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不小心被流感了。去医院,测体温,医生说35度9,根本不能算发烧。我说我在家里测体温37度2,怎么到你这里就低了?如果35度9对我算正常体温,37度2是不是就算高烧了?那是不是就该打针了?医生说只要不过38度,就不能打针,哪怕你有一切感冒症状,就这么着吧,然后把我打发回家。第二次去,在家里体温37度5,到了医院36度,还是不给打针,但是咳嗽吐痰流鼻涕浑身发冷并且酸痛,我问医生,我都快死了,就不能打针吗?医生说,只能吃药,就这么着吧。
今天午夜,米高·集训的电影《就这么着吧》(This Is It)全球首映,在我印象中,好像中国从来没跟外国同步首映过什么电影(也许我孤陋寡闻),我要去看米高·集训的首映,如果还不好的话,就错过这次机会了。我出门之前还在犹豫,到底去不去。后来想,还是去吧,如果把自己真的折腾发烧了,医生肯定得给我打针。我就不信我体温升不到38度以上。
事实上我的选择对了,我真该来看这部电影,而不是首映式。索尼公司为了能让电影在中国上映带来一些影响,搞了一个首映式,这是我见过的最另类的首映式,七点多钟就把歌迷忽悠过去了,但是要搞一个漫长的首映式活动,必须凌晨才能开始首映,时间大约持续5个小时。同学们啊,一台春晚才4个小时,那么紧凑你都觉得拖沓,一个首映式,得上多少个赵本山的小品才能让在寒冷的风中等待的观众感觉时间过得飞快啊。更糟糕的是,主持人说让嘉宾上台,发现嘉宾还没到。这些嘉宾都挺能耍大牌的。好不容易嘉宾来了,主持人请嘉宾上台又分不清性别,好不容易主持人把嘉宾性别分清楚了,后面的易拉宝又掉下来了,好不容易把易拉宝钉上,音响又出问题了,好不容易音响好了,我才发现嘉宾基本上都没听说过,我就知道贾樟柯老师。这些嘉宾还都挺事儿逼的,有的嘉宾到最后也没来。米高·集训中国官方网的站长张锐老师在台上说了一句话很牛逼:“在米高·集训面前,谁都不是明星。”算是含蓄地表示一下他的不满吧。我冻得估计体温连29度都不到了,只好躲到一家咖啡厅里取暖。
其实这五个小时的首映式,还不如都交给米高·集训的粉丝玩呢,有个模仿米高·集训的人可以以假乱真,还有一帮纯粹用嗓音模仿米高·集训的歌(连伴奏都有),这不挺好吗,非要请一些傻逼明星上台说一些假惺惺的话。
还是说说电影吧。这跟一般的电影不一样,你必须带着感情看,会发现每一秒钟都那么好看,如果你仅仅是一个普通观众,估计看一半你就会退场。这是一部纪录片,基本上没什么情节,即便在制作效果上已经超乎了我的想象,但它还是一部纪录片。看这部电影,你首先要对米高·集训这个人有一定的了解,一知半解都不行。了解之后你才知道还挺好看的。西方人看这部片子大概没什么障碍,中国人看,就隔着点什么,如果你是他的歌迷,这层隔阂就没有了,你不是,看着会一头雾水。你想想,有多少人真的明白音乐是什么呢?而这部片子从头到尾就是告诉你:米高·集训理解的音乐是什么。
从片子里能看出来,米高·集训为了他这次伦敦告别演唱会,确实费了不少心思,如果当初能如期在伦敦上演,绝对太震撼了,好多现场出其不意的效果,怎么说呢,你会觉得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真的没什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顶多是从人肉LED进化到电子LED,但观念上还是LED。米高·集训的演唱会效果已经出神入化了,如果能把这些想法都体现在舞台上,真是绝了。遗憾啊,这些未完成的现场效果你只能通过这部片子略知一二了。你知道为什么他会把这些东西做的那么好看吗?不仅仅是他的告别演唱会,他在影片的最后说了一段话,歌词大意是:观众都是来逃避的,我们要给他们制造一种逃避艺术。首先想到的是观众需要什么,而不是领导需要什么。嗯哼!
既然是告别演唱会,米高·集训一定会把他最喜欢和最流行的歌曲唱一遍,在这部片子里也都几乎完整地唱了,只是有些不是现场唱的,而是配的录音带里的声音,相当于好多首MV。另外,在片中米高·集训看上去很健康。
索尼公司认为,这部片子在中国的票房应该过1亿。我算了一下,目前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人基本上都是一些城里人,城里人基本上还都知道米高·集训。而且我看完认为:真正的米高·集训的歌迷应该至少看三遍。中国有多少米高·集训的歌迷呢?一百万吧。一张电影票的平均价格30块钱,有3千万的票房。铁杆的歌迷估计有五万吧,让他们看三遍,又多了300万票房。再加上赶时髦被忽悠进去的观众,再增加两千多万吧,这样下来能有六千万票房。当然,这是我保守估计,因为这次发行的是南方新干线。
如果米高·集训的电影真的能突破一个亿,那看来一个符号的力量带来的商业价值真是太可怕了。我希望能过一个亿,超过《见过大爷》才好呢。
另外友情提示:如果看这部电影,不要一出字幕就站起身走人,一定要看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