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杉矶斯台普斯中心,美国NBA球队洛杉矶湖人队和洛杉矶快船队的共用主场。而它更为音乐迷所知的另一个功能,则是进入2000后它所承办的“格莱美”音乐颁奖典礼。2009年7月7日,斯台普斯中心又迎来了它建馆以来最受人关注的一天,一代流行音乐巨星迈克尔·杰克逊的葬礼被安排其中举行,斯台普斯中心也因此迎来了它有史以来最特殊的一次加冕礼。斯台普斯中心又名订书机中心,对于迈克尔·杰克逊这样一位歌者和艺人来讲,其音乐生涯浩长的光辉历史,确实需要这样一台巨型的订书机,才能将其装订入册。
中国人习惯以入土为安的方式来告慰死者,但这却并不防碍生者总是会选择繁复又华丽的葬礼形式,来将纪念活动戏剧化和表面化,以让其具备更好的告后人知功能,而这一次美国人也未能免俗。因着迈克尔·杰克逊生前地位的特殊,因着美国娱乐圈改不了的商业习惯,生前已经被人娱乐惯了的迈克尔·杰克逊,即使在身后也未能立即得到安宁,注定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除了大量深切的悼念、真诚的泪水之外,谁又能否认,这中间依然还是混杂着一点点娱乐元素呢?这是一个艺人的荣幸,也是一个艺人的无奈。但对于迈克尔·杰克逊来讲,这总算也是最后一次了。
来的明星很大牌,这当然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但和万事都喜欢搞大,以及随意搞大的中国人来讲,一贯给人“好莱坞”这种乱花钱、暴发户印象的美国人,除了有娱乐精神,更有职业态度。虽然葬礼的现场可谓群星云集,但Stevie Wonder、Lionel Richie、Mariah Carey和Usher这些歌手的出现和献唱,则还是清晰的谱写出迈克尔·杰克逊生前音乐谱系的脉络,即以Motown唱片为象征的黑人音乐血统,即使像葬礼当晚献艺的John Mayer,其肤色是白的,但其以Soul、Blues为根基的音乐血统,却同样是黑的。所以,当晚没有麦当娜,没有布兰妮,没有艾薇儿,而按娱乐的标准来讲,这些人的出现,才能将迈克尔·杰克逊的葬礼推向高潮。但在这一点上,美国人显然是有节制的,一次有着娱乐倾向的葬礼,它毕竟还是一场葬礼。
尽管迈克尔·杰克逊生前试图以整容等方式,来淡化自己身上的黑人印迹,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永远无法回避他的黑人血统。虽然他用他的音乐,先是打破了美国本土受众的肤色隔阂,继而甚至让全世界的歌迷实现天下一家,但他的音乐之根却永远属于黑色,而真正最与其惺惺相惜的,也正是他的那些黑人兄弟。史摩基·罗宾逊在当晚代表黑人领袖朗读的哀悼信,也在一定程度上将迈克尔·杰克逊从娱乐业的共享偶像地位,又一次拥进故乡的怀抱。这和种族无关,这也算是一种回归。
迈克尔·杰克逊被认为是继“猫王”之后,美国流行音乐出现的又一个流行之王。但因为历史的原因,“猫王”注定只能在英美等英语系国家的流行,而迈克尔·杰克逊则因为巧适国际一体化时代的帷幕初启,而成为全世界的偶像,他的歌迷不仅只说英语,也说日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汉语,甚至粤语、潮洲话、客家语、闽南语。这也许和商业的推广有关,和国际唱片业追求的国际一体化有关,但不可否认,这同样是因为迈克尔·杰克逊主动召集群星演绎《We Are the World》有关。爱从来都是相互的,只有你爱大家,大家才会爱你。即使你是偶像,也不例外。
迈克尔·杰克逊逝世的日子,恰逢是美国经济遭受重创,美国梦已经变得模糊暧昧的时期,但这却并不影响他葬礼的隆重和场面的盛大。这中间,除了全世界歌迷为这样一位偶像汇聚出一种豪华的印象外,更多的美国人,实际上也在借这么一场葬礼,在寄托对迈克尔·杰克逊的哀思之余,同时回溯那段美妙的美国梦时光,那个美国各行业繁荣向上的80年代,那个美国流行乐群星璀璨的80年代。无数的美国人,想必也想在对迈克尔·杰克逊轻声说一句再见的同时,与那个美好的80年代,轻轻说一声告别。
葬礼是有止尽的,思念却是没有尽头的……
转自腾讯博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