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5-2-4 0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MJCFC 2005年2月4日的声明
凤凰卫视中文台“网罗天下”节日2月2日曾经做过一期关于迈克尔·杰克逊的专题节目,主持人梁文道先生自称不是迈克尔·杰克逊的歌迷,但既然是国际社会大事,还是得进行关注,另外还透露了该节目的导播导演都曾经是迈克尔·杰克逊的歌迷,现在是不是尚且未明,倒是令人莞尔。
此外,节目中还提到了中国大地上的杰克逊歌迷,并将我们迈克尔·杰克逊中华传媒网(MJCFC)的歌迷论坛放上了屏幕,就其中一些贴子进行了评述。首先,我们感谢梁文道先生及其节目组对我们网站的关注表示感谢,但我们在此也想就他节目中的数个问题进行反责:
1、首先,主持人梁文道先生自称不是迈克尔·杰克逊的歌迷,仅仅凭借一些帖子来试图网罗天下。既然不是歌迷,当然就不能理解迈克尔·杰克逊所代表的文化,也不可能有深层次研究。但我们站上除了歌迷,还有专家!梁文道先生忽视了众多呼吁公平、正义、良知的帖子,以及我们主站丰富而正确的信息资料库及新闻中心,惟独挑出了几张歌迷发泄愤怒的帖子,未免不能让公众了解到我们歌迷真正的心之所在。
2、梁文道先生称迈克尔·杰克逊的现任律师Thomas Mesereau是当年为O.J.辛普森杀妻案的主辩律师,这纯属是严重的常识错误。O.J.辛普森杀妻案的律师是大名鼎鼎的犹太裔律师罗伯特·萨皮罗(Robert Shapiro),跟Thomas Mesereau完全没有关系。将杰克逊与O.J.辛普森杀妻案联系起来,梁公未免不是想给观众造成一种印象:迈克尔·杰克逊如果被判无罪,也是靠O.J.辛普森杀妻案中的大律师的三寸不烂之舌而逃脱了法律的惩处!因为O.J.辛普森不就是被判无罪了吗?实际上,真正是杰克逊案件辩护律师的Thomas Mesereau,却是为那些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们辩护的、在业界内有着职业美德的大律师,他每年会免费为那些交不起高额律师费用却蒙受不白之冤的黑人辩护。他之所以接手杰克逊案件,就是因为他认为杰克逊是绝对清白的。
3、梁公提及了2004年杰克逊被人控告,并付给了2000万美元。这是完全没有搞清楚事实的发言。杰克逊2003年案件就是现在2005年现在还在审讯中的案件,而杰克逊付给2000万和解费的案件却是1993年娈童案。
4、梁公称杰克逊现在破产了,动物都养不起了,害得动物们都跟着他过“苦日子”。先不去深究这番话是不是故意说给动物保护协会的人听的,但我们在此想提醒的是,杰克逊现在掌握着索尼音乐/BMG公司的命脉——索尼/ATV公司歌曲版权的50%!还包括他自己的投资和自己歌曲的版权。音乐界著名业界内幕杂志《HitsDailyDouble》才于年前预测,杰克逊的个人资产依然在10亿美元之上,而传言杰克逊要破产的谣言,从2001年至今,除了媒体在炒了一遍又一遍后,依然没有任何动静。杰克逊依然过着帝王一般的生活,没有任何破产和宣告破产的迹象,不知道天下各位记者该不该自己扇自己一耳光?这无非是传媒一而再再而三想要抹黑杰克逊的企图而已。
5、梁公在节目中花大篇幅谈到了恋童癖,目的不言自明,意在暗指杰克逊可能正是一个恋童癖!还“大度地要求人们考虑在往后也给恋童癖一个机会,不要一棍子打死,因为事情并不是黑与白那么简单”。那么什么是恋童癖呢?
恋童癖是指一个成年人的性要求和性反应部分或全部有意识地指向那些通常是13岁以下的儿童。目前越来越多的恋童癖者把兴趣放在与那些少男少女发生的性活动上,可称为青春恋。他们的主要选择对象是那些13-15岁的少男和少女。恋童癖主要见于男性,可分为同性恋童癖和异性恋童癖两类。性行为方式。这两类恋童癖者在性交时都会在儿童身上造成外伤和咬痕,有时甚至因为恐惧和羞辱而杀死儿童。恋童癖的病因不明,有认为是心理精神因素所致,如心理上、性心理上、智商低下和精神疾病的影响;也有人认为与身体机能损伤如阳痿、酒精中毒、衰老或大脑损伤等有关。
有人把恋童癖者的心理和性行为分为未成熟型恋童癖、退化型恋童癖和攻击型恋童癖。未成熟型恋童癖对儿童的爱恋仅仅停留在爱抚、抚摸和宠爱的水平上。这种人从未与他同年龄的人建立一种性关系,只是在与儿童的交往中才能体验到一种舒适感。作为一个成年男人,他不会主动与对方建立一种性关系,如果有这样的事情发生,通常也是由于那少男或少女的勾引。
退化型恋童癖者在早年生活表现正常,与他同辈人一直有关良好的关系,与同龄异性也曾有过性关系。然而在以后的生活中,自我怀疑和幼稚感逐渐滋生,在社会交往和性生活中渐不遂意。在某些情况下,这种人会慢慢地嗜酒和失业。这样,一系列的挫折会使他将性行为转向儿童。这种对儿童的性行为带有冲动性并且常常是把它当做缓解某种生活压力的手段。这种恋童癖者会为他的行为感到苦恼、自责、害臊、甚至有一种犯罪感。
攻击型恋童癖是最具危险性和反社会性的恋童行为,行为人为满足性刺激和亢奋的需要,在行为时往往伴有虐待和暴力。这种攻击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恶意的侵犯。攻击的方式多种多样,往往造成攻击对象严重受伤,感到极度痛苦,甚至造成死亡。此类虐待型的恋童癖者不仅给儿童造成痛苦,而且其行为方式极其色情。他们在虐待行为中常使用枪、刀子、铁管或皮带作为威胁伤害的工具。还有些恋童癖者仅仅对玩弄儿童感兴趣 ,其中另一些人则扩大了他们的兴趣范围,热衷于拍摄儿童色情照片和录相以及其它非商业性的色情把戏。这些有共同兴趣的人经常私下交换录相带。
一个真正的恋童癖者永远不会满足,也不会停止犯罪,一个典型的恋童癖者一生中至少要猥亵200-300名儿童。前些时日,英国才开审了史上最惊人恋童癖案件,现年53岁的格林·马丁迷奸3100名女童!
反观杰克逊,他似乎很“符合”以上某些恋童癖的特征。但仔细对照起来,却没有一点符合。在几十年的事业生涯中,杰克逊接触过的儿童何止千千万万,但真正站出来“控告”的,却只有两名家庭背景复杂、父母嗜金如命的男童!难道所有的儿童都被猥亵后,却选择沉默?为什么杰克逊的亲朋好友,都放心地让孩子跟着杰克逊,而且至今都坚定地支持着杰克逊?为什么千千万万的父母家长,依然会带着孩子去杰克逊的庄园游玩?难道麦当娜拍打过儿童的屁股,妮可·基德曼在电影《重生》里与小男童同浴,岂不都该以恋童被起诉?
另外有意思的是:杰克逊身边的两个女工作人员,就曾在小时候被恋童癖侵害,但她们却在杰克逊案发后,言之确凿地为杰克逊辩护,她们说,如果杰克逊真的是恋童癖,她们首先就会站到山顶向全世界呼唤出来。但杰克逊不是。他只是热爱儿童事业,热爱和儿童呆在一起,因为儿童单纯、谦卑、不会有成人那样污浊的思想,和孩子们在一起,也能激发杰克逊源源不断的灵感。但他忽视了某些儿童也会有心计,也会被家长控制,从而造成了他现在的麻烦。而数不尽的自称的专家,却刻意地用恋童癖的特征去与杰克逊对照,从而得出他们所谓的“结论”,这种做法何等地让人不寒而栗!杰克逊曾经真诚地说过,“我不是恋童癖,我不是强奸犯,那是别人,但不会是我迈克尔·杰克逊!”我们从他的眼神里看出,他这样说的时候,没有一丝畏惧。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6、我们迈克尔·杰克逊中华传媒网也不是如梁公在节目中所说的那样,是刚“立刻设立”的。我们所有的成员已经为杰克逊辩护多年,并依然坚持着我们的信念!梁公有一句话很有意思,说我们站帖子里有一句“今天对我来说的确是个不太开心的日子,我们心目中的天王,THE King of POP,Michael Jackson将要接受非常不公平的法律裁决,荒唐的、怪诞的诉讼案件令到我们所有的Jackson歌迷为此担忧不已。”梁公反问道,“这个我很奇怪哦,人家还没审,他(歌迷)怎么就知道是‘非常不公平的法律裁决’呢?”那么我们在此反问梁公道,“是的,人家还没审,你难道就知道这会是‘非常公平的法律裁决’么?”我们歌迷可以挖掘出世界各大媒体、包括你们凤凰卫视一年多都没挖掘出来的控方男童母亲的照片并发在网上,还需要我们来给你解释我们歌迷力量的强大么?我们难道会不知道这个案子要打个一年两载?你知不知道那个为杰克逊绝食的民权人士是谁?你是不是有点侮辱歌迷的智慧和知情能力?从案件一开始,地方检察官那得意的坏笑,司法程序中的越权及滥权行为,早已被歌迷看在眼里!这笔帐迟早要算清楚。此外,法官偏袒检控方,大量驳回辩护律师的合理动议,同时一方面用禁声令禁止杰克逊方面对很多谣言进行辩驳,另一方却默许检控方大量地向新闻媒体泄露对杰克逊不利的本来应该被法庭封存并在法庭上辩得清楚的信息,以玷污潜在的陪审团候选人,难道你觉得这会是“非常公平的法律裁决”?!而多年来媒体对杰克逊的疯狂追逐、歪曲报道,对他来说,也是“非常公平”的喽?!
杰克逊的歌迷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倾听着他的音乐作品,领会着他歌词中传递的爱的信息,阅读着他的诗歌和自传,研究着他的演讲和采访,蒙受着他博爱主义和慈善活动的恩泽,收集着他的一切的一切,收集着他的点点滴滴,更不用提我们迈克尔·杰克逊中华传媒网更是和杰克逊内部阵营有着直接的联系!我们之所以支持他不是因为盲目的崇拜,而是在多年的敬仰和研究后沉淀下来的至尊爱意!歌迷才是最懂得最理解的迈克尔·杰克逊的人!梁公你难道敢说我们对迈克尔·杰克逊的研究还不如那一干编造杰克逊小报故事的记者?难道还敢说你这个自己都表示不是歌迷的人通过在网上随便找几个站点一看,凭借着那过眼烟云的八卦小报的印象就能对迈克尔·杰克逊盖棺定论?!
迈克尔·杰克逊曾在他半自传歌曲《童年》中唱道:
Before you judge me, try hard to love me,
Look within your heart then ask,
Have you seen my childhood?
不知道梁文道先生能否领会其中的真义?
最后,迈克尔·杰克逊中华传媒网期待凤凰卫视本着新闻自由、客观公正、不带任何偏见的立场来做节目,这是我们杰克逊歌迷乃至所有的观众都喜闻乐见的!谢谢!
真诚的,
Keen
记于2005年2月4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