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2-23 20: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墙里墙外的舞蹈者
迈克尔·杰克逊、摇滚乐与这世界
魏曲林
8月29日,是一位叫做迈克尔·杰克逊的歌王的生日。
这位歌王近来官司不断,人们几乎只把他与丑闻联系在一起了。
但对于我们这些热爱艺术的人来说,音乐本身也许更为重要。
人们是否能够静下心来,想想迈克尔·杰克逊与音乐、舞蹈之间的联系?
不知道,但愿我们的努力不是徒劳的。
迈克尔·杰克逊简介 1958年 8月 29日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盖瑞市。
他 5岁时便显露出在歌唱及舞蹈方面的才华,在父母的促成下与四位兄长共同组成“杰克逊五兄弟”乐团。
1964年,他随全家迁居洛杉矶,同年年底首支单曲《 IWantYouBack》登上排行榜榜首。
1982年,杰克逊音乐生涯最具代表性的专辑、也是他的巅峰之作《 Thriller》发行,此专辑稍后在美国专辑榜上蝉联了 37周冠军。
1985年,为了呼应英国艺人为大团结所演唱的《 BandAid》的成功,杰克逊与 Lio nel Rich合作,仅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便完成了声援非洲饥民的伟大曲子《 W eAreThe World》。
2003年 10月底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 2003电台音乐大奖”颁奖典礼上,迈克尔·杰克逊获得了人道主义奖。
上世纪 80年代(听上去好遥远呀),我们有了黑白电视接收机,但电视节目远没有今天丰富,于是,只要有点好节目,总是会被反复播放。迈克尔·杰克逊的歌与舞,就属于被重放之列的。
那时候电视节目的编排,在今天看来略显幼稚,但绝不做作,所以,迈克尔·杰克逊等人歌唱“四海一家(我们就是世界)”的原貌,得到完整再现。
这很不容易,因为在此之前,摇滚乐(它有时跟流行音乐混在一起)并不为世界各地的主流人士所接受,它总是被人们和“叛逆”青年画上等号。迈克尔·杰克逊在 80年代发起的为非洲灾民募捐义演,多多少少改变了这种情况。
其实,摇滚乐所包含的东西是多姿多彩的,它不仅意味着“六十年代”和“伍德斯托克”,它也不是叛逆与亢奋两词所能以偏概全的。摇滚乐里面有“十一月的雨”,有对爱情的礼赞,有对友谊的颂扬,也有像迈克尔·杰克逊那样歌唱“我们就是世界”的福音式的音乐。
当他那样唱的时候,我们这里的歌者唱的是“这世界变化快”。
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如此明显。
提起摇滚乐,不得不说说平克·弗洛依德的《墙》。我一直觉得,罗杰·沃特斯(英国人)在巴黎一家旅店里憋出来的这部作品,其实是 20世纪人间的一部心灵史话。
《墙》里边有对战争的反思,有丧父之痛的吟唱,有失恋、离婚的折磨心声,有逃避社会的无奈之音,最终,其主人公躲在用各种传统东西构筑的心灵之“墙”内,惶恐地把自己禁锢在自恋式的孤独精神世界中。
这是欧洲、亚洲许多民族中青年们心理路程的写照。在 20世纪,传统的许多东西不再具有建设性,许多人沉浸在与之对抗的乐与苦中。
但新大陆的摇滚乐缺少这种挣扎之痛。它首先是歌唱美好,迈克尔·杰克逊的舞蹈,超越了那种挣扎,在太空舞步中,指向的是未来,而不是回味过去的痛苦。
音乐包括摇滚乐在内,应该是带来欢喜快乐的。而当其中一些歌者唱出“我们就是世界”时,那音乐就是一种现代世界的福音了。
或者说,世人看它是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