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007-3-25 11: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啊,支持你。
附送我的一篇乐评,针对他去年新专集的:
鲍伯·迪伦:摩登的过去时
上一次鲍伯·迪伦在美国音乐榜上拿到冠军,还是在30年前,当时这个老化石发行了备受好评的《热望》。这次,他带着《摩登时代》(Modern Times,也可译为“现代”)杀了回来。
对于这样一位传奇人物来说,销量、排行榜和奖项不过是徒增光环而已。我们也无须吹捧他在音乐史上的丰功伟绩,只需把CD静静地放进机器,怀着欣喜、庆幸而感恩的心,听听65岁的他还想给世人唱些什么。
《摩登时代》听上去悦耳轻松,鲍伯·迪伦也唱得随意自在。然而,整张唱片在感觉上却并不如它的名字那样“摩登”。事实上,这更该算一张过去时唱片,一张回归最纯粹的美洲民谣的唱片,一张蓝调气息十足的唱片。它最适合人们在怀旧的当头拿出来擦去灰尘,然后在静静的聆听中妄自感动一番;亦可以作为在星巴克里一边坐饮咖啡,一边与老友叙旧的伴奏。比如其中的《当契约达成》,那么平滑优美,直逼《月亮河》的韵味。回头想想,今年卖温情牌的迪斯尼卡通《汽车总动员》真该用几首老鲍伯的作品作插曲,他又何止在61号公路留下过脚印。
如果不去盘剥《摩登时代》的隐藏含义,专辑的内容就主要是在讲道世间的爱情和生活。鲍伯·迪伦写词的本事,恐怕难有几人能够企及。这一次也一样。边听他演唱,边看他的歌词,就如同在欣赏以歌言传的散文诗。歌里都是经年的沧桑和睿智,在《山之雷》里,他就唱道:“我不需要任何指引,因为我已经知道了路的方向”。而要说浪漫,长篇表白式的《水上之灵》足以融化任何女人的心,还不用说带着一点俏皮的幽默;而在随后而至的下一首歌《滚跌》里,鲍伯·迪伦讲到了爱的伤害和宽容,恍在痛苦的沉思中如获神启,此曲最初是马迪·沃特斯(Muddy Waters)在上世纪50年代的经典,迪伦只留下了副歌部分,其他的歌词全部重写。
鲍伯·迪伦是真的看透了很多事情,连批评美国经济、讲述世界现状的《劳工蓝调第2号曲》都唱得那么冷静而温和。有时不禁感觉,这多像一支布鲁斯·斯普林斯汀的作品:“底层工人的购买力下降了,货币也贬值了,……他们说如果要与国外竞争,就得接受低薪的现实。”他唱道,然后在下一句里立刻描绘出了这样一个情景:自己把“残酷的武器放回架子上”,并让他的爱人坐到了他的膝盖上。就这样,他把光明和黑暗在心里的斗争,如是简单地在这首中速的歌作中娓娓道来。
专辑中还有一首特别的作品,那就是《大堤将倾》,字面上警示着灾难的来临。当然,很多人在听之前,根据歌名猜测迪伦是在讲述美国去年的卡特里娜飓风,但其实它还是更多跟爱情与圣经《启示录》有关。而且其实早在1929年,孟菲斯·明尼就录过一首《当大堤将倾》,迪伦是从中借过了一句“若雨水继续,大堤将倾”。当然,要说这次迪伦从老式音乐中挖掘什么宝藏的话,那么是的,不过还有更早的,《纳蒂·摩尔》就本是一首来自19世纪的奴隶情歌。
最后一曲《无言》长达8分来钟,辅以小提琴、钢琴和手鼓,铺陈出了一副孤独行走于世界的景象(尽管歌词说的是穿越一座神秘的花园),异常悲伤,冷得可怕。“没有言谈,就这么走吧”,鲍伯·迪伦的内心在挣扎,一边觅求着精神上的满足,一边苦痛于这个已变得奇异的摩登时代,仿佛这个世界是那么的遗憾、危险、让人失望。然而,尽管句句都在控诉和讽刺,但他也反复唱着“心在燃烧,却依然向往”,哪怕“身在世界的尽头”。是啊,还用说什么呢?只要带着向往,就这样走下去,世界还没有黑暗到遍寻不着一丝光亮的程度。
走着走着,我们目送着这位圣者走出了视线,耳边依然萦绕着他的轻吟浅唱,在时光和沉思中,陷入。《摩登时代》的精彩,在于鲍伯·迪伦清楚直率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在于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该怎么做,更知道怎样做到最好。数个时代以来,他的手艺已愈发甄于至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