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005-12-11 11:42:44
|
显示全部楼层
|
以“幻灭”解读发展
----------简析<百年孤独>中“幻灭”的象征意象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这是一部“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作者以“变现实为魔幻而又不失真”的艺术原则,描述了一个关于“幻灭”关于“发展”的过程。作者以多种形式叙述死亡,同时,“死亡”本身也是一种象征意象。把这种种的象征意象集合到一个整体,便形成了全篇所表达的“幻灭”。通过对“幻灭”的分析,我们会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广阔的社会景象,同时,我们更可以解读作者旨在表达的拉丁美洲的一部复杂而又迂回的发展史。`
我们可以把“幻灭”分为如下几个层面,首先,是“出生”。生乃是“死”的一部分,“生”是生命的开始,也是生命的结束,也就是“死”的开端。其次,是“成长”,与其说是成长毋宁说是一种混沌的发展和发展的混沌,这其中包含着大大小小多种多样的丰富的意象,在魔幻的现实中它们无一不是在揭示着历史的必然。再次,是“灭亡”,这是一种制度,一种陈旧的文化必将走向的结果,也是作者所表达的一种强烈的愿望。最后,是“轮回”,在这最终的结局中,我们看到的是历史的演绎,也是历史的无奈。
“出生”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拉丁美洲未接触外部文明和初步接触外部文明的状态。在一片荒芜的沼泽地中,霍赛.阿卡蒂奥.布恩蒂亚代领人们建立了这个世外桃源似的镇子,有着原始的宁静也有着原始的愚昧。马孔多的整体的象征意象也正在于此,它是广阔的拉丁美洲的缩影,是整个历史大环境的写意,但又是小环境下的工笔,它是全篇最广阔最丰富的象征意象。它封闭却向往着发展,它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却也因为偏见而恐惧排斥新事物,这也正是拉美人民矛盾心理的真实写照。在“出生”之中,作者塑造了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就是布恩蒂亚家族的国王,老布恩蒂亚<1>。他是整个小镇中的无冕之王,对于整个家族来说,他是一位不朽的先知,对于马孔多来说他是一个高尚的领袖。而对于整部拉美历史来说,他正是那个在原始状态下“发展”的代言人。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科学家的头脑,还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对新文明充满渴望。与此同时,他的妻子乌苏娜也被作者付予了,图腾化的形象。她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拉美妇女形象,生命力顽强,富有责任心,爱心,又有正义感,她的形象就像是神话中大地母亲的图腾,胸怀温暖而博大。是这样的一个父亲和这样的一个母亲孕育了这样的一个开端,他们努力的打开原始的锁链,并把马孔多乃至拉美导向了文明的光辉。两个生动的象征意象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然而,在这种初步的接触文明之后,发展并没有真正的继续下去,尽管马孔多日甚一日的繁荣,但在此后的日子中,外来的文明不再是一种接触与学习,而变成了一种入侵。这就引出了进一步的“成长”。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马孔多在百年之中的变迁与最终走向的没落,这是一个曲折复杂但又有着内在的原因与规律的过程。布恩蒂亚家族“孤独”的特征正象征了拉美人民顽固的民族性,而同时,这也是拉美发展之所以停滞不前、混沌无序的根本原因。如果说马孔多是小说中最大的象征意象的话,那么“孤独”就是本书中最为深远的象征意象。作者以家族成员特有的孤独中的行为来隐喻拉美百年历史中人们的荒诞、无知与落后。总体来说,可以为这些行为总结出以下几点解释。
首先,居住地的隔绝封闭,马孔多人远离文明远离科学的态度,使自然依旧是主宰人们的内在驱动力。殖民者把外部文明带到了这个原始状态下的小镇,一方面传播文明另一方面却在欺诈。而人们在并没有因为文明的启发在蒙昧在状态下觉醒,而是从好奇最终变成了对科学的排斥,对外来事物的厌恶与恐惧。
其次,个人的隔绝与封闭,形成了人们的不团结以及个人意义上的仇恨与不信任。奥雷边诺上校的32次失败的战争无疑是个人因素的产物。主导拉美世界发生变化的应是一种历史的因素,然而,在行进的过程中,人的因素却变成了指导历史的魔杖,大大小小的战争在无休止的进行,历史却没有真正的发展。而无数的阿玛兰塔与雷贝卡却为了个人的仇恨生活在各自隔绝的世界中,终生都在进行着明争暗斗。
最后,是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几乎所有布恩蒂亚家族的人都有着恋旧的情绪,几乎每一代人都存在着乱伦。家族在一日日的衰落,后继者却只会逃避眼前破败的现实。这也正是历史停滞不前的拉美人民的心理状态之一。
在这样的发展中,走向灭亡是必然的,布恩蒂亚家族的灭亡,马孔多小镇的灭亡,这种灭亡既是一种结果,又是一种愿望。说它是一种结果是因为,这是一个落后、麻木、不觉醒的民族、国家必然的结局,一个没有发展的、停滞的社会是必定要从这个世界上消失的,一种无序、落后的制度也必然将被淘汰。这是作者为拉美国家预测到的结果,历史的洪流是无人能够阻挡的一切旧的事物一切旧的思想观念都将像马孔多一样被飓风刮走,什么痕迹也留不下。由此可见,这种灭亡也是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愿望。“灭亡”可以带来反思,“灭亡”也是新事物生长的起点。正如墨西哥作家帕斯所说的<2>:“生命的最高职能是通向死亡----------它的对立和补充部分;死亡也并非生命的终极;人们以死来满足生的无限欲望。”他还指出“死亡是一面镜子,反射出生命在它面前做的各种徒劳的姿态。”我想这不仅是作家个人的看法,也是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印第安人的看法。
飓风是文本中最后一个象征意象,它的发生具有意义的双重性。从它的直观结果看,它是一种毁灭,但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它却是一种力量,一种思想,也是一种爆发,一种觉醒。同时它更代表了作者伟大而急切的爱,毁灭是最能够给予人们震憾的,作者所描述的毁灭正是在震憾人们沉睡的灵魂,为人们提供希望与信念。然而,在信念和希望存在的同时,也在揭示着一种历史的悲观与无奈,那就是“轮回”。
<百年孤独>对时间的独特处理方法是小说最吸引人的特色之一。过去、现在、未来被共同的本质连接起来,大大小小的循环在时空中不断发生。不同代的人在时光流逝了几十年后,说着同样的话,做着同样的事,重复着相同的命运。而家族中重复出现的名字“奥雷边诺”、“阿卡蒂奥”却像是咒语,冥冥中安排了人们的生活轨迹。这种手法既渲染了魔幻的气氛,又在荒诞中揭示历史的奥秘。时光流走了,时间却在原地不停的打转,最终落在了原来的点上。作者极其注重人物、事件的前后呼应,阿卡蒂奥第二<3>在几十年后准确的重复奥雷连诺上校的话;吉普赛人几次来到马孔多,而每一次居民都同最初一次一样被相同的东西耍得团团转,第六代近亲结婚则重复了前辈生出猪尾小孩的命运;恶性循环一刻不停的进行着。以至于,150多岁的乌苏娜终于发现了时间的停滞,正像她发疯的丈夫老布恩蒂亚说的那样。
在这些作者精心设计的轮回中,我们看到的是拉丁美洲象征性的存在形式。它的发展就是这样的一个轮回,以原始的愚昧为起点,也以此为终点;以最初的荒芜为开端,又以最初的荒芜为结尾。从猪尾小孩第一次的出现到第二次的最终灭亡,这是一个完整的循环,而谁能保证它不是下一个循环的开始呢?尽管作者在小说的结尾借用梅尔加德斯在羊皮纸手稿上的预言写道,命运注定百年孤独的家族不可能在地球上第二次出现,但,每一个深入关注拉美命运的人都会发现,这不过只是作者的一个美好的愿望。而无疑,轮回是存在的,拉美历史发展中的走不出的怪圈,那个让人摆脱不了的、恼人的轮回正存在于作者的笔下。或许也只有它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永恒。“出生”、“成长”、“灭亡”、“轮回”,这样,一个“幻灭”的过程完成了。
加西亚.马尔克斯不愧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大师,在魔幻与荒诞中他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完整的立体的拉丁美洲,我们不难体会到,作者是在以极大的热情为这片土地呼喊,似乎唯有这样的呼喊才会唤来作者想象中的飓风。在今天的世界,“发展”俨然已经成为一个人人必谈的话题,但在真正的历史事实面前,或许这本书会引发我们更多有意义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