玛克斯采访莫顿同时代人物的CD、两本书、和一条“家长指引”的胶贴里——拜赐于《十二禁忌》(The Dirty Dozen)和七段式的《谋杀情歌》(The Murder Ballad)中的脏词儿。骂人自然不是莫顿发明的,但他在其它方面所做的一切,都属极品。

------------------------------------------------------

弗雷迪·金(Freddie King)
Live At The Electric Ballroom, 1974
电力舞厅现场,1974

文//KEEN

★★★

弗雷迪·金(Freddie King)与B.B.金(B.B.King)、艾伯特·金(Albert King)一道,被称为“布鲁斯三金”。在英语中,“金”姓也有国王的意思。人们普遍认为,在这三人中,他对摇滚音乐贡献是最大的。因为他推动了60年代布鲁斯与摇滚的结合,而其演奏风格也掀起了现代布鲁斯运动,——埃里克·克莱普顿、基思·理查兹、杰夫·贝克等名家都承认受其影响,并翻唱过他的作品。

这张CD是修复经典黑人布鲁斯音乐专辑的努力之一,而《1974年电力舞厅现场》实际上在1996年就发行过第一版(尽管也是两个世代以后了)。这场历史上在亚特兰大的演出确如恒星般耀眼,时年39岁的弗雷迪·金在舞台上的风采让灵魂为之震撼,尤其是那一曲嗓音嘹亮的《大腿女人》(Big Legged Woman)。唱片中还收录了如《隐蔽所》(Hideaway)、《掸净扫帚》(Dust My Broom)和《甜蜜家园芝加哥》(Sweet Home Chicago)这样的经典之作,以及三段录制的告白式采访。

此外,该现场专辑里还包括了两首来自一个达拉斯电台节目的歌曲,它们也是弗雷迪·金唯一为世人所知的不插电独奏表演。而在这场演唱会的两年后,弗雷迪·金就过世了,但他所留下的这套录音材料,——甚至比他一些录音室大碟还好——,足以让我们在美妙听觉享受所造就的绵延想象中,为这位天才而影响力巨大的布鲁斯大师涂绘出一幅自信高歌、潇洒弹奏的圣像。

推荐:“That's All Right”、“Key to the Highway”、“Sweet Home Chicago”、“Dust My Broom”

------------------------------------------------------

罗姗娜·卡什(Rosanne Cash)
Black Cadillac
黑色卡迪拉克
★★★★

文/DAVID FRICKE  编译//KEEN

流行音乐界里常常可以看到那些著名艺人的子女们试图借助父母之名而上位,却因天才甚少而终被历史遗忘,更无从谈论成功二字。可罗姗娜·卡什(Rosanne Cash)似乎却是一个绝佳的例外。这位约翰尼·卡什(Johnny Cash)的女儿,凭借着她与众不同的音乐天赋,成为了当代最杰出的歌者和创作者之一。

这张唱片——自罗姗娜·卡什上世纪90年代那张隐秘黑色专辑《内心》(Interiors)以来最杰出且最黑暗的作品——,是关乎于也是为“幽灵”而作:她的继母茱恩和父亲约翰尼双双在2003年过世;她的母亲,约翰尼的第一任妻子维薇安,也在罗姗娜于2005年完成该专辑录制时去世。

首先你会听到约翰尼,那是五十年代他在家中温柔呼唤他小女儿的录音。但这并不是悼念的序曲。同名标题歌曲——实际上写成于他去世之前——,就是关于守夜:在重大损失之前的长久等待。“我们中的一人将去天堂/另一人却必须留在这个地狱”,罗姗娜在歌中扛着隐约盘旋的车库摇滚调子唱道,悄言细语中蚀印着忧虑。

然而这些全部由罗姗娜写成或合写成的歌曲中,更大的奋争却是为了光明的一面:从对抗的愤怒和重拾的记忆中觅求到安宁和理解。记录片式的细节卓显:在《我注视着你》(I Was Watching You)中,罗姗娜回顾了当年父母婚姻的纯洁历程,以及她在约翰尼交上新欢茱恩后是怎样抗争伤害和焦躁。《上帝在玫瑰里》(也在“刺”里)中精疲力竭的接纳后,紧跟着的是对《湖上小屋》(House on the Lak)的强烈怀念,这首歌是关于那栋正被拍卖的住家里依然回荡着的音乐和爱。

在每一个风格转换中——高山民谣、浮华R&B、及近乎金属的蓝调摇滚——,罗姗娜都以沉着而忏悔的意志歌唱着她所经历的痛失,带着完全的乡村风味和绝对的家庭传统。

推荐:“Black Cadillac”、“I Was Watching You”、“Dreams Are Not My Home”

------------------------------------------------------

地铁乐队(The Subways)
Young For Eternity
青春永驻
★★★1/2

文/ANDY GREENE  编译/KEEN

摇滚音乐归根到底是年轻人的天下。每代人都需要有一些能伴随或印证他们成长的新乐队,尤其是那些年龄与之相仿的乐队。在2004年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上一鸣惊人的地铁乐队(The Subways)的组成就既可爱又潜伏着爆发力:21岁的主唱比利·朗恩(Billy Lunn),和他已订婚的19岁贝司手夏洛特·库珀(Charlotte Cooper),以及他的鼓手弟弟乔什(Josh)。

这个青春的三人组自信地创作了一张不断讨人喜欢的首发大碟。来自英国赫特福德郡的地铁乐队,在九十年代英伦流行、涅磐乐队和凯莉·米洛(Kylie Minogue)烹制的扎实音乐珍馐中吸取养分,并把这些影响汩汩地送上了《青春永驻》(Young For Eternity)的顶端,其中比利在笨拙而惹人怜爱的《摇滚女王》(Rock & Roll Quee)中宣示他对库珀的爱情,亦在《青春永驻》中用朋克吉他演奏段和甜美的和弦纵情于青春的不休躁动。他对绿洲乐队(Oasis)敬仰也在《玛丽》(Mary)中浮现,使其就如一首加入了电吉他的《电力十足》(She’s Electric)。而库珀小姐也有着相当不错的嗓音,她在《噢耶》(Oh Yeah)和《城市人行道》(City Pavement)中的咆哮灌注了百分百的真诚,也散放着魅力无限的化学气质。

在他们最好的部分,尤其是库珀拿起麦克风时,地铁乐队已威胁到了英国目前最热门乐队“北极猴子”(Arctic Monkeys)的地位。在此就希望他们能避免掉婚姻的争吵和同胞兄弟的竞赛,团结合力地步入他们的二十岁年华。

推荐:“I Want to Hear What You Have Got to Say”、“Rock & Roll Queen”、“Oh Yeah”

------------------------------------------------------

杰·迪拉(J Dilla)
Donuts
圆环
★★★1/2

文/ PETER RELIC  编译/KEEN

底特律人杰·迪是灵歌式嘻哈乐的顶级建筑师,曾经为Common、Pharcyde和Slum Village等艺人制作过纯正的素材。但这位堪与“DJ总理”(DJ Premier)、皮特·洛克(Pete Rock)和坎耶·维斯特(Kanye West)比肩的制作人之尊却出奇地保持着低调,所以当法瑞尔·威廉姆斯(Pharrell Williams)于2004年在黑人娱乐电视台的106 & Park节目上兴奋地宣称杰·迪是其最喜爱的制作人时,几乎没有人知道他是谁。他另外一个名字叫做杰·迪拉(J Dilla),可从没有制作出一首主流的畅销曲。很多时候,他的名字也只出现在别人专辑的幕后人员名单上。

《圆环》(Donuts)是在一家医院里创作,并在家中的录音间里录制而成的。当时迪正在试图从一种神秘的肾病中康复过来,可他却在32岁生日发行该唱片的三天后去世。如果现在听着这张作品能让你想到什么画面的话,那就是杰·迪拉在吊儿郎当地摆弄着那些他自己最爱的唱片,却在此过程中让人冥思苦想、却又摸不着头脑——有亲近迪拉的人说,这张专辑里各种元素的深度是任何人都期望和想象不到的,因为每支小样或曲名等等里面,都藏着隐含的信息。

这张CD其实是一套由31首新潮器乐伴奏所组成的合辑,之中大多数只有一分钟左右的长度,共建在一张基本的调色板上:有着芳醇的灵乐循环曲段、未经雕琢的刮擦声和顺畅平滑的电子器乐。《停止》里故意地留出了一段本可供底鼓来充填的寂静,但其缺席却创造出了一种杜比式的推进力。而在《人民》中,那句埃迪·肯迪里克斯(Eddie Kendricks)的唱段“我的人民……坚持住”在曲中反复出现,甚至比该曲疯狂回旋的康茄鼓点还要有力。这位节奏的创作者干得十分出色——就像《鼓掌者的继子》(Stepson of the Clapper)里的那个声音样本所指示的那样:“对他所做的一切鼓掌吧!”

推荐:“Stop”、“People”、“Time: The Donut of the Heart”、“Airworks”

(似乎没用)
飘渺岛主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5-9 12: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及奇想乐队主唱单飞的Q&A的翻译 自己去看

24

主题

2315

帖子

6万

积分

MJJCN参议员

Rank: 8Rank: 8

积分
66474
发表于 2006-5-9 12: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购买购买购买,各种的采购
有故事的人会塑造自己的内心同时去改变这个世界音乐为人性的本原,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他将去塑造自己的内心同时去改变这个世界因为你用心在谱写人性的本原。

22

主题

1481

帖子

5万

积分

圣殿骑士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2220
QQ
发表于 2006-5-10 00:4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天去瞅瞅,买本回来~ 支持老迈,支持老K~~
]

34

主题

1140

帖子

3万

积分

至尊天神

Rank: 8Rank: 8

积分
39250
发表于 2006-5-29 15:38: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帖太强啦!

这麽多好文章,顶!
Angels aren’t supposed to live on Earth. Thank you for trying, Michael.

72

主题

1550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Vam-Wolf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26714
发表于 2006-5-29 16: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kGenie 于 2006-5-9 12:00 发表 《滚石》杂志中文版3月正式上市了 20元。与音像世界合作的。郝舫老师主编。封面老崔。有几个专题还不错。附送一顶并不洋气但印着Rolling Stone LOGO的帽子。 ...
西安这里卖的赠品事一把金属小吉它挂饰,不会是D版吧?
PUSSY IS DA BOMB!!!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MJJCN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迈克尔杰克逊中文网(Michael Jackson Chinese Fanclub)[官方认证歌迷站] ( 桂ICP备18010620号-7 )

GMT+8, 2025-5-20 19: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