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79343
版主
爱咋咋地
- 经验
- 14587 5
- 金钱
- 15970 10
- 地位
- 356 100
- 人气
- 2802 5
- 情感
- 88 5
版主
爱咋咋地
- 积分
- 79343
|
黑胶又称LP,long play, 是立体声黑色赛璐璐质地的密纹唱片。
主要是因为黑胶那种空灵感和现场感是现在的CD无法取代的。如果你听过了LP,你将会对现在的CD的尖利粗糙的数码声不能忍受。而现代的CD为了尽量减弱数码声而开发了众多的电路和录音模式,但是仍然是不能和LP相匹敌。放LP的设备叫turn table,一般不带有功率放大器,只是前置级的输出,拾音模式大约有动磁,动圈和动铁的唱头,以动铁+线性寻迹的唱头唱臂为最优。
抛开各种技术参数不谈,在发展至今的各种音乐记录材质———唱片、磁带、CD———中,SP的音质最接近原声,是爱乐者所追求之境界。众多重量级演奏家、指挥家、大乐队及歌唱家等作品大多数均以黑胶唱片作为首次发行。SP只要保存得当,寿命长久,而通常CD十年左右就完蛋了。目前,黑胶唱片是稀有物品了,尤其是数十年前的名盘,更是珍品。
黑胶唱片有什么优点
CD采用二进制数字式01的记录方式,决定了其记录的内容与模拟录音的母带有了本质性的差异。与母带相比,任何一段录音的信息量缺失都是必然的。就如一个模特与她的画像,就算画功如何之真切,也只是像真,并不是同一事物。
而黑胶基本采用模拟的记录形式,与模拟录音母带所记录的内容是一致的,差别在于转录过程中的母带与器材传输的损耗。就如同一人在不同时间内摆同一个姿势一样,是真实的重现。
CD取代黑胶是在于商业社会买卖的规律。生产CD所需的成本估计就是塑料那几分钱,而运输占体积小,随便卖几十元,唱花了碟也不会跳线,利润的惊人和消费者的接受性和可负担性都是显而易见的。黑胶大批量生产光压铜模就已经有每张碟几元的成本了,还没计算聚乙烯原材料的成本,运输又重又占地方,保存不好又容易损耗跳线,也卖几十元的话,恐怕赚头不大且消费者购买意欲不高。相比之下,黑胶必然在主流市场上被CD取代。
音质上,CD噪音小,信噪比大,也就是黑胶所谓的“爆豆声”在CD上是绝迹的。
而其他方面,我不愿比较。原因只有一个,CD因为不是原声,于是录音可经过音质的处理、随意放大减小甚至修改;黑胶是原声,经过剪接和信噪比调较,甚至早期立体声头版和一些母带直录,只剪接,不作其他修改,录音的效果是如何,黑胶就很忠实地记录下来。
如果有人要用所谓同一个录音的CD和黑胶来比较,那或者应用一个比喻:这是一个整容美女和一个原装女人的较量,你喜欢哪个?释随尊便了。
黑胶和CD保存的比较
CD在制作上,塑料上镀上铝或其他金属,通常在20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金属膜在光的作用下开始氧化直至彻底穿孔报废。
黑胶保存上,只要不受热受压,竖立放置,又不播放的话,基本无任何损耗。不怕光不怕水,随手拿出一张黑胶唱片都有可能比你我老。
黑胶碟的印象与现状
对于黑胶碟的最初印象,是在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电影中,黑白略显划痕的胶片里出演的富足人家的先生小姐,手持漂亮的玻璃酒杯,或舞或坐在雅致的房间,背后传来一个喇叭花样式的黑色唱机里袅袅的纯色声音,有布鲁斯、蓝调或当红女明星的浅吟低唱。
黑胶通透、清澈、开阔,隐匿的瑕疵,它通过你的耳朵传递的是一种非常有如真人在你身边呼吸的温暖感觉,有人情味,不像数码那么冷冰冰。
1965年到1975年这10年间,是古典音乐的黄金时期,之后,就再没有过这样的年月。所有古典音乐的演奏大师,包括混音师,在那一段时期灌制了无数张经典唱片。当时唱片录制的方式,只能一次成功,一个话筒没摆放好,一种乐器没配好,都要重新来过一次,那样高水准的混音师,现在全球加起来总共都不超过 10个。而恰巧,那时候的音乐载体,最重要的就是黑胶唱片,是它幸运地保留了最好的音乐。比如三大男高音之一多明哥,他现在的唱功根本无法和20世纪70 年代时相比。
当时香港的很多歌手也灌录了不少流行音乐的黑胶碟,直到80年代初期,邓丽君在大陆流行的时候,她的唱片销量也很惊人。现在不少黑胶碟收藏者收藏较多的也是那时期香港的音乐碟,可见,香港音乐之所以发展快,是和那时的起步分不开的。
有不少经典的音乐和演出录音,因为丢失了母盘,所以不可能找到同样内容和水准的CD,只能在黑胶碟里听到了。
黑胶碟记录了音乐发展史上最特殊也辉煌的一段历史,但是现在,仅仅有几家公司在为黑胶碟发烧友继续生产唱片,其他的,都早已经停产了。出于价格和播放载体的局限,黑胶碟的受众群体很小,形成不了一块单独的市场。
黑胶碟一张就20分钟,30分钟,你只能安安静静地守着唱机完整地听。在机械化大生产下,CD压制生产比黑胶方便得多,一张母盘压几万张都没问题,唱片公司也容易赚钱。
不说音乐本身,光看看黑胶碟唱片的封套,你就看得出那时候的人们对一张唱片的讲究几乎到了完美和真实的地步,厚实的纸张,毫不含糊的印刷,朴实自然的造型,打开一张黑胶碟的盒子,就如同打开一件艺术品,没放进唱机就似乎能听到音乐飘出来,你不能不为之沉醉。难以忘记黑胶碟的朴实音色。
黑胶碟这个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指的是老唱片机的盘片,小时候在老家的储物间看见过。现在那样的唱片机已经很少了,除了玩得比较专业的人们还在欣赏外,恐怕没有几个小孩子见过那个玩意儿了。
喜欢音乐的人听过黑胶碟音乐后,都会深深爱上那种富于感情,立体,逼真的音乐感,不是CD或MP3所能比拟的。黑胶碟里面包含着一种非常真实的感情,是CD音乐中那种冷漠的金属声音所没有的。当然,不亲自比较过还是不相信的,要听听黑胶碟之后才相信是不是这个感觉。
听黑胶碟比听CD花费大很多这个也是事实,往往一些稀有而音乐靓绝的黑胶碟真是千金(美金)难买。
听黑胶唱片的基本装备
现在如果想建立一套可以聆听LP唱片的系统,需要一台唱臂唱头皆完整的LP唱盘,以及有『PHONE』输入端的扩音机(前级或综合皆可),如果没有『PHONE』输入端,则另需一部『唱头放大器』,下面,我们就从最基础开始,与LP唱片开始一段美丽的相遇!
唱头放大器 PHONO
唱头放大器有两个主要功能,一个是RIAA等化曲线之等化,另一个是放大。
放大
我们先谈放大。一般而言,在CD为主流的今天,前级扩音机多半设计给CD唱盘或其它『高电平输出』的讯源机器使用,一般CD唱盘的输出大约2V上下,可是唱头的输出(MM唱头)大约才3mV上下,所以必须先经由一次放大,把唱头的输出提升到高电平水准,才能回放出来。
如果使用的是MC唱头,那么输出将更低,大约才MM唱头的30分之1,所以MC唱头必须经过两道放大手续,将MC唱头输出提升到MM唱头水准的这一段工作,可以用『前前级』,或『升压器』。
有的唱头放大器或前级(或合并扩音机)的PHONE输入端,同时可接受MM及MC唱头,此时则不需升压器或前前级(切换即可);反之,若唱头放大器或PHONE输入端只能接受MM唱头,使用MC唱头时则必须。
那等化又是什么?这得细说了。唱片的录制是在唱片上刻出一道沟纹来记录声音,这道沟纹的振幅与声音的频率有关(详细公式此略),低音振幅大,高音振幅小。
唱片发展之初遇到的难题就是:低音振幅往往过大,以致占据太多唱片面积,进而缩短了可录音时间,偏偏高音又振幅太小,又被表面灰尘或杂因给掩盖了。为解决此问题,就有『施加等化』的作法,也就是录音时将低频压制(让振幅缩小),高频扩张(振幅放大),放音时倒过来,将曲线还原,则两个问题就能同时解决。
早期唱片公司各有各的等化曲线,一直到1965年,RIAA(美国录音工业协会)将曲线统一,所以后来的唱头放大器也有人称为RIAA唱头放大器。市售唱头放大器、有PHONO输入端的扩音机,都内建此等化线路。
黑胶味道(转)
作者:音乐飘扬
黑胶唱机的声音,更真实,温暖。给人自然的感觉。
??
??
?? 午后在家看书,听了几张CD,忽然想听黑胶,就去书房拿出一张陈松龄的 《天涯歌女》。
?? 开启后,陈松龄的声音在房间里面飘起。这是一张近20年前的唱片了,其中唱的一些歌曲,又是近百年前老上海滩的流行歌曲,如“天涯歌女”,“花好月圆”“ 龙华的桃花”等。听着这些,让我回想流行音乐在沧桑古朴的老时代也曾辉煌,心中一时沉醉到许多电影里面的老上海舞会情景。也算是有趣的听感。
??
?? 科学上,黑胶唱片能保存和重放50%的接近现场的原声。而CD只能保持1/3 不到。MD,MP3这些载体则更没有现场感可言在。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加让对音乐欣赏的某种执着追求,许多人选择用黑胶欣赏音乐,而不是选择CD。黑胶唱片现在很少生产了,但是黑胶的音乐资料是可以保存很久很久的。听越久远的音乐,有时候就象喝越陈的普洱茶。
??
?? 第一次从网上买到的LP唱片是--”BEEGEES 的SPIRITS HAVING FLOWN“,听后感觉很好,黑胶真好听。而且这是一张刚好我出生那年发行的专集。也就是说,这是和我一样岁数的的。这感觉让我兴奋。??
??
?? 其实真正的发烧友玩黑胶,是花大量金钱的。LP唱机,唱头,唱头放大器,公放,音箱,这里的每一样设备,稍微讲究一点,都需要上万元一件。那样配置的音响系统就可听到纯正的黑胶味道。而我这样的穷人,所谓听黑胶,只是用几百元的2手唱机,自制的唱头放大器,加廉价的唱头而已。设备虽然低级,但是也具有黑胶韵味,音效优于普通CD机播放的效果。?
??
?? 穷则穷玩。欣赏音乐本身就是一件带个人情感的东西.自己既然能够从中得到乐趣,那就心安理得的享受这所谓的‘黑胶味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