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杰克逊中文网  - 歌迷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MJJCN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548|回复: 61

93年台湾杂志《ARTIMA》有关MJ巡演的文章

[复制链接]

130

主题

7524

帖子

13万

积分

版主

Building Neverland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8451

MJJCN之星热心助人奖

发表于 2007-12-8 21:4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艺术与流行的新闻事件
“云门舞集二十年纪念舞剧——九歌”及“迈克尔•杰克逊台湾演唱会”是上个月艺文活动的焦点。
不同质的云门与迈克尔在台湾社会引起的现象中,却隐藏着共同的危机。
云门近年集中了高比例的社会资源;
迈克尔一趟台湾行,高门票和免税优待也在有形、无形中耗费不少社会成本。
是什么样的因素形成这些特例?
我们不论云门、迈克尔层次及品质的高下,
且从媒体、语言、意识形态中出现的荒谬开始思考……


                                        云门舞与迈克尔
  

                                                                                                             ——廖望台
八月的云门舞与九月的迈克尔(杰克逊)秀相继占满我们的媒体,对台北艺文界造成相当的震撼,从社会动员与社会成本的角度观察,两者在台湾所反映的文化现象,有若干可以相提并论。


有人说迈克尔秀在台湾造成空前的旋风,反映台湾文化的贫乏;有人说,迈克尔来台演唱可以增加台湾的社会知名度;也有人说迈克尔秀占用我们太多的社会成本。

相对地,云门被赞赏为“当代台湾最重要的文化财产之一”。有人赞扬云门“为中华民国在海外建立文化形象”,甚至可以是企业家和欧美熟悉艺术的对手介绍自己国名的方法。同时云门也是台湾社会长期支撑起来的。

虽然一个是世界性摇滚演唱秀,一个是国内顶尖的现代舞团,但是与台湾社会的对应关系,竟是如此雷同,可见该检讨的不是两个演出单位,而是台湾社会对文化的态度。

迈克尔的旋风是世界性的,它是针对青少年市场所做的国际性商业操作,不是单纯的表演娱乐。它和可乐、汉堡、牛仔裤一样,在任何地区都可能造成风靡,这跟当地人的文化意识无关,所以,大可不必拿来跟台湾有没有文化的问题扯上关系。大陆拒绝迈克尔去演唱,并不表示大陆文化比较高,而日本人接受迈克尔去演唱,也不代表日本的文化意识较差,这是不辩自明的道理。但是,偏偏有那么多清高的论者要在这些地方做文章。


欣赏热门音乐人口与精致表演艺术人口比例,无关文化水准


反观云门的舞无法像热门演唱会那样对青少年有疯狂的动员能力,应是正常的。就算全部的青少年学生都来看云门舞,也并不代表台湾的文化水平如何高。精致表演艺术的欣赏人口不能跟欣赏热门音乐的人口相比,世界各国皆然,实在也不必拿它来做为一国文化好坏的指标。更何况,迈克尔秀的确是世界顶尖之作,实在比云门舞好看很多。迈克尔秀整体的声光效果、剧场元素都组合得很好,那不只是舞台设备精良的问题,也是剧场技术与演唱者高度配合的结果。也就是说,即使台湾花得起钱买这样的舞台设备,却肯定无法呈现出这样的演出品质。以耗资千万的云门舞“九歌”而言,在“世界一流”的国家剧院演出,请一流的舞台设计师来台设计,有荷花池,有满台的灯光……等,可是组合起来就是不够好看嘛。这一点实在不能用“曲高和寡”来掩饰,我们的剧场工业仍然没有起步。

其次,谈到台湾文化形象或知名度的问题,实在是台湾泛政治化的又一例。台湾政府不愿意在外交上确立国际地位,拥有完整的国格,却只想在枝节上“扬名国际”。美名其曰“实质外交”,其实毫无外交意义,却将一些文化、体育活动都推向政治化,在棒球比赛上要为国争光、办选美可以文化输出、世界巡回公演当成文化大使、邀请国外知名演艺团体、艺人来台演出……等等,表面是文化工作,其实都是政治工作。这些都只是花钱的玩意儿,是“金钱外交”的另一种形式,本末倒置、不切实际。不但在外交上无法有实际的突破,也不可能提升台湾的文化水平与形象,人家还是批评台湾是贪婪之岛、暴发户。迈克尔秀被看成是台湾知名度的指标,与云门以台湾活文化财向社会诉求,基本上都是台湾社会将文化政治化的具体反应。

最后,谈到社会成本。

迈克尔秀在台演出期间,最受非议的是耗用太多社会成本。从迈克尔下飞机耍弄机场医疗制度、动用超额警力保护迈克尔和维持交通、压低场地租金、减免娱乐税捐,甚至清场逛玩具城,还要打记者……,这些本来该由主办单位全权负担的,却都转嫁到社会大众。表面上是圆满完成了一次国际性演唱会,实际上台湾社会受到迈克尔集团予取予求践踏的形象是无可弥补的。由于国内有关单位无法掌握文化演出或商业演出的分际,所以只要演出单位祭出慈善演出的招牌,便昏了头。殊不知那本是商业宣传的一环,他们捐出的钱还比不上他们捞赚的钱,结果都是造成演出单位的“名利双收”而让大众承担社会成本。


只要社会文化态度健康、文化自信充足 ,便不致如此容易受震荡


“云门”是以另一种形式在占用台湾的社会成本。长期以来,不管是官方辅助或是社会捐助,云门总是最大的受益者。他的成就固然带动了二十年来的台湾剧场艺术发展,但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发展后,他不应该永远是台湾艺文界的唯一。他应该放在公平竞争的表演艺术市场中,他的存在是取决于观众对他的艺术表演观的肯定,而不是对他金字招牌的供奉。二十年来,云门辛苦经营大家都知道,问题是哪一个艺术团体不是如此这般辛苦呢?为什么云门的关门危机常常是媒体的焦点,甚至随时向社会要求“让云门为台湾舞到21岁!”让敏感的观众不禁怀疑这是另一种宣传噱头,也纳闷要多少钱才足够让云门长期舞下去?还有当云门的舞只有少数精英肯定时,社会大众实在不甚了了时,又如何能无止境地挹注社会成本呢?舞团与社会关系原是如此微妙,与其说社会不关心文化,不如调整自己的脚步。
把云门舞与迈克尔秀放在一起讨论,本就有轻浮之嫌,但是,两者所反映的文化现象既然有雷同之处,就不妨提出来,提醒台湾社会及文化、媒体相关单位,在高谈文化建设的同时,是否应该从这些社会成本方面去思考。只是社会的文化态度是健康的,我们才不会把文化当作政治、外交工具来建设。社会大众有更多的文化自信,艺术家们才不会在模糊的文化空间中迷失。朝向更多元的方向发展,台湾才会有更多的云门,才不会被迈克尔旋风震疯。



----------------------------------------------------------------------
繁体:

藝術與流行的新聞事件
“雲門舞集二十年紀念舞劇——九歌”及“麦可•傑克森臺灣演唱會”是上個月藝文活動的焦點。
不同質的雲門與麦可在臺灣社會引起的現象中,卻隱藏著共同的危機。
雲門近年集中了高比例的社會資源;
麦可一趟臺灣行,高門票和免稅優待也在有形、無形中耗費不少社會成本。
是什麼樣的因素形成這些特例?
我們不論雲門、麦可層次及品質的高下,
且從媒體、語言、意識形態中出現的荒謬開始思考……

                                        雲門舞與麦可
  

                                                                                                             ——廖望台
八月的雲門舞與九月的麦可(傑克森)秀相繼占滿我們的媒體,對臺北藝文界造成相當的震撼,從社會動員與社會成本的角度觀察,兩者在臺灣所反映的文化現象,有若干可以相提並論。

有人說麦可秀在臺灣造成空前的旋風,反映臺灣文化的貧乏;有人說,麦可來台演唱可以增加臺灣的社會知名度;也有人說麦可秀佔用我們太多的社會成本。

相對地,雲門被讚賞為“當代臺灣最重要的文化財產之一”。有人讚揚雲門“為中華民國在海外建立文化形象”,甚至可以是企業家和歐美熟悉藝術的對手介紹自己國名的方法。同時雲門也是臺灣社會長期支撐起來的。

雖然一個是世界性搖滾演唱秀,一個是國內頂尖的現代舞團,但是與臺灣社會的對應關係,竟是如此雷同,可見該檢討的不是兩個演出單位,而是臺灣社會對文化的態度。

麦可的旋風是世界性的,它是針對青少年市場所做的國際性商業操作,不是單純的表演娛樂。它和可樂、漢堡、牛仔褲一樣,在任何地區都可能造成風靡,這跟當地人的文化意識無關,所以,大可不必拿來跟臺灣有沒有文化的問題扯上關係。大陸拒絕麦可去演唱,並不表示大陸文化比較高,而日本人接受麦可去演唱,也不代表日本的文化意識較差,這是不辯自明的道理。但是,偏偏有那麼多清高的論者要在這些地方做文章。

欣賞熱門音樂人口與精緻表演藝術人口比例,無關文化水準

反觀雲門的舞無法像熱門演唱會那樣對青少年有瘋狂的動員能力,應是正常的。就算全部的青少年學生都來看雲門舞,也並不代表臺灣的文化水準如何高。精緻表演藝術的欣賞人口不能跟欣賞熱門音樂的人口相比,世界各國皆然,實在也不必拿它來做為一國文化好壞的指標。更何況,麦可秀的確是世界頂尖之作,實在比雲門舞好看很多。麦可秀整體的聲光效果、劇場元素都組合得很好,那不只是舞臺設備精良的問題,也是劇場技術與演唱者高度配合的結果。也就是說,即使臺灣花得起錢買這樣的舞臺設備,卻肯定無法呈現出這樣的演出品質。以耗資千萬的雲門舞“九歌”而言,在“世界一流”的國家劇院演出,請一流的舞臺設計師來台設計,有荷花池,有滿台的燈光……等,可是組合起來就是不夠好看嘛。這一點實在不能用“曲高和寡”來掩飾,我們的劇場工業仍然沒有起步。

其次,談到臺灣文化形象或知名度的問題,實在是臺灣泛政治化的又一例。臺灣政府不願意在外交上確立國際地位,擁有完整的國格,卻只想在枝節上“揚名國際”。美名其曰“實質外交”,其實毫無外交意義,卻將一些文化、體育活動都推向政治化,在棒球比賽上要為國爭光、辦選美可以文化輸出、世界巡迴公演當成文化大使、邀請國外知名演藝團體、藝人來台演出……等等,表面是文化工作,其實都是政治工作。這些都只是花錢的玩意兒,是“金錢外交”的另一種形式,本末倒置、不切實際。不但在外交上無法有實際的突破,也不可能提升臺灣的文化水準與形象,人家還是批評臺灣是貪婪之島、暴發戶。麦可秀被看成是臺灣知名度的指標,與雲門以臺灣活文化財向社會訴求,基本上都是臺灣社會將文化政治化的具體反應。

最後,談到社會成本。

麦可秀在台演出期間,最受非議的是耗用太多社會成本。從麦可下飛機耍弄機場醫療制度、動用超額警力保護麦可和維持交通、壓低場地租金、減免娛樂稅捐,甚至清場逛玩具城,還要打記者……,這些本來該由主辦單位全權負擔的,卻都轉嫁到社會大眾。表面上是圓滿完成了一次國際性演唱會,實際上臺灣社會受到麦可集團予取予求踐踏的形象是無可彌補的。由於國內有關單位無法掌握文化演出或商業演出的分際,所以只要演出單位祭出慈善演出的招牌,便昏了頭。殊不知那本是商業宣傳的一環,他們捐出的錢還比不上他們撈賺的錢,結果都是造成演出單位的“名利雙收”而讓大眾承擔社會成本。

只要社會文化態度健康、文化自信充足 ,便不致如此容易受震盪

“雲門”是以另一種形式在佔用臺灣的社會成本。長期以來,不管是官方輔助或是社會捐助,雲門總是最大的受益者。他的成就固然帶動了二十年來的臺灣劇場藝術發展,但隨著社會文化多元發展後,他不應該永遠是臺灣藝文界的唯一。他應該放在公平競爭的表演藝術市場中,他的存在是取決於觀眾對他的藝術表演觀的肯定,而不是對他金字招牌的供奉。二十年來,雲門辛苦經營大家都知道,問題是哪一個藝術團體不是如此這般辛苦呢?為什麼雲門的關門危機常常是媒體的焦點,甚至隨時向社會要求“讓雲門為臺灣舞到21歲!”讓敏感的觀眾不禁懷疑這是另一種宣傳噱頭,也納悶要多少錢才足夠讓雲門長期舞下去?還有當雲門的舞只有少數精英肯定時,社會大眾實在不甚了了時,又如何能無止境地挹注社會成本呢?舞團與社會關係原是如此微妙,與其說社會不關心文化,不如調整自己的腳步。
把雲門舞與麦可秀放在一起討論,本就有輕浮之嫌,但是,兩者所反映的文化現象既然有雷同之處,就不妨提出來,提醒臺灣社會及文化、媒體相關單位,在高談文化建設的同時,是否應該從這些社會成本方面去思考。只是社會的文化態度是健康的,我們才不會把文化當作政治、外交工具來建設。社會大眾有更多的文化自信,藝術家們才不會在模糊的文化空間中迷失。朝向更多元的方向發展,臺灣才會有更多的雲門,才不會被麦可旋風震瘋。
I'll never let you part, for you're always in my heart.

在天堂建好Neverland后,快乐的生活,自由的飞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0

主题

7524

帖子

13万

积分

版主

Building Neverland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8451

MJJCN之星热心助人奖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21: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静观迈克尔操控媒体




被各种商业机制、官能娱乐导向与媒体炒作,塑造成当代“摇滚之神”的迈克尔•杰克逊,来台掀起迷雾般的震荡,台湾媒体从一味吹捧、粉饰这趟搅乱全世界视听的“危险之旅”,转而猛烈鞭笞,摧毁“危险”神话可能带来的后遗症。忽然之间,各媒体花俏惯了的影剧版、正经八百的副刊或其它版面的小角落,纷纷冒出许多正义之声,或马后炮式的探讨社会省思。其实最需鞭笞省思的大概是那些被迫授命全天候紧迫盯人,却“跑”得心不甘情不愿的媒体记者了。

有人说台湾媒体惯于随着大美国娱乐机器起舞,仰人鼻息的奴性根深蒂固,只要是大众追逐的潮流,不论是非,不计代价一概照单全收。只要留心迈克尔飓风过境台湾期间,大小媒体无不费尽心思,动员最充分的软硬体设备,最庞大的人力资源,如临大敌般打出全方位的新闻整体战术,而隔日见报公诸于读者的“强烈震荡”只能构得上迈克尔的穿着、打扮、吃、喝、拉、撒、或是如何与媒体大玩躲猫猫的追逐游戏等边际效益。想要求大众对这种格调的社会公器多一点包涵与期待,实在有些强人所难。

迈克尔贴身保镖一巴掌打出了媒体的自觉,也同时舒解迈克尔来台造成的新闻饥渴症候群

所幸,迈克尔身旁的长毛大汉偏偏不抬举在众人之处歇斯底里自我陶醉在自行构筑的梦幻城堡当口,迈克尔贴身保镖几巴掌重重打醒了沉睡于梦乡的媒体记者,一巴掌打出了新闻媒体的自觉,更适时地喂养了天天盲目追逐却不得饱食的记者,许多人暗自叫好,因为不需为明天的头条担心,记者挨打虽令台湾媒体同仇敌忾,却也暂时舒解了迈克尔来台造成的新闻饥渴症候群。记者挨打的同时,迈克尔一人逍遥自在地与某人的女儿在玩具反斗城中天真腼腆地玩耍并且疯狂购物,却让爱子爱女心切的台湾父母,莫名其妙地枯守在门外肠枯思竭搜索不出一个合理的借口,才能让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相信,他们心目中“儿童的天堂”竟为了一位来自异国的“危险”巨星,将他们排除在外。而这位巨星之所以莅临我们这块袖珍多金的土地,还是为了救助全世界需要帮助的儿童,挽救日趋恶化的地球生态危机筹募基金,来台作慈善义演。他们或许更难对孩子启齿,何以这位“摇滚之神”面对他的贴身保镖罔顾台湾法律,公开对记者或歌迷动粗行径,反应如此冷漠,为何他的温柔羞怯(或者说司空见惯)躲躲藏藏与他演唱会中坦荡磊落高唱世界和平、天下大同的理想有如此大的落差。

然而隔天新闻媒体的表现依旧令人失望,挨打的记者怕累及报社或电视台颜面尽失,一味高喊着要讨回公道。看热闹或满腹苦衷有口难言的媒体,碍于协办单位的身份,或害怕触怒眼里已容不下一粒沙的歌迷,仅仅忠实而简短地交代保镖与记者短兵相接的肉搏战,却花更大的篇幅详载迈克尔在玩具城里何等如鱼得水悠游自在,出手阔绰疯狂购物的经过。更有媒体大肆着墨迈克尔慨然应允某人的女儿,陪她在偌大的玩具城纯真无邪的玩耍。

讽刺的是迈克尔的“危险之旅”打从大队人马开拔之前,就一直被国外传来的性骚扰丑闻案死咬着不放。



与其说他们臣服于迈克尔过度自我神化的崇拜中,不如说他们在享受这百年难得一见的仪式

极其吊诡的是台湾媒体,或者说那些缺乏警觉性和判断力的报道公奴,并未受到这椿教人雾里看花愈搅愈混的诉讼案影响,更多人愿意屈就迈克尔的新闻价值,一相情愿地忠实报道他们亲眼目睹迈克尔是多么温柔纯真惹人怜爱,多么疼惜小孩和小动物。

其实迈克尔“危险之旅”演唱会,在智囊团精心设计、安排下,真的是无懈可击,至少处于半疯狂状态的观众,的确在迈克尔极其眩目、煽情的声光舞姿中,完全无条件投降。与其说他们臣服于迈克尔过度自我神化的崇拜中,不如说他们在享受这种百年一见的仪式性集体宣泄中,触及到原始的、精神与肉体合一的自我救赎感,虽然他们对这种日趋消失的群众投射本能依旧概念模糊。

而评论家刻意忽略“危险之旅”中隐含的极其傲慢又极其虚矫的“可乐文化”式表演层次,抬出媒体革命、种族、性别、阶级及性争议等禁忌话题,像是一道存放过时的大拼盘,经历十年反复炒作后,还舍不得丢弃,还要强迫顾客拥抱迈克尔曾经有过的辉煌。当年跨越禁忌,而今已经失去鲜度、口感的再制品,并冠以超道德的糖衣。

可惜支持迈克尔“危险之旅”为文化艺术减免赋税首开先例的文建会,就没像迈克尔这般幸运,因为一句没头没脑的“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被众家媒体扣上向资本主义、大美国文化频抛媚眼的罪名,一夜之间成为众矢之的。

迈克尔这趟“危险之旅”,着实让台湾媒体上了一课

有人又说新闻媒体唯恐阳光之下没有新鲜事发生,倒也是事实,但并不准确,因为迈克尔步步为营的“危险之旅”并非为数万名观众煞费周章铺设陷阱,也并非想借此向道德规范、意识形态挑战,更不是冲着各国当权者、政商体系的要害横冲直撞,而是在层层包装的面具底下,与媒体对垒叫阵。从地球的西半部一路狂飙到东半部,迈克尔如入无人之境,为的就是吊记者胃口(到场恭候的歌迷其实很有限),显然台湾这块弹丸之地的媒体最买他的帐,任凭被他的喜怒哀乐(无论真假)恣意践踏,还须处心积虑消耗“危险之旅”残存的剩余价值。

台湾观察家一针见血的说,迈克尔操控媒体的手段,比操控为他神魂颠倒的歌迷更加易如反掌。

“危险之旅”之后,台湾诸家媒体或才真正进入非常时期的备战状态,记者挨批挨刮事小,背负舆论责任的社会“公器”沦为与金权挂钩的社会“公弃”,或者才是诸家媒体的危机所在。迈克尔飓风过境台湾,不过揭开媒体效应第一层面纱,隐藏在背后的层层机制,其实适足反映出台湾社会对正义、公理与梦想的憧憬正日渐沦丧,玩法拙劣叫人看了为之气绝,较诸迈克尔•杰克逊的“危险之旅”一呼百诺之神气活现,台湾媒体这一仗实在输得难看,荒谬得离了谱儿。


-----------------------------------


繁体版


靜觀麥可操控媒體




被各種商業機制、官能娛樂導向與媒體炒作,塑造成當代“搖滾之神”的麥可•傑克森,來台掀起迷霧般的震盪,臺灣媒體從一味吹捧、粉飾這趟攪亂全世界視聽的“危險之旅”,轉而猛烈鞭笞,摧毀“危險”神話可能帶來的後遺症。忽然之間,各媒體花俏慣了的影劇版、正經八百的副刊或其他版面的小角落,紛紛冒出許多正義之聲,或馬後炮式的探討社會省思。其實最需鞭笞省思的大概是那些被迫授命全天候緊迫盯人,卻“跑”得心不甘情不願的媒體記者了。

有人說臺灣媒體慣於隨著大美國娛樂機器起舞,仰人鼻息的奴性根深蒂固,只要是大眾追逐的潮流,不論是非,不計代價一概照單全收。只要留心麥可颶風過境臺灣期間,大小媒體無不費盡心思,動員最充分的軟硬體設備,最龐大的人力資源,如臨大敵般打出全方位的新聞整體戰術,而隔日見報公諸於讀者的“強烈震盪”只能構得上麥可的穿著、打扮、吃、喝、拉、撒、或是如何與媒體大玩躲貓貓的追逐遊戲等邊際效益。想要求大眾對這種格調的社會公器多一點包涵與期待,實在有些強人所難。

麥可貼身保鏢一巴掌打出了媒體的自覺,也同時舒解麥可來台造成的新聞饑渴症候群

所幸,麥可身旁的長毛大漢偏偏不抬舉在眾人之處歇斯底里自我陶醉在自行構築的夢幻城堡當口,麥可貼身保鏢幾巴掌重重打醒了沉睡於夢鄉的媒體記者,一巴掌打出了新聞媒體的自覺,更適時地餵養了天天盲目追逐卻不得飽食的記者,許多人暗自叫好,因為不需為明天的頭條擔心,記者挨打雖令臺灣媒體同仇敵愾,卻也暫時舒解了麥可來台造成的新聞饑渴症候群。記者挨打的同時,麥可一人逍遙自在地與某人的女兒在玩具反鬥城中天真靦腆地玩耍並且瘋狂購物,卻讓愛子愛女心切的臺灣父母,莫名其妙地枯守在門外腸枯思竭搜索不出一個合理的藉口,才能讓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相信,他們心目中“兒童的天堂”竟為了一位來自異國的“危險”巨星,將他們排除在外。而這位巨星之所以蒞臨我們這塊袖珍多金的土地,還是為了救助全世界需要幫助的兒童,挽救日趨惡化的地球生態危機籌募基金,來台作慈善義演。他們或許更難對孩子啟齒,何以這位“搖滾之神”面對他的貼身保鏢罔顧臺灣法律,公開對記者或歌迷動粗行徑,反應如此冷漠,為何他的溫柔羞怯(或者說司空見慣)躲躲藏藏與他演唱會中坦蕩磊落高唱世界和平、天下大同的理想有如此大的落差。

然而隔天新聞媒體的表現依舊令人失望,挨打的記者怕累及報社或電視臺顏面盡失,一味高喊著要討回公道。看熱鬧或滿腹苦衷有口難言的媒體,礙於協辦單位的身份,或害怕觸怒眼裏已容不下一粒沙的歌迷,僅僅忠實而簡短地交代保鏢與記者短兵相接的肉搏戰,卻花更大的篇幅詳載麥可在玩具城裏何等如魚得水悠游自在,出手闊綽瘋狂購物的經過。更有媒體大肆著墨麥可慨然應允某人的女兒,陪她在偌大的玩具城純真無邪的玩耍。

諷刺的是麥可的“危險之旅”打從大隊人馬開拔之前,就一直被國外傳來的性騷擾醜聞案死咬著不放。



與其說他們臣服於麥可過度自我神化的崇拜中,不如說他們在享受這百年難得一見的儀式

極其吊詭的是臺灣媒體,或者說那些缺乏警覺性和判斷力的報導公奴,並未受到這椿教人霧裏看花愈攪愈混的訴訟案影響,更多人願意屈就麥可的新聞價值,一相情願地忠實報導他們親眼目睹麥可是多麼溫柔純真惹人憐愛,多麼疼惜小孩和小動物。

其實麥可“危險之旅”演唱會,在智囊團精心設計、安排下,真的是無懈可擊,至少處於半瘋狂狀態的觀眾,的確在麥可極其眩目、煽情的聲光舞姿中,完全無條件投降。與其說他們臣服於麥可過度自我神化的崇拜中,不如說他們在享受這種百年一見的儀式性集體宣洩中,觸及到原始的、精神與肉體合一的自我救贖感,雖然他們對這種日趨消失的群眾投射本能依舊概念模糊。

而評論家刻意忽略“危險之旅”中隱含的極其傲慢又極其虛矯的“可樂文化”式表演層次,抬出媒體革命、種族、性別、階級及性爭議等禁忌話題,像是一道存放過時的大拼盤,經歷十年反復炒作後,還捨不得丟棄,還要強迫顧客擁抱麥可曾經有過的輝煌。當年跨越禁忌,而今已經失去鮮度、口感的再製品,並冠以超道德的糖衣。

可惜支持麥可“危險之旅”為文化藝術減免賦稅首開先例的文建會,就沒像麥可這般幸運,因為一句沒頭沒腦的“促進國際文化交流”,被眾家媒體扣上向資本主義、大美國文化頻拋媚眼的罪名,一夜之間成為眾矢之的。

麥可這趟“危險之旅”,著實讓臺灣媒體上了一課

有人又說新聞媒體唯恐陽光之下沒有新鮮事發生,倒也是事實,但並不準確,因為麥可步步為營的“危險之旅”並非為數萬名觀眾煞費周章鋪設陷阱,也並非想借此向道德規範、意識形態挑戰,更不是沖著各國當權者、政商體系的要害橫衝直撞,而是在層層包裝的面具底下,與媒體對壘叫陣。從地球的西半部一路狂飆到東半部,麥可如入無人之境,為的就是吊記者胃口(到場恭候的歌迷其實很有限),顯然臺灣這塊彈丸之地的媒體最買他的帳,任憑被他的喜怒哀樂(無論真假)恣意踐踏,還須處心積慮消耗“危險之旅”殘存的剩餘價值。

臺灣觀察家一針見血的說,麥可操控媒體的手段,比操控為他神魂顛倒的歌迷更加易如反掌。

“危險之旅”之後,臺灣諸家媒體或才真正進入非常時期的備戰狀態,記者挨批挨刮事小,背負輿論責任的社會“公器”淪為與金權掛鈎的社會“公棄”,或者才是諸家媒體的危機所在。麥可颶風過境臺灣,不過揭開媒體效應第一層面紗,隱藏在背後的層層機制,其實適足反映出臺灣社會對正義、公理與夢想的憧憬正日漸淪喪,玩法拙劣叫人看了為之氣絕,較諸麥可•傑克森的“危險之旅”一呼百諾之神氣活現,臺灣媒體這一仗實在輸得難看,荒謬得離了譜兒。
I'll never let you part, for you're always in my heart.

在天堂建好Neverland后,快乐的生活,自由的飞翔……

130

主题

7524

帖子

13万

积分

版主

Building Neverland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8451

MJJCN之星热心助人奖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21:48: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迈克尔•杰克逊发烧症候群


九月的媒体,集体患了一种所谓“为了迈克尔•杰克逊发烧”的传染病。为什么发烧?因为他们体内产生的热量远远大过身体自身所能激发的热量,所以便发烧了。

媒体一旦发烧,体内热能乱窜,就马上变成一具不会思考的机器,只能随着迈克尔•杰克逊病毒有意识或无意识散发的指令摇来摆去,杀过来,杀过去,捡拾追捕这位天王巨星呼吐出来的二氧化碳,分析、检验里面的成分,然后大做文章。

真是一场灾难!记者连思考的空间、时间都没有,就连人带马被卷了进去

“真是一场灾难”一位全程跑“危险之旅”的影剧记者说。这位记者的报纸总社不在台北,感觉不到漫天掩地的迈克尔暴风,也不想大作迈克尔•杰克逊,认为“那是台北人的事”。不想暴风一来,记者连思考的空间、时间都没有,就连人带马被卷了进去,管它什么“偶像崇拜”、什么“流行文化省思”、什么“文化工业”,在暴风圈之内的人,哪里有美国时间去理会?

记者发烧到何种地步?不说先前的全版报道迈克尔•杰克逊下榻的总统套房,以及大哥大、小香肠和飞车集体出动的谍对谍跟监追逐;就连巨星离去后,记者仍意犹未尽的去参观迈克尔的睡房,像考古学家挖掘遗址一样仔细的搜寻“迈克尔踪迹”,只差没去翻垃圾桶。而待看见迈克尔在任天堂游乐器留下的签名,哇噻!那简直比挖到恐龙化石还要兴奋。

何以如此兴奋?一方面因为这的确是“大新闻”一天王巨星迈克尔•杰克逊莅临台湾,不但没有生病,如期演出,还在乘车离去时,摇下车窗露出了半张羞涩的脸。最令人感动的是,他还说了一句“我爱台北”,这更教那些认为自己站在历史性的一刻、以为自己正在书写历史的记者们情难以禁了。



为了迈克尔,大媒体发高烧,小媒体发小烧,连没兴趣的报纸读者也无法幸免

发烧、疯狂、兴奋、肾上腺素大量分泌,再加上上司的肯定,记者跑写起迈克尔•杰克逊的新闻来,简直已经到了“献身”的程度,所有有关于对歌迷的形容——痴情、尖叫、仰慕、崇拜,都可以一字不改的回头套加在他们身上。在这里,记者也成为庞大文化工业体制的一部分,而绝非客观独立的存在。甚至可以说,歌迷们的激情,记者的文字蛊惑和新闻的处理方式正在触媒。

为了迈克尔,台湾媒体天翻地覆,大媒体发高烧,小媒体发小烧,烧成一团,即连没有兴趣的人也无法幸免,必须每天被迫吞食二十批到四十批的迈克尔•杰克逊相关新闻,连小小心心不去瞄到的机会都没有,无可逃于天地之间。

冷静反省与理智看待的声音不是没有,但夹处在一片歇斯底里的嚎叫声中,这些声音反都显得好笑,并且孤独。

迈克尔走了,烧也退了,影剧记者回到原来的位子上,仍然是作为流行文化工业的一部分,也许他们在等待麦当娜来,再参与一次历史的盛会?!


-----------------------------------------------

繁体:

麥可•傑克森發燒症候群


九月的媒體,集體患了一種所謂“為了麥可•傑克森發燒”的傳染病。為什麼發燒?因為他們體內產生的熱量遠遠大過身體自身所能激發的熱量,所以便發燒了。

媒體一旦發燒,體內熱能亂竄,就馬上變成一具不會思考的機器,只能隨著麥可•傑克森病毒有意識或無意識散發的指令搖來擺去,殺過來,殺過去,撿拾追捕這位天王巨星呼吐出來的二氧化碳,分析、檢驗裏面的成分,然後大做文章。

真是一場災難!記者連思考的空間、時間都沒有,就連人帶馬被卷了進去

“真是一場災難”一位元全程跑“危險之旅”的影劇記者說。這位元記者的報紙總社不在臺北,感覺不到漫天掩地的麥可暴風,也不想大作麥可•傑克森,認為“那是臺北人的事”。不想暴風一來,記者連思考的空間、時間都沒有,就連人帶馬被卷了進去,管它什麼“偶像崇拜”、什麼“流行文化省思”、什麼“文化工業”,在暴風圈之內的人,哪里有美國時間去理會?

記者發燒到何種地步?不說先前的全版報導麥可•傑克森下榻的總統套房,以及大哥大、小香腸和飛車集體出動的諜對諜跟監追逐;就連巨星離去後,記者仍意猶未盡的去參觀麥可的睡房,像考古學家挖掘遺址一樣仔細的搜尋“麥可蹤跡”,只差沒去翻垃圾桶。而待看見麥可在任天堂遊樂器留下的簽名,哇噻!那簡直比挖到恐龍化石還要興奮。

何以如此興奮?一方面因為這的確是“大新聞”一天王巨星麥可•傑克森蒞臨臺灣,不但沒有生病,如期演出,還在乘車離去時,搖下車窗露出了半張羞澀的臉。最令人感動的是,他還說了一句“我愛臺北”,這更教那些認為自己站在歷史性的一刻、以為自己正在書寫歷史的記者們情難以禁了。



為了麥可,大媒體發高燒,小媒體發小燒,連沒興趣的報紙讀者也無法倖免

發燒、瘋狂、興奮、腎上腺素大量分泌,再加上上司的肯定,記者跑寫起麥可•傑克森的新聞來,簡直已經到了“獻身”的程度,所有有關於對歌迷的形容——癡情、尖叫、仰慕、崇拜,都可以一字不改的回頭套加在他們身上。在這裏,記者也成為龐大文化工業體制的一部分,而絕非客觀獨立的存在。甚至可以說,歌迷們的激情,記者的文字蠱惑和新聞的處理方式正在觸媒。

為了麥可,臺灣媒體天翻地覆,大媒體發高燒,小媒體發小燒,燒成一團,即連沒有興趣的人也無法倖免,必須每天被迫吞食二十批到四十批的麥可•傑克森相關新聞,連小小心心不去瞄到的機會都沒有,無可逃於天地之間。

冷靜反省與理智看待的聲音不是沒有,但夾處在一片歇斯底里的嚎叫聲中,這些聲音反都顯得好笑,並且孤獨。

麥可走了,燒也退了,影劇記者回到原來的位子上,仍然是作為流行文化工業的一部分,也許他們在等待瑪當娜來,再參與一次歷史的盛會?!
I'll never let you part, for you're always in my heart.

在天堂建好Neverland后,快乐的生活,自由的飞翔……

130

主题

7524

帖子

13万

积分

版主

Building Neverland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8451

MJJCN之星热心助人奖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21: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人才有的“不由自主”

——当心语言文字的反认知使用




一般人对过去社会总难免有所谓“封建”之印象,而对“封建”实即意味着生命因外力而无可避免的不自主;若相较于此种谈不上太多个人基本尊严与发展可能性的过去,容许生命的开放与自主则不能不说是现代文明为我们所达致的一项最可贵的成就;而在我们考量一个社会是否现代化时,这个标准也应该是项远比国民所得更为重要的认定指标。

以此而言,此类迈克尔•杰克逊来台演出,此间未见有对其人或活动“本身”口诛笔伐的情形出现,或者也可引证台湾社会确已步入了现代文明之林。然而,在“开放”到一位民间团体邀约的摇滚歌星可以享受国宝礼遇之时,我们是否即得以据此认定身处现在台湾社会的生命就能够有其真正——或者较保守地说,有其较过往更自主的空间呢?答案恐怕也还是否定的。

“不由自主”的原因之一,其实乃来自资讯的无孔不入;更多的资讯反而导致更多的不自由,原是这开放时代最吊诡的现象之一;于是,一场原可与“自由”创作连接在一起的歌手,却让我们在他来台的几天里,强烈地感受到身处现代社会的不自由——触目所见,入耳所听都无以避开他活动消息的侵袭,而这中间,媒体主导了一切,从力劝持平的论点,到令人作呕的谄媚报道,其实都为我们的这种不由自主“贡献”了不少心力。但在无孔不入之外,更令有心人感到无奈的,也许还在于报道与真实之间的极度扭曲吧!

现代社会的另一种吊诡——更多的资讯反而导致更少的真相了解

语言文字走到这种地步,即形成了现代社会的另一种吊诡——更多的资讯反而导致更少的真相与了解,也因此,现代人要能孤朗朗赤裸裸的存在,就不得不对几种常见的语言异化现象保持警惕之心。

现象之一是,优美辞藻的堆砌滥用:影剧版中对艺人的报道是此类文字的最经典代表;当然,仅仅的堆砌并不一定骗得了没有偶像崇拜的外人,然而,换点方式后,读者也许就又被拨弄了。例如,在一篇演出介绍里,我们看到了下面的文字:“在创作精神上,一向注重观照现实人世本土情怀”、“特有的悲悯创作角度”、“在中国血泪斑斑的历史上,有多少像“李靖”这样充满了理想与憧憬的人物?在幻化无常的人生舞台上,你是不是也扮演着像“李靖”这样的角色?”以如此富于感性、令人省思的文字作诉求,谁能不将演出单位或内容想成是极富哲思、极端内省的呢?然而事实上,这确实以歌舞布景、热闹取胜的明华园歌仔西团的一份文宣,文字的不足信在此岂只是将黑漂白的一般说法可以道尽的呢?而同类的手法其实还更充斥于流行歌曲的宣传文案中,每位歌手俨然都成为背负人间苦难、为爱奉献一生或谛观生命本质的哲人,当然,在迈克尔现象中,我们也看到了大量的这类报道。

现象之二是,终极词语的消费使用:由于关联到终极价值或认定,因而,某些词语原有其不轻易使用或只能用在一定场合的特性;然而,语言文字使用者的自我颠覆,却使得这些词语大量出现在平常的场合中。例如:“大师”一词是对人生或某些特定领域内最高成就的尊称,以严格意义而言,它的适用范围甚至还要排除了许多流行或一定的行业;然而,现在打开电视或报纸,你会发觉:流行歌曲创作者的李宗盛是大师,黑教的林云也是大师。就这样,左一个大师、右一个大师,遂使得这个原先具有明确意义的词语丧失了它该有的指涉功能。此外,更不幸的是,它往往又最常被加诸于媒体宠儿的身上,因此,大师之“不可被消费”的文化意义乃更加荡然无存,而类似的句子像“山高水长”、“高风亮节”之出现于政治人物身上,也有着一样的倒错作用。同时,最近偶像崇拜文化中被滥用的“爱”字,也可作如是观,想想,对台湾是圆是扁一无所知的迈克尔却可大谈“我爱这里”,而媒体竟也煞有其事的大肆报道,那真正的爱又该摆到哪里去呢?

语言文字的异化,让人沉溺其中而不自知,这岂不是一种彻彻底底的暴力使用吗?

然而,上述的两种异化,其实还是较容易察觉的,对于自认为知识份子者,下面这种不同于流行文化的异化使用才是他特别需要保持警戒的:

现象之三,以理论的复杂性来模糊焦点或粉饰简单易明的现象:在所谓的文化界或学界,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手法,它一来既能维持住自己的身段,二来又可达到媚俗或人情的目的,三来也满足了读者的求知欲与虚荣心。在迈克尔现象中,几篇知名文化人似褒非褒、似贬非贬的暧昧文字,正说明了这些人的投机与缺乏担当。但他们却真正发挥了混淆视听的功效,语言文字的异化在此可说是达到了极致,而“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另一层含义,也在此得到了最佳印证,它与前两者的不同,还不仅在于让人防不胜防,更特别的是,作者、说者也常溺于其中而犹不自知。

由于教育与开放,历史中可能没有哪一个时代能如现代般,有那么多人具备能言善道、舞文弄墨的本事,然而,作为达成复杂目的的重要手段,语言或文字,其最初“诚于中,行于外”的原点却早已被人弃之不顾;而这种异化,又何尝是我们在批评六朝骈文“只重妍丽排比、缺乏真实性情”的弊端所可比拟的?但不幸的是,一般人总容易注意到明显伤害到人的语言暴力,却对于误导我们认知、抽离我们生命的文字语言甘之如饴,其实,暴力如果是用来屈服别人意志的,则上述的异化不也是一种彻彻底底的暴力使用吗?而迈克尔的“危险之旅”,如果说对文化还有点作用,也许就在于许多人对媒体这种反认知的文字滥用,第一次因迈克尔现象的狂飙而终于感到彻底的厌烦吧!

---------------------------------------------------

繁体版:

現代人才有的“不由自主”

——當心語言文字的反認知使用




一般人對過去社會總難免有所謂“封建”之印象,而對“封建”實即意味著生命因外力而無可避免的不自主;若相較于此種談不上太多個人基本尊嚴與發展可能性的過去,容許生命的開放與自主則不能不說是現代文明為我們所達致的一項最可貴的成就;而在我們考量一個社會是否現代化時,這個標準也應該是項遠比國民所得更為重要的認定指標。

以此而言,此類麥可•傑克遜來台演出,此間未見有對其人或活動“本身”口誅筆伐的情形出現,或者也可引證臺灣社會確已步入了現代文明之林。然而,在“開放”到一位民間團體邀約的搖滾歌星可以享受國寶禮遇之時,我們是否即得以據此認定身處現在臺灣社會的生命就能夠有其真正——或者較保守地說,有其較過往更自主的空間呢?答案恐怕也還是否定的。

“不由自主”的原因之一,其實乃來自資訊的無孔不入;更多的資訊反而導致更多的不自由,原是這開放時代最吊詭的現象之一;於是,一場原可與“自由”創作連接在一起的歌手,卻讓我們在他來台的幾天裏,強烈地感受到身處現代社會的不自由——觸目所見,入耳所聽都無以避開他活動消息的侵襲,而這中間,媒體主導了一切,從力勸持平的論點,到令人作嘔的諂媚報導,其實都為我們的這種不由自主“貢獻”了不少心力。但在無孔不入之外,更令有心人感到無奈的,也許還在於報導與真實之間的極度扭曲吧!

現代社會的另一種吊詭——更多的資訊反而導致更少的真相瞭解

語言文字走到這種地步,即形成了現代社會的另一種吊詭——更多的資訊反而導致更少的真相與瞭解,也因此,現代人要能孤朗朗赤裸裸的存在,就不得不對幾種常見的語言異化現象保持警惕之心。

現象之一是,優美辭藻的堆砌濫用:影劇版中對藝人的報導是此類文字的最經典代表;當然,僅僅的堆砌並不一定騙得了沒有偶像崇拜的外人,然而,換點方式後,讀者也許就又被撥弄了。例如,在一篇演出介紹裏,我們看到了下面的文字:“在創作精神上,一向注重觀照現實人世本土情懷”、“特有的悲憫創作角度”、“在中國血淚斑斑的歷史上,有多少像“李靖”這樣充滿了理想與憧憬的人物?在幻化無常的人生舞臺上,你是不是也扮演著像“李靖”這樣的角色?”以如此富於感性、令人省思的文字作訴求,誰能不將演出單位或內容想成是極富哲思、極端內省的呢?然而事實上,這確實以歌舞佈景、熱鬧取勝的明華園歌仔西團的一份文宣,文字的不足信在此豈只是將黑漂白的一般說法可以道盡的呢?而同類的手法其實還更充斥於流行歌曲的宣傳文案中,每位歌手儼然都成為背負人間苦難、為愛奉獻一生或諦觀生命本質的哲人,當然,在麥可現象中,我們也看到了大量的這類報導。

現象之二是,終極詞語的消費使用:由於關聯到終極價值或認定,因而,某些詞語原有其不輕易使用或只能用在一定場合的特性;然而,語言文字使用者的自我顛覆,卻使得這些詞語大量出現在平常的場合中。例如:“大師”一詞是對人生或某些特定領域內最高成就的尊稱,以嚴格意義而言,它的適用範圍甚至還要排除了許多流行或一定的行業;然而,現在打開電視或報紙,你會發覺:流行歌曲創作者的李宗盛是大師,黑教的林雲也是大師。就這樣,左一個大師、右一個大師,遂使得這個原先具有明確意義的詞語喪失了它該有的指涉功能。此外,更不幸的是,它往往又最常被加諸於媒體寵兒的身上,因此,大師之“不可被消費”的文化意義乃更加蕩然無存,而類似的句子像“山高水長”、“高風亮節”之出現於政治人物身上,也有著一樣的倒錯作用。同時,最近偶像崇拜文化中被濫用的“愛”字,也可作如是觀,想想,對臺灣是圓是扁一無所知的麥可卻可大談“我愛這裏”,而媒體竟也煞有其事的大肆報導,那真正的愛又該擺到哪里去呢?

語言文字的異化,讓人沉溺其中而不自知,這豈不是一種徹徹底底的暴力使用嗎?

然而,上述的兩種異化,其實還是較容易察覺的,對於自認為知識份子者,下面這種不同于流行文化的異化使用才是他特別需要保持警戒的:

現象之三,以理論的複雜性來模糊焦點或粉飾簡單易明的現象:在所謂的文化界或學界,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手法,它一來既能維持住自己的身段,二來又可達到媚俗或人情的目的,三來也滿足了讀者的求知欲與虛榮心。在麥可現象中,幾篇知名文化人似褒非褒、似貶非貶的曖昧文字,正說明了這些人的投機與缺乏擔當。但他們卻真正發揮了混淆視聽的功效,語言文字的異化在此可說是達到了極致,而“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另一層含義,也在此得到了最佳印證,它與前兩者的不同,還不僅在於讓人防不勝防,更特別的是,作者、說者也常溺於其中而猶不自知。

由於教育與開放,歷史中可能沒有哪一個時代能如現代般,有那麼多人具備能言善道、舞文弄墨的本事,然而,作為達成複雜目的的重要手段,語言或文字,其最初“誠於中,行於外”的原點卻早已被人棄之不顧;而這種異化,又何嘗是我們在批評六朝駢文“只重妍麗排比、缺乏真實性情”的弊端所可比擬的?但不幸的是,一般人總容易注意到明顯傷害到人的語言暴力,卻對於誤導我們認知、抽離我們生命的文字語言甘之如飴,其實,暴力如果是用來屈服別人意志的,則上述的異化不也是一種徹徹底底的暴力使用嗎?而麥可的“危險之旅”,如果說對文化還有點作用,也許就在於許多人對媒體這種反認知的文字濫用,第一次因麥可現象的狂飆而終於感到徹底的厭煩吧!
I'll never let you part, for you're always in my heart.

在天堂建好Neverland后,快乐的生活,自由的飞翔……

130

主题

7524

帖子

13万

积分

版主

Building Neverland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8451

MJJCN之星热心助人奖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21:50:1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省是社会文化的可贵特质


于去年宣布独立、脱离南斯拉夫的欧洲新国家——波斯尼亚,今年仍因独立问题而处于内战的战火之中,基于政治、人道、文化、艺术等角度的支持和关怀,欧洲共同体的“欧洲文化首都”大会已提议将今年年底至明年三月之间的“欧洲文化首都”荣衔颁给波国首都,塞拉耶佛市,以对其文化资产和艺术成就的肯定,支援这烽火未熄的国度。
台北的都市生活和远方的战火间有一种强烈的对照,这感觉就像“天王巨星”迈克尔•杰克逊和非洲受饥儿童之间的天壤之别,由别人的灾难不免想到自己,幸运地生活里仍有充分的可能行,而问题仅在于自己的认知是否足为自己的导引?


媒体批判  意识结构  社会艺文现象面面观

我们的工作常让自己思考是否确实肯定其价值,艺术是否于人有益?于社会有益?艺术的价值又何在?塞拉耶佛市的事情不免让我们感到文化果然有些功能,不知道如果台湾也陷入战争,是否可能因为台湾的文化艺术成就或形象引得外援?
这期文化评议提出了两个流行性的新闻事件——云门“九歌”演出与迈克尔来台,云门几乎已经成了台湾精致文化的代名词,享有高比例的政府及社会资源;而迈克尔来台,门票由一张动辄数千到上万,最后还获得政府文化资助条例下的免税优待,真令人难以想象这些特例是如何产生的?推波助澜的新闻媒体应该负起什么样的责任?

“再升窑火寻找台湾陶”专题,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陶器溯源至台湾原住民、清及日据时代的陶文化、再回到现代艺术中表现的煤材之一,对于陶的历史与陶艺做了广面的铺陈和观念上的厘析,正是由于陶材质的普遍性,在每个时代的差异中呈现了时代的特质。而在这次陶的巡礼中,探讨了一个无论是创作者或是观赏者都必须注意的交址烧铅毒问题,这是推广工作之余更必须正视的部分。
专题二延续“亚洲艺术专辑”,制作了香港和台湾的建筑对照,香港在九七大限之前对于未来的前瞻别有感触;而台湾的都市发展,因缺乏长远眼光规划下无限制蔓生,已形成严重的交通、生活品质困境,这个专家解决不论的问题,让我们一同来关心。
多年来从事创作和研究工作的倪再沁,以四、五年的时间进行了台湾美术史料搜集、整理的工作,他从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背景来对照美术的发展,时间从战后一九四五年展开,在这一年中他举出石川钦一郎和李石樵的作品“市场口”,做人物及创作理念的分析;读者可以从这个以时间划分的年表中读出当时代的社会人文意识。
写作“西潮中的日本洋画自觉”系列的作者李钦贤,在这期中又为我们推出了“日本画的世代系谱”,对于以日本胶彩画表达的八位艺术家,分为四单元作陆续介绍,这次则推出横山大观和前田青村的精彩图文内容。
留学德国的作者张省卿,这次为我们介绍了德国波昂的国会大厦,这栋建筑在莱茵河畔的透明玻璃建筑,是设计公司以民主社会——透明化、全民化的精神来规划,考虑到人文理念、人与人的关系,人性空间及与环境生态的联系等,创造了一个民主社会建筑人文的典范。


寻找生活着力点

艺术家是不是疯子,艺术家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吗?作者陈才昆从创作、心理分析的角度提出这样一个有趣问题的探讨。
从文化评论的媒体批判开始,陶艺专题对台湾现象作了一个根基性的检讨,而台湾都市的发展回顾则呈现着混乱的都市面相,我们不禁要问,这就是我们的繁荣社会、富裕生活吗?只有偶尔出现的一些生活不便和内容、广告无法区分的新闻视听吗?如果我们希望艺术文化能为我们做什么?应该不是只是用空壳般的文化形象去骗骗外国人罢!文化不是应该落实在生活里,充实、内省我们唯一存在的生命吗?


---------------------------------------------------------------

繁体版:


自省是社會文化的可貴特質


於去年宣佈獨立、脫離南斯拉夫的歐洲新國家——波士尼亞,今年仍因獨立問題而處於內戰的戰火之中,基於政治、人道、文化、藝術等角度的支持和關懷,歐洲共同體的“歐洲文化首都”大會已提議將今年年底至明年三月之間的“歐洲文化首都”榮銜頒給波國首都,塞拉耶佛市,以對其文化資產和藝術成就的肯定,支援這烽火未熄的國度。
臺北的都市生活和遠方的戰火間有一種強烈的對照,這感覺就像“天王巨星”麥可•傑克森和非洲受饑兒童之間的天壤之別,由別人的災難不免想到自己,幸運地生活裏仍有充分的可能行,而問題僅在於自己的認知是否足為自己的導引?


媒體批判  意識結構  社會藝文現象面面觀

我們的工作常讓自己思考是否確實肯定其價值,藝術是否于人有益?于社會有益?藝術的價值又何在?塞拉耶佛市的事情不免讓我們感到文化果然有些功能,不知道如果臺灣也陷入戰爭,是否可能因為臺灣的文化藝術成就或形象引得外援?
這期文化評議提出了兩個流行性的新聞事件——雲門“九歌”演出與麥可來台,雲門幾乎已經成了臺灣精緻文化的代名詞,享有高比例的政府及社會資源;而麥可來台,門票由一張動輒數千到上萬,最後還獲得政府文化資助條例下的免稅優待,真令人難以想像這些特例是如何產生的?推波助瀾的新聞媒體應該負起什麼樣的責任?

“再升窯火尋找臺灣陶”專題,從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陶器溯源至臺灣原住民、清及日據時代的陶文化、再回到現代藝術中表現的煤材之一,對於陶的歷史與陶藝做了廣面的鋪陳和觀念上的厘析,正是由於陶材質的普遍性,在每個時代的差異中呈現了時代的特質。而在這次陶的巡禮中,探討了一個無論是創作者或是觀賞者都必須注意的交址燒鉛毒問題,這是推廣工作之餘更必須正視的部分。
專題二延續“亞洲藝術專輯”,製作了香港和臺灣的建築對照,香港在九七大限之前對於未來的前瞻別有感觸;而臺灣的都市發展,因缺乏長遠眼光規劃下無限制蔓生,已形成嚴重的交通、生活品質困境,這個專家解決不論的問題,讓我們一同來關心。
多年來從事創作和研究工作的倪再沁,以四、五年的時間進行了臺灣美術史料搜集、整理的工作,他從整個社會的政治、文化背景來對照美術的發展,時間從戰後一九四五年展開,在這一年中他舉出石川欽一郎和李石樵的作品“市場口”,做人物及創作理念的分析;讀者可以從這個以時間劃分的年表中讀出當時代的社會人文意識。
寫作“西潮中的日本洋畫自覺”系列的作者李欽賢,在這期中又為我們推出了“日本畫的世代系譜”,對於以日本膠彩畫表達的八位元藝術家,分為四單元作陸續介紹,這次則推出橫山大觀和前田青村的精彩圖文內容。
留學德國的作者張省卿,這次為我們介紹了德國波昂的國會大廈,這棟建築在萊茵河畔的透明玻璃建築,是設計公司以民主社會——透明化、全民化的精神來規劃,考慮到人文理念、人與人的關係,人性空間及與環境生態的聯繫等,創造了一個民主社會建築人文的典範。


尋找生活著力點

藝術家是不是瘋子,藝術家和瘋子只有一線之隔嗎?作者陳才昆從創作、心理分析的角度提出這樣一個有趣問題的探討。
從文化評論的媒體批判開始,陶藝專題對臺灣現象作了一個根基性的檢討,而臺灣都市的發展回顧則呈現著混亂的都市面相,我們不禁要問,這就是我們的繁榮社會、富裕生活嗎?只有偶爾出現的一些生活不便和內容、廣告無法區分的新聞視聽嗎?如果我們希望藝術文化能為我們做什麼?應該不是只是用空殼般的文化形象去騙騙外國人罷!文化不是應該落實在生活裏,充實、內省我們唯一存在的生命嗎?
I'll never let you part, for you're always in my heart.

在天堂建好Neverland后,快乐的生活,自由的飞翔……

83

主题

4292

帖子

2万

积分

王者传奇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8545

特别贡献奖

发表于 2007-12-8 22: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下,打下来真不容易~
>>>>> >>>> >>> >>
Dearest Michael,You are always in my heart.

130

主题

7524

帖子

13万

积分

版主

Building Neverland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8451

MJJCN之星热心助人奖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22: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完工了。 打到最后一篇“自省是社会文化的可贵特质”真是让我吐血,全篇上下只出现了一次MJ的名字。-_-|||既然打出来了,还是发上来让大家看看。 看繁体字太难受了,被几个繁体字搞得头都大了。 明明简体字那么简单干嘛写得那么复杂,以后谁在当面跟我提倡使用繁体字,我马上翻白眼。 对了,jack-233 ,93年的杂志居然还能被你找到,太厉害了。 这本杂志叫《艺术贵族》,里面的文章果然深刻。 虽然里面有些立场有些不敢苟同,但它的思想还是相当独特,而且清醒,不乏辛辣尖刻。看着文章的时候多次哑然失笑。MJ的到达引发了媒体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媒体失控的狂热让这些评论家怒火中烧,摇头叹息,讽刺新闻界的堕落。不过,还是难以保持冷静,文中不时透露些许恼羞成怒。 但对台湾新闻媒体的剖析还是十分到位,清醒的。这也不只是台湾媒体,全世界媒体的媒体都如此。有哪个国家的媒体面对MJ 时候能保持冷静。西方国家的媒体不会像台湾那样,那是它们经历的次数更多,时间更长,但同样会失去理智。不同的只是程度深浅。即使我们中国,MJ一来中国,媒体也同样集体发高烧。 很不喜欢“静观迈克尔操空媒体”里笔者对MJ的看法。
I'll never let you part, for you're always in my heart.

在天堂建好Neverland后,快乐的生活,自由的飞翔……

130

主题

7524

帖子

13万

积分

版主

Building Neverland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8451

MJJCN之星热心助人奖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22: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一个知识点: 云门舞集,是一个台湾的现代舞蹈表演团体,1973年由林怀民创办,也是是台湾第一个职业舞团。云门之名来自于中国古书《吕氏春秋》中的一句话:“黄帝时,大容作云门,大卷……”,也就是黄帝时代中国舞蹈的名称。云门舞集的附团“云门舞集2”于1999年成立,艺术总监为罗曼菲。 云门舞集因演出许多经典的作品,而享誉世界。其中包括有薪传,九歌 (舞剧),家族合唱,流浪者之歌,水月,竹梦,行草等等。曾受英国伦敦《泰晤士报》评为亚洲第一当代舞团,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亦曾赞其为世界一流现代舞团。
I'll never let you part, for you're always in my heart.

在天堂建好Neverland后,快乐的生活,自由的飞翔……

83

主题

4292

帖子

2万

积分

王者传奇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8545

特别贡献奖

发表于 2007-12-8 22: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哎呀,我是不是插楼了,不好意思~
>>>>> >>>> >>> >>
Dearest Michael,You are always in my heart.

148

主题

4188

帖子

251万

积分

圣殿骑士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516329

终生成就奖普里策新闻奖MJJCN之星热心助人奖特别贡献奖

发表于 2007-12-8 22: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貌似加起来有近万字么?? 现在没要读书没心情读,扫了一眼觉得是以MJ为引子分析其他的 我先顶了,有时间再看字,呵呵

130

主题

7524

帖子

13万

积分

版主

Building Neverland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8451

MJJCN之星热心助人奖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22: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的文学看着感觉就不同。一些文字的用法,语言表达跟大陆有些差别。 我在打文章的时候,特别不明白“吊诡”是什么意思!! 怎么有这么奇怪的词语。 一查: "吊诡”,出自《庄子》里面的词汇,有“怪异;奇特。”的意思。但庄子所说的“吊诡”,其实是一种悖论(“悖论(Paradox)”)。 《庄子·齐物论》:“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据唐 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吊,“音的,至也”;诡,“异也”。
I'll never let you part, for you're always in my heart.

在天堂建好Neverland后,快乐的生活,自由的飞翔……

130

主题

7524

帖子

13万

积分

版主

Building Neverland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8451

MJJCN之星热心助人奖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22:2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arisongs 于 2007-12-8 22:20 发表 哎呀,我是不是插楼了,不好意思~
没事。文章都完整发完了。 总共9200多字。手都酸啦,眼睛也酸,更困了
I'll never let you part, for you're always in my heart.

在天堂建好Neverland后,快乐的生活,自由的飞翔……

26

主题

529

帖子

1万

积分

王者传奇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372
QQ
发表于 2007-12-8 22: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顶一下.
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334

主题

7876

帖子

17万

积分

圣殿骑士

轰僧哥哥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3086

终生成就奖MJJCN之星格莱米翻唱奖热心助人奖特别贡献奖活动卓越奖

QQ
发表于 2007-12-8 23: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收下了,明天祥读

830

主题

6736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超级版主

MJJCN运营官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2147483647

热心助人奖特别贡献奖活动卓越奖

发表于 2007-12-8 23:2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工程巨大啊。 顶你

很多小清新,一点重口味,欢迎围观我的互联网生活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的新浪微博
或猛戳这个地址:http://weibo.com/shijin2002?wvr=4&lf=re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MJJCN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迈克尔杰克逊中文网(Michael Jackson Chinese Fanclub)[官方认证歌迷站] ( 桂ICP备18010620号-7 )

GMT+8, 2025-5-11 01: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