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07-3-8 11: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一篇: http://blog.sina.com.cn/u/4b7c90ba010007bj
《穿Prada的女魔头》记述了刚从学校毕业的安德里亚幸运地得到一份在世界上最大的出版集团里销量最好的《天桥》杂志后,难以想象的一年工作经历。
拿着不薄的薪水,办事有专车接送,整天被Prada、Channel、Gucci、MJ、CD、Versace、Armani、Celine、D&G……一大堆名牌包围,永远不用担心衣橱里缺少哪件衣服,可以享受免费的美容,还因为为时尚界最受尊崇的女性工作而得到不少便利。安德里亚这个私人助理的生活似乎是所有女孩梦寐以求的。而安德里亚对于这份工作确是叫苦不迭,每天工作14个小时,手机24小时听候指令,接受那些神经性厌食症的同事的挑剔打量,忙得连午饭都没法抽空吃,最要命的是——她的上司,《天桥》杂志主编米兰达·普莱斯利。这个说话冷漠,不近人情,喜欢发号施令,永远搞不清下属名字的女人几乎成了安德里亚的梦魇。几乎她的每个手下都在暗地抱怨,但是除了安德里亚有时敢直截了当地说出感受外其他人都会冒出《天桥》多疑变卦综合症,仿佛身处于“老大哥在看你”这样被监控的环境。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每个人都不愿动怒主编失去升迁的机会,而安德里亚不在乎是因为她更愿意进入《纽约客》杂志。
书出版之后,作者劳伦(原《时尚》杂志主编安娜·温图尔的私人助理)立刻遭到了评论界的众多非议,有的甚至认为她写书的目的是泻私愤。虽然作者自己也承认运用“过于活跃的想象力”,但是从这本书我们也可以时尚背后的另一面。等真正与这些时尚业接触之后,那些之前让人惊叹的高级时装也就不过如此了。时尚杂志的任务就是把T台的信息传达给大众,告诉人们应该穿什么了,这里的人们我想基本上就是指有爱虚荣的有闲钱的人,还有那些涉世未深的无知少女。
时尚和优雅归根到底还是要靠钞票来装饰出来的,试想一下一个人要早出晚归勉强糊口的人还谈什么追逐潮流,优雅行事。一个人就算有精力有头脑把自己弄得山清水绿体体面面的,肯定还是有人来挑刺说衣服廉价没腔调的。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认识是时尚杂志主编的权势好大呀,每年光社会名流、好莱坞明星、设计师的礼物就能收到上百件。是不是以后考虑一下去……,哈哈。
也许对一些讲究优雅品质或是艳羡女魔头的人来说,小说固然激进而偏执,但对和主人公有相似经历的人倒很有阅读快感(包括我)。比如以下两段:
“是安—德—里—亚吗?最好是重要的事情,我和孩子们在一起是不喜欢被人打扰。”她冷淡、简短地说。我和孩子们在一起是不喜欢被人打扰?我想大声尖叫。你他*得是在和我开玩笑吗,夫人?你以为我打电话是想问你该死的健康状况吗?难道是因为如果我听不到你可怜的声音,我就无法度过哪怕是一个周末吗?我和我的女孩在一起玩的时候又是怎样的情况呢?我以为我要气昏过去了,不过,我深吸了一口气,让自己平静下来。
我站在那里听着电话听筒在我耳边发出的嗡嗡声,可能有足足五分钟的时间。我的内心波涛汹涌,满是问题。我可不可以把她杀掉?我想知道我会不会有被逮捕的可能性。他们会本能地想到是我干的吗?当然不会,我认为——每个人,至少在《天桥》,都有这个动机。
2005/08
附:电影观感
想不到等了一年的电影居然如此让人失望,可能正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吧。虽然有Meryl Streep和Anna Hathaway老少组合,虽然有那些华美精致的服装,但总感觉只是把小说的外貌搬上,真正要表达的东西却被处理成了思想简单结构老套的青春片。
是从译林的书评上先知道这本小说的(前面的小说看不下去只能看书评了),很好奇这个初出茅庐的女作家怎么把自己的“魔鬼”经历通过小说展现出来会引来轩然大波,被各方斥责为“忘恩负义”、“根本不知道主编所承受的压力”。
也许对于那些老资历们确实如此,但是对于那些刚工作的新人来说,还是能在书中找到一些共鸣。他们要的是地位、名利、顶级品牌,而我们要的更多是自由、玩乐和悠闲假期。这也难怪那些平日被主编打压的时尚杂志编辑会对小说主人公嗤之以鼻,坚定地站到了《天桥》杂志主编米兰达。是啊,谁不想跑去给Anna Wintour擦鞋,那些高级时装不就等着送来么。
不过主人公安迪可不愿永远这么忍气吞声,当一向傲慢跋扈的米兰达再次摆出欠她多还她少的那副“尊容”,压抑许久她终于爆发了,把一贯受人仰视的米兰达真心实意地骂得从百会爽到涌泉。这成了小说结尾时的一个高潮,而在影片里则是以手机轻松扔进喷泉池这个温吞场景作为告别《天桥》的方式。当然,安迪的最后离开并不让人惊奇,这个本来就想进《纽约客》的毕业生只是想在干完一年后让主编写一封推荐信。
讽刺的是,这个时刻是安迪刚刚发现一向盛气凌人的主编也偶有流露温和一面而准备献犬马之劳的几分钟之后。电影里表述的更为直露,卸下妆容的米兰达以憔悴的面容对女主角来了一段独白,感觉这更像是Meryl过去所扮演的角色,现实生活中哪有如此大名鼎鼎的时尚界权威人物敢以这副面貌对着工作兼生活上的小助理,而小助理也领会了主编的对于时尚的用心良苦。或许,这只是电影特有的煽情,或许,还是不愿意得罪Anna Wintour吧。
Meryl不是饰演不好这样一个角色,但一对十岁的双胞胎母亲身份还是让人觉得她的年龄稍大了些(Michelle Pfeiffer更符合我的标准),这也决定服装的颜色和款式上不能有太大的发挥,基本都是以黑白的对比色为主,虽然显得成熟稳重,但算不上突出(Anna Wintour的时尚口味有时更让人难以恭维)。Meryl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么,更像是个表面装酷的老太太(其实也不算太老,就是以前叫班主任叫习惯了~~)
年轻自然有年轻的资本,漂亮苗条的Anna Hathaway出演女主角可是意味着有无数行头等着她换了。总觉得Anna与我心中的安德丽亚有一定差距,可能《公主日记》先入为主印象太深,可能她确实长过于标致了,当以乖巧形象式人时仿佛就被框定住一样,实在无法与书中那个毕业后就独自去国外旅行的女孩结合在一起。而她上班时那身刻板保守形似七十年代的打扮也让人大跌了一把,虽说人家是南方小镇出来的、对时尚漠不关心的女孩,但人家也好歹也是艺术气息浓郁的布朗大学毕业的。而转变脱不了好莱坞的俗套,依旧重复着“麻雀变凤凰”的主题,让安迪重整旗鼓的那位仙女,不,是导师,则是一脸正经的奈杰尔。搞不懂为什么把那个有趣的同性恋给删了,多反映时尚界奇怪的男同志现象呀。
安迪的朋友也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考虑到要在两个小时内把故事讲完,扩展性的东西减去也就算了。不过最受打击的是它彻底打碎了我对其中那个男作家的所有幻想。看到相貌,心里已经凉了半截,与心目中的棕发碧眼相去甚远,就算要挑个金发卷毛,也挑个Matthew McConaughey类型的吧。个性、言语也缺乏书中的魅力,圆滑又顽皮的感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擅长勾引小姑娘的熟男。最要命的是,女主角没有抵抗能力地就和他来了one night stand。虽然书中的安迪也没男作家搞得一时没了方向,但男友还是记在心里的,这种若即若离、欲拒还羞的状态刚刚好,怎么电影发展下来就成了一早起来就成陌路的肥皂剧呢?只能说,这一切都太好莱坞了。
该爆发的时候没力道,不该夸张的地方却越轨。内心的状态被弱化,说教的意味太直白,为什么不偏执些?为什么不抓狂些?为什么索性来次颠覆性的娱乐?何必炖成中庸的一锅粥,就算你在其中放了莲子绿豆百合人参又怎样,有多少可以用来消化的东西。如果你对演员和时尚不感兴趣,或许根本没必要去尝试这部电影。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除了海报比较亮眼外没有特别所在。
2006/07
From: slipdown.bokee.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