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杰克逊中国网  - 歌迷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MJJCN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365|回复: 4

《V字仇杀队》(V For Vendetta)!

[复制链接]

148

主题

1419

帖子

3万

积分

至尊天神

Rank: 8Rank: 8

积分
34166
发表于 2006-5-13 15: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片名:V For Vendetta  译名:V字仇杀队  导演:詹姆斯·迈克泰格 James McTeigue  主演:娜塔丽·波曼 Natalie Portman     雨果·维文 Hugo Weaving     斯蒂芬·雷亚 Stephen Rea     约翰·赫特 John Hurt     斯蒂芬·弗莱 Stephen Fry  类型:动作/惊悚  级别:R(强烈暴力及不雅语言)  片长:131分钟  发行公司:华纳兄弟 Warner Bros.Pictures  上映日期:2006年3月17日   ◇ 剧情:孤胆英雄以暴制暴   不远的未来,英国成为极权政治国家,伦敦完全是独裁者萨特勒(约翰·赫特)的禁严之地。法西斯式的政府无恶不作,所有人的言行均被控制,凡同性恋者全被逮捕甚至随意杀害,虽然民众群情激奋,却无人敢以身涉险。    一天夜里,身为电视台助理的美丽温和的少女艾薇(娜塔丽·波曼)在回家途中,被一群腐败的秘密警察包围,企图将其强暴。幸好,一个戴着面具披着斗篷的的神秘人(雨果·维文)及时出现,救下了受惊的艾薇,然而,神秘人没有透露自己的姓名,艾薇只知道神秘人化名为“V”。然而暂时安全的艾薇却没能幸免于难,爱人被秘密警察,她也被捕入狱。在监狱中,受尽百般折磨的她,发誓继续活下去以求复仇!   又一次,V适时出现,拯救了艾薇。艾薇这才知道,V靠着自己天生领袖般的超凡魅力、高超凶狠的格斗技巧和无人能及的才智,自行组织了惩恶锄奸的团体。V深深明白,仅仅惩戒作奸犯科的腐败警察不能解决问题,他决心点燃一场反抗政府暴政和压迫的革命。在被训练成为得力助手的艾薇的帮助下,V字仇杀队将以暴易暴,为这个充满恐怖和腐化的社会带来自由和正义! --------------------------------------------------------------------------------   ◇ 看点:这个“杀手”不太冷   正义?或是邪恶?披着“反政府”外衣、通过恐怖活动和“阴谋”来动摇政府、代号为V的神秘人必然会引起争议。不过,争议可不是主要的呼声,更让人们关心的,却是《V字仇杀队》与《这个杀手不太冷》相似的千丝万缕。除了共同的女主角娜塔丽·波曼之外,相似的复仇情节,影片重心之一——V和艾薇之间似父女似情人似师徒的关系,也明显与玛蒂尔达和莱昂若有若无的联系牵扯不清。   据说波曼是监制沃卓斯基兄妹的第一选择,不知这主意是不是在当年11岁的天才小女孩初登银幕时就有了苗头?如今小女孩长大成人,更不惜为影片牺牲形象剃成光头,虽然将背景化为希特勒式集中营,也不可避免像《骇客帝国》一样充满武打场景和哲理对白,我们却依然好奇,带着面具披着斗篷的V,却又是如何上演这个“杀手”不太冷?   虽然波曼甘愿牺牲形象,苦练一口英国腔,不过带着招牌面具的雨果·维文还是理所当然占了真正的风头。这个《骇客帝国》里的“特工史密斯”,《指环王》中的精灵国王,虽然是最后一刻披挂上阵,却只凭着面具下那独特的表演、让人动容的嗓音就让V真正活了起来。尽管从来没揭开面具,这个“杀手”已然光彩夺目! -------------------------------------------------------------------------------------------------------------------------------------------------   ◇点评:沃卓斯基标志风采   一力推出“反政府”主题,给予恐怖活动新定义,极端无政府主义,发扬以暴制暴的残酷,炸毁英国标志建筑,影射布什政府的国防政策,把伦敦变为炸弹袭击中心,在这个一听“恐怖主义”就人人自危的年代,《V字仇杀队》似乎很愿意当烫手山芋。如此挑战人们固有观念的风格,倒也与影片改编的绘本小说不谋而合,据说,作者那时影射的正是英国当权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一番细节扩大极端化之后,孤胆英雄以暴制暴就诞生了。   提起《V字仇杀队》,自然不能不说沃卓斯基兄弟!极富隐喻的设置、充满哲理的对白、破坏性十足的精神、东方式动作场面加上沃卓斯基式独创的酷劲十足的视觉效果,明显强烈的风格化,一看就是沃式产物。两人想改编这部作品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骇客帝国》的成功也促成颇大,不过,大概是《骇》三部曲消耗颇大,两人并不急着亲自上马,一直兢兢业业替沃卓斯基打工(《骇》三部曲的副导演)、立下汗马功劳的詹姆斯·麦克泰格被选中站在前台。尽管如此,动作、情感、哲学、政治、争议主题和壮观的视觉效果,还是布满沃卓斯基痕迹,至于会不会成就骇客风采,还是走着瞧!
http://i31.photobucket.com/albums/c372/KiRsTi_JaCkSoN/Kmm_KrstErs.jpg[/im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飘渺岛主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5-13 15: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兰摩尔(AlanMoore)不是特里奥福(Dario Fo),所以“V字仇杀队"也绝不同于《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中的“皮内利"——尽管他们都带着同一顶“无政府主义"的帽子。   事实上,情形正好反过来了。《V字仇杀队》(V for Vendetta)中的“V"不仅不是一个被政府压迫致死的弱者,而且是一个让强权政府胆战心惊的“掘墓人"。整部电影也不是关于“苦大仇深"的报复故事,反倒更像是一本激情充沛的“造反"檄文。   斗士VS.恐怖分子   无政府主义者并非一定就是恐怖分子,也并非所有恐怖分子都是无政府主义者;只有那些以“无政府主义"为终极目标、以直接暴力为手段推翻当前政府的人,才会被他们所要推翻的目标认定为“恐怖分子"。   很明显,这里“由谁来认定"恐怖分子是很重要,也是很微妙的。在大多数时候,“恐怖分子"的标准都是以当前政府的视角而定的。以此论之,本片中的“V"乃不折不扣的“恐怖分子":他暗杀政府要员、炸毁伦敦最高刑事法院(The Old Bailey)和国民议会大厦、制造骚乱、煽动民众造反……无一不是当前世界官方媒体所严厉声讨的对象。   即使抛开处于统治地位的政府观点,完全以平民的视角来看,“V"的行为也不完全是“正义"的。他可以为了达成自己理想而不择手段,其中包括不在乎平民伤亡。片中伊芙(纳塔莉波特曼饰)问他,如果他的理想需要牺牲很多人的生命,他会否继续,“V"毫不犹豫地给出了肯定答案。   描绘这样一个具有极端性格和理想的人物,电影无疑是承担了很大的风险,尤其是在目前全球一片反恐浪潮的形势下,更是有“顶风作浪"的嫌疑。然而,任何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V"行为表象之极端,并不能掩盖其理想之光芒。简而言之,行为的正义与否,除了看手段外,还得看手段所作用的对象。“V"所要推翻的,已经是甩开了民主外衣、赤裸裸的极权政府,这就使得“V"的颠覆行为举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从而具有了侠客般的传奇色彩。   这种人物设置的争议性、复杂性,需要更微妙的角色塑造。一般来说,表情和神采在演员表现角色魅力时具有中心作用,对于扮演“V"的雨果维文(Hugo Weaving)而言,这是一项高难度的挑战,因为他在剧情发生的所有时间里都戴着面具,根本无法通过面部表情和眼神来传递角色的内涵。不过,看电影的观众,却完全能从雨果的表演中深切感受的“V"的非凡魅力。这种魅力,一方面是来自于雨果出神入化的声音演绎。单凭声音,雨果就表现出了角色的层次感和丰富性,使得观众逐渐了解“V"不仅是一个极端的理想主义者和手段卓绝的实干家,更是一位品味高绝的艺术家、彬彬有礼的绅士和隐忍而细腻的爱人。   另一方面,片中面具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作用也不能不提。诚然,面具掩盖了角色的部分特质,但它同时又以“神秘性"来弥补。在大多数时候,“神秘性"是“魅力"最重要的来源:人们对于越是看不清楚的人或事,越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也越想去深入了解,这种由好奇产生的了解“欲望"最终会使形势发生微妙的变化:面具不但没有隔断观众与角色之间的认同,反而使得观众更容易被人物的神秘性所强烈吸引。除了神秘性以外,面具似乎还具有特别的“魔力",能赋予角色超脱于正常人的魅力。面具的神奇性就在于:它尽管是一层不变的表情,却能让人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面具的这种“魔力",在戏剧中有更突出的表现,无论是日本的能剧狂言,还是最近因为《千里走单骑》而曝光较多的云南倮戏,都能通过面具的作用带来异样而变化多端的魅力。《V字仇杀队》中那副面具,是以历史上企图炸毁国会大厦的“狂人"盖福克斯(Guy Fawkes)为原型,那诡异而永远不变的笑容,如同几百年的诅咒,使得银幕上的“V"与游荡于历史中的阴魂重合了,从而在观众的心灵上激发摄魂夺魄的奇妙感觉。   编导在处理“V"这个复杂而具有强烈争议性的人物时,没有纠缠于“剪不清,理还乱"的道德立场,而是去赋予角色一种混合了真实人格和历史神秘感的形象,这种形象不同于很多传记电影中“有正有负"的生活化人物描写,“V"的形象既与现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与现实保持了独有的“剥离感"。因此,无论观众是否认同“V"的行为或动机,他们都会被“V"的非凡魅力所征服。编导的这种策略,远比花大力气去小心翼翼处理“V"的观点立场从而讨好观众要来得巧妙。毕竟,从心理学意义上说,观众的感性认知远比理性认知敏锐,当他们从心底里叹服角色的魅力时,附加于角色之上的外在行为也就顺理成章了。   虚幻VS.现实   《V字仇杀队》的原著漫画诞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的世界,不仅没有漫画书中描绘的法西斯政府,即使是看似铁板一块的前苏联和东欧诸国,也在西方“和平演变"侵蚀下大有“软化"的趋势;而不久之后,当DC公司以图画小说(GraphicNovel)的形式在美国重新集结出版之时,也正是“铁幕"碎裂、东欧瓦解的高峰,极权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纷纷消弭——因此,不论从什么创作时段来看,原作者阿兰摩尔都不可能是在影射现实,他只不过是创造一个让“V"“造反有理"的架空环境而已。   然而,从电影版的内容来看,编导显然是对现实别有用心。影片中的英国政府,仍然如原著一样,“拷贝"了诸多原纳粹德国的政体特征,例如一党专政、计划经济、媒体控制、宵禁、集中营等等,细心的观众从片中政府首脑亚当沙特勒(Adam Sutler)的外形特征上,能轻易地联想到历史上希特勒那招牌式的歇斯底里。更有甚者,扮演沙特勒的资深演员约翰赫特(John Hurt)在他出现的场合,刻意模仿了希特勒的咆哮方式,将一个独裁者的形象传神地带给观众。   不过,最有趣的不是这些,而是编导总是见缝插针地“顺便攻击"现实政治,特别是美国的当下情势。片中被刻意丑化的英国政府首脑,固然是希特勒的翻版,但是很难联系到目前英国的执政首领布莱尔身上;那虚张声势、实则胆小怕死的模样,倒是对美国人民很“亲切"。最绝的是片中一段电视现场对话节目,不仅以滑稽的方式点明这个所谓的政府首脑其实是个草包,更暗示这个“草包"本身才是最大的“恐怖分子"——是他的“恐怖政策"催化了民众的反抗行为。不仅是政治家,编导讽刺的对象连宗教人士也没放过。宗教从来都是与政治纠缠不清的,这点并不稀奇,单凭这点无法让人猜测到片中人物的具体影射对象。但是,编导设计那个身居高位的主教居然是个“恋童癖",这就不能不让美国人敏感地联想到前年爆料的部分天主教高级神职人员的“不良爱好"……这些信手拈来的神来之笔,时不时挠中对现实政治不满的观众之痒处,不仅给影片黑暗激烈的主题带来片刻喜剧放松,更相当于出其不意地扇了美国政治好几耳光。   即使明显是纳粹当年“经典"行为的监视和言论控制,在当今布什政府以“反恐"为名加紧舆论钳制的现状下,也值得玩味深思起来:既然布什同志现在已经迫不及待地在伊斯兰团体聚会场所安插监视装置,那他将来会不会对异见人士采取更极端的措施呢?如同塑造“V"的人格魅力一样,影片编导对于片中政治环境的描绘,也是糅合了历史上极权主义之阴魂和现实中令人警觉的趋势,创造出一种既有某种虚拟性,又让人产生不寒而栗压迫感的黑暗气氛。很难说编导不是有意如此,特别是在那些“指代"特征都如此明显的情况下。不过,另一点需要指出的是,编导也没有放纵自己对现实的鞭笞,一切暗讽都是融合于影片所发生的漫画时空的,不会因为顺便攻击了现实而显得突兀。相应的,编导的这种糅合处理,也使得影片整体设置与人物形象相得益彰,显示出在现实与虚拟之间游刃有余的聪明劲。这种“聪明"对于这样一部有争议的题材是非常必需的:心思敏锐的人自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影片的环境与角色中去寻找额外的意义,而保守且懒惰的观众,即使不必理会影片的动机也可获得欣赏的快感。因为即使以常规的眼光来看,《V字仇杀队》也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   视觉芭蕾   这年头,“视觉盛宴"这词已经被用滥了:不管影片控制好坏,只要画面追求漂亮,就会被冠以那个名号。可实际上,电影虽然从物理形式上来说是由一幅幅静止的画面所组成的,但其本质特征却是通过画面移动所产生的心理幻象。也就是说,电影是个整体,单个画面的漂亮与否,不应当是影片视觉风格追求的目标,更不能成为评价影片的简单标准;如果将影片的视觉层面比喻成一首诗,这首“诗"的韵律感、想象力和表现力,才是衡量影片视觉风格的标准。   从最为明显的色彩运用来说,《V字仇杀队》有着与影片主题高度一致的色彩基调。基于电影故事的黑暗激烈,影片的主色也以红与黑为主。“V"的全套黑色行头,以及他喜爱在夜色中行事的风格,都使得这个角色有股神秘莫测的气质,彷佛随时会在黑色中消失,也可能在你不注意的地方出现。事实上,影片中绝大部分角色的服饰,都是以黑为主色调的,只有女主人公伊芙的服装以浅色和暖色调为主。这种强烈的对比,除了暗示在极权统治下众人的“非人"状态外,还表明只有像伊芙那样觉醒才是光明的前途。与此同时,“V"的行事诡异又与他极端的手段形成强烈对比,如片中那红色的“V"形标记一样,“红"在片中多次用来强化火光与鲜血,一如那爆炸中所产生的“V"形火花,意指推翻极权统治也需要经过血与火的洗礼。至于片中多次出现的执政党宣传大会上和秘密警察们的徽章上更为明显的红黑色彩,在大银幕上看来则具有股森冷的压迫感。与极权统治下白色恐怖的气氛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片中表现角色Valerie回忆的段落,是非常饱和而温暖的色调,无论是人物还是景色都笼罩上了一层淡淡的、金黄色的光晕,配合以大量鲜红的玫瑰花,“失去的伊甸园"形象不言自明。这些色彩的设定,虽然都只是常规的电影技巧,但用在本片的题材环境中,更有种恰如其分的感觉。   影片的镜头视角和布光,也在有意无意地强调视觉“迫力"或者“魄力"。最为典型的,是执政党元首沙特勒每次出现的方式,都是在一个高达三四层搂的巨型屏幕上,摄影机镜头始终以仰视的角度来对准他,配合以演员独裁者的经典形象和行为,这些画面都创造出让人非常不舒服的逼仄空间,久而久之,观众也会想和“V"一样奋起反抗了。影片还通过明暗对比鲜明的布光,来强化人物性格和场景气氛。不论是“V",还是极权政府的高官们,打在脸上的高光永远和周围黑暗的环境形成高度反差,而且脸部表情也随时会与背后黑暗融为一体,让人联想起去年这个时候同样很有风格的《罪恶之城》(Sin City),只不过《V字仇杀队》中的布光手法更为传统、因而也多了几分优雅的气息。极度明暗的对比,和那黑色中不时绽放的红色相互配合,渲染了影片整体黑暗诡异同时又暗流汹涌的气氛,让人时而捏一把冷汗,又时而忍不住热血激昂。   如此具有风格的摄影及场面调度,使本片轻而易举就可入选2006年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影片。特别是最后无数“V"聚向广场,并视若无睹地从荷枪实弹的军警中冲过时,以一种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手法展现了什么是“人民的力量"、什么是“历史的洪流",该画面政治煽动性之强,乃多年罕见。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极富煽动性的画面,是以情感的铺垫为基础的,完全不是靠那种大肆填充的视觉轰炸。事实上,影片中的动作场景并不多,但在点缀情节发展的节奏上,把握得恰到好处:它们正好在观众强烈期望发生的时候出现了,而中间相对平静的情节也因为“峰回路转",使观众一直保持兴致勃勃的状态。片中为数不多的几场动作戏,也都拍得极有魅力。特别是“V"最后对决警察时的“匕首时间",集优雅、狠辣、迅猛与诡异于一体,彷佛死神的芭蕾,一定能让死忠动作迷们大呼过瘾。   沃氏警世录   从题材来看,似乎很容易猜出沃卓斯基兄弟(TheWachowskiBrothers)为何对原著如此感兴趣。对照于他们的《黑客帝国》系列,《V字仇杀队》同样是反抗极端控制,主角同样是拥有超能力的英雄,他们同样拥有类似于“重生"的经历,最后都是以自己的“死"来终结了一个旧时代,迎来一个新时代。   这种类似于“启示录"的情节,实际上凸显出沃卓斯基兄弟对现实的警示作用。无论是《黑客帝国》还是《V字仇杀队》,虽然背景都是未来的某种极端环境,但影子和根源都是在现实中,反思的都是“人"的劣根性。《黑客》中虽然是人与机器的对立,但“机器"其实还是是人类追求无限制控制这个“心魔"的反映。《V字仇杀队》以激情彭湃的、煽动力极强的方式,讲述一个极端主义分子的故事,看似塑造一个“造反派"英雄,实际上是对“极权"与“无政府暴力"的双重反思。尤其是片中“V"的结局,明显是“故意"的,是“自我设计"好的,是对完成某种历史使命的交代,这就透露了沃卓斯基兄弟借用“V"的故事之用意:“V"和尼奥一样,他们的故事都可视为用来警醒世人的工具,当警醒的目的达到时,他们存在的意义也就消失了。   相对于过于严肃的尼奥,疯狂艺术家“V"先生显然更适合完成这种历史使命。在此不能不重提大卫利奥德(DavidLloyd)所设计的“V"面具之绝妙,他在历史上那个“狂人"的面容上增添了几分荒诞的感觉,这或多或少减轻了“V"所承载的正义性;“V"的极端行为,是与他所存在的极权社会互为依托的。也就是说,极端的“V"注定是要和他所反对的极端政治一起走向历史的终点的。   《V字仇杀队》以一种让人几乎无法不为之所动的激情,讲述了一个看似“叛逆"、实则是“反思"的故事,于复杂中勾勒微妙,于诡异中体现优雅,于狂飚中过滤冷静,轻而易举成为2006上半年笔者心目中最值得观赏的影片。
飘渺岛主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5-13 15: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刚看了个画面比较不错的版本 不过字幕错了太多 我爱娜塔莉 《CLOSER》《情归新泽西》和《v》都能证明她不再是《星球大战》前传中的花瓶 扮演“v"的雨果维文太强了,他在黑客里演特工,在指环里演精灵王, 在这个片子里继续着他的酷 这是部非常经典的作品 最搞的是v出场时的那段独白,英语专家都要读爆: v: voilà! In view, a humble vaudevillian veteran, cast vicariously as both victim and villain by the vicissitudes of Fate. This visage, no mere veneer of vanity, is it vestige of the vox populi, now vacant, vanished. However, this valorous visitation of a by-gone vexation, stands vivified, and has vowed to vanquish these venal and virulent vermin vanguarding vice and vouchsafing the violently vicious and voracious violation of volition. The only verdict is vengeance; a vendetta, held as a votive, not in vain, for the value and veracity of such shall one day vindicate the vigilant and the virtuous. verily, this vichyssoise of verbiage veers most verbose so let me simply add that it's my very good honor to meet you and you may call me V. 谁有兴趣来翻译翻译?呵呵

20

主题

996

帖子

2万

积分

王者传奇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239
QQ
发表于 2006-5-13 16: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晕了,眼睛抗议中。。。

55

主题

748

帖子

3万

积分

至尊天神

Big Smoking barrel

Rank: 8Rank: 8

积分
30636
发表于 2006-5-13 18: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波特曼,但还是更喜欢她在<这个杀手不太冷>中早熟形象,非常成功!一样期待这部电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MJJCN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迈克尔杰克逊中文网(Michael Jackson Chinese Fanclub)[官方认证歌迷站] ( 桂ICP备18010620号-7 )

GMT+8, 2024-5-12 10: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