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7-10-4 19:4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慈善:世界的“宗教”
http://www.cishan.net/wenhua/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45
纵观世界三大宗教,尽管教法不同,修持方式迥异,但却有着共通的精神,那便是慈善。
从东方到西方,佛陀的慈悲,令多少人顶礼膜拜、香火绵绵。
从西方到东方,耶酥的博爱,又令多少人虔诚祷告、如醉如痴。
十亿穆斯林,秉承穆罕默德的生活准则,追寻着真理的脚步。
和谐、仁爱、慈悲、善良,早已成为全世界人类的共同理想与追求。
无论你是削发出家或登堂受洗;无论你是秉权为官还是一介草民;无论你的肤色、眼睛如何的不同;也无论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只要你同属一片天空,只要你是天地间立着的人,就不能不知道已经化作你灵魂、支配你言行的、属于世界的.宗教——慈善与爱心。
伊斯兰教——
穆罕默德的生活准则:”我们只为爱戴安拉而赈济你们,我们不望你们的报酬和称谢。”——古兰经76
一提起伊斯兰教,而今的非教徒们或许首先想到的是阿拉伯半岛似乎永无停歇的仇杀,世贸大厦在飞机的撞击下轰然倒塌,以及伊拉克十七岁花季女孩在乱石下血肉模糊的面孔……,如果你将这些看成是穆斯林的全部,或许你错了。
伊斯兰教从创教至今,先后建立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王朝。1000多年来,这些帝国的曾经辉煌虽已成为历史,但伊斯兰却作为无数人的精神源泉,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和政治力量,乃至作为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难道9亿2千多万穆斯林都错了吗?不,穆罕默德的智慧与忘纵观世界三大宗教,尽管教法不同,修持方式迥异,但却有着共通的精神,那便是慈善。我才是支撑伊斯兰绵绵不断发展的根基。
伊斯兰教信奉安拉。全体穆斯林的生活目标便是为喜爱安拉而救济贫民、孤儿、俘虏。“我们只为爱戴安拉而赈济你们,我们不望你们的报酬和称谢。”可见,这种人为人行善,把温暖送给穷人和弱者,但不计报酬,因为希望安拉的赞美而不要人的夸赞,期望安拉的爱悦而不图人的喜欢的行为,正是以穆罕默德的生活准则为榜样,取悦于真主安拉的重要方式之一。
伊斯兰教的创传人穆罕默德不但制定了包括宗教教规、民事、刑事、商事、军事等方面的法律制度;更确定了以止恶扬善为核心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准则。他一方面用严格的戒律指导着穆斯林的行为,同时也用智慧指引着人们的慈善之路。
在穆斯林中流传着圣知穆罕默德这样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名叫木沙的青年,远离家乡,四处流浪, 但又游手好闲,大事做不成,小事又不愿做,每日讨些残汤剩饭糊口度日。一天,他来到一个院内长满鲜花的人家。还没等他敲门, 屋主人刚好走了出来,他来到木沙跟前,打量了他一番,笑着问:“年轻人,你有什么家业吗?”
木沙不好意思地说:“我哪里有什么家业。我只有一条能将就睡觉的毡子,一只用来喝水的碗,一根用来打水的麻绳。”主人笑呵呵地看着他又说:“噢,是这样。年轻人,去把你的这三样东西拿来吧。”
过了一阵工夫,木沙拿着那三样东西来了。主人和木沙一起到市场上将三样东西卖掉,然后买了一把斧子,一起回到了他家。他让自己贤良的妻子做了饭,叫年轻人吃得饱饱的,又给他包上了一些干粮。然后,在他腰中缠了一条长绳子,把斧子交给他,打发他上山去砍柴,并约定半个月后再来这里见面。
按照主人的指点,木沙到山里砍了许多柴禾,背到集市上去叫卖。每天如此,他不但吃饱了肚子,换了身新衣裳, 而且口袋里还有了积蓄。这时他才明白了主人的意思,他心里很感激,是他教会了自己应该怎样生活。
半个月过去了,木沙如约来到了主人家里。主人十分高兴的接待了他。两人寒暄了一阵,年轻人叙说了自己感激的心情,还说以后再不过游手好闲的日子了。
主人听了,意味深长的说:“与其乞讨度日,不如自食其力。”
年轻人连连点头称是。临别,他很恭敬地问主人的名和姓。
主人微微一笑,温和地说:“我叫穆罕默德。”
授人以渔胜于授人以鱼正是慈善的真谛。穆罕默德正是用这种平凡而睿智的方式,将慈悲与仁爱深深地根植于每个穆斯林的心中。
基督教——富人原罪
“我实在告诉你们,富人进天国是难的。我又告诉你们,骆驼穿过针的眼,比富人进神的国还容易呢!”——马太福音19
公元一世纪的一个夜晚,玛利亚受圣灵的感应而在伯利恒产下一个婴儿。从他诞生的那一刻, 来自耶路撒冷的东方先知便拜他为犹太人的王,是主耶和华的儿子。短短的几十年光阴中,他四处奔走,以其博爱宽宏之心感召着无数的人。在耶路撒冷,他最终被希律王钉死在十字架上,但他的训导乃至精神却深埋于全世界信徒的灵魂,代代流传。他,便是现今全球二十一亿基督徒的领袖——耶酥。
翻开《圣经》,我们看到最多出现的词语或许便是“罪”。
按照基督教的教义,自亚当和夏娃偷吃了伊甸园的智慧果后,使得人类自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便缚上了罪恶,这便是原罪。要赎渎这与生俱来的罪恶,需随主的喜,追随耶酥基督
的道路,洗净灵魂,最终走入天国,走入永生。甚么样的人才能得到上帝的喜爱呢?耶酥在加利利的山上这样说的: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怜恤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主。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主的儿子。
为义受迫害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可见,谦卑、清静、慈悲、善良之心才是上帝所喜悦的心。基督教的原罪观念以及赎罪的方式,指导着无数人走上慈善的道路,特别对于社会中少数的富人,更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马太福音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一个看似虔诚的年轻人来到耶酥面前说:“善良的老师,我该做甚么样的善事才能得到永生?”
耶酥对着纯真的质问感到高兴,于是用教诲的话告诉他:“你若想永生,就应该遵循诫命。”
“什么才是诫命呢?”年轻人又问。
耶酥说:“那便是不可杀人、不可*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孝敬父母、爱他人如爱自己。”
年轻人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回答:“这一切我从小就遵从了啊。”
耶酥用慈爱的眼神看着他,温柔地说:“你如果愿意作完全人,应该变卖你所有的财产,将它们分给需要的穷人, 这样你必得天国的财宝,然后,你跟从我。”
年轻人听后,犹豫了一下,便忧伤的离开了。原来,他的家中有着丰厚的财产。
耶酥叹道:“我实在告诉你们,富人进天国是难的。我又告诉你们,骆驼穿过针的眼,比富人进神的国还容易呢。”
这种富人原罪的观念极大地影响着基督教世界。特别在基督教早期,谴责、愤恨和否定整个世俗世界的财富、富人和人的情欲,对商业活动基督教会更是持极端否定的态度, 认为商人贱买贵卖,其罪恶甚至超过盗窃;商业贸易会助长人的贪婪而放弃对上帝的追随;“基督徒绝不应该做商人”。因此,在基督教的传统中,认为富人天生就是“罪恶之人”, 并以下地狱和“上帝”的震怒作为对罪恶之人的威慑。而富人要想进入天堂,唯一的途径就只能是将自己的全部财富都捐赠给穷人。
尽管后来随着资本统治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使得基督教关于富人原罪的观念与整个社会经济环境性发生激烈的冲突,迫使基督教教会不得不重新以上帝的名义解释商品
经济。但整体上讲,基督教义中关于富人原罪的说法却早已深入基督徒的灵魂,潜存在其文化血脉之中。
美国钢铁巨头安德鲁•卡耐基被公认为美国私人慈善事业的伟大奠基者之一,他于1889年发表的题为《财富的福音》一文已成为美国现代慈善事业的经典之作,而恰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基督教关于.富人原罪.的教义深深扎根于卡耐基的人生哲学之中。他写道:“过不了多久,那些遗留下巨额财富(而不在有生之年将之捐赠出去)的人们就会受到公众的唾弃。人死富有,死而蒙羞。”而另外一位美国现代私人慈善事业的奠基者石油巨子约翰•D•洛克菲勒,从小笃信基督教。尽管他发了财,但他生平多次公开宣称他对财富的厌恶。而且他一直践行着基督教义所倡导的最艰苦朴素的生活方式,并在去世前将其绝大多数财富捐赠出来。可以说,正是“富人生而有罪”的潜意识不停地提醒着那些信仰基督教的富豪们:要想进入天堂,先将你的财富捐赠出去才行。
在基督教国家美国,基督教义对公众慈善的影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根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性机构比较研究计划的统计数据,在美国各地和社会各阶层,人们捐出
的善款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多得多。2001年,个人捐款的数额高达1610亿美元,来自遗赠、基金会和企业的捐款达到了2120亿美元。这个数字表明,捐款数额在过去10年里增
长了50%。在除去宗教捐款之后,捐款数额也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1%以上。这一切并不能体现社会制度的成功,但却是基督教精神衍射出的慈善文化的胜利。
正如美国著名经济时评人理查德•兰伯特在英国《泰晤士报》上的评论:“在美国,你可以随心所欲地聚敛财富。你可以拥有极多的财产。只有一个条件。你必须有所回馈,而且必须有人注意到你这样做,而且你必须这样做,否则你就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大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