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48495
圣殿骑士
千辛万苦,终于拿回账户,激动ing
  
- 经验
- 7547 5
- 金钱
- 124172 10
- 地位
- 1135 100
- 人气
- 2414 5
- 情感
- 0 5
圣殿骑士
千辛万苦,终于拿回账户,激动ing
  
- 积分
- 148495
 
|
发表于 2009-8-31 10:2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个翻译怎么啦,他为什么如此矛盾呢,看看他的译者序:
译者序
看这本书,其实要暂时忘掉他的舞、他的音乐。
习惯被麦可·杰克森眩异多姿的画面震动,被结实欢悦的节拍俘虏的人,看这本书,将走进另一个不熟知但清纯非常的世界——他的心灵世界。
论者曾就他的“神秘、疏离、童真”反复描述,举世风靡的摇滚巨星、流行音乐之王、MTV之王种种称号底面,隐约透露的竟仿佛是与平民大众有所远、更有所亲的生活意韵。
他不像一般媒体所报导的西方流行艺人,与绯闻、毒瘾、官司脱不了关系,他信奉安静的隐私生活,是白宫标榜的“杰出非裔美人”,绝少接受采访,买下披头士所有的词曲作品版权,发起“四海一家”赈济活动并投身其它种种公益事务。最常招待的客人是以《小鬼当家》窜红的麦考利·金,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在宽广的卧室看好莱坞旧片。
有人说他身为世界级艺人领袖及超级富翁,作这样的决定与安排并不为贵,但请你看看:流行乐界、剧场、影坛,又有几人如麦可·杰克森呢?有多少人愿意拿自己台下的一生作这样的经营?如果不是真的发于深心,有一股迫切想要与自己的信仰对话的勇气。
在这本由小故事、随笔散文、诗与歌词构成的文字本体,一百多帧从未发表特为拍摄的照片,穿梭结合的麦可·杰克森的第一本著作,是你认识他的另一种开始。
他从海边一只受污染的鸟羽,推想那只飞禽现在的下落,感叹我们对待“地球妈妈”像对待一幢出租公寓一般,随时准备弃她而去;从一个四岁而腿部残障的小女孩的笑颜中,看出孩子其实为我们准备了无穷的自爱的教诲,却被成人的偏见与愚昧平白牺牲。他还谈到天使,按照每个人对自我形象的认同而住在我们心中,我们怎么看自己,天使就扮成什么样子;谈到大象,从生物学一则观察结果,反讽地赋予了象族喻示人类的崇高使命。
细观麦可的种种主张,或出于寓言(如《口渴的鱼》、《男孩与枕头》),或出与直述,或极其意象化的诗(“他不可征服的甲胄是来自神恩的庇佑/无物能碰触/不受毒害/没有嘘声”),总结下来与西方近十数年来方兴未艾的“新时代运动”思潮大有关联。“新时代”倡言尊重“水瓶座”时代的来临,由追求社会、物质、科技面的进步,应该演进到注重心灵、精神层面的探索;台湾率先介绍“新时代思想”的作家、翻译家王季庆,曾提及“新时代”的积极正在于“找到超越人种、肤色、民族、国籍以及宗教派别的人类心灵的共通点。”
不管是强调我们皆为神的一部分(《当婴儿微笑》、《神》),你创造你自己的实相(《狂喜》、《光的天使》),肯定人生的意义(《当象群前进……》),道德的内在性(《神奇的小孩》),心身的健康是自然状态(《母亲》),环境保护(《地球行星》、《但心说“不!”》)或无条件的爱(《信任》、《我,你,我们》)等等,麦可·杰克森理直气和的文章中,处处吻合着“新时代思想”的骨干精髓。或许这是巧合,但我们确乎发现、窥看了他心内那光洁、关怀的天地。
虽然是第一次写书,这位国际巨星丝毫没有打算暴露一般“歌迷”对“偶像”渴望知道的事。没有就自己学歌习舞或坎坷荣耀之类自传体内容着墨,是他大胆执坳之处,但从《我怎么作音乐》和《生命之舞》一短一长两篇文字中,我们却能悄悄捕捉到他狡猾又真挚的形而上告白:
“ 人们问我怎么作音乐,我答说我只不过轻松地‘踏进去’——就像踏进去一条河,加入那水流。每一刻水中都有一首它自己的歌,而我停留在那儿,倾听。 ”
在这篇文章的开头,麦可破题即解答,却又什么都没说,极其抽象的形容,和有些人想象他会搬出音乐潮流或作曲演奏理论大相径庭,但也宣示了本书的一贯抒情本质。麦可接着请我们倾听“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鸟儿私语,松鼠交骂,嫩枝爆裂在脚下”,只有当自然流注我们心中,我们彻彻底底地与宇宙的神秘律动合一,音乐(或说任何创意、感受与爱)才会生生不息。两百字的短章,好像什么诀窍也没透露,又好像奥秘尽在其中。
《生命之舞》则是精彩、跳跃的小说体散文。主人翁半夜被月球的磁场吸引,起身奔向海边,当大海同样受月球影响涨落,主人翁目睹了海豚和鲸鱼,在月光下闪耀如星座。“生命即光即爱”的神秘觉观,在此发扬得淋漓尽致,麦可不停地旋转,在狂野中维持最大的平衡,因为,至高处即是至低,无限运动中即是寂静。麦可说:“安静才是我真正的舞蹈”、“没被听到的音乐永不会死”——你可能抓到一些他的理念?
这就是麦可·杰克森。你可以一边看书一边想起他的音乐和舞蹈,一边也可以渐渐了然许多过往他看似怪诞的事件。一再整容,是为了“漂白”自己,弃绝出身(包括肤色及性别);还是一项值得推敲的“观念艺术”,读完本书,也许你会有属于自己的想法。
仓促间接下这本书的任务,除了是时报的主编心岱小姐的盛情相邀,展读后被另个我所不认识的麦可·杰克森吸引,也是主因。透过他巨大的传播力,让众多我也信仰的秘方流传得更广,是小小的心愿。
初尝译事,谢谢家父陈超英的若干指正,好友林致怡、余致明、胡依嘉不吝提供协助,让这个梦实现得更快乐。
——陈乐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