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12-14 02:45:36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回复点评:
纳兰宇姮 这个,MJ去世的第一张专辑,非要用这样的方式炒作吗?不是应该谨慎再谨慎的打响第一炮吗?我真的不懂,在VIVI开的那个帖子里我也说了我的疑惑。
其实昨天写的分析,有一点没写,我一直在犹豫是否要写。 但这一点事关这个争议策略是主动还是被动作出的,所以还是决定不负责任地写在这里:
争议中的减法策略
fans十年的等待=强大怨念+超高期盼
十年的期许,十年的怨念,十年的累加,虽然之前个个都说新砖是gift,是bonus,都说要放松心态,但扪心自问,当时我们心里的期许何曾有过半点降低?YY的力量从来是强大的(此处无贬义,勿曲解),每个人心中对新砖的期盼都是超高的。 从这点看, 这张625后的首砖可以说已经承载了fans异乎寻常的热情。
如果你是遗产公司的决策人,在MJ无法亲自操刀制作的情况下,面对当下的压力,还要兼顾长远的发展。你作何策略?是一味顺迎fans,还是引导fans降低期待?一个被动,一个主动,你如何取舍?
端出最强专辑?首先未必能完全满足十年渴盼下的挑剔胃口,很可能就此无端埋没或轻慢了其中的好歌。 其次MJ的歌曲是不可再生资源,本尊不在,如何保持热度?如何持续性给fans惊喜和意外? 把好东西都一次放完,然后逐年质量递减?再忠的fans也会灰心。但如果反过来,质量逐年递增,那对于fans就意味着希望。
所以遗产公司必须要对歌曲放出的先后次序做一个前瞻性规划,但我没想到他直接会用这招,有点冒险,不过看起来效果极好。
在这个争议策略的前期和中期,BN的试听和前前后后时不时的歌曲泄露弄得大部分fans抓狂,《Michael》的质量真是如此不堪?于是在来来去去的折腾中一路减法,fans的期待值一次次下挫,登时有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悲催。接着《Michael》全碟现身,好吧,立刻有相当一部分fans松了口气,《Michael》还不错,起码还能接受。这一波三折,比坐过山车都刺激。 我想全碟泄露前和全碟泄露后很多fans的态度有相当程度的改变,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这都要归功于争议中的减法策略,这是其一。
其二,因为《Michael》,几乎所有fans心理期待的回落是显而易见的,其实平和的心态对MJ更公平,所以期待吧,好的永远在下一站。
之前提到过《Michael》有3T和卡西欧,属于平衡多方利益的策略,但这一点只可能是诱因,不是主因,因为卡家的歌曲已经被拿下,没有迫在眉睫的压力。另外就算家族有矛盾,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补偿,不需要通过《Michael》来实现。所以只有在主因成立的情况下,才会发生酬宾大回馈,所有的矛盾所有的问题都放在《Michael》里一并解决。
争议中的排他提示
这样的明示暗示在《Michael》中比比皆是,家人指责“伪”歌到曲目时间表的长短(我看到最多的回复:好短,毕竟不是MJ制作的),还有HMH和MTS的纸条,呵呵。
这些不仅制造争议,而且无时不刻都在提醒fans,这不是MJ的砖(有纸条和没纸条的被划分的多明显啊)
争议中品牌的加固
一直有TX提到“假”歌毁MJ的口碑,我是没看出来。倒是在《Michael》中看到了MJ惊人的天赋,清唱,口技,无敌的嗓音。 在这张很多fans口中的“伪”作里,MJ的天赋比以往的砖更清晰更直接。这算哪门子“毁”。照我看,这纯粹是赤果果的炫技,让那些合作者情何以堪。据说接下去还要发合唱集,好吧,KOP跟你合唱,那是天大的荣耀,就算被比到水沟里(基本是这个下场),也值了。
所以通过《Michael》,MJ作为制作人,作为创作者,作为歌手更加凸显了其重要性和独一无二的地位(别抬杠哈,此处并非说以前不重要,只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都明显)。
关于这点大家不用担心,MJ的品牌形象是遗产公司的命脉,他是不会让MJ的形象受到任何的玷污和诋毁的。
争议中的营销
既然新砖名字叫《Michael》,就注定了这张砖必须赢。
有人说新砖制作很不严谨,其实你看看曲目表,就知道挑这些歌是下了大功夫的,每首歌都有对应的受众群体。不管是新粉老粉,还是围观群众,必有一款适合你:)
BN和Monster因为出自卡家,被部分fans抵制,但这两歌的节奏摆在那里,撇开那些纠结的元素,歌都不错,反正我们公司那帮不是fans的家伙最爱Monster,BN和Hollywood Tonight
Behind The Mask,呵呵,老粉们惦记很多年了吧。
Much Too Soon 所有女性fans的催泪剂。
其他不多写了,有兴趣下次继续,废话太多我累,大家看着也费神。
总之,《Michael》是一个完美的策略,其中部分歌曲的真“假”的确是人为营造出来的,用来制造话题的,这个“假”仅指似是而非,并非是以“假”代真,否则法律风险会断送整个方案,就像这个世界上不仅只有黑白两色,《Michael》取了一个中间点,半真半假,似真似假,于是不管是真歌派,还是“伪”歌派,统统一网打尽。
当然,可能从fans角度,可能会觉得这种策略很怪异,不舒服。
但照常规的宣传策略,平面,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广告,虽然雷声大受众广,但能影响到的群体无非就是fans,无感的照样无感,本尊都不在了,再加上先天不足,还指望群众们如何响应。
但如果以争议造势,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人都有猎奇心理,就像你大马路上看到一个人莫名看天,虽然无解,很多人还会不自觉地跟着看。同理,看到真“假”争论,好奇心理作祟,就算不是fans也会插足围观,另外人都有争胜心理,总认为自己是客观的,于是围观了以后还得插话做个判断(比如me) 于是一来二去,不是fans的围观群众也成了参与者,接下去的就不多说了,连锁效应。
如果忽略纠结的细节和过程,去看结果。你会发现在这个看着很别扭的策略里,能看到的是争议推动的人气和热度,却基本看不到由此带来的负面因素(对MJ而言),争议营销能做到这种地步,无敌了。
而且从这个策略的执行看,非常精准,这里让我膜拜下,绝对高高手。
不管是家人的言论,BN试听的放出,遗产公司声明的时机,还是某些歌曲的泄露次序(别跟我说这里的泄歌是常规现象,有心的TX可以去查下很多歌泄露的源头,就明了)都控制得非常到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