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杰克逊中文网  - 歌迷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MJJCN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83|回复: 13

转:《三峡好人》今年最精彩的内地电影

 关闭 [复制链接]
飘渺岛主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12-5 20: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愿意把“北大教授陈平原带领学生绕五四运动的线路走上一遭”看成是该陈教授对“民主”概念的自我认知的话,我更愿意把“电影导演贾樟柯昨晚在北大百年讲堂放映《三峡好人》”事件看成是该贾导演对“民本”概念的影像化强调。《三峡好人》突出人性,用底层人民的光辉和苟且,反映中国在巨变之中超越西方所能想像的人的成本的透支,观照并试图唤起大众在精神、物质层面(先精神后物质)对弱势人群的关注。
脱胎于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四川好人》的名字,显然只是导演在西方受众面前玩的一个“花招”,毛体的《三峡好人》片头实际上已经暗喻贾樟柯对这样一个特殊地域人民遭际的基本判断。事实上,《三峡好人》里面的隐喻有很多,烟、酒、茶、糖,以及突然如火箭般发射升空的移民纪念塔,标语等等。对贾这样聪明、老练的隐喻大师来说,这些小细节不需要花多少脑力,大概能信手拈来。“好人”的概念也比较取巧,拿贾自己的辨别观以及正统的认识来审视,都能自圆其说。
上述的都是外壳。影片一开始一个长镜头把三峡在这部影片中的阐释位置作了一个清晰定位。镜头捕捉到的生动面庞,粗犷的,带着汗气,胡子拉渣的普通人民群像让我联想到罗中立的《父亲》。川渝临水地区人民的生活,在《三峡好人》里显然是纯粹的纪录片,没有油画感,就是素描。韩三明的视线带入,本是从山西来到奉节寻找女儿,但他的作用几乎并不是形成悬念,讲述一个家庭悲欢离合故事,他是导演贾樟柯的表弟,实际上代替的就是贾本人,要生活在这样一个“随地拆房,随时水淹”的地方,沉下去,了解别人,了解这些“带着汗气”人民在咧嘴笑的背后藏着什么样的故事。
韩三明无疑很成功,他的潜入把“三峡移民”在普通百姓这个层面的巨大成本付出表现得具像而彻底。在国家统一政策之下,上百万人短时间内就不得不离开故土漂泊异乡。这在西方世界看,几乎是不可想象也不可能做到的事。《三峡好人》的不俗在于它不是站在抽象的立场为某方成功解画,而是不张扬,不预设立场的描画,它的真实性是它张力的终极源泉。贾樟柯镜头面对的就是一个个在政策覆盖下根本无法独善其身更难以表达自我的底层百姓。收每天一块五房钱的小店主嘟哝着:“我在奉节也是认识人的!”以及县长模样“官人”要求大桥一、二、三就亮的“豪言”,鲜明对比后面隐藏的是个体面对集体意识之后体现出来的渺小、错愕和滑稽。
郭滨的女人,也从山西来到三峡地区寻找不归家的丈夫。结果丈夫郭滨已经跟厦门来的丁亚玲(照片是女诗人翟永明)裹在一起。贾樟柯选择这样一个女性标本,想塑造的更多是三峡这个地方给不同地域、家庭带来的冲击,这也是一种巨大的截流。当然,郭滨女人的故事发生在哪里都说得通,只不过,在奉节这样一个处于搬迁,接近“乱世”的地方,两山西夫妻的故事才更有“乱”的空间。按照正常逻辑,要离婚的两口子不可能随着音乐起舞,但这种“黑色幽默”发生在搬迁中的三峡地区,会让人很自然生出“因为一切都不符合逻辑,因此,集体意识与集体无意识跟逻辑都不相悖”的观感。
喜欢小马哥,死于群殴中的小伙子;年龄不小,女儿跟韩三明女儿是同学的暗娼;16岁想给人当保姆的辍学少女。——三峡工程给人类带来的可能不仅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还有这个地区数百万人民的痛苦、流离、牺牲。用人性的东西刻画三峡搬迁之外的“负”,这应该才是艺术家乃至一个知识分子的“正”。
看了《三峡好人》,目睹了贾樟柯为表达“电影是让我们不忘记”流泪,我承认:作为我看到的唯一一部关注三峡工程对普通民众巨大影响的有勇气、有责任感的(刘邦邦语)电影,《三峡好人》是一部“人性的,更人性的”好电影,尽管总有人拿威尼斯电影节本就青睐中国电影说事,但在是否是“人”上一点,我们跟威尼斯评委们区别并没有想像那么大。
谭飞/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飘渺岛主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6-12-5 21: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报周刊》:举重若轻的《三峡好人》 《明报周刊》   震撼,已经多久没被电影深深震撼。多谢《三峡好人》,让我又再次享受到如此无以名状的光影震撼。   片首一组镜头是全片的序,静静的呈现中国人民的流离:船上挤迫的堆着为生命奔走的漂泊者,或许他们不带中国乡农气味,但浑身正是粗燥简陋的生命力。   贾樟柯的电影语言,已提炼至流利得神采飞扬的地步,而且不断有神来之笔。用数位高清拍摄,好像没有菲林的质感,但那不正更凸现三峡工程下社会异变得不真实的氛围吗?老县城已淹没,新县城还未盖好,消失中偏偏是建设中的土地,拆毁坍塌,噪音奏鸣,尘土飞扬,遍地残垣断瓦,遍地残破不全的故事。旧感情已淹没,新感知待建中。这一片中国历史的社会景观,就是如此不似真实,像梵高的画,明明是油画是星空,却像浮雕,那一片中国大陆,是现实,却虚无。   近代中国财富亢奋,人文民生在暴变,入世、申奥成功、神六升空larger-than-life得不真实,县城在换面,的确是古典夹杂后现代韵貌,如此不由分说,如此不可理喻,原来推倒和重来之间,;幻变出一种虚无的真实,绚烂迷离。   几笔超现实,UFO在天空掠过,旧建筑物像神六升空等,作为每个故事压场的标点,简直是对命题见血的点睛,疑幻、像真、幽默。一边在拆拆拆,拆毁无数历史无数家庭。一边在掘掘掘,掘西汉陵墓。笑得我,有点苦。   还有精警的流行文化绝妙的巧用,中港台三地各一首。“浪奔!浪流!”叶丽仪来的太好太完美的声画配合三峡速逝;然后“酒干倘卖无”、贪新念旧,但其实“老鼠爱大米”,不敢忘,爱你,不变。对人文、对国土,情怀深遂,举重若轻。
飘渺岛主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6-12-5 21: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峡好人》:大山大水小故事   电影《三峡好人》中一对夫妇一个站着,一个蹲着,在三峡惊天地泣鬼神的巨变中——两千年的历史将淫没在大水之底,他们却能不动如山。镜头保持着合乎人情的距离,见证着人间种种,让滴血的创伤慢慢愈合……   上月到纽约小游,看了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的霍珀(Edward Hopper)个展,无论是在美国小镇的街道或郊区屋前的阳台上,东岸大城市的办公室或简陋的旅馆房间里,书框里的现代人(或男或女)都形单影只。寂寞像颓败墙头上的青苔,无边无际的蔓延开去,爬满了整个画面,形成了沉甸甸的绿。身在大苹果的美国艺术博物馆里,却想起了来自山西汾阳的贾樟柯。一个是画家,画的是物质丰盛的现代美国,一个是导演,拍得是急速变化中的古老中国,骤看风马牛不相急,却因那片沉沉的绿色而相连起来。   早前看贾樟柯的纪录短片《公共场所》(2001),特别感到震惊。影片拍得是山西大同,整个重工业区正在迅速衰落,这个曾经活跃的城市淹没在一片灰扑扑的绿色里。夜间火车站候车室里,一名穿军装大衣的男子无聊地等着,另一名男人走了进来,去售票处张望;公共汽车站已不像以前熙来攘往,却也没有荒废掉,闲来无聊的人们将它变成了一间桌球室。贾樟柯的镜头没有过多的好奇,只静静地流在门外,望着室内的哥儿们围着球桌晃来晃去;对于我等喜欢在光影世界里魂游的人来说,倒一下子又飞到了六十年代的台湾,杨德昌和侯孝贤都 带我们去过。在另一间空荡荡的候车室里,一个男子正在教一名女子跳社交舞,室外传来单调的汽车声;   他们认识了有多久?重重叠叠的衣服下面有没有蹦跳着欲望的火花?门外人来人往,中年妇人有一搭没一搭地卖着门票,前面有一名坐在轮椅上的中年男人,他结了一条鲜红色领带,恤衫外套了一件铁红色V领毛衣,消瘦的脸上架着一副墨镜,打量每个从年前走过的女人,高兴地咧嘴而笑,看看竟有几分像葛优。看他那身造型,很有点黑帮大佬的架势,大抵也曾有过色彩浓烈的日子吧。   镜头安于本分   贾樟柯的镜头总能安于本分,却又挑引起无限的联想,在新鲜出炉的纪录片 《东》(2006)里,他把我们带到了画家与模特儿的世界。画家是刘小东,王小帅的处女作《冬春的日子》(1992)里的男主角,大抵演的就是他自己——一名苦无出路的年轻画家;十多年后,却仍然苦闷,困于寻找创作的意义。他正在创作一组巨型油画《温床》。模特儿是三峡奉节的十一名拆迁工人和泰国曼谷的十一名酒吧女郎;三峡旧有的生活方式正在高速人为的销毁中,而曼谷则继续为它的现代化付出高昂的代价。三峡的阳光特别炙辣,辽阔深远的大山大水结合着瞬息万变的县城风貌,工人们结实黝黑的身体在画家的操纵下形成了一幅动人的构图——精壮的一群围坐着在厚厚的床垫上赌博,少年工人站在一旁看,贴身的内裤地下泄露了蠢蠢欲动的原始欲望,老成的工人则独自蹲在较远处,左手支着下颌,若有所思。我们跟着贾樟柯的镜头,出入于画框内外,里里外外都是故事。   画家导演双重创作   当画家从三峡去到曼谷,他将绘画的空间从广阔的户外搬到龌龊的室内,这当中除了因为他并不是那么熟悉异国的环境外,大抵也为了女孩们谋生的地方都在夜店那种密封的空间里。她们或躺或坐在七彩缤纷的床垫上休憩,也有站在一角的,地上散落着一些热带水果。无论是三峡的工人还是曼谷的女孩,都有一份令人目眩的性感,贾樟柯以前的作品不是不sensuous,却都是被压抑着的,这一回却藉着画家的创作而释放出来了。画家将摆布过的现实变成了画布上的色彩,而贾樟柯又将画家作画的过程妆化成了他个人的艺术;在双重的创作中,艺术家给客观的外在世界赋予了一层新的意义,那是艺术家透过自身的创作而呈现出来的内在真实。   在三峡拍摄的过程中,有一名工人被塌下来的石墙压死,贾樟柯只默默地遥拍工友们抬着他出来的情景,年轻的生命被包裹在殷红的毛毯里;然后他跟着画家刘小东去农村探访慰问工友工友的家人。刘小东带去了工友在绘画现场的照片,还有送给遗孤的书包和玩具,小女孩羞涩地接过礼物,老人的眼中说不清楚是哀伤的泪水还是还是多余的分泌物,在大的悲痛都隐藏在木刻似的皱纹后面。然后,镜头去到了曼谷,一个连语言也听不懂的陌生城市。美丽的女孩穿上色彩明艳的纱笼,睡在一堆热带水果旁,姿态撩人;画完了,她换上普通女孩的T恤牛仔裤,穿过繁嚣的大街小巷,去到火车站,大抵是要返回乡下的老家去了。无论你是在北京还是在曼谷,都有很多等着回家的年轻劳工,我们又回到了贾樟柯的第一部电影——《小山回家》(1995)。   追求平凡卑微的幸福   《三峡好人》(2006)是贾樟柯在筹拍《东》的时候衍生出来的剧情片,两片同时拍摄。它们都是独立的作品,但若能互相参照,会增加很多观赏趣味。在《东》里的油画里蹲在一旁抽烟的老成男子,就是《三峡好人》里的男主角三明。也许,后者正是这个抽烟男子背后的故事:贾樟柯的摄影机延伸到画布外面的世界里。在现实里,韩三明是贾樟柯的表弟,曾在他的前作《站台》(2000)和《世界》(2004)里演出。有时候觉得他的演出连本色也不是,在镜头面前他总是木木独独默默无言,却又是那么贴切地表现了中国底层人物的悲苦与坚毅。务农无功,三明在汾阳当了煤矿工人,以生命换取金钱,将毕生积蓄拿去买了一个年轻妻子回家,未久,妻子却带着初生女儿出走,从此杳无音讯。十六年后,他从汾阳来到奉节寻找妻女,几经转折,夫妻俩终于在长江边重逢,相对黯然。丈夫问:现在的丈夫对你好吗?妻子答:也不是真的夫妻,只是挣口饭吃而已。丈夫说:我当年对你那么好,我妈也疼你,你也走了。妻子说:当年不懂事……   在同一时空里,扮演着另一个人的故事。赵涛饰演的护士沈虹从太原来到奉节,寻找两年来音讯不通的丈夫。她手中常拿着一瓶水,不停的喝,是要以水来冲淡积埋心中的怨恨,抑或熄灭囚禁在肉身里的欲火?热浪逼人,有一幕她站在挂墙风扇前,闭上双眼,掀开恤衫领口,让风放肆地吹进衣服里去。那一刻,她可有想到夫妻俩以前床弟间的缠绵?沈虹找到了两年未见的丈夫,没有多余的话,带点生疏的拥抱,二人在雄伟的大坝前跳起舞来。丈夫跳得并不从容,手里紧握着手提电话。生命里有太多放不下的东西。一舞既毕,沈虹决绝地跟丈夫分手。我已爱上了另一个男人,她说。不知道她说的可真,但她的决定维护了她的尊严。沈虹、她的丈夫和丈夫的老板娘,使人想起了《世界》里的小桃、男友泰生和温州老板娘。   岁月苍苍,世事如烟,三明和前妻决定再走在一起。丈夫愿意再次出卖劳动力,挣钱把妻子“赎”回来,令人想起了戏曲里的《卖油郎独占花魁》——家境贫寒的卖油郎不若出身豪门的公子哥儿般都是银样蜡枪头的优柔寡断,客似云来的花魁也不如名门小姐般要爱郎高中状元才圆其凤冠情缘,大家都愿意追求平凡卑微的幸福。他们一个站着,一个蹲着,在三峡惊天地泣鬼神的巨变中,两千年的历史将淹没在大水之底,而他们却能不动如山。那幅画上没有特写,镜头保持着合乎人情的距离,体恤的见证者人间种种,让滴血的创伤慢慢愈合。在这里,什么现代社会学科的理论分析架构都无关痛痒,甚至可笑,重要的是对生命的深刻体悟。黄爱玲(香港影评家)
飘渺岛主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6-12-5 21: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blog.sina.com.cn/u/476fb4b3010006ah
如果让我选择<满城尽带黄金甲>和<三峡好人> 我肯定选择<三峡好人>!!! http://blog.sina.com.cn/u/5451a0c8010006ej 拒吃<夜宴>厌看<黄金甲> 李祥瑞 晚上在北大的百年讲坛和2000多名北大学子一起观看了<三峡好人>. 这是2006年中国最好的电影.也是2006年中国电影拿到的最高国际奖---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狮奖的影片. 贾樟柯也绝对无愧当代中国最好的导演这个称呼. 当黄金甲用宏大的黄金堆砌着一个帝王家族的富丽堂皇时,<三峡好人>在用它最具人文关怀的目光关照着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的人们.和他们的距离如此之近,如同生活在一起 我是从小生活在三峡的人,我知道生活在这个地区的人们的顽强的生命力. 那条熟悉的河流,长江,当它缓缓在银幕上流淌的时候 我感觉这静谧的镜头的力量 那些熟悉的人的面孔,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 我感觉到他们在荒凉的废墟上,依然如伤花怒放 感谢贾樟柯让我们重新回到现实的土壤 或者说回到现实的河流边 生生不息 卑微却不绝望 默默忍受着艰辛命运的鞭挞. 可是,这个电影.不仅仅是写三峡人的 是写所有失去家园的人们的生活 是写所有被动的接受生命的改变,但是却又主动做出选择的人们的生活 2006年,一部<无穷动>,一部<三峡好人>,或许还应该有我们没曾谋面的<颐和园> 才使得这个年份的中国银幕不至于苍白,而是闪耀着眩目的光芒. 去电影院看<三峡好人>吧 电影很好看.有很多幽默的段落 很多时候,现场的观众会发出会心的笑声(绝对不是看<夜宴>那样的笑声啊) 当然很多时候,也会陷入沉默 尤其是我 被他们的命运所牵动着 <三峡好人>不是为了抗击<黄金甲>这样空洞的大片而出现的.那是无聊媒体对这个独立存在的电影的扭曲,它们只是碰巧遇到了同一个档期 <三峡好人>是一个为所有内心生活依然渴望完整的人们拍摄的 是一个在20年后,在30年后依然可以赢得我们尊重的电影. 当电影的最后,我们的男主人公离开奉节的时候 远处的高楼上, 有一个正在走钢索的人 命悬一线的人 这是不是就是我们在这个时代最准确的境遇的写照? 最后,我在电影放映现场--北大的百年讲堂 发给正在舞台上接受学生问答的贾樟柯发了一条短信 我是这样写的: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对你表示我由衷的尊敬!
飘渺岛主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6-12-5 21: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亚洲周刊:《三峡好人》超现实色彩呼应时代 2006年11月14日11:09 《亚洲周刊》   最新一期《亚洲周刊》以整版篇幅评价刚刚在香港举行首映礼的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影评者认为:   《三峡好人》给予平凡人以英雄的注目礼,成为这个大片横行的焦虑年代最美的亮点。   中国导演贾樟柯在威尼斯夺魁的《三峡好人》像很多真正的杰作一样,不是一眼就能看得出的杰作。杰作的原意是一个系列或类型之中的出类拔错之作,像《教父》之于犯罪片,《驱魔人》之于恐怖片或者《情书》之于爱情片。有时,我们称某部电影为杰作,因为它使某些艺术价值得到最极致、最高境界的表现。比如意大利导演第昔加的《单车窃贼》堪称杰作,因为它将新写实主义那种以冷静写实手法呈现社会中下层生活的主张贯彻的义无反顾。   踏入二十一世纪,称得上杰作的电影往往不是与古典杰作传统一脉相承的作品,而是对传统最否定、最有破坏力的作品。早年以《独行侠》的角色而为全球观众认识的伊斯特·伍德由动作明星蜕变为电影作者,其执导的作品价值几乎全然建立在一个“反”字上面——反类型、反建制与反英雄:《未被饶恕》挑战西部牛仔片的英雄传说,《神秘河》批判美国人恃强凌弱的民作劣根性,《百万美元宝贝》写美国社会的麻木不仁,以及金钱的价值怎样取代宗教与家庭的价值。   《三峡好人》既不是以上任何一种意义上的杰作,也可以说是结合了以上各种意义一部杰作。它令人想到的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对杰作的定义:神秘、捉摸不定;既不符合标准,又难以名之。   《三峡好人》敢于冒的最大风险是在写实主义框架中抹上超现实主义的色彩。在形式上,影片大量采用实景拍摄与自然光,选用非职业演员与讲究自然的生活细节描写。然而这种对写实性的最大限度追求,没有妨碍贾樟柯在影片中给予意象特异的、不合逻辑的安排,例如一座建筑物忽然像火箭一样冲上云霄,或者以个人在天空中漫步。   这些超现实的笔触并不为表现人类的潜意识状态,也不是要反抗写实主义。相反,《三峡好人》呈现的恰是一个传统道法纲常以失去的新世界。在这种新秩序下,一切的旧东西,从长江三峡到婚姻关系,都被个人无法抗拒的社会进步砸得稀巴烂。的确,拆毁的景象在整部电影里以主题一再出现的方式呈现,可以说是影片的“引导动机”。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老县城以被淹没,新县城还未盖好。老百姓无法适应,也逐渐将荒谬视为生活的必然。从这个角度看,影片的超现实色彩呼应的,是观众对新世界的焦虑。   这也是贾樟柯的一次自我超越。贾樟柯的大部分作品,皆以一种真实电影式的直接纪录手法拍摄。他作为导演,几乎选择了置身事外,不干涉事件进行。这个当然是假象,但却致命的压抑了贾樟柯作为其作品的主要作者的个性和独创性;也是贾樟柯拍片多年,却始终无法建立张艺谋或陈凯歌的作者权威的最重要原因。可是《三峡好人》那种来自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张力和矛盾的原创性,却不仅表现出贾樟柯对电影形式与美学的高度自觉,还体现了“作者论”的风格主张。   《三峡好人》另一令人刮目相看的地方,是彻底颠覆了中国电影的英雄想像。从《红高粱》的抗日勇士《可可西里》中巡山队队长的舍生取义,中国电影的英雄,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更多是创作人闭门造车的发明,而并非取材自生活的发现。中国导演中不乏有勇气正视平凡人、失败者的生活和存在者,却绝少有导演像贾樟柯那样,有想像力将平凡人和失败者描绘成英雄。   环顾今日的中国影坛,除了贾樟柯,还有谁愿意用摇摄(pan)的方式,三番四次给予煤矿工人韩三明一种英雄式的注目礼?又还有谁有胆量在一套以平凡人、失败者当主角的电影里,一次又一次对港产英雄片的典范《英雄本色》进行指涉?当张艺谋、王家卫和陈凯歌这些导演越来越迷信明星制度,当观众的英雄想象越来越贫乏,《三峡好人》的韩三明的确令人眼前一亮。这会使中国电影一个新的文化英雄主义时代的开始吗?厂肯定不会,但幻想总是美丽的。(林沛理/文)
飘渺岛主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13: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峡好人》:一部饱含人文精神的杰作 周黎明 《三峡好人》是今年至今为止我看过的最精彩的华语影片。用“精彩”一词其实并不精确,应该用“伟大”,但“伟大”在当今的语境中是一个既需要仰视又被滥用的字眼。在我心目中,“精彩”是诉诸感官,而“伟大”则是打动灵魂。《三峡好人》深深打动了我,不是因为炫目的技巧或引人入胜的情节,而是它那真诚质朴的人文情怀。 对于一百万三峡移民,贾樟柯是一名局外人,他处理这个题材失去了《小武》、《站台》的贴近感,但增添了一份初来乍到者的敏锐和新鲜。他对三峡库区及其人民流离的细节捕捉,有着既见树又见林的客观和同情。 影片的两位主角跟导演一样,由山西来到重庆三峡库区,他们代表了观众的视角,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壮观自然风光下的巨变图。这里没有敲锣打鼓的欢送场面,没有虚假的口号和豪情,有的只是真真切切的百姓生活。一百万人在十三亿当中或许不算是个大数字,然而他们所付出的代价绝非局外人所能感同身受。 影片的两条主线虽然重要,但更多起着类似《偷自行车的人》里那种牵线的作用,牵扯出一个个跟主线情节未必相关的小场景,而这些场景却是影片的精华,也是最揪心之处。镜头所到之处,我们看到的是三峡移民的抗争、无奈、选择、牺牲。在这里,巨变浓缩为“拆”、“拆”、“拆”,数千年的生活方式销毁于一旦,人际关系经受着不可控制的扭曲,他们如同那个怪异的半成形建筑被外星人拔地而起,躯体被铲除转移,而心却永远留在了那淹没在水底的家园;他们像高楼间走钢丝的人,在貌似广阔却实则狭小的空间里小心翼翼地求生。 这些是你在电视新闻中看不到的场景,是变迁浪尖的众生相。贾樟柯以其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给了这一百万没有话语权的人一个声音。这个声音不是豪言壮语,也不是哭天抢地,没有一丝虚假和煽情,这是一个竭力自我压制的呜咽声,只能用心灵才能听到。光凭这一点,贾樟柯已经做了一件功德无量、名垂千古的事,金狮的份量相对于题材本身的份量,可谓小巫见大巫了。 在艺术上,《三峡好人》堪称贾樟柯最“外向”的作品,他不再拘泥于自己的美学追求,而更注重剧情的设置、人物的塑造、庄谐的搭配等。韩三明和赵涛两条主线分别将镜头对准两个不同的社会群体,一个在追求生存,另一个追求幸福。拆楼民工的戏份最为感人,人物像贾樟柯之前作品那样处于最自然的原生态,但大量近景的使用,给人予绘画雕塑(如《父亲》)的内心戏剧性:一张张黝黑的脸、一个个光着膀子的身躯,蕴含着一个个感动中国的故事,这些故事需要观众来填白。 《三峡好人》中出现了一些新元素,给人惊喜,同时也使观众从压抑中获得调剂。飞碟的情节引人发笑又深思:究竟是移民像飞碟那样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还是飞碟如同一种无形的力量将移民神速搬家?那个喜欢模仿周润发的小伙子,是一个非常出彩的喜剧形象,他的乐观(也许是盲目的)给阴沉的世界带来了一抹阳光。他的故事稍有情节剧(melodrama)的味道,但跟沉默寡言的三明形成绝佳的搭配。他的出场和离去给了影片必要的外在戏剧力量。另一个年龄更小的男孩,从另一个角度为影片带来了“光明”,他没有自己的声音,他的表述全部通过他爱唱的流行歌曲,如同三峡移民无法讲述自己的故事,由一个“山西好人”来代为转述一样。 说起流行歌曲,那是贾樟柯作品的标志之一。跟《站台》等相比,《三峡好人》中的歌曲在数量上有所节制,在曲目挑选上更耐人寻味。最感人的是三明和小马哥之间互传手机彩铃,一首是《好人一生平安》,另一首是《上海滩》,黄霑的词简直像是为该片度身定做似的。 过去20多年的巨变,为越来越多的国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生活,但也有不少人为此付出了代价。这也许是发展路上不可避免的代价,但至少我们在享受全新生活时,不要忘了那些默默无闻的人,那些行走在路上的民工,那些到处“讨生活”的外地人,那些跟中产生活极不相称的服装和嗜好(包括老四样烟酒茶糖)……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是喜是愁,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成功失败,浪里看不出有没有。” 浪里看不出,但《三峡好人》为我们看了;分不清欢笑悲忧,《三峡好人》为我们努力呈现了;滔滔江水,浪花转瞬即逝,《三峡好人》为我们记录了。

245

主题

8863

帖子

18万

积分

MJJCN参议员

出淤泥而不染

Rank: 8Rank: 8

积分
188438

特别贡献奖

发表于 2006-12-6 18: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哎~~~~~~~~移民 啊~~ 让我想起了很多很多~~~ 我的亲人为国家的移民奋斗了十多年了~
梦里花落知多少,你爱谈天我爱笑

36

主题

648

帖子

1万

积分

MJJCN参议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7714
发表于 2006-12-12 11:3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謝好人 華利公園仔經常向我大力推薦賈樟柯。看了「三峽好人」,首次看賈樟柯,很是喜歡,在此要感謝這兩位好人兼「損友」。(損友就是那些經常向你推介好東西,累得你經常埋怨沒有時間和金錢的人。) 中國大陸急促發展已不是什麼新聞,無論走到哪裏,你都可以感受到那咄咄逼人的「發展就是硬道理」,差不多到處都可以看到矚目驚心的「拆」字。「三峽好人」便是由這個「拆」字開始。 「三峽好人」以兩段尋人故事為主線,主角雖然是韓三明和沈紅,但奉節和當地人民卻不是純粹故事背景那麼簡單,倒不如說,導演借韓三明和沈紅的眼睛,帶觀眾深入奉節,而那兒有無數故事可供訴說。 韓三明由山西到奉節找前妻,原來的地址早就被水淹了。我們跟着韓三明來到遷拆辦公室,聽到一名官員向居民說:「兩千年的古城,兩年便把它拆了,有問題慢慢解決﹗」拆拆拆,為的是實現我國幾代領導人的夢想。賈樟柯不作批判,他只是用鏡頭捕捉當地人的生活點滴。居民雖然偶爾發一發火,但其實都逆來順受。韓三明所居住的旅館一天被人上門在牆上髹上「拆」字,老闆只是抱怨他們不事先打招呼,然後便乖乖搬走。 旅館有個問韓三明要不要小姐(後來老實地修正為「少婦」)的女人,丈夫在工廠弄斷了手臂,要到廠討回公道,她倒心水清,說沒有用。她不討公道,只想着如何維持生計。旅館被髹上「拆」字後,便毅然赴廣東謀生。討公道?沒有這個時間,還是自食其力好。 面對急促的發展,人們只有當旁觀者的份兒,或者幫忙拆拆拆,又或者借機發大財。導演借沈紅赴奉節尋夫的經過,向觀眾呈現奉節另一個面貌:老城消失,正大興土木之際,考古的則在爭分奪秒,發掘古墓。香港人對葉麗儀的「上海灘」特別有感情,可是那一曲「浪奔、浪流」放在三峽裏,合拍之餘更添哀怨。拆屋工人只能在十元人民幣上緬懷夔門昔日風光,把故鄉拆完了,使命完成了,為了生計,甘冒生命危險,跟韓三明到山西採煤:若有留意新聞,煤礦工人如何朝不保夕,相信你也知道。 當那些大導演都沉醉於唯美(其實是俗不可耐)的古代時空時,賈樟柯用鏡頭捕捉住那即將流逝的刹那、訴說小人物的故事,那就更見難能可貴了。 後記:走筆之際看到阿Sue寫「三峽好人」,讀後深有同感。這部電影我也看了兩遍,也有「予欲無言」之感。草下片言隻語,算是一個記錄。 延伸閱讀: 公園仔:好人與笨事 華利:中國需要好人 孤草:說《三峽好人》 Garrick: Still Life (三峽好人) [2006] 家明:And Life Goes On…《三峽好人》 阿Sue: 主觀鏡頭 — 溫柔、謙卑的【三峽好人】

62

主题

5202

帖子

10万

积分

圣殿骑士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02400
发表于 2006-12-16 12: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倒是要看看。 不过之前说石头好看,我下载了,结果丢在电脑里一直没看,反倒是让同事们看得乐不可支。不知为什么,就是提不起兴趣。 看看架上的好人有没有碟买先。KEEN大力推荐的影片,可是不容错过哟。
飘渺岛主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8 09: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峡好人》:殉情的杰作 贾樟柯是早打算以对撞《金甲》的行为艺术来“殉情”了。影片载身的金狮奖并不会给他赢得可观的票房,只会让那些真正热爱电影热爱生活的人动容。导演需要有人懂他。“现在谁还在乎好人?”他曾经这样问过。至少,有人在乎。 是可以为《好人》而静静感动着的。这种感动,不定会是潸然泪下,也不定是淅沥哗啦,但却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如鬼魅般缠绕着你,难以释怀。影片的故事实在简单,事实上,是两个故事的拼接。贾樟柯是山西人,这回他让他的两个老乡回来四川/重庆的县城里寻亲(男主角韩三明正是贾樟柯的表弟)。 英文的片名叫“Still Life”,你可以看见,在这部影片里,生活、时空似乎都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十六年、两年,人人都这么静静地过了,人甚至可以不用知道三峡工程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大项目。那里的人,还在新世纪唱着恍若隔世的“流行”音乐,崇拜着发哥,欣赏着《上海滩》,拿《好人一生平安》做铃声。改变是在改变,三峡大坝改变了太多,房子都淹没了。但,他们的生活,就看不到改变。 一个老大爷,之前有房子,还可以收旅客1.2元人民币一晚的房租,后来拆迁,被迫搬家到了桥下一个看上去都不该人居住的地方居住,而他的生活,还是慢悠悠的,扇着扇子,自得其乐。十七八岁的小女生,固执地守在那里求外地人带她回去当保姆;废弃里的厂子里,固定有生活得不到解决的人在找厂长麻烦;还有耍酷混江湖的那位混混,最终悲惨地死于当地江湖火拼,或许这种仇杀并不如他崇拜的发哥在浪奔浪流和枪林弹雨中潇洒,但这也算是他自我满足的生活。求变的,才背井离乡,去其它地方发展,又问着,何处是我家,回头遥望故乡,感慨着。每个人都在思考自己的生活,追寻自己的生活,又平静而负气的生活。 这里不需要远大的目标,如那日复一日的拆迁,似乎都不知道尽头。 影片也不在于要告诉你尽头。 《好人》就像一台便携式摄影机,平静地切入对三峡的观察。那里的人和事,拆迁,移民,亲情,爱情,点点滴滴。又像是一个横断面,前后有来由,却并不重要。每句台词都有苦楚和故事,难以描述的滋味。艰难着的,是沉默的大多数。这种记录片风格的影片,当一切痛心的现实细节在你面前铺开之时,只让心里涌起波澜。而那几个超现实的插入,如UFO,如火箭,如钢丝人,也都是独具匠心的安排,不觉得突兀,不觉得变味,也不觉得这片就科幻了——这种带着荒诞性又别具象征意义的手法,再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结末,音乐响起。笔者所在的放映厅里虽不足十人,却没有任何人开始说话、交谈、议论或愿意离场——其中包括刚进场时还有说有笑唠唠叨叨的青年男女。每个人都怀着一颗不平静的心平静地等待着字幕的结束,仿若以此举向悲情的贾樟柯致敬。 《好人》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毋庸置疑,倘若选送该片去参加奥斯卡角逐,胜算或许还要更大一些。 (文/Keen)

101

主题

5209

帖子

10万

积分

MJJCN参议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07854

热心助人奖

发表于 2006-12-18 15: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隐约感觉到一股中淡的味道~~这部片子看定了~~~
kiki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12-18 16: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唉,有没人把《三峡好人》读成《三峡好男人》的啊?:(10 :<_<14

91

主题

2127

帖子

5万

积分

圣殿骑士

与世隔绝牧场主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5682
发表于 2006-12-22 23: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周这戏在我们学校免费放了的 还有组创人员过来 看了的都说不错

230

主题

4486

帖子

4万

积分

版主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041

热心助人奖

QQ
发表于 2006-12-23 11: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似乎档期和黄金甲撞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MJJCN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迈克尔杰克逊中文网(Michael Jackson Chinese Fanclub)[官方认证歌迷站] ( 桂ICP备18010620号-7 )

GMT+8, 2025-11-26 19: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