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杰克逊中文网  - 歌迷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MJJCN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126|回复: 13

奥斯卡提名动画片《Persepolis》有MJ!

 关闭 [复制链接]

51

主题

1481

帖子

9万

积分

圣殿骑士

爱之军团副小组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3760
QQ
发表于 2008-2-28 18: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确切地说是印有MJ的徽章...一伊朗妇女见到徽章大叫“Michael Jackson!?” 预告片里有这个片段,28秒左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NMekgoCCVY&feature=related 截了个图... 译  名 我在伊朗长大 片  名 Persepolis 年  代 2007 国  家 法国/美国 类  别 喜剧/剧情 [ 本帖最后由 Semon 于 2008-2-28 18:41 编辑 ]
Never can say goodby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1104

帖子

9万

积分

圣殿骑士

I'm hero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6947
QQ
发表于 2008-2-28 18:3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少秒的时候.............
历史是由重大的事件和影响社会、战胜灾祸的伟大人物写成的,譬如上文提到的黑鹰酋长、亚伯拉罕·林肯、罗莎·帕克斯、约翰·肯尼迪, 马尔科姆·X、马丁·路德·金、纳尔逊·曼德拉,以及......迈克尔 ·杰克逊。

--------mkgenie

7086

主题

2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飘渺岛主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326808
发表于 2008-2-28 19: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片子获得的评价很高

133

主题

4294

帖子

3万

积分

MJJCN参议员

MJJ-OMG

Rank: 8Rank: 8

积分
30463
发表于 2008-2-28 19: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最佳动画短片还是MJ喜欢的彼得和狼呢 动画版的 不知道怎么样 哈哈哈 一定要下到看看
深爱,无惧死亡。

24

主题

3281

帖子

5万

积分

圣殿骑士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5239
QQ
发表于 2008-2-28 19:3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起来感觉应该不错呵,尤其是提到了MJ! 去找来看看~谢谢推荐!
M 4 Michael , 4 love & embrace ~~

0

主题

1207

帖子

3万

积分

至尊天神

Rank: 8Rank: 8

积分
34804
发表于 2008-2-28 19:36:31 | 显示全部楼层
:shi :shi 去看看

7086

主题

2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飘渺岛主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326808
发表于 2008-2-28 19: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一株乐观有趣的植物 来源:北京青年报(2008/02/11 00:57)   ■电影:《我在伊朗长大》   ■导演:玛赞·莎塔碧、文森特·巴罗纳   ■类型:动画剧情史诗   ■出品:法国/伊朗   ■首映:美国2007-06-27 / 香港2007-11-17 / 欧洲2007-09-26   ■推荐指数:★★★★★☆   喜欢《我在伊朗长大》,可以有很多理由。法国人喜欢它,一点都不奇怪,因为找不出让他们不喜欢的理由。影片的导演玛赞·莎塔碧,先是用漫画书的形式讲了自己在伊朗长大的故事,后来又改成电影。作品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流传到我们这里。   虽然是关于那样一个陌生的地方,我们却不会感到隔膜。即便没听说过那个国家,也不会妨碍对片中小女孩的喜爱。除了玛赞开朗有趣的个性,更重要的,很奇怪,这个故事一点也不“伊朗”,我甚至觉得它就像一部纯粹的法国片。对法国这样的电影大国,我们当然不会陌生,至少在观看他们的片子时,多多少少会被不自觉地同化。而在《我在伊朗长大》里,找不出和我们心目中的法国文化相悖的东西。   在谈到她的创作时,玛赞·莎塔碧说:“人们谈起伊朗这个伟大的文明古国,总是将她与原教旨主义、狂热主义和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在伊朗长大的伊朗人,知道这个形象远非真实。我认为,不应该根据少数几个极端分子的恶劣行为而对整个国家做出评判。我也不希望人们忘记那些为了捍卫自由而在狱中失去生命、在两伊战争中丧生、在各种暴政统治下遭受折磨、或被迫离开亲人和祖国的伊朗人。人可以原谅,但绝不应该忘记。”观念是西方的,角度是西方的,表达是西方的,说这段话的玛赞·莎塔碧好像离伊朗很远了。   但是《我在伊朗长大》的核心,却是对伊朗的爱和思念。我想,正是这种显而易见的裂隙,促使玛赞在法国忍不住动笔画下她遥远的祖国。没有人能背弃童年的记忆:那个小小的可爱的女孩,是故事的源头,也是引发思念的起点。那时,她妈妈还是年轻激进的少妇。伊朗的社会,正面临巨大的动荡。小玛赞还在任性地玩耍、好奇地探听大人的谈话,却已经是在用西方的观点衡量自由和民主这些大概念了。   影片中,这个标尺始终贯穿在玛赞的成长中。她的爱好,她的喜怒,她对是非的判断,都依据于此,而且发自内心,好像与天性浑然一体,且随着年龄增长渐渐强大,足以抗衡任何对这种价值观念的蔑视和打击。革命、战争、极权统治,好像伊朗给玛赞留下的全是创伤。但是在表现童年、故乡和亲人时,又是那么温馨柔情。倘若一粒种子在根本不适合自己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在渴望逃离的同时,对于养育自己的土和空气也永远依恋和感激。在家时,认同远方的精神故乡,在远方又怀念生养的土地。如玛赞这样的人,似乎天生是不可能安宁的。而这同时也是一个能引发多少共鸣的主题,背井离乡的迁徙成就了多少优秀的作品。   然而,背弃、骚动、不甘,在玛赞的作品中没有成为痛楚的悲剧。天性中的乐观、幽默、开朗,是老天爷给这株生错地方的植物最好的补偿,不仅融化了不幸,也带来意想不到的美好趣味和优雅的情致。   据说,该片在法国放映时,制片人兼配音演员、法国影后凯瑟琳·德纳芙将自己头上的茉莉放到玛赞·莎塔碧的胸口———在片中小玛赞问外婆,为什么她的胸口那么香。外婆说她把花放在胸口,就会芳香四溢……片中很多令人感动的细节,充分展露了玛赞的细腻而豁达、多情又果敢的个性。简约的画风和叙述,夸张的自我调侃,以及女性的灵动,使影片颇为赏心悦目。更何况,没有文化上的隔绝之感,接受玛赞,就像接受一个聪明有趣、来自远方的朋友。

7086

主题

2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飘渺岛主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326808
发表于 2008-2-28 19: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PUNK不死——《我在伊朗长大》鸟枪换炮 发布于:2008-02-13 22:09 PUNK是什么?我不太懂,而如果从这部影片来看,玛赞的PUNK是很明确的,那是一种站在历史和未来的风口浪尖而一以贯之的精神,那是一种压迫、背叛和死亡也无法改变的生活理念,那是为了他人和自己的即使是不确定的美好未来也甘愿付出一切的热情,那是面对谎言、专制和暴力的不吐不快,那是对自由深沉的爱。 贪婪和原教旨主义强加于人民的战争和政教合一带来的专制造成的死亡和恐怖,多种文化激烈的碰撞,前辈们的牺牲和黑市上买来的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所勾画出的自由,在这个不论在哪里都是异乡人的小姑娘心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即使有再深的黑暗、再多的不理解,再扑朔迷离的未来,也无法阻挡她前进的步伐,因为她早已把她的一切告诉了上帝(或真主,不知道该怎么翻译,因为都是"le dieu"无所谓,反正连马克思都搅和进来了),用她祖母的话说:“表里如一”,用她自己的表达:“PUNK不死” 很佩服本片的导演,不仅因为听说这个电影是根据他们两人之一的玛嘉·莎塔琵本人的真实经历改变的。而能用这样简单的线条勾画出这样复杂的环境、如此丰满的人物和这个fantastic的故事,已经远远超出我的预期。

7086

主题

2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飘渺岛主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326808
发表于 2008-2-28 19:58:45 | 显示全部楼层
片名:Persepolis 译名:我在伊朗长大/波斯波利斯/茉莉人生 导演:玛简·莎特拉皮 Marjane Satrapi 配音:凯瑟琳·德纳芙 Catherine Deneuve    西蒙·阿布卡瑞安 Simon Abkarian    吉娜·罗兰兹 Gena Rowlands 类型:动画/喜剧/剧情 片长:95分钟 级别:PG-13 国别:法国/美国 发行:2.4.7. Films 上映日期:2007年6月27日(法国)    2007年12月25日(美国小范围)    2008年4月11日(英国) 官方网站:www.persepolislapelicula.es IMDB评分:8.2/10 (2,540 votes) 剧情简介:   女孩玛简(基娅拉·马斯楚安尼配音)出生在伊朗一个普通家庭里,自小聪慧而早熟的玛简,在伊斯兰革命中渡过童年,基要主义者掌握大权后伊朗人民的民主希望破灭,社会动荡不安,民风日渐保守,女性被迫戴上了面纱,数以万计的无辜人们被的投进监牢,九岁的玛简作为平民百姓,亲眼见证了这一悲惨时期的动荡和社会的民不聊生。   进入青春期的玛简,受到西方娱乐文化的熏陶,尽管政府明令禁止,玛简还是通过黑市买到了喜欢的乐队ABBA、Iron Maiden等的音乐,身着朋克潮流的服装走上街头,在迈克尔·杰克逊的激昂歌声中释放压抑的青春,在饱受禁锢的伊朗社会中,玛简成了为数不多具有反抗精神的一员。   两伊战争爆发后,伊朗人们生活陷入无边的恐惧,玛简大胆的言行与举动让家人越发担忧,父亲(西蒙·阿布卡瑞安配音)和母亲(凯瑟琳·德纳芙配音)希望女儿能在更自由的环境中生活,因此将玛简送往奥地利上学。在欧洲求学期间,孤独脆弱的玛简经历了青少年从身到心的苦难折磨,伊朗出身更是为她带来很多敌意的眼光,独立坚强的玛简毫不退缩,最终赢得了周围人的认可。然而一场惨遭背叛的爱情经历,却令玛简灰心丧气,爱情的伤痛和对家乡的思念,令满怀矛盾的玛简做出了重回伊朗的决定。   此时的伊朗,依然饱受战火摧残,宗教对妇女生活的限制越发苛刻,玛简大胆挑战种种清规戒条的言论,使其饱受争议与排挤,但开明的外祖母(丹妮艾尔·达里艾配音)却鼓励玛简保持清晰的头脑和对自由的追求。一次,玛简与男友在车中偶一拉手,就遭到当局的罚款管制,连玛简的父亲都不禁感慨道,如今伊朗社会之保守比自己年轻时更甚,玛简与男友冲动之下走入结婚殿堂。   一年后,玛简在如此压抑生活氛围中越发苦闷,她再次不顾社会禁忌和多方阻拦,毅然与丈夫离婚,做出了再次离开伊朗、移居法国的艰难决定。这一次,玛简也许将永远离开她视为家乡却难以长久生活的伊朗......

7086

主题

2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飘渺岛主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326808
发表于 2008-2-28 20: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和老公一起看《我在伊朗长大》

悠闲时光要自己寻找或者营造。 下午趁孩子在校期间,两个人坐在一起,吃着零食,喝着咖啡,看新下载的第80届奥斯卡提名奖的电影《我在伊朗长大》。 这部说法语,以黑白色调为主,风格倾向简约主义,画面以简练的点线面表现形体造型的动画片,独特且具有复古风格,是我喜欢的味道。甚至觉得不经意的一个画面就是一首诗。 全片以回忆的方式向观众展示Marjane小时候故乡伊朗对她记忆深刻的情怀,包括家庭双亲,外婆,朋友和内心无法磨灭的国家政治动乱与两伊战争时期,主题涉及丰富。与一般动画片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其承载的是一个真实的成长故事,对生活具现实批判性意义,也同时在反抗权威与腐化的宗教政治。 我很喜欢里面的许多细节。 如Marjane的奶奶会在胸罩里放上茉莉花瓣,晚上脱下胸罩,花瓣洒落一地……身上留下的是美好的香气…… “我回忆起来了,在那个时候,我过着一个没有历史的生活,一个小女孩的生活。我喜欢李小龙和蘸着番茄酱的炸薯条,我穿阿迪达斯的衣服,我有两个愿望:有一天我要把腿上的汗毛刮掉,而且我要成为世界上最后一个先知... ...” 奶奶告诉过Marjane,做人要表里如一。 恐怖的统治 小时候,有没头脑和不高兴,青春期特别叛逆,什么都不怕,敢穿着印有“Punk is not dead”的文化衫在敏感的历史街头暴走,跟CD贩子侃价,被突然站出来既不是她爸妈也不是CD贩子他爸妈的别人指责:你怎么可以这样?瞧你穿的什么衣服?穿朋克鞋不像话、胸前别着徽章,噢天啊,竟然是麦克·杰克逊!即便是这样,她也依然毫无惧意、依然我行我素,这不就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年轻么? 一颗成长的美丽的痣,抽烟的女孩。 其实还喜欢Marjane长大的那一段动画,突然腿长长了,伸出了床外;突然脸变长了;突然手变大了;突然鼻子变大了;突然屁股变大了…… 看到的压抑镜头是因为和男朋友拉手而被宪兵抓走;因喝酒聚会被宪兵发现,而使一个年轻人在被追赶中坠楼身亡;因为头巾的长短遭路人指责……等等。 不可想象的伊朗……只有比较,才会觉得幸福。大概是这样。 Marjane在伊朗是幸运的,她可以为了自由出国,可是很多像Marjane那样的小孩呢?………………

7086

主题

2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飘渺岛主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326808
发表于 2008-2-28 20: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小女孩如何谈论伊朗 2006-05-22 13:21:30   来自: sein 我在伊朗长大 persepolis 4 回家的评论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从简单线条讲述的成长故事,深入了解伊朗的历史、政治和文化          说话大声的人道主义家        玛赞·莎塔碧(Marjane Satrapi),1969年生,一个长着中东面孔,讲起话比西方人还大胆、直率的伊朗人。        从小听爸妈揭发政府弊端,认清这是个不得不革命的时代;看《辩证唯物主义》连环漫画,上街头游行抗议,因为革命要取得胜利,需要全体人民的支持。最大的梦想是当女先知,集上帝的正义与爱憎于一身。        14岁被送往维也纳当小留学生,从此学会一个成年人该会的所有事情。        2001年出版自传漫画《我在伊朗长大》(Persepolis),横扫各国漫画大奖,包括:2004年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最佳漫画奖、2002年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年度最佳漫画奖,有15国译本,全球销售20余万册。        反对布什,反抗强权,但强调自己不是恐怖分子,也不是女性主义者,只是说话大声的人道主义家。目前定居巴黎,因为巴黎不禁烟,而且巴黎人不平则鸣,经常罢工。偶尔没车可搭,没电可用的巴黎是她的最爱。          维舟 (特约书评人)          当我慕名去书店找这套书的时候,颇费了一些周折:我满以为它会被列在中东文化/伊朗政治、或者是自传性文学的书架上——结果在店里电脑检索系统的帮忙下,才在漫画类的书籍中找到。但漫画仅仅是这本书的体裁,它的内容未必是一个爱看漫画的孩子所喜欢和理解的。这的确是一本不容易被归类的书。        对伊朗有兴趣而又不够了解的人,当然适合读一下此书;但它并不仅仅如此: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它提供了一个在极端时刻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困境——一个处在深刻危机中的、前途未定的国家,所有人都同时受到绝望和希望的双重折磨,而政治冲突的结果,却是严厉的警察国家和持久的战争。从这个意义上说,书中作者自身从痛苦到自觉的选择,也是她的国家,以及其他同类国家命运的缩影和隐喻。          伊朗小女孩的成长史        读这本书时,任何一个读者都很难无动于衷:书中的主角无时无刻不处于两场战争之下:一是现实战争中的国家和个人,其次是朝向内部的、她自己“一个人的战争”——在本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痛苦摇摆。        作者玛赞·莎塔碧出生于1969年,此时距离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还有十年。她懂事的时候,这个国家恰好进入了一个动荡、危险的时刻:国王的暴政和社会的激烈反抗,随后又是1979年的革命,王朝被推翻,全国急速向后转;还没喘口气,1980年两伊战争又爆发,并持续了八年之久——她的不少亲友、同学都死于这次漫长的战争。        如果我们信任作者的自述,那么玛赞·莎塔碧从小就表现出一种对社会事物的惊人早熟的看法。但对一个孩子来说,早熟往往未必是一件幸运的事。童年时国内政局危难,她甚至也曾上街游行反对国王——然而那在一个孩子的意识中,不过相当于花车巡游。对她来说,真正艰难的时刻,恰恰是父母为了她的前途,希望躲避这种混乱政局而将她送到国外。这被证实是个灾难性的决定。        尽管她在伊朗深受西方生活的影响(她很喜欢欧美流行文化,尤其是迈克·杰克逊,还在家自唱“我们是美国少年”),但这个14岁的孩子在奥地利立刻像叶公看到真龙时一样震惊。她毕竟来自一个 “当众接吻都被当做性行为”的东方国家,当深入到一些西方同龄人的生活时,经历了一阵难以排遣的苦闷。她的解决方式首先是否定自己,加入他们。为此她也开始谈恋爱(尽管那时她还只有15岁),希望有性生活,吸烟,甚至抽大麻,最后为了爱情甚至一度成了毒品贩子。然而自我否定无法带来愉悦(因为“我什么也不是”了),最终她经历了一次可怕的幻灭,精神崩溃,以至于寒冬的三个月里流落街头,几乎病死异国——她18岁的生日,就在街头的长椅上度过了。        她于是回国。不幸,这又使她意识到,自己在西方是伊朗人,而在伊朗是西方人——正如相似处境的萨义德的自传书名那样,她在两边都是“格格不入”。“文明冲突”至少在她身上是正确的。直到她终于有了自己自觉的选择。        这一自传中不乏对自己无情的剖析——无情到使人感到作者是那种过早看到生活残忍一面的人,以至于一个年轻女子竟说出许多与她年龄不相符的饱经沧桑的词句。例如“那天,我懂得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只有当灾难还能承受时我们才会自怨自艾。一旦超越了这个限度,忍受无法忍受的痛苦的唯一办法就是一笑置之” ——就像尼采说的,人类遭受了极大的痛苦,而被迫发明了笑。        尽管青春期都是残忍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她这样,要为自己的叛逆付出这样精神上的动荡,以至于演变成一场对自己的战争。        书中多处流露出玛赞·莎塔碧的优越家庭背景:外公是前代王朝的末代王子,不少亲戚去了荷兰、美国、德国,家住在德黑兰北部的高档住宅区,有女仆。自幼在法语双语学校读书,15岁在奥地利,虽然已三年没练习法语,她仍能和人用法语“无所不谈”。1982年,她还和父母一起去意大利、西班牙旅行。后来父母要去土耳其,她反问:那是菜鸟地方,要旅游干嘛不去欧洲或美国?以上这些也足以映衬她在这个第三世界国家中,处于一个中产阶层甚至上流社会的家庭背景。通常也正是这样的孩子,才会有机会面对这类文化冲突的痛苦。        对玛赞·莎塔碧来说,在精神危机的时刻,成为她支柱力量的永远来自家庭:父母和外婆,书中反复提到这三个家庭人物对她精神和人格塑造的影响。在这个贵族家庭中,家教严厉又不失开明,作为一个独生女儿,她随时可以无条件享受到父母的亲情,既有传统价值观的坚持,又有超越于这个国家的开明价值观,其他的东西被证明远不如此可靠。就此而言,这的确是非常“东方”的自传。          了解一个国家的读本        在中东地区一场新的“比大胆”游戏——伊朗核危机越来越严重的时刻,读一读这本书,也会有一些令人感慨的发现。这个国家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前,曾是中东除了以色列之外最亲美的国家,现在则一跃成为最反美的急先锋。在中国近代的西风东渐前,伊朗给中国文化输入的外来因子仅次于印度,而现在国人对它的印象,往往也仅限于妇女的黑色面纱、清真寺。        书中常常流露,作者童年的生活方式是非常西化的——她对西方价值观的第一次怀疑,是在奥地利遭受严重挫折时才幻灭的。的确,1953年英国势力退出后,美国成为伊朗的主要保护人,因而也成为该国一部分人憧憬的对象,以及更多下层百姓仇恨的对象。当时伊朗依靠着巨额的石油收入,一度雄心勃勃想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但不幸实现的方式却得罪了多数人民:中产阶级不满于对生活水平的企求无法满足,而宗教虔诚者则以畏惧的目光看到西化的入侵——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国王以粗暴的手段对付所有这几类反对他的人,结果竟使这些本来绝不可能联合的政治力量一起反对他。        当时伊朗国王决心效仿的对象是土耳其的凯末尔:他以几乎是专断的手段把土耳其与过去一刀两断,削弱宗教权威,采取亲西方的姿态,来实现他认为不可避免的现代化。这种方式,用英国对非洲殖民地的说法就是“我们掐着他们的脖子说:跟我们一块儿到20世纪去!他们走过来了,就会高兴的”。        这一理念的前提是无论多大的苦难,转变都是有道理的、必不可免的。但这却是以未来的合理性来忽略现在一代人所经受的痛苦,尤其对于伊朗这种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甚至有过长达一千多年冲突的国家来说,领导人越期望这种转变尽快完成,则这种转变就越是令人民感到难以承受的痛苦。        对于本书作者来说,她的一个根本性矛盾在于:她的家庭所属的政治集团本来是国王西化政策的受益者,在生活上他们也享受这一点,但他们却又站在宗教界和人民一边,强烈反对国王的粗暴镇压措施。最后,国王被推翻了,取而代之的却是教权统治,在这个新的警察国家里,酒精、扑克、磁带、牛仔裤都被严厉禁止,违者被处以鞭刑以至枪决。这种反差看来使人诧异,历史上却反复出现:一个正处于经济上升期的国家,下一步却是革命的火山爆发。1789年前夕的法国、1910 前的墨西哥、民国时的中国、1950年代的古巴,都是如此。        这其中的一个痛苦的基本现实就是:这个国家的任何体制内的变革已无法进行,变革的力量只能来自外部,而像作者的家庭这样西化的阶层正是属于这一部分。书中写到她父亲对国王下台后出现的竟是教权统治大惑不解,其实如果情形不如此,那倒反而怪了。        教权的严厉统治对西化的阶层来说,当然极难忍受,但不久后的两伊战争却使这种统治得到了巩固。书中到处可见这场战争所造成的物质破坏及对个人的噩梦般经历,但也谈到她和父亲,无论对当局有多么不满,相比起来,他们更痛恨阿拉伯人的再次入侵。对待这次战争他们都显得高度爱国,就像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人一样,在外患面前,人人都热泪盈眶,“百倍警惕”。        历史当然没有假设,但假如当初国王的西化措施以温和的手段得到实现,仍然未必就是故事的幸运结局——更可能出现的,是全国都像作者在奥地利那样,忍受身份认同的精神分裂带来的痛苦。当初中东西化的楷模土耳其,现在被亨廷顿批评为“无所适从” 的失败国家。在一个教权统治的伊朗,面纱下的年青一代兴奋而不安地向往着西方,希望摘掉自己的面纱;而经历了对西方失望和幻灭的土耳其,越来越多的年轻女子却开始戴上面纱。        不管玛赞·莎塔碧怎样谈论这个自己生长的国家,她仍是深爱着它的。1970年代,一些苏联犹太人前往以色列或西方,结果却发现自己与那里的生活完全不能适应,有人评述说:这些人“离开俄国并不是真正为了去寻找以色列或者西方,而是去寻找一个没有警察国家的俄国”。对作者及许多去西方的伊朗人来说,也是如此,他们只是去寻找一个没有警察国家的伊朗。

69

主题

2366

帖子

4万

积分

至尊天神

帅帅的老迈!

Rank: 8Rank: 8

积分
47703
QQ
发表于 2008-2-28 20: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应下景……我在中国长大……呵呵
lxclcc@yahoo.com.cn
the waste land

54

主题

4722

帖子

7万

积分

MJJCN参议员

Rank: 8Rank: 8

积分
76693
发表于 2008-2-28 21: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哇 !原来迈克杰克逊始终贯穿着这部片子的情节,有时间一找来看看。
看他的表演是一种享受,听他的歌可以在每天的每个时段。爱他却不仅仅为了这些……
怀念......永久......

1

主题

83

帖子

469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696
发表于 2008-2-29 06: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晕,配的洛奇里的音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MJJCN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迈克尔杰克逊中文网(Michael Jackson Chinese Fanclub)[官方认证歌迷站] ( 桂ICP备18010620号-7 )

GMT+8, 2025-2-2 16: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