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杰克逊中国网  - 歌迷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MJJCN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4716|回复: 53

《地球之歌:透视迈克尔•杰克逊的巨作》全文翻译(更新)

[复制链接]

77

主题

1817

帖子

3万

积分

至尊天神

Rank: 8Rank: 8

积分
37808
发表于 2012-3-24 23: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nickyli22 于 2012-3-30 13:54 编辑

【3月28日更新】刚刚忽然发现居然有三大段的内容居然没有贴进来。。。夜里发帖果然会老眼昏花 。已经补上。。。。各位亲真好,居然没有来问我

终于龟速译完了乔·沃格尔的《地球之歌:透视迈克尔•杰克逊的巨作》全文。。。

之前看了BT版主的节选版本,觉得不过瘾,就到亚马逊上买了电子书希望一睹为快,看完深感震撼。好东西要跟大家分享,于是就很欠抽地想慢慢试着译出来吧,虽然自己的文学功底实在是差点劲(好吧,差好多好多劲哒)。

既然是全文,当然包括BT版主译好的部分,不过我未经BT版主同意,就擅自根据自己的理解改动了若干细节,希望BT版主不会介意哦~~~

注:
1. 《梦舞诗话》引言选用了论坛舒霏的版本。《圣经》引言选用了《圣经》中文和合本的译文。其他诗歌中译则是网上搜索来的。。。
2. 说是全文,其实只包括正文,文中注释只保留了编号,具体注释内容大家有兴趣可以查阅原书

BT版主的节译版本请看这里:(新鲜乐评)《地球之歌:透视迈克尔•杰克逊的巨作》抢先看


好了,开始:

------------------------------------
目 录

序言                                               (本楼)
特权与痛苦                                    (本楼)
我感觉这些问题就在我的内心深处 (本楼)
这就是地球母亲的歌                      (本楼)
现在即永恒                                     2楼(抱歉,之前没copy进来)
让音乐自我创造                              (2楼)
萌芽时期的史诗巨作                       (2楼)
地球三部曲                                     (2楼)
要磅礴壮阔                                    3楼
尽你所能发现一切元素                    (3楼)
制作《历史》                                  (3楼)
音乐天启录                                       4楼
从困倦的人群中起身                         5楼
高高在上                                         (5楼)
身体做画布                                      (5楼)
遗产                                                  6楼
最后的表演                                      (6楼)
尾声                                                (6楼)
------------------------------------

序言

迈克尔•杰克逊独自一人在酒店房间里,来回踱步。

他正身处“真棒”全球巡演(Bad World Tour)第二程。这一令人筋疲力尽的演出盛事共有123场,历时近两年,十分耗费体力。这次巡演将成为史上票房最高、最卖座的巡回演唱会。

就在几天前,杰克逊刚刚在罗马的弗拉米尼奥体育场(Flaminio Stadium)为三万多名狂热歌迷献上了一场精彩演出。在演唱会之间的休息期间,他与昆西•琼斯(Quincy Jones)以及传奇作曲家伦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一起参观了西斯廷教堂和位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后来他们又驱车前往佛罗伦萨。在那里,杰克逊站在米开朗琪罗著名的雕塑“大卫”下方,充满敬畏之情仰视雕塑。

现在,他身在奥地利维也纳,西方世界的音乐之都。正是在这里,诞生了莫扎特负有盛名的《第二十五号交响曲》和经久不衰的《安魂曲》;在这里,贝多芬师从海顿,演奏了他的第一首交响曲。也正是在这里,1988年6月1日的维也纳万豪酒店,诞生了迈克尔•杰克逊的巨作《地球之歌》。

在接下来七年中成形的6分半钟的版本不同于此前任何一首流行音乐。关注社会的摇滚民谣和抗议歌曲早就成为摇滚传统的一部分,但与此并不相同。《地球之歌》要更恢弘如史诗、更扣人心弦、更原始纯粹。同样,它根植于更深的背景中,其视野也更全面。它是从《约伯记》(Job)和《耶利米书》(Jeremiah)中撕扯下来的悲叹,是让人想起布莱克(Blake)、叶芝(Yeats)和艾略特(Eliot)作品的天启预言。

它以音乐形式传达了毕加索(Picasso)以艺术手法在大师级审美抗议名作《格尔尼卡》(Guernica)中传达的思想1。在其毁灭和苦难漩涡中的是这样的声音 —— 需要世人听到的哭泣、恳求和呐喊(“我们怎么办?”)。

《地球之歌》会成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自然主题圣歌,在15个国家的排行榜上高居榜首,卖出五百多万张。然而评论家们至今都还不是很清楚该如何解读这首歌。这首歌非同寻常地融合了歌剧、摇滚、福音和蓝调,与电台播放的音乐截然不同,几乎挑战了传统圣歌的所有形态。它展望了一个没有分裂和阶级的世界,而非民族主义;它向往一个生态平衡和谐的广阔愿景,而非宗教教条和人道主义。它是毫不造作的艺术表现,而非哗众取宠;它发出了无言的、普世的呼唤,而非可以印上T恤和广告牌的口水副歌。

特权与痛苦

杰克逊清楚记得旋律出现的时刻。

那是他在维也纳的第二夜。从他下榻的酒店向外看,向环城大道(Ring Strasse Boulevard)和市立公园的远处望去,他可以看到金碧辉煌的博物馆、大教堂和歌剧院。这是一个文化和特权的国度,与他儿时的家乡印第安纳州盖瑞市截然不同。杰克逊住的是雅致的总统套房,六层楼的宽敞套房有着巨大的窗户和令人心旷神怡的窗外景色。然而,在优越的物质条件围绕下,他的情感和思绪却飘到了别处。

这不仅仅是孤独(尽管他确实感觉到孤独),而是更深的情感 —— 一种对世界环境无法抑制的绝望。

也许名人最常见的特点就是自恋。1988年的杰克逊当然有理由自恋,他是地球上最有名的人,无论去哪儿,都能引发大众歇斯底里的狂热。就在他维也纳普拉特体育场(Prater Stadium)售罄演唱会后的第二天,一篇美联社的文章如是报道:“130名歌迷在杰克逊的演唱会上晕倒。” 2 如果披头士(Beatles),如约翰•列侬(John Lennon)所宣称的那样,比耶稣更受欢迎,那么杰克逊根本就是三位一体。

当杰克逊以某些方式享受着被人关注的感觉,他也意识到利用自己的名人效应追求比名声和财富更重要的东西任重而道远(2000年,《吉尼斯世界纪录》表彰他为史上最乐善好施的流行巨星)。3 “当你亲眼看过我亲眼见识过的世界并游历全世界以后,你就无法对自己和世界坦然(视而不见),”杰克逊解释道。4

几乎在“真棒”世界巡演的每一站,他都会去慰问孤儿院和医院。就在之前几天,在罗马停留的时候,他造访了班比诺葛苏儿童医院(Bambin Gesu Children's Hospital),送出礼物、合影并签名。离开前,他还承诺将捐出10万美元。

在演唱会开始前和结束后,他都会让人将弱势儿童和患病儿童带到后台。“每天晚上都会有躺在担架上的孩子被抬进来,他们病得很重,甚至无力将头抬起来,”声乐教师塞斯•里格斯(Seth Riggs)回忆道,“迈克尔会在担架旁跪下来,尽量将脸贴近孩子们的脸庞,好与孩子们合影,然后会把照片送给孩子们,好让他们记住这一时刻。我受不了这种情形。我会躲到洗手间去哭。孩子们会因为与他在一起而精神振奋。如果能够多给予孩子们几天的力量,对迈克尔而言都是值得的。”5

我感觉这些问题就在我的内心深处
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在帮助儿童的时候,他都会感到内心强大而开心。但是当他回到酒店自己房间后,焦虑、伤感和绝望就会不时侵扰他。6

“大约是1988年,我们首次见面时,”医师兼作家迪派克•科波拉(Deepak Chopra)回忆道,“我就被迈克尔身上同时围绕着的魅力和受伤感所震撼。他在机场会被密集的人群包围,他会连续三个小时表演到精疲力竭,然后演出结束后坐在后台,就象有一天晚上在布加勒斯特,我走进他房间时,他正在喝瓶装水,浏览着苏菲派诗歌,想要沉思。” 7

杰克逊一直都对苦难和不公正很敏感。但近些年来,他的道德责任感增强了。人们对他纯真的刻板成见忽视了他天生的好奇心和海绵般的头脑。他不是政治老学究(杰克逊毫无疑问更喜爱艺术领域,而非政治领域),对周围的世界也非漠不关心。他广泛阅读,看电影,与各类专家交谈,热情地研究各种问题。他深深地投入进去,想要理解并改变这个世界。

1988年,他当然有理由关注。那时新闻读起来就像古老的经文:有酷热和干旱、森林大火和地震、种族灭绝和饥荒。暴力在圣地不断升级,与此同时亚马逊原始森林正遭受破坏,垃圾、石油和污水卷上海岸。1988年《时代》杂志原本应当是“年度人物”的封面专题换成了“濒危的地球” 8。很多人忽然意识到我们其实正在毁坏自己的家园。

大多数人都是偶然被动地阅读或收看新闻。他们对屏幕上恐怖的画面和报道已变得麻木不仁,而这样的报道却每每让杰克逊潸然落泪。他为这些报道而深深触动,并感受到切身的痛苦。当人们告诉他只需要好好享受自己的成功时,他愤怒了。9 他深信约翰•多恩(John Donne)的名言“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对于杰克逊而言,这一概念适用于所有生命 10。整个星球都是联系在一起的,本质上很珍贵。

“(对普通人而言,)”他解释道,“他们认为‘那里’有问题题需要解决……但我不那么想 ——那些问题不在‘那里’,真的。我感觉那些问题就在我的内心深处。埃塞俄比亚哭泣的孩子,在油污中可怜挣扎的海鸥……年少的士兵听到飞机飞过头顶时,因恐惧而瑟瑟发抖:当我看到、听到这些问题时,难道这些就不是发生在我的内心吗?” 11

曾经,在一次舞蹈排练时,因为一只海豚被困在网中的画面让他无比心烦意乱,以致于不得不中断排练。“从它身体被缠在网中的样子,”他解释说,“你能读到太多的痛苦。它的眼神一片空洞,但仍然带着那抹微笑,那是海豚永不曾失去的微笑……所以,正在排练的我就想,‘这样的微笑让我无法再跳下去。’” 12

当杰克逊表演时,他能感受到这些难以抑制的情感喷薄欲出。他努力将这样的痛苦灌输到自己的舞蹈和歌声中,赋予其表现、意义和力量。这是一种释放。他能将观众暂时带入另一个和谐而陶醉的世界。但不可避免的,他又会被扔回这个充满恐惧和疏离的“真实世界”。

这就是地球母亲的歌

当杰克逊站在酒店房间里忧思时,太多这样的痛苦和绝望在他体内循环往复。

突然,“一拍大腿” 13,有了:地球之歌,一首以她的视角,传递她的声音的歌。一声悲叹与恳求。

首先浮现在他脑海的是副歌——一声无语的呼喊。他抓过录音机,按下录音键。啊~~~~~呜~~~~~

副歌简单而有力:从降A小调到升C大调三和弦,降A小调七和弦到升C大调三和弦;然后升调,从降B小调到降E三和弦。就是它!杰克逊想。然后,他创作出了前奏和部分唱段。他在脑海中构思着这首歌的视野。他确定,这首歌会成为他创作过的歌曲中最伟大的一首……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验 +20 金钱 +120 人气 +16 收起 理由
yanmilin + 20 + 70 + 16 辛苦的
ilmj1314 + 50 大工程,辛苦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1817

帖子

3万

积分

至尊天神

Rank: 8Rank: 8

积分
37808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23: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ickyli22 于 2012-3-28 22:05 编辑

现在即永恒
几乎在整整一年后,当杰克逊巡演归来,《地球之歌》(当时简称为“地球”)是他进入工作室开始制作的首批歌曲之一。那是1989年的夏天。他刚刚在圣伊内斯谷(Santa Ynez Valley)买下了梦幻庄园,重拾了目标感和对工作的愿景。 “巡演和周游世界给了迈克尔诸多灵感,”录音工程师麦特•福杰(Matt Forger)说,“他带着特定的印象回来了。他的社会评论上升了一两个档次。我们制作过的大多数早期歌曲——“黑或白(Black or White)”、“他们不在乎我们(They Don’t Care About Us)”、“拯救世界(Heal the World)”和“地球之歌”——都更具有社会意识。他关于这个星球的觉悟则更为前沿。”14

杰克逊的精神世界观也发生了转变。作为一名从小就耳濡目染的耶和华见证会成员,他受到的教育是相信上帝,而这意味着极其严苛的生活和信仰(包括不庆祝节假日或生日)。对耶和华见证会成员而言,生命的意义在于成为精英团体的一员,而这个由拥有正义感的耶和华见证会会员组成的精英团体将在地球被毁灭之后统治地球。杰克逊大半生都在努力践行这些教条。他将大量精力倾注到研读《圣经》,对自己的永恒救赎感受到深切的焦虑。然而,到1987年时,他的学识和生命体验已足以让他决定正式退出耶和华见证会。杰克逊在一首诗中写道,“但我选择了冲破一切,释放自己,剪断这些束缚,于是我才看到那些将我拘禁在痛苦记忆的桎梏囚牢,那些批判、诠释、在我头脑之内的喧闹。”15

就信仰而言,他对于世界和造物主的理解更为包罗万象,不墨守陈规,不拘泥于任何教条。“上帝从不介意在这世上的所有宗教展现他/她自己,但令人奇怪的是,人们却总是坚持自己的道途才是唯一的正道,而执着于这样的概念,”在他1992年出版的散文诗集《梦舞诗话》中,他这样写道。在另外一首诗中,关于他早期对来世的理解,他写道:“天堂在此/现在,就是永恒/别再骗自己/把上天给你的祝福/拿回去。” 16

这一全新的理解对他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包括《地球之歌》。如果上帝不是暴君,而是像音乐和大自然一样鼓舞人心的存在或能量——如果地球的毁灭不是不可避免的(正如他受到如此教诲),而是让人去尊敬和治愈的——对他的艺术创作而言则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杰克逊仍然敬重《圣经》——的确,《地球之歌》大部分歌词及其风格都根植于《圣经》中预言式的悲叹——只不过现在充满了关于和谐、刻不容缓和彼此紧密联系的更为广阔无限的宇宙观。

让音乐自我创造

等到1989年6月杰克逊返回西湖录音室时,他的脑中充满了各种创意。在混音台前的一块板上,他写下了约翰•列侬的名言:“当真正的音乐出现在我脑中时,那是星球的音乐,超越我们理解力的音乐——跟我没有丝毫关系,因为我只是音乐的管道而已。我唯一的喜悦是上帝将这样的音乐给予了我,然后让我像媒介一样将其转录下来……这样的时刻才是我生命的真正意义。” 17  杰克逊对于这句话感同身受:这也正是他如何看待音乐创作的。让音乐在最佳状态时流出是揭开面纱的过程,是认知的灵光闪现,是启示。“让音乐自我创造,”他常常这样提醒自己。对杰克逊而言,列侬是志趣相投的人:同样古怪的天才,却同样拥有重塑理想世界的雄心、理想主义和反抗精神。

不过,杰克逊也很清楚,要将他脑海中听到和看到的音乐真正呈现出来是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有些歌曲可以数周之内完成,而有些则可能需要数年。至于《地球之歌》,他已经写好了基本的骨架,但他却不确定要如何完成它。它的音需要很宏大、生动、源于内心深处,而且所有合作的人员都需要能够拿捏得恰到好处。他们需要能够真正理解他的愿景。

萌芽时期的史诗巨作

七月底,杰克逊打电话给比尔•波特雷(Bill Bottrell)。比尔是一位冉冉上升的年轻制作人/工程师,杰克逊在制作《真棒》专辑期间与他一起在海文赫斯特家里的录音室里一起工作过。虽然他们合作的作品未能收录到《真棒》专辑中,二人却因此擦出强烈的创作火花,以至于他们创作出了《危险》专辑中几首最棒的作品(包括“黑或白”和“向我屈服Give In To Me”)。《真棒》是杰克逊与昆西•琼斯合作的最后一张专辑。虽然杰克逊非常欣赏琼斯,但到录音结束时,他已迫不及待地想和其他人合作了。《危险》专辑是他首次担任制作人的作品,他为能够完全掌控音乐创作而兴奋异常。波特雷自然是《地球之歌》最合适的人选。他是真正的多面手,不但能担任制作人和录音工程师,还能够演奏多种流派的不同乐器。而且他与杰克逊一样,都对歌曲所诠释的主题拥有同样的热情。

像福杰和其他人一样,比尔•波特雷感受到杰克逊对社会和生态问题强烈的感情。他们一起观看过几部环境纪录片。有一天,杰克逊带来一盒录像带,是约翰•伯尔曼(John Boorman )1985年执导的电影——《翠绿森林》(Emerald Forest),这部电影详细讲述了巴西一个部落(“隐形人”)与被商业利益驱使的殖民者所围困的雨林的故事。现在这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电影刚刚推出之际,这一主题对生态运动而言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让大众开始真正关注亚马逊雨林面临的破坏问题。杰克逊让波特雷观看这部电影,吸收消化电影的精髓,为开始制作《地球之歌》做“准备”。18

他们到达录音室后,杰克逊让波特雷听他已完成的部分:前奏(波特雷很快就在钢琴上弹了出来)、部分唱段、副歌和一部分还比较粗糙的歌词。波特雷当即就被两行旋律吸引住了;他可以听出这首歌有着巨大的潜力。布拉德•巴克瑟(Brad Buxer)被同样吸引住了。布拉德是受过传统音乐培训的键盘手,曾与史迪威•旺德(Stevie Wonder)一起合作过,在那年夏天应波特雷之邀加入制作团队。“副歌太美了,”他说,“我喜欢这样的音乐——三和弦到小七和弦。音乐最神奇的一面出现在你将不同的元素混在一起的时候。很多纯粹的摇滚乐都是三和弦,而爵士则是复杂和弦。没有任何一位爵士音乐家会说《地球之歌》是讨巧之作,但它也并非刻意复杂。如果制作得当,这首歌将极为辉煌绚烂。它就像一首诗。细微之处就是一切。迈克尔有着极美的艺术感。” 19

地球三部曲       

渐渐地,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歌曲的各个部分开始慢慢成形。波特雷回忆,“我们俩都相当沉迷其中”。20

杰克逊最初关注的是找准这首歌的规模和基调。他希望这首歌拥有福音歌曲的热情与情感强度,但有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或布莱恩•亿诺(Brian Eno)的音响效果,那种借鉴了前卫摇滚、环境音乐和世界音乐的因素,却仍然有着古典因素,能够为大众所接受。既然这首歌的目标是打动大众,他不希望歌曲太过复杂或抽象。如此一来,关键就是要让这首歌“感觉简单”,不过要叠加上细节、质感、微妙变化和丰富感。21 这一创作过程以比尔• 波特雷和作曲家乔治•德尔巴里奥(Jorge del Barrio)的协助开始,数年后由大卫•福斯特(David Foster)、比尔•罗斯(Bill Ross)和布鲁斯•斯维登(Bruce Swedien)接手继续协助制作。

杰克逊最初是将《地球之歌》作为三部曲来构思的(类似于“你会在那里吗Will You Be There”),由现代版的管弦乐部分、主歌部分、然后是诗歌独白部分(后以“行星地球”为题发行)组成。总长度会超过13分钟。诗歌部分包含了对沃兹沃斯、济慈、和惠特曼等诗人浪漫诗作的共鸣与回响,本质上是一首对这个星球的博爱之歌。杰克逊说,

在血脉之中,我已感受到那神秘
于时间的长廊,历史之书里
流传已久的生命之歌,悸动着我血液中
以潮汐翻涌的韵律舞动
你雾气迷蒙的云朵,你雷电激烈的暴风
是我体内狂乱的骚动
我已遍尝那咸味、那苦涩、那甜美
在每一次相遇里、激情里、热度里
你奔放的色彩、你的芬芳、你的气味
已震颤了我的感官,超越匆促的一切
在你的美中,我才知何谓
永恒的极乐,当下这一刻
22

杰克逊感性的语言唤起我们与自然世界的另一种不同的关系:亲密、惊奇、与崇敬。它拒绝了人类“拥有”自然并可以对其随心所欲的西方传统观念。

对杰克逊而言,大自然远不止美丽的景色。他像爱一个人一样热爱大自然。大自然是由衷的喜悦、灵感和恢复活力的源泉。23 “整个世界充盈着神奇,”他在1992年出版的散文诗集《梦舞诗话》中写道,“[大自然] 展现出的真实幻象,让我们无法不为她的奇幻曼妙而瞠目称奇。每一次的旭日升起,大自然都在重复着一个指令:‘看啊!’她的神奇像是无尽的慷慨挥霍,我们唯一需要的回应就是欣赏它。” 24

杰克逊与乔治•德尔巴里奥一起完成了管弦前奏部分。卓有成就的作曲家、指挥家德尔巴里奥将与迈克尔一起工作的经历描述为“我生命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他对自己的音乐充满了热情。绝大多数时间我们都单独在一起创作。我们在一起既是好朋友,也是创作力量。” 25(后来他还与杰克逊合作过其他几首歌曲,包括“Who Is It”和“Morphine”。)对德尔巴里奥来说,杰克逊认为他是“天才”,对于《地球之歌》所要达成的目标而言他是完美人选。

与杰克逊在“Will You Be There”开头部分采用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片段形成对比的是,《地球之歌》的前奏更具环境色彩,更为原生,包含了来自大自然的声响、土著鼓乐(indigenous drums)、深远的电子合成长音和华丽的弦乐。德尔巴里奥回忆道,“我跟迈克尔一块儿创作具有预兆意义的音效,以地球产生之初可能拥有的声音来表现地球的起源,然后生命开始,地球进化为地球母亲,并最终进入《地球之歌》,讲述这个星球在人类的手中终结。迈克尔感觉这首歌将成为能够最终帮助拯救世界的那首。” 26 据录音工程师麦特•福杰回忆,《地球之歌》“非常现代,非常前卫。他希望改变流行歌曲的规则,不断延伸探索并不断试验。这首歌对迈克尔来说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声音。整个设想非常雄心勃勃。”27

然而,杰克逊最终却无法将这首歌的不同元素完全按照他的设想融合在一起,所以他决定只保留主要部分。不过还是将许多同样的构想和音效融入德尔巴里奥为这首歌制作的交响乐编曲部分,包括拥有戏剧般表现力的弦乐。杰克逊还邀请Toto乐队成员史蒂夫•波卡洛(Steve Porcaro)和大卫•派奇(David Paich)在合成器编曲方面给予协助。他知道,这首曲子的氛围至关重要。听众必须要能够真正感受到它,这样才能够让他们真正感同身受。这首歌还必须拥有戏剧的弧度和故事的张力。挑战就是要在六分半钟实现这样的目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1817

帖子

3万

积分

至尊天神

Rank: 8Rank: 8

积分
37808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23: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ickyli22 于 2012-3-28 21:37 编辑

要磅礴壮阔
杰克逊在为贝斯寻找一种特别独特而有力的元素。他偶然在著名吉他手盖伊•普拉特(Guy Pratt)的作品中听到了他非常喜欢的声音。而盖伊•普拉特当时正在平克•弗洛伊德乐队弹贝斯。普拉特当时才刚刚在麦当娜的金曲“Like a Prayer(宛若祈祷者)”(波特雷担任工程师)中跨刀演奏贝斯。杰克逊通过波特雷向他发出合作邀请,普拉特欣然接受。在了解了杰克逊对这首歌的愿景并听过小样后,普拉特在西湖录音室铺出一段厚重、试验性的八度音踏板贝斯线。28 音轨上听到的深沉、震颤灵魂的声音是用了一个八度音制造器以后达到的效果,这样就可以同时在两个八度音内弹奏贝斯。“这就给予了它宏伟壮阔的感觉,”波特雷解释道。29

杰克逊很喜欢它。的确,这样的效果让最有辨识能力的专业人士都印象深刻。“《地球之歌》的贝斯比我听过的任何一首歌曲都要深沉,”布拉德•巴克瑟说,“它不同凡响。通常你可以将一首歌曲混到半英寸模拟(磁带)的两条声道上,然后在贝斯上给点活力,但如果混到数字磁带上,就不可以这样做,因为声音会失真。那条音轨竟然保持了更多的贝斯元素,更加饱满——以至于给人CD可能无法保持的低音幻觉。比利和布鲁斯•斯维登是这方面的大师。他们有魔法塑造那些低频音色,将某些元素拉出,这样就能够将其他元素进去。 这从心理上让贝斯听上去尽可能宏伟丰富。”30

普拉特之后不久,英国鼓手史蒂夫•费诺内(Steve Ferrone)[与汤姆•佩提和伤心人(Tom Petty and the Heartbreakers)一起合作] 加入进来,演奏底鼓部分。杰克逊与波特雷沟通过鼓点部分需要有多么宏大,特别是在第二段歌词之后。31 “就是这非常史诗般豪壮的摇滚节奏,”波特雷说,“和鼓一起爆发。迈克尔不断说,‘要磅礴壮阔,要磅礴壮阔。’”32

一旦歌曲的大部分都已成形,享有盛名的安德烈•克劳奇合唱团(Andraé Crouch Choir)(该合唱团之前为“Man in the Mirror(镜中人)”配唱过和音,并曾在《危险》专辑中另外两首歌曲中献声)加入进来,录制歌曲史诗般终曲的合唱部分。整个录音过程都用多个摄像机录了下来,展现出一幅协作能量的非凡场景:杰克逊和波特雷已将所需声音就位,并讨论编曲;排练和对场地布置及设备做最后的调整;合唱团聚拢成一圈,颂唱出磅礴的旋律。“我们提前几天给了他们一盘录有迈克尔主唱部分的磁带供他们排练用,”波特雷回忆道,“然后他们带来了最美妙的和音编排。”33 宏大壮丽的立体声被两个纽曼M-49麦克风捕捉下来,还有一个最好的EMT 250用来捕捉混响。得到的结果则是拥有现场表演自然能量的强有力、戏剧般的高潮。

尽你所能发现一切元素

接下来的一年,杰克逊与波特雷继续修补这首歌——头几个月在西湖录音室,后面几个月在(加州)谢尔曼橡树园的Record One录音室。不过,随着《危险》专辑录音工作的推进,杰克逊的工作重点转向节奏曲目,尤其是在新杰克摇摆制作人泰迪•莱利(Teddy Riley)于1991年早期加入制作团队以后。不过波特雷仍然很有信心,认为《地球之歌》不但能进入《危险》专辑,还能成为专辑的压轴之作。

随着专辑于1991年秋天开始收尾,波特雷提交了主干磁带(一个简单的收录混音的多轨磁带)。这首歌现在的歌名是“What About Us”,除部分最终的配唱还未完成外,波特雷认为这首歌已“完成”了。“从一开始这就是我们优先制作的曲目之一,”他说,“我为它感到非常自豪。” 34

然而让他(和很多其他人)感到意外的是,杰克逊并没有将它选入《危险》专辑的最终曲目名单。波特雷非常失望。“他们给索尼高层播放所有曲目时我不在场,所以我是后来才知道的。”

杰克逊同样很失望。这首歌对他而言意义重大。而他对这首歌的终极承诺——它必须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而他并没有感觉到这首歌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目标。

所有与杰克逊一起合作过的人都了解他是无可救药的完美主义者:每一个细节,从概念到制作到混音到母带,都必须完全符合他的要求,否则就会被他“打入冷宫”。有时候会让人非常沮丧。有些合作者与他一起工作了数月,却没有任何素材能进入专辑。有时候在他原本只需坚持采用一个早期版本时,他自己也承认对一首曲目考虑过多或制作过度。

然而完美主义总是会得到回报,因为他总会有一些新的发现让歌曲更丰满强大。“迈克尔总是在经历很长一段时间尽他所能发现一切相关元素来真正充实一首歌时,才会感觉好一些,”波特雷承认,“有一个流程我学得很好,MJ发布任何一首歌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观察、重新思考、用现场演奏代替MiDi等等。那是一个耗时很长的过程。” 35  在很多情况下,普通听众可能不会注意到这样的细微差别,但杰克逊却感觉让他的艺术“达到人力所及的完美程度”是他与生俱来的责任。

除未完成的歌词外,他的关注重点是在《地球之歌》后半段添加更多的动力、能量和力量。当假音在呼唤中哭泣(波特雷将其描述为“非常马文•盖伊式”)而回应无比痛苦时,他不确定这是否捕捉到了他原本希望传递的愤慨和紧迫性。还有一些较为次要的细微差别,他则希望用配器和混音予以调整。于是,随着杰克逊《危险》巡演的启程,《地球之歌》将需要在储藏室中再搁置四年。

制作《历史》

1994年在纽约金曲工厂(The Hit Factory)开始录制《历史》专辑时,杰克逊为最终能够再次开始制作这首歌而兴奋不已。他感到很有信心的是,这首歌将在新专辑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唯一的问题是如何让它更好,还有谁能够协助他最终实现他的愿景。

事实证明,杰克逊对他与波特雷在《危险》专辑录制期间一起制作的小样最满意。歌曲长度、编曲、制作几乎原原本本地保留了下来。不过,还是增加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元素,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在歌曲的高潮段落。

杰克逊请来著名的“金曲制造者”大卫•福斯特(David Foster)[还与杰克逊一起制作了“Childhood(童年)”和“Smile(微笑)”)]来帮他完成这首曲目。福斯特则请来天才指挥家比尔•罗斯(Bill Ross),来给这首曲目赋予更丰满、更强有力的声音,最显著的是浪涌般的铜管乐部分。36 “管弦乐添加了非凡的戏剧效果,”助理工程师罗伯•霍夫曼(Rob Hoffman)说,“让这首美丽的歌曲成为一首史诗。” 37

还有一个重要的新增元素是迈克尔•汤普森(Michael Thompson)卓越的布鲁斯蓝调式吉他片段。最初原本计划邀请艾瑞克•克莱普顿(Eric Clapton)来演奏吉他,但他因日程冲突只得放弃。而曾与克莱普顿和大卫•福斯特一起合作过的汤普森最终证明是这一角色的完美选择。他充满深情的吉他乐句与杰克逊痛彻肺腑的歌声完美地交相呼应。

《地球之歌》全新混音版于1994年在金曲工厂完成38。很多人都以为这首曲目在那个时候已经完成了。然而,尽管杰克逊对很多改进部分很满意,但还没达到他完全满意的程度。1995年春天,录音工作转移到洛杉矶的Record One录音室后,杰克逊与他的团队开始专注于最后的一些细节。麦特•福杰估计最后大概用掉了40盘多轨磁带。“我们尝试了不同格式。开始是24轨,然后转到数字。投入到其中的细节和工作太曲折了。” 39

杰克逊求助于声音魔术家布鲁斯•斯维登,请他来重新录制自己的主唱部分。为了捕捉杰克逊想要的直接性和情感强度,斯维登采用了一只纽曼M-49管式麦克风(而不是他常用的SM7)来录音,并让杰克逊“尽全部可能贴近麦克风,以消除几乎所有的早期反射回声……我没用风罩。我让他尽可能地贴近这只古老的不可思议的麦克风。” 40 出来的结果很微妙但也很明显。“音乐录音的真正目标是保留音乐的实际能量和音乐宣言本身,”斯维登解释道。41

杰克逊将最后的即兴发挥留到了录音工作的最后一周,因为他预计这个过程会“毁了他的嗓子”。42 他跟助理工程师艾迪•德莱纳(Eddie Delena)和罗伯•霍夫曼(Rob Hoffman)说,“我很抱歉,不过我想这周我们谁都不能睡觉了。还有很多工作要完成,而我们周一早晨必须送到伯尼(伯尼•格伦德曼,Bernie Grundman)那里制作母带。”43

接下来的几天里,杰克逊与整队人马吃住都在录音室,呼吸的都是音乐。霍夫曼回忆道,“他自始至终都呆在录音室里不断地唱,不断地混音。那段时间里我有幸与他单独在一起度过一些安静的时刻。有一天晚上当他调整状态准备录唱最后一段,即《地球之歌》结尾部分非常消耗精力的即兴演唱时,我们聊到了约翰•列侬。”我对他讲了约翰在生病期间录唱‘Twist and Shout’的故事,虽然大多数人都以为列侬是为了达到效果而有意嘶吼,但实际上是他的嗓子已精疲力竭。迈克尔很喜欢这个故事,然后进入录音间倾尽全力演唱。” 44

按照惯例,杰克逊那天晚上也是关掉所有灯光在黑暗中录唱。45 从控制室看出去,布鲁斯•斯维登和他的助理工程师们什么都看不到。然而他们听到的从黑暗中传来的咆哮是如此惊人:就好象是整个地球的肺都汇聚在杰克逊身上,他用痛苦、强烈、预言般的声音诉说着这个世界的苦难。

在现场亲身经历过的人都会感到脊背上毛发直竖。这就是媒体永远不为所知的迈克尔•杰克逊:一位如此投入甚至能够完全融入一首歌并凝聚其所有情感的艺术家。“我几乎为乐界所有人都录过音,”为杜克•艾灵顿(Duke Ellington)、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米克•贾格(Mick Jagger)和芭芭拉•史翠珊(Barbara Streisand)等人录过音的传奇录音工程师布鲁斯•斯维登说,“迈克尔是最棒的。”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1817

帖子

3万

积分

至尊天神

Rank: 8Rank: 8

积分
37808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23: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ickyli22 于 2012-3-25 08:16 编辑

音乐天启录

《地球之歌》的最终版时长六分半钟,是一首以生动的全景手法展示人类状况(及所有生命状况)的绝妙之作。47

首先是各种声音:蟋蟀和鸟鸣的律动,夜的不协调回响。这呼唤出葱翠、自然的背景——热带丛林或雨林——充满生机和音乐。“我相信所有造物的原始形态都是声音,而且还不是随意的声音,而是音乐,”杰克逊有一次解释道。48

瀑布般的竖琴打开了幻境般的场景:社会化前伊甸园般的天堂,所有生命都和谐存在。竖琴的灵感部分来自于德彪西和柴可夫斯基(杰克逊最喜欢的两位)等作曲家。这两位作曲家都频繁使用这一乐器来再现梦幻般的神奇魅惑世界。热爱自然和文学的杰克逊自然熟知竖琴丰富的象征意义。49

然而,开头几秒钟唤起的热情洋溢的情绪很快就转为让人不安的感觉。深远、原始的长音由远及近缓缓侵入,“像来源不明的烟雾迅速包围了孤独的旅人。” 50 然后是动听的钢琴音符,和弦捕捉到了忧郁与渴望交织的情绪——一种沃兹沃斯(Wordsworth)曾描述过的“人性静寂、悲伤的音乐。”51

“日出呢?甘雨呢?”杰克逊唱到,“你曾说过的那些我们往日的奋斗目标呢?”随着他审视在“发展前进”名义下所失去的东西,他的声音厌世、沮丧。

日出和甘雨是生生不息的象征。相比之下,杰克逊展现出人类对短视“利益”冷酷无情的探求。我们不是与大自然、动物、以及相互之间相依共存,而是在毫不顾及后果的消耗与贪婪的驱使下另辟他径。所谓“文明”世界的期许不过是建立在盘剥与不可持续基础上的幻象。

然后,瞄准现代社会的基础,杰克逊提出让人不安的根本问题。“我们都对这个世界做了什么?”他向听众发问,“看看我们都做了些什么。”

在他声线下,深沉的合成背景音色像影子一样徘徊不去,其和弦就好象来自于土壤深处。杰克逊的叙说描绘出一幅黯淡的画面。然而,比我们迅速恶化的环境更为悲惨的是,还有那么多人仍然拒绝承认这一点。“你是否曾停下脚步,思考我们曾经的杀戮?”杰克逊唱道。随着音高上升,他的声音颤抖着转入假音。“你是否曾停下脚步,思考痛苦的大地、垂泪的海岸?” 本质上,他在质问我们是否已经麻木,对这个世界遭受的苦难漠不关心。

若换作其他歌手,这样的情绪或许就可能有多愁善感之嫌。52 而杰克逊却有一种独特的能力,为歌词注入分量。就像马文•盖伊曾经说过:“迈克尔永远不会失去将单纯的多愁善感与真正的发自肺腑区别开来的品质。这根源于蓝调,无论迈克尔演绎哪一种风格,蓝调都在这孩子的骨子里。”53 在《地球之歌》中,杰克逊演唱的则是宇宙尺度的蓝调。

随着每一段歌词的表达,音乐的质感不断增强。吉他表现出杰克逊带着深情感叹的痛苦情感。庄严的弦乐如波浪般涨落起伏。
在第二段歌词中,杰克逊提到了向“你唯一的儿子”“承诺”的和平——将他的疑问突然从人类转向上帝。他在问,什么时候会实现这些救赎的承诺。接着,他还提到亚伯拉罕和承诺给他的后裔的“应许之地”。那是对神约伯式的忠告。“我呼求你,你不应允我,”(“I cry unto thee, and thou dost not hear me,” )约伯悲叹道,
人遭难,我岂不为他哭泣呢?                (Did not I weep for him that was in trouble?)
人穷乏,我岂不为他忧愁呢?                (Was not my soul grieved for the poor…)
现在我心极其悲伤,                        (And now my soul is poured out upon me; )
困苦的日子将我抓住。                (The days of affliction have taken hold upon me…)
我的琴音变为悲音;                        (My harp also is turned to mourning, )
我的箫声变为哭声。54                        (And my organ into the voice of them that weep.)

像古代的先知诗人一样,杰克逊在“尽情测透全能者”,与此同时又代表伤者和被遗弃者提出深刻的问题。

在他悲叹的核心,是无辜者为什么须受苦的古老困惑(“你可曾停下脚步,想想战火中罹难的孩童?”)这些没有答案的恳求通过歌词逐渐堆积张力,然后爆发为充满痛苦的齐声呼喊。

注意第二段后面爆发的鼓点和震撼性的贝司:就在这个时刻,这首歌从凄凉转化为正义的愤慨,意在撼动权力的基础,将听众从冷漠中惊醒。第二段合唱力度与动量更强,像风暴一样汇聚了能量。

在高潮之前,却是最后一次反思的时刻。杰克逊的声音再度虚弱且脆弱不堪,不再是为无声者呼号的代表。《地球之歌》充分展示了杰克逊声音的多元化:那是“唤醒危急情形下的人类”的声音。55 极端高度与深度、极度脆弱与力量、绝望与愤怒。仅仅是在桥段中,他就从对纯真的温柔敬畏(“I used to dream/ I used to glance beyond the stars”“我曾经有过梦想/曾经遥望星辰”)到突然的恐慌/疏离(“Now I don’t know where we are”“但如今已不知身在何方”),再到彻底的绝望与愤怒 (“although I know/ we’ve drifted far!”“尽管我明白我们已漂流得太远”)。

这个桥段是一个临界点,是过去的世界或本可以是什么样的世界与世界现状的一种过渡状态。56

不过,接下来的辉煌高潮将这首歌推上更高的层次。合唱的呼唤随着越来越强烈的力度逐渐展开。空气随着天启般的能量流转,“极大和谐的骚动。” 57  杰克逊的声音像在悲叹的耶利米(“哭泣的先知”):“我的话岂不像火……又像能打碎磐石的大锤吗?” 58 就像雪莱对西风的革命性呼唤:“请把我枯萎的思绪播送宇宙,/ 就象你驱遣落叶催促新的生命……就象从未灭的余烬扬出炉灰和火星……让预言的号角奏鸣!” 59

他的呼唤与安德烈•克劳奇合唱团的回应向广阔的天空释放出被窒息的对话。随着杰克逊每每向我们提出振聋发聩的问题,合唱团都以重复的颂唱增强力度,我们怎么办

昨日呢?(我们怎么办!)                What about yesterday? (What about us!)
大海呢?(我们怎么办!)                What about the seas? (What about us!)
极乐天地在沦陷(我们怎么办!)        The heavens are falling down (What about us!)
我快要窒息(我们怎么办!)                I can’t even breathe (What about us!)

这里的“我们”是放大了的“另一方”的声音:所有那些被迫噤声者、被边缘化者、被压迫者或被漠视者(包括环境和动物)。在谴责现状的同时,杰克逊是在为他们作证。这是诉诸音乐形式的庄严的民权示威。

杰克逊与合唱团之间交流的力量令人惊异。“圣地呢?”他吼道,而合唱团的呼应像洪流一样紧随其后(“我们怎么办!”)“被宗派四分五裂(“我们怎么办!”)/ 老百姓呢?(“我们怎么办!”)/ 我们能放过他们吗?(“我们怎么办!”)/ 垂死的儿童呢?(“我们怎么办!”)/ 难道你听不到他们的哭喊?(“我们怎么办!”)

接下来则与循章叠句略有不同,杰克逊恳求道:“我们这是怎么了?谁能告诉我因缘?”

他的声音交织着绝望与愤怒。我们是怎样变成现在这样的?我们是怎样发展到现在这种境地的?60

当杰克逊的叙述快要结束时——精疲力竭却勇敢无畏——在发出无言的痛苦呼号前,他只是向听众发问,“我们真的不在乎吗?”语言已经无法表达他试图向世界传递并引起世界注意的痛苦与苦难。当杰克逊的歌声在顶部翱翔时,背景中的合唱象来自地球的五脏六腑一样继续呜咽哀诉。

通常人们对“天启”一词的理解是“世界末日”之际将会发生的毁灭。然而在希腊原文中该词是“揭开面纱”的意思,是启示或预言,帮助人类看清隐藏在平淡外表下的真实面貌。

根据这一定义,《地球之歌》则是音乐启示录。它将听众从想象中的和谐、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天堂带回恶化、分裂的现状。它最后的问题(“我们真的不在乎吗?”)关乎我们的冷漠麻木。为什么我们要被动接受世界的现状?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并阻止人类的自我毁灭?为什么我们设想不到一个更好的世界并为此而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1817

帖子

3万

积分

至尊天神

Rank: 8Rank: 8

积分
37808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23: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ickyli22 于 2012-3-29 22:57 编辑

从困倦的人群中起身

在流行乐中很难找到能与《地球之歌》媲美的歌曲。61 或许此前鲍勃•迪伦(Bob Dylan)的“A Hard Rain’s a-Gonna Come”在主题上最接近,这也是一首类似的面对环境威胁(包括核毁灭)的抗议歌曲。另外,马文•盖伊(“Mercy Mercy Me”)、琼尼•米歇尔(“Big Yellow Taxi”)和尼尔•杨(“Natural Beauty”)也唱过很出色的涉及环境问题的歌曲,但他们都过于温和,在表现方式上也过于传统。

《地球之歌》不仅仅是关于生态。其悲叹更多关乎人类的状况——实际上,是关乎所有生命的状况。

像约翰•列侬(John Lennon)的“Imagine”,呼唤听众努力爱护我们拥有的世界,而不是用来世的想法安抚自己。不过“Imagine”是以平静、优雅的方式发出宣言,而《地球之歌》则是以史诗级的、情感强烈的、发自肺腑的方式。这也是“Imagine”更符合普通听众口味的一个原因,歌曲激进的主张被天籁之音柔化了。与其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地球之歌》则寻求震碎人们的冷漠与漠不关心,要大家承担起责任。广播电台已不足以承载它的力度。如果不能够在现场表演,这首歌也是要以震爆巨型喇叭的音量播放才可以达到其要真正震撼惊醒听众的目的。

风格上,这首歌结合了歌剧式戏剧结构和福音歌曲式热诚,还包含有摇滚与蓝调的元素。 “他是经历过黑奴时代的非裔美国人蓝调精神动力的国际象征,”康奈尔•韦斯特(Cornell West)评论说,“迈克尔•杰克逊是人类表达海洋中那个巨大洪流的组成部分。”62

《地球之歌》中用到的呼唤与回应形式根植于几乎所有文化——从希腊悲剧中的合唱到劳动歌曲到非裔美国人的圣歌——的音乐传统中。历史上,这种形式常被用作表达反抗压迫的形式,以戏剧方式传递思想,表达社会团结。的确,尼采曾辩论说这种根本团结的核心就是人类寻找释放与救赎。63  我们的苦难被注入社会性、创造性能量中。杰克逊则不仅用呼唤与回应的形式来表达我们所处的危急困境,还展示了我们如何可以改变现状,让世界更为美好。

除了很明显的圣经灵感(约伯、耶利米、亚伯拉罕等等),《地球之歌》还从东方宗教汲取灵感,包括佛教、印度宗教、伊斯兰教苏菲派和道教。此外,还有异教的影响和非洲人及土著美国人的本土传统。64

《地球之歌》与大量文学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布莱克(“哦,大地!哦,大地!醒来!……从那困倦的人群中起身”)65;沃兹沃斯(“当我注视沉默的树木,看到低沉的天空/我都会感到痛)66;叶芝(“血染的潮流横溢,到处 / 都有纯洁的礼仪被淹没”)67;T.S. 艾略特(“那高空中响着什么声音/好似慈母悲伤的低诉”)68

从艺术角度而言,《地球之歌》或许被理解为悲剧。像希腊和莎士比亚的悲剧,这首歌以戏剧方式表达了人类对命运的抗争。不过,杰克逊却不是从统治者或英雄人物的角度诠释这种抗争,而是从这个星球自身的角度——从全体生命的角度(强调伤者、弱者、和被忽视者)。“他的心里装着其他生命,”史摩基•罗宾逊( Smokey Robinson)说,“那不仅仅是拥有灵魂;那是深入全体人类历史土壤的灵魂。”69 在《地球之歌》中,杰克逊并不仅仅是在扮演他自己。他是在扮演现代悲剧的媒介:地球与人类为了生存而与越来越艰巨的困难奋力抗争的悲剧。

高高在上

《地球之歌》1995年11月份以单曲形式发行。让人惊异的是,全球多数地方的电台都将这首歌都与辣妹组合、猫头鹰和河豚鱼乐队、以及Take That乐队的歌曲一起播放。此曲在15个国家都登上排行榜冠军。成为杰克逊在英国最卖座的单曲,销量超过一百万张。也成为史上最成功的环保主题歌曲。

不过,有意思的是此曲在美国甚至没有发行单曲。鉴于杰克逊上一首单曲“你并不孤单”(You Are Not Alone)在美国取得的冠军佳绩,这一做法更让人感到匪夷所思。不过,出于未予解释的原因,此曲也未提供给美国的电台和唱片店播放。制作人比尔•波特雷认为这一决定并非出于偶然。“[这首歌]的主题是反对企业贪婪、反对强暴自然的,”他说,“所以就会被审查。” 70 的确,即便不是被官方封杀,对于美国听众而言这首歌行不通的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

与此同时,来自评论界的反应基本上是冷嘲热讽、不屑一顾。乐评将其描述为“高高在上”、“故作矫情”、“多愁善感”。《滚石》将其评论为“炫技之作……拿来忽悠蒙特卡罗那帮人的。” 71 还有很多人则嘲笑这首歌竟关注“鲸鱼、树木和大象”。

然而,这样的评论比歌曲本身更能够深刻说明制造出如此评论的冷漠、嗤之以鼻的文化环境。毕竟,1990年代是以超然态度、冷漠、讥讽为特征的时代。斯坦福大学199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对于所有的年龄段而言,萎靡不振与玩世不恭的态度都处于上升态势。72 在西方国家,X一代多生长于与世隔绝的郊区环境。因此,其焦虑感是针对周遭千篇一律的社会环境的假模假式和物质主义。而其唯我主义也让他们无法认清这种极端的真正根源问题。直到1990年代晚期,全球化、气候变化、和企业剥削等问题才开始引起主流社会的关注。

《地球之歌》希图直面这些问题的热忱与抱负则在很多方面都显得不合时宜。正处于经济繁荣时期的大众,尤其像美国这样的特权国家的民众,则倾向于只盯着自身的问题,而不是关注外面的问题。

对《地球之歌》的轻蔑也说明了音乐新闻业整体处于缩减状态。乐评人安东尼•迪科蒂斯(Anthony DeCurtis)曾这样表示:“多数摇滚作品都狂妄自大、年少轻狂、盛气凌人……摇滚乐评则例行公事般取代他们的主题,如果不是在其他地方,他们至少已在自己的作品和他们自己的头脑中成功做到了这一点。” 73

就《地球之歌》而言,这种未经审慎考虑的结论显得其规模和范围自动等同于“华而不实”和“言过其实”。同样,因为主题是关于“拯救地球”,《地球之歌》就更显得“多愁善感”。但是这些所谓的定性甚至都不愿假装去理解这部作品就将其定为幼稚的嘲讽。称叶芝的颂诗多愁善感比严肃对待那些颂诗的深度和情感诚实要容易得多。认为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过于多愁善感而表示蔑视比学习聆听和感受其令人窒息的美要容易得多。

对这首歌的负面反应也部分与评论界(和公众)对杰克逊本人的期望有关。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媒体为杰克逊塑造出一个简单、有利可图的形象,一个可以让他们剪切复制到任何新报道中的形象:杰克逊行为古怪、天真、是与世隔绝的偏执狂。自1985年以来,对他音乐的评论几乎无一例外地都通过这种镜头予以解读,无论这首歌或这张专辑有什么样的价值。

另外一种期望,尤其是来自评论界的期望,是杰克逊应当坚持走《疯狂》和《颤栗》专辑 轻松愉悦的“舞蹈音乐”路线,而不是之后出现的一些“愤怒”、“反叛”、“政治”题材。评论界始终倾向于将杰克逊视作艺人,而不是艺术家(有着悠长种族历史的刻板成见,杰克逊对此有所深知)。随着他的音乐越来越具有试验性和挑战性,记者们徒然尝试将其“放回他自己的位置”。他们说他们不想听有关种族主义、媒体歪曲、和环境问题的歌曲。他们想要的是轻松愉快的“流行歌曲”。

身体做画布
杰克逊表演的《地球之歌》是震撼人心的视觉盛宴。在他表演过这首歌的短短三年间(1996—1999年),这首歌都是他表演的戏剧性高潮。看着他跺脚、怒号、晃晃悠悠在观众上方摇摆、竭力倾吐出他最后一丝灵魂,就足以向那些需要解释的人证明究竟是什么让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独特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备受赞誉的视觉艺术家康斯坦斯•皮尔斯(Constance Pierce)评论道,“当他身披巴洛克式斗篷,由起重机斜臂送至夜空高处时,[他]总是周身散发着引人注目的光辉。 当他在人海如潮的观众上方盘旋,散发柔和光泽的丝质斗篷迎风飘扬,充满魅力气场强大的杰克逊与他下方成千上万的观众一起构成一幅感人至深的唯美画面,一场‘表演艺术’的盛典……歌迷们点亮蜡烛,手臂像海潮般一起挥舞。杰克逊在《地球之歌》表演中表达的标志性、先验的激情姿态已深深印入20世纪的集体意识中。”74

他演艺生涯中有诸多最棒的演出,其中一次是1996年在文莱。在三小时的演出接近尾声之际,大汗淋漓的他即兴唱出了结束句(“告诉我怎么办!Tell me what about it!”),让观众的脊背起了一阵寒颤。那是当代先知诗人的呼唤,祈求这个世界醒过来看一看。

由于宗教的象征性和观众的激动反应(观众大多都会呜咽啜泣),对《地球之歌》最普遍的批评或许就是杰克逊或该曲(或两者皆有)以“救世主自居”。1996年杰克逊在全英音乐奖(BRIT Awards)颁奖礼上表演此曲后,这一标签在获得更多人的认同。当时果酱乐团(Pulp)主唱贾维斯•考克(Jarvis Cocker)因为看不惯杰克逊“令人反感的”基督形象表演而冲上台抗议。
这样解读杰克逊的表演——且已被大量记者和乐评人无数次套用的说法——不是一般地没有想象力。毫无疑问杰克逊在表演中运用了标志性弥赛亚式姿势。但是,人们没有考虑到的一点是,作为舞者/表演艺术家,他的身体就是他的画布。他用特定的姿势和象征主义来传递意义、表达情感。批评家会因为米开朗基罗画了十字架上的耶稣而声称他“以救世主自居”或“自恋”吗?更有意思的是考虑到杰克逊是如何运用这种符号和姿势的。

“杰克逊表演出一个特殊的原型姿态时,” 康斯坦斯•皮尔斯解释道,“他的身体美化为一种有象征意义的、优雅的文字,那是神灵们可借以传递爆发性情感或悲悯的渠道。艺术家则化身为巫师,呈现我们庞大累积的“影子”,并整个暴露在阳光下。75
杰克逊接下来使用了弥赛亚式姿势,不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就是弥赛亚,而是因为那样的符号所能够表达和传递的信息。这与他本人无关,而是他的身体如何能够诠释《地球之歌》的情感。

对杰克逊《地球之歌》短片(由才华卓著的艺术摄影师尼克•布兰特Nick Brandt执导)的批评同样未抓住这一点。只有最简单化(或故意无诚意)的解读才会将其看作是杰克逊假装自己拥有魔法般解决全球所有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在音乐短片中他跟其他人的位置都一样,都处于人类贪婪和暴力的后果之下。

该片的拍摄覆盖了四个大洲:亚马逊热带雨林、坦桑尼亚草原、克罗地亚战区和纽约一处烧毁的林地。在展现了毁林、污染、死亡和残酷景象之后,杰克逊(与来自不同大洲的一群人一起)双膝跪地,双手掘入泥土发出绝望祈求。正是这一象征意味姿态开启了想象中的逆转。只有通过关心地球(以及他人)、通过了解我们是如何彼此息息相关的、 通过集体的意志力和行动,我们才有希望治愈这个世界。

这部短片还对比了世界的现状和其原本应该发展成什么样的情形。虽然杰克逊是短片的中心,但他的形象并不是“弥赛亚”,而是“在荒野中呼号者的声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1817

帖子

3万

积分

至尊天神

Rank: 8Rank: 8

积分
37808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23: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ickyli22 于 2012-3-30 17:14 编辑

遗产

很多对《地球之歌》不屑一顾的评论在很大程度上至今仍未改变。不知何故,约翰•列侬(“Imagine”)和马文•盖伊(“What’s Goin’ On”)的社会主题摇滚民谣能够位列《滚石》杂志史上最佳歌曲排名的前五名,而迈克尔•杰克逊的《地球之歌》却未能跻身前500名。

不过,自1995年(尤其是近几年)以来,《地球之歌》也因其先见与力量开始赢得相当数量的赞赏者。继杰克逊突然离世后,很多人突然开始明白,在戈尔(Al Gore)《难以忽视的真相》之前,在《阿凡达》和《机器人瓦力》之前,在“绿化环保”成为宣传语之前,迈克尔•杰克逊就已经敲响了警钟,不仅仅是环境的警钟,而且是艾滋病、贫穷、和平、儿童福祉的警钟。在1990年代,他是这些问题最有影响力的全球代言人。

近几年,《地球之歌》在诸如《美国偶像》、《X音素》和《格莱美奖颁奖礼》等等人气颇高的节目上被反复翻唱。从伦敦到日本,世界各地的交响乐团也曾表演过此曲。就全球范围而言,此曲继续成为杰克逊最受欢迎的歌曲之一。

从评论角度看,虽然肤浅的不屑一顾还普遍存在,但对杰克逊的作品进行更为严肃的审视(包括最近几次学术会议)也开始欣欣向荣起来。例如,康斯坦斯•皮尔斯和歌德•布施曼(Gerd Buschmann)就已开始论述其丰富的主题、完美典范和参考系。76 这对于恢复《地球之歌》这样一部杰作的应有地位至关重要,因为《地球之歌》需要一定的背景才能够完全欣赏。

除此以外,此曲最实质性的遗产是它影响了很多人的生活,改善了这个星球的福祉。正如杰克逊自己2009年说的,他希望这首歌能够“开启人们的意识”。77 他并不希望听众仅仅是感到悲伤;而是希望他们会采取行动。而这正是很多人已经开始做的。

成千上万的教师们现在在教室里播放《地球之歌》,让学生们了解环境和动物权利问题此曲还启发了行动主义。“看过《就是这样》的《地球之歌》片段后,”特蕾莎•富兰克林(Trisha Franklin)说,“我绝对迫切地感到需要做点事情,就像迈克尔呼吁的,所以我启动了一个以迈克尔的名义在全球范围植树的项目。“为迈克尔种一百万棵树”现在在Facebook上已拥有1.3万名粉丝,我们的网站每月有上万次点击率。我们已经在世界各地种了两万棵树,而且希望能够种下更多树。”78

这首歌的影响继续在新一代歌迷中回响。看过《地球之歌》音乐录影后,一位敏感的十岁小孩(Draven)深受感动,发誓说要告诉所有人他懂得其中的信息。在此之前他并不了解歌曲所揭示的大多数问题。他告诉祖父,这首歌“让他意识到关爱地球有多么重要。” 79

与人类所面临问题的范围和复杂程度相比,这样的故事可能太微不足道。但他们就是种子。人类面临的现状不仅不公平,还不可持续。而他们就代表了对这种现状的抗拒。

最后的表演

迈克尔•杰克逊最后一次现场表演《地球之歌》是1999 年6月27日在德国慕尼黑。

那场演出是杰克逊组织的两场慈善演唱会“迈克尔•杰克逊与好友——人道主义事业”的第二场(第一场在韩国首尔)。演出所有收益(约330万美元)都捐给了纳尔逊•曼德拉儿童基金会、红十字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科索沃难民。

演唱会当天慕尼黑天气炙热。歌迷们领到免费分发的水以防脱水。80  演唱会于下午开始,卢瑟•范德鲁斯( Luther Vandross)、林戈•斯塔尔(Ringo Starr)、和安德鲁•波切利(Andrea Bocceli)等明星纷纷登场表演。

随着太阳落山,气温虽然慢慢凉下来,但现场观众对迈克尔•杰克逊的期待却不断增长。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现在已经挤得人山人海,成为从世界各地汇聚而来的人性的海洋。

夜里11点刚过,杰克逊登上舞台。当他出现在烟雾和明亮的灯光中,像大卫雕塑般一动不动站在舞台上时,观众们已兴奋到狂热无比。这是他们期待已久的时刻。杰克逊接下来一口气表演了金曲串烧,包括重新巧妙编舞的“危险”和“犯罪高手”串烧。
这一段结束后,杰克逊跑回后台去换服装并喝点饮料,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则忙着换上精心制作的舞台背景,为他最后一首歌做准备:《地球之歌》。

休息间歇,灯光波浪般扫过观众,贝多芬的“欢乐颂”在夏日的温暖夜空中激昂奏响。然后,超大屏幕上开始出现一只缓缓转动的地球。随着《地球之歌》忧郁而广阔无限的开头在体育场内响起,然后是悲伤的钢琴和弦,狂喜气氛忽然转变,让人沉思。
杰克逊在歌迷遥远的尖叫声中回到舞台,但人们可以看出,他已经完全沉浸在歌曲当中。

他身着黑色裤子和褴褛的黑色红色层叠上衣。他脸庞苍白,显得忧郁而伤心。“日出呢……”那千真万确的声音让观众们感到心头一颤。

他的身体语言富于表现力,意图将歌曲的情感传递到距离舞台最远的观众。大屏幕上变换着毁坏破败的景象,杰克逊则不停地在舞台上阔步行走。

随着歌曲的进行,张力慢慢积聚起来。杰克逊的身体或蜷缩、或跳动、或摇摆。他在“汇聚”这首歌的痛苦情感。背景合唱像汹涌的波浪一般涌起又退下。

在杰克逊演唱的同时,舞台上架起了一座由三段构件连接起来的巨大钢桥。这一新增的表演环节之前只上演过一次,还是几天前在首尔。增加这一环节的想法是希望表现“不归桥”的寓意:难民们穿过桥梁走向安全自由的彼岸。他们都通过以后,杰克逊自己也跑上钢桥。烟火在钢桥两边爆炸,模拟战斗机从空中投掷炸弹的爆炸效果。与此同时,Slash在桥下如暴风骤雨般弹奏起吉他solo,进一步增强混乱感。

被烟雾吞没的杰克逊跺脚怒吼,“谁来告诉我为什么!”

然后发生了让人意料不到的情况。在一系列烟火爆炸过后,杰克逊所站的钢桥中段突然移位、上升、然后又下落了近20米。“从我站的角度,我看不到发生了什么情况,所以我继续演奏,”音乐总监布拉德•巴克瑟回忆道,“但我能感觉到好像哪里有点儿不对劲,可是我还能听到迈克尔在演唱。等到烟雾散去后,我才看到钢桥垮塌了。” 81

杰克逊的化妆师卡伦•菲说,当她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以后,她的“心脏都停止跳动了”。“跟平时排练和(韩国)最后一场演出不同的是,(钢桥)到达最高点后并没有停下来,”她回忆道,“而是倾斜下来,越来越快往下坠,而迈克尔紧紧抓着栏杆——还在演唱。我开始大喊,可在烟火爆炸、音乐和观众的呼喊声中我甚至听不到自己的声音…… 从我们的位置看到迈克尔不见了……我无法想象那样坠下去他如何能生还。” 82

钢桥轰地一声砸到了舞台前方的乐池中。83 让人惊讶的是,坠下舞台后虽然都快被震晕了,迈克尔却仍然继续他的表演。站在前方的观众都惊呆了,可多数人还以为那只是演出的一个环节。技术人员迅速跳下去查看杰克逊的情况,可还没等他们够到他,他就已经爬回舞台。

“我看到一只胳膊伸出来,够到舞台地板,”卡伦•菲回忆说,“然后一条瘦瘦的长腿,然后是另一只胳膊,另一条腿……他上来了,回到舞台中央,唱完了《地球之歌》的结尾!虽然心是放下来了,我却还是惊讶得嘴巴都合不拢。” 84

演唱会组织人布里顿•瑞奇•帕特里克(Briton Rikki Patrick)后来试图对意外事件作出解释。“我们认为一定是有一条钢缆松脱了。情况的确很吓人。观众吓得大喊大哭。安保人员到处跑。对迈克尔来说一定是很恐怖的经历。但他竟然还自己爬回了舞台。他摇摇晃晃地走到我站的舞台那一侧,塌坐到一把椅子上。我可以看出来他非常痛,他的后脑勺还在出血。” 85

演出结束后,杰克逊被火速送往慕尼黑工业大学附属医院。他的背部严重受伤,身体多处擦伤。可是被送往医院之前,他不但坚持唱完了《地球之歌》,还坚持唱完了返场曲目“你并不孤单”。后来他说,他的脑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他父亲的声音在说“迈克尔,不要让观众失望!

从散架的钢桥爬回舞台后,烟雾围绕着的杰克逊释放出他最后的 呼喊。呜~~呜~~呜~~

最后,随着一束聚光灯照向他,被汗水浸透、精疲力竭的他面朝观众,伸开双臂。
——————————————

或许这本已是演出的结尾。然而,在《历史》巡演期间,杰克逊又在演出中增加了新的结束环节。就在烟尘散去的时刻,一辆坦克轰隆着驶上舞台。军鼓伴着让人不安的弦乐在背景中奏响。坦克缓缓驶向观众,还没等驶到跟前,杰克逊就跳到坦克前面,拦住它的的去向。他在表演公民反抗——用他自身和他的艺术来反抗代表强权和毁灭的强势符号。这一姿态非常形象地象征了《地球之歌》的意义和目的。

接下来,一名士兵从坦克顶爬出,然后用枪指着难民和杰克逊。观众们倒吸一口气。士兵用枪直指杰克逊的头,而杰克逊则平静地与他对视。士兵受过专业的杀敌训练,但现在,在这个决定性时刻,他犹豫了。

然后,从舞台侧面出现一名难民儿童。衣衫褴褛的儿童拿着一支花走向士兵。那是无比美丽却脆弱而短暂的生命的象征。
士兵开始恢复理智。他放下手中的枪,摘下头盔和护目镜。看着孩子的眼睛,他慢慢跪下来,开始哭泣。他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变化和自己正在做什么。

士兵与孩子拥抱,就像杰克逊与士兵拥抱一样。这是救赎和治愈心灵的一幕。背景中,庄严的钢琴瀑布般倾泻而出,就如同夏日的雨幕。世界上或许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苦难与恐惧,然而在这里,杰克逊向人们展示出,人间还有爱、美和音乐。他明白,他的歌曲无法改变所有的一切,但至少可以为人们带来一点希望。

在士兵、孩子和一群难民的围绕下,他最后一次转向观众,伸开双臂,抬起头仰视天空。

尾声

迈克尔•杰克逊期待《地球之歌》成为他伦敦《就是这样》演唱会的压轴之作。他甚至为这首歌构想出全新的概念,包括一段3D短片。尽管他未能看到构想最终成为现实,他的孩子们却在2010年格莱美奖颁奖礼上为向他致敬的环节做开场白:“他所有的歌曲都是要传一个简单的讯息,”杰克逊的长子普林斯说道,“那就是爱。我们的父亲始终关注这个星球和人类的福祉……我们会继续传扬他的讯息,努力让这世界更美好。”

《地球之歌》是杰克逊离世前排练的最后一首歌。

“我敬畏自然的奥秘与魔力。每次看到我们的世界竟然会发生这些事,都会让我感到非常愤怒。我是说,比如每一秒钟都会有一片足球场大小的亚马逊雨林被毁坏,这种事让我很难过。

这就是我为什么写这一类歌曲的原因。我希望能够唤醒人们的意识,给人们一点希望。我热爱这个星球。我热爱森林。我热爱树木、树叶的色彩和变化。我爱这一切,敬畏所有这一切。我真的感觉大自然在如此努力地弥补人类的过失。这个星球生病了,像发高烧一样。如果我们现在还不解决问题,就再也无法回头了。这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最后机会。就像一列脱轨的列车。时间到了的时候,就是这样。人们总是说,‘哦,有人会照料这些的,政府会做的。’他们?谁是他们?这要从我们开始。这是我们的责任。否则永远也没有人会去付诸行动。”

——迈克尔•杰克逊,2009年6月

------------------------------------------
全部结束啦。有兴趣看注释具体内容的,请自己查查原书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2

主题

1万

帖子

22万

积分

圣殿骑士

迈田里的稻草人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23989
QQ
发表于 2012-3-24 23: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害!厉害!!太感谢LZ啦,翻译可不是件轻松的活
Meeting you was fate,and falling in love with you was out of my control.
Wherever you go, whatever you do, I will be 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1900

帖子

4万

积分

至尊天神

Rank: 8Rank: 8

积分
41541
发表于 2012-3-24 23:5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LZ分享,收藏了再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5485

帖子

14万

积分

圣殿骑士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43765
QQ
发表于 2012-3-25 00:4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你太NB了,顶你,留着慢慢看
我无处找寻你温暖的笑颜,只能在哭泣中嘶喊,回来吧!MICHAEL!

[img]http://www.mjjcn.com/mjjcnfor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530

帖子

2万

积分

王者传奇

我初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8033
QQ
发表于 2012-3-25 07:5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果断收藏了,真是谢谢楼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1

帖子

161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616
发表于 2012-3-25 08: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
可以转走吗?我会注明译者并保留楼主的序言,谢谢!
唯以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for MJ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1817

帖子

3万

积分

至尊天神

Rank: 8Rank: 8

积分
37808
 楼主| 发表于 2012-3-25 08: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mimilovemj 的帖子

当然可以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060

帖子

5万

积分

圣殿骑士

亲们加油啊!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1632
发表于 2012-3-25 08: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了  慢慢看
忠实支持MJ!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1385

帖子

1万

积分

王者传奇

翻译菜鸟+水神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890
发表于 2012-3-25 09: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伟大了,刚看完了,太谢谢你分享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2184

帖子

3万

积分

至尊天神

Morphine。

Rank: 8Rank: 8

积分
30681
QQ
发表于 2012-3-25 10: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LZ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MJJCN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迈克尔杰克逊中文网(Michael Jackson Chinese Fanclub)[官方认证歌迷站] ( 桂ICP备18010620号-7 )

GMT+8, 2024-4-20 11: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