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杰克逊中文网  - 歌迷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MJJCN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toto

(讨论)看了布兰妮唱片销量后引发的深思

[复制链接]

1953

主题

2963

帖子

7万

积分

禁止发言

MJ 右翼阵营代表

积分
70531
发表于 2006-10-11 00: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关于美国经济的话题,我是这样主观认为的

90年代在克林顿领导下,虽然经济飞涨,但到布莱尼的出现的时候,经济泡沫已经给打破,大众经济期望值是非常低的。 80年代是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最黄金时期,不管是美国还是日本,这是不可否认的。

购买能力是个很难衡量的东西。 如果经济发展速度没有通货膨胀速度快的话,即使表面经济繁荣,但物价更高,所以购买力反而低。 所以现在美国人不一定比80年代更富有,但生活肯定丰富一些,丰富了买唱片的人就不一定那么多了。

就好象从经济角度讲,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的时候是宋朝,人均富裕程度比现在中国高出不知多少,但现在中国人生活丰富了,因为时代进步了嘛,哈哈
It is the lip of truth that will be firmly established forever,
but the tougue of falsehood will be only as long as a moment.

0

主题

35

帖子

224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48
发表于 2006-10-11 00: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拿当时中国的国力和这二十年的经济增张速度来衡量美国啊?老兄啊!!!当时的美国相当富裕发达,当时的美国人没什么存钱概念,到是90年代后,经济衰退,失业率提高,美国人的消费观才有了些改变。否则 ... [/quote]


呵呵  他说的不清不楚的  你也辩的够累的!

即便美国人当时真是没有什么存钱观念  也不是谁都会拿钱来买唱片的   再发达也不能代表人人都会去买CD听
80年代美国应该是卡带发达光盘开始流行 CD逐步取代卡带的时候  就像猫王时代 卡带开始普及 但木纹唱片仍然是中流砥柱  那个时候也许每几个粉丝才能买一张他的木纹唱片或者一个卡带
到了BEATLES的年代  很多人都看的上电视了 卡式录音机全面淘汰留声机时  这时候每3个粉丝大概能买一盘他们的卡带

另外确实有一个购买观念的问题存在

62

主题

719

帖子

4万

积分

至尊天神

Rank: 8Rank: 8

积分
41408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1 01: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MJ在真棒时期的唱片销量在美国只是数一数二,并不比其他艺人强到哪儿去,甚至有个别歌手的个别唱片销量超过他,当然在全球他是第一.

    在危险时期,他的单张唱片销量不如玛利亚 凯莉的单张唱片销量,玛利亚 凯莉在九十年代有好几张唱片销量过八百万张.当然全球销量他还是第一,玛利亚 凯莉不如他.所以在美国本土,玛利亚 被评为90年代十年最高销量歌手.

   在历史时期,他的单张唱片销量在美国属于成功但已不是数一数二了.他妹妹同期的销量比她略少些.其实Janet在89,93,97的三张唱片的本土销量比同期MJ的唱片销量都略少些,直到01年的同期唱片销量才比MJ同期的略高些,但Janet直到04年的那张唱片开始,才被美国舆论攻击影响力下滑,所以美国媒体对Janet还是较"厚爱"的,但这和"颤傈"过于成功也不无关系,爬的越高跌的越疼,物极必反是自然规律.但那时美国本土唱片大鳄是玛利亚 凯莉,后街男孩,以及一个硬摇滚乐队叫"湖体河豚"乐队(英文字母拼法忘了}.但玛利亚在全球的销量还是不如他,在全球销量方面他还是数一数二的.我记得95,96的世界销量他仅次于那个"湖体河豚"乐队.

   以上就是我要说的.没人怀疑MJ在全球的影响力和销售实力,也没人敢怀疑自八十年代后至今,MJ作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流行歌手这一事实.但也不要否定一些客观的事实,否则就变成"太阳最红,MAO最亲"了.
    毕竟,将来的历史既不是恶意的媒体写的,也不是我们这些"信徒"写的.而是较客观的中立者写的.

点评

Jovine,今天我看到了这个帖子,看你在下面评论,好有喜感,哈哈,你真是好学的好孩子。我也在学习啦。  发表于 2014-7-18 21:30
太有才了!  发表于 2013-12-20 22:34

16

主题

153

帖子

1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4514
发表于 2006-10-11 01: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谈经济??
好的,90年代,克林顿当政时期,连续100个月经济正增长、低通胀,这是战后美国经济最长的一轮经济高速增长
看看Britney前两张专辑的发行背景吧
1999年1月,Britney的专辑《Baby One More Time》与同名主打曲同时登上Billboard专辑与单曲榜冠军
此时的美国?1998年12月对伊拉克实施沙漠之狐外科手术式打击,1999年3月开始对前南联盟实施空中打击,5月袭击中国驻南使馆...
国内,新经济的带领下,道琼斯指数连续冲破8000、9000、10000、11000等关口、Nasdaq指数冲破5000点,财富效应带动国内需求,经济强劲增长
影音工业领域,1998年底,MP3音乐格式发布,宣告网络数字音乐诞生,但最初这种网络音乐的模式受版权问题,发展较慢,著名的Nepster.com就是因为版权纠纷而宣告破产
1999年的美国唱片市场,1998年11月,Garth Brooks的现场演唱专辑《Double Live》首周卖出53万套,合计106万张,打破美国唱片史的单周零售记录(其实这个记录应该更高,因为这106万张只是Nelson Soundscan的统计数字,并不包括BMG Music Club的成员订购数)
1999年3月,RIAA对66张历史上卖过千万的唱片颁发了钻石唱片奖(其中包括一首单曲),而如今,这个数字已经超过100
1999年5月,就在人们认为Garth Brooks的销售记录将长久沉睡之时,Backstreet Boys的专辑《Millenium》创下了首周113万张的纪录,这张专辑在这一年里一共卖出了1200万张(RIAA认证),最终达到1300万张,而Britney的专辑则卖出了1100万张(最终达到1300万张)
2000年2月,N Sync创下了更为惊人的纪录,他们的专辑《No Strings Attached》首周卖出了241万张,最终卖出了1100万张,而此后连续推出的Britney的专辑《Oops!...I Did It Again》首周卖出131万张,最终达到1000万张,Eminem的《The Marshall Matters LP》首周卖出176万张,最终达到1100万张,年底的BSB的《Black & Blue》首周卖出161万张,最终达到1000万张,而Beatles的《1》则随后再以超过百万的单周销量取代它成为冠军,最终卖出1100万张......
整个2000年一年,美国共产生了5张单周销量超过百万的唱片,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恐怕也是绝后的。而此时的美国经济,正运行在顶端,新经济的泡沫虽然初显,但仍然没有阻止经济的前行,直至2000年的第四季度,在美联储的连续几个季度的加息的作用下,经济放缓,2001年开始进入缓慢增长,直到911事件后,陷入衰退
所以我们看到,整个2001年,美国没有一张卖过千万的唱片,与90年代末形成强烈反差,而到了2005年,甚至到了没有一张卖过500万张的景象
我们所谓的“Britney盛世”,基本就是指1999-2001年间,其中前两张专辑均在美国强劲的经济背景与传媒产业的高效推动下,获得了巨大成功,而第三张专辑《Britney》开始,则开始走入下坡,这张专辑只卖了400万张,而MJ的失败之作《Invincible》则卖了200万张

看看80年代,80年代是亚洲的十年,亚洲四小龙迎头赶上,日本开始挑战美国经济龙头的地位
在广场协定以前,日本的GDP虽看似与美国差距巨大,但其产品贸易的竞争力却让日本制造席卷了全球。而其资本也开始渗透到美国,1987年索尼公司收购哥伦比亚唱片,此后又将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买下......
这一连串的现象都表明,80年代是唱衰美国的十年
里根政府虽然在外交上取得了一连串的成功,但却没有改变国内高失业率和高通胀率的状况
基本可以这样认为,自从70年代以来,包括越南战争、石油危机、冷战军备竞赛等因素的影响,美国经济始终处于衰退的边缘,这种状况直到90年代初海湾战争结束、新经济兴起等因素的作用才得以改观
《Thriller》和《Bad》的背景,《Thriller》不用讨论,这是个神话。
80年代除了Thriller以外,没有第二张专辑能够在一年里卖出千万张
80年代没有一个年度的冠军专辑数量超过15张过,因为唱片市场相对落后,所以一张热门唱片往往可以连续几个月占据宝座,因为市场上没有别的唱片能与之抗衡
80年代仍然停留在胶木唱片和盒式磁带为主流的年代,1983年是CD作为传媒介质第一次发行的年份,而整个1984年,美国一地的CD发行量不过百万
80年代互联网还没诞生,美国的主流媒体是电视,其次是电台和报纸
1983年Michael Jackson一纸500万美元的百事合约就足以记入吉尼斯,如今这个数还不如姚明签约Reebok的零头
1987年Bad专辑在全球24个国家夺冠,而这个记录现在已经被刷新到40多个国家
......

所以白痴地认为80年代是美国富裕时期的人,都醒醒吧,了解一下历史吧

点评

你写得很用心,信息量巨大,有股写论文的劲头,佩服!  发表于 2013-12-20 22:48

62

主题

719

帖子

4万

积分

至尊天神

Rank: 8Rank: 8

积分
41408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1 01: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绿豆发发芽 于 2006-10-11 00:22 发表 你拿当时中国的国力和这二十年的经济增张速度来衡量美国啊?老兄啊!!!当时的美国相当富裕发达,当时的美国人没什么存钱概念,到是90年代后,经济衰退,失业率提高,美国人的消费观才有了些改变。否则 ... ...
那你怎么知道现在的人就一定有卖唱片习惯,你怎么知道那时的美国人就没有购买唱片的实力?现在的网络生活比那时可发达多了,你记住那是美国,而不是亚洲或者东欧的发展中国家,何况音带也属于唱片的销量数字的,80年的中国买音带也不成问题,何况美国.

16

主题

153

帖子

1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4514
发表于 2006-10-11 01:2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oto 于 2006-10-11 01:15 发表
MJ在真棒时期的唱片销量在美国只是数一数二,并不比其他艺人强到哪儿去,甚至有个别歌手的个别唱片销量超过他,当然在全球他是第一.

    在危险时期,他的单张唱片销量不如玛利亚 凯莉的单张唱片销量,玛利亚 凯莉在 ...





Hootie & Blowfish,这个乐队只有一张专辑《Cracked Rear Viewed》(1995年发行)取得过巨大成功,此后便消失了,这个乐队的影响力基本在北美,全球销量根本不能和MC相比
1995年至1996年的世界乐坛,基本被以下几人瓜分:MC,MJ,CD,Alanis Morrisette
BSB是97年以后的事了

自从Bad开始,MJ就已经不是美国最畅销的歌手,这个是共识,需要你来提醒吗?
我的一个美国网友说过,MJ流行的年代是1985年以前,1985年以后,MJ在美国的听众群在急剧地减少
这与他完美主义的作风有关,他没有在最巅峰的时候推出更多的作品
但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传媒的滞后反而使得他的影响力在这些地方得到扩大
当Bad在欧洲和亚洲吸引数万人观看现场的时候,在美国却只是在万多人的中小型场子里进行
这一方面是MJ重视了海外市场而忽略了国内,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国内人气下降的因素造成的

0

主题

35

帖子

224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48
发表于 2006-10-11 01:4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我不知道的东西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我被你否认的东西你又是怎样知道你的才是事实的呢?

如果我没 记住 那是美国  而认为那是非洲  那么我的发言根本不存在

另外,“你怎么知道那时的美国人就没有购买唱片的实力”

这话我从来没说过  更没有言语能表达出这个意思  我只是说那不是一个人人都会去购买自己偶像CD卡带听的年代   原因多了

当然如果你一定要认为80年代美国人已经开始疯狂购买磁带以此支持自己的偶像  人人只要喜欢听就会去买他/她的CD来听  我也没有办法  我没有在那个时代生的多么成熟所以我不会去像保证MJ是男的 麦当娜是女的  MJ绝对不仅仅是king of pop那样来保证这些话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从我的2楼始 我只是提醒你可能有这个因素  

其实你看看楼上的人  有几个的话正面回答你这个问题了?包括keen一直都在强调MJ的伟大  流行音乐史上没有谁可以跟他放一起比较

我实在不想说了  说了半天都不知道有什么意义

62

主题

719

帖子

4万

积分

至尊天神

Rank: 8Rank: 8

积分
41408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1 01: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lexscy 于 2006-10-11 01:16 发表
谈经济??
好的,90年代,克林顿当政时期,连续100个月经济正增长、低通胀,这是战后美国经济最长的一轮经济高速增长
看看Britney前两张专辑的发行背景吧
1999年1月,Britney的专辑《Baby One More Time》与同 ...


    专家啊!!!你所提供的那些数据,只能说明那些99年和2000年歌手首周销量超过了80年代和90年代中前期的歌手,但累积销量丝毫没有超过八,九十年代的歌手.这就象你们说的,出货方式更多元了,造成更多的人能更快速的购买唱片,但这不能说明消费群的增加.
    举个例子,janet jackson97年的the Velvet Rope首周销量根本不如01年的All For You的60万张,但后续销量却远超过All For You,我指的后续是一年之内.
    克林顿时代的经济就算有所提高,那也只是有限的提高,可不象这两年的亚洲国家.至于你说的亚洲四小龙的经济盛期,那只是指他们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经济发展速度快,可不是指他们的经济实力可以和美国抗衡.
     那如你所说,99年的美国经济高速飞跃造成高销量,那电影入场人数为什么锐减,要知道电影和汽车一样都是美国文化.难道美国人民都刻意把钱省下来去购买Britney和后街男孩的唱片,为了气气你这样的不白痴歌迷?

62

主题

719

帖子

4万

积分

至尊天神

Rank: 8Rank: 8

积分
41408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1 02: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绿豆发发芽 于 2006-10-11 01:42 发表 那么我不知道的东西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我被你否认的东西你又是怎样知道你的才是事实的呢? 如果我没 记住 那是美国 而认为那是非洲 那么我的发言根本不存在 另外,“你怎么知道那时的美国人就没有购 ...
那我也始终没否认过MJ的影响力啊?更没有针对你啊?我只不过看到那个米兰的机械人又说什么够买能力问题,所以忍不住出来发个言,谈论够买能力问题,然后你就立刻忍不住出来了.呵呵!!

62

主题

719

帖子

4万

积分

至尊天神

Rank: 8Rank: 8

积分
41408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1 02: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lexscy 于 2006-10-11 01:28 发表





Hootie & Blowfish,这个乐队只有一张专辑《Cracked Rear Viewed》(1995年发行)取得过巨大成功,此后便消失了,这个乐队的影响力基本在北美,全球销量根本不能和MC相比
1995年至1996年的世界乐坛 ...



   看你和我的观点何其相似,和我曾经讨论的主题不是完全一样吗?还争什么?MJ当然是无可争议的king of pop.我今天出来纯粹是为了回应米兰的机械人的关于购买力的问题.

   不过你有一点说的不对,关于"传媒的滞后反而使得他的影响力在这些地方得到扩大"这一点.象Madonna05年的唱片在美国卖的不好,可在全球欧洲还是卖的很好.现在的传媒够发达了吧!!!我觉得还是因为多年积累的铁杆歌迷多的关系.
    MJ和Madonna现在在全球可能都不是最"风骚的人物",可能在各个国家"风骚"程度都排在第五,第六,但在每个国家都风骚",因此当这些风骚"累积在一块就厉害了.这也是当初 MJ的全球单张唱片销量高于MC的原因.
   而象Britney 这样的歌手其实铁杆歌迷未必多,只是人云意云的普通歌迷多,一旦在舆论界不风骚"了,普通歌迷也跑了.所以象MJ和Madonna能长青20年,而象后街男孩只能红5,6年.

100

主题

1665

帖子

3万

积分

MJJCN参议员

偶像派

Rank: 8Rank: 8

积分
36028
发表于 2006-10-11 04: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内容很好,好多高手发表意见。我也是看了这个帖子才知道原来Michael是从1985年开始在美国人气下跌。但是很难说是因为巅峰时期没有推出更多的作品,Justin Timberlake 刚出的新专辑距离上一张也有4年的时间,但是新专辑的势头比上一张还要好。当然你们也可以说上一张他还没有达到巅峰,可能这一张才是他的巅峰。

而且我也不认为Britney只能红5,6年,我相信她生过孩子之后重返歌坛她的销量不会比以前差太多,她还是个比较注重转型,玩概念的歌手。她复出之后不可能还玩teen pop,估计就是什么流行玩什么,再弄点花边新闻炒作一下,当然就艺术成就而言比MJ就差了几个数量级了。但是这年头有几个人注重艺术成就?否则MJ在美国也不会混得那么惨了。
Adora,

I'm very lonely without you, please love me always...

Love, Michael

6

主题

247

帖子

2万

积分

王者传奇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052
发表于 2006-10-11 15:50:34 | 显示全部楼层
MJ是恒星,Britney 是流星

1953

主题

2963

帖子

7万

积分

禁止发言

MJ 右翼阵营代表

积分
70531
发表于 2006-10-11 19: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Bad在欧洲和亚洲吸引数万人观看现场的时候,在美国却只是在万多人的中小型场子里进行
----------------------------------------------------------------------------------------------
晕啊晕,这个都拿出来说事

BAD美国演出去的有很多美国中西部的城市,都是大农村地区,何况美国的大城市数量是根本没法和欧洲比的,美国的几个大城市我们谁都讲得出,也就那么几个了。而且美国面积大,人口分散。  欧洲虽然国家都不大,但人口比较集中,首都人口基本超过500万。

85年mj就不是美国第一了? 就听了一个美国网友这么说就这么相信了? 那we are thw world呢? 我想MJ在美国的领导地位至少要到Dangerous为止
It is the lip of truth that will be firmly established forever,
but the tougue of falsehood will be only as long as a moment.

16

主题

153

帖子

1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4514
发表于 2006-10-11 20: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oto 于 2006-10-11 01:56 发表


    专家啊!!!你所提供的那些数据,只能说明那些99年和2000年歌手首周销量超过了80年代和90年代中前期的歌手,但累积销量丝毫没有超过八,九十年代的歌手.这就象你们说的,出货方式更多元了,造成更多的人能更快速 ...



什么叫有限的提高?
美国是最发达的国家,你还想期待她像中国这样每年增长10%?
1989年美国的名义GDP是5.6万亿美元,而在2000年,这个数字达到了9.8万亿美元。11年间增长了75%,而期间的CPI从未达到过3%以上,大部分时间都处于1.5-2.0%之间,也就是所谓的弱通胀
这是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鲜有的持续性的高速底通胀增长,更何况这是在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底盘上实现的

再来看看其他,1985年,美国的名义GDP刚刚过4.5万亿美元,但这一年的国防预算却达到了4448亿美元,占整个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0%,这个数字直到去年才被刷新,可见整个80年代美国国内的赋税之重,在这样的重税之下,美国的老百姓有那么多钱用于消费吗??
我并不指望80年代的四小龙能够挑战美国,我只知道这一时期日本的GDP曾经达到了美国的70%高,人均更是超过了美国
此外,1990年美国的人口总数是2.5亿人,2005年,美国人口总数已达3亿人,15年间净增20%。所以按照人口概率来计算,Bad的销量考虑人口数量的时间价值还应该乘以1.2,达到1080万张(目前的实际销量为900万张),这样看来,这张Bad的销量其实也和Britney的前两张差不多

还有一个论点,一个国家唱片市场销售渠道的多元,营销效率的提高与这个市场的发达程度成正比。为什么人们可以以更快的速度买到唱片?除了技术的进步提高了销售的效率之外,人们更加富裕了,更愿意购买唱片也是主要原因。道理很简单,我们总不希望花冤枉钱去购买自己不喜欢的唱片。所以过去我们不会急着卖一张新上市的唱片,而是等到唱片真正在市场上得到追捧了,了解到这确实是一张好听的唱片时,我们才会购买。现在就不同了,因为消费者更加富裕了,所以购买不称心唱片而带来的懊恼降低了,所以我们不再关心它是否真的好听,先买了再说。所以唱片销售速度的快慢,与唱片市场发达程度呈正比
那为什么这些偶像们的唱片普遍在发行一两年后,就处于滞销的状态呢?这只能说明这些作品是快餐式的流行唱片,而不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艺术精品

你还提到了Janet的例子,那好,很简单,1997年是美国唱片业的黄金年代,而2001年时,已经因为宏观经济的影响而开始萎缩。所以The Velvet Rope比All For You卖得多很正常,但也没你说的差距这么大,两者的差距不到百万,都没有超过400万张,前者是4白金专辑,后者是3白金专辑。至于All For You为什么可以一周卖60万张?因为单曲《All For You》的成绩太出色了,仅靠点播就爬上第六,随后连续七周夺冠,这很自然的导致紧接着发行的专辑大卖

电影的例子举得不好,因为电影与唱片不同,美国一年的影片产量不过上百部,所以如果质量参差,自然会导致观众人数的波动,因为一时间,观众们没有别的更多的影片作为替代。观众人数减少,只代表影片质量的下降,与电影业的衰退无关,更不能代表美国经济的状况。更何况,电影观众人数的下降还与票价的提高有关。我们可以看到,尽管观众人数徘徊不前,但票房总额却是稳步增长的
其实,90年代的美国电影业一直处于稳步的增长中,这与80年代形成了很大的差别,你能在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得出的最卖座票房排行榜里找到多少80年代的影片?又有多少90年代的?比较一下就知道90年代与80年代的电影业哪个更发达了
而且,唱片业与电影业根本就不同,美国唱片业每年的发行种类多达上万种,所以听众有更多的替代品,唱片业不会因为这一年里没有“巨作”而变得萧条,听众会更多地选择自己偏爱的作品,景气与否和这一年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有关

我无意跟你争吵,我只想提出一些事实,而不想让某些人在这里混淆视听
我认为,比较MJ与Britney,不能简单地从销量数字上去看,而应该放到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去判断
在Britney最红的3年里,1999年销量最高的是BSB,2000年最畅销的是N Sync,2001年则是Linkin Park最火的一年。Britney只不过是这三年里最红的一人而已
同理,MJ是整个80年代最红的艺人,并不代表他一定要每年都最红,而且他至少拥有1983年这个属于他自己的年份

我也不赞同你的所谓的Thriller以后他的国际影响力下降的说法,虽然他在美国的人气下降这是事实
在海外,虽然Bad和Dangerous都没能超过Thriller的成绩,但事实是,这两张专辑在海外卖出了比Thriller更多的单曲和录影带。而且,即使是专辑本身,Thriller的销量也主要集中在北美(美国2800万张+加拿大墨西哥500万张),这个数字超过了其他地区的总合
与Bad和Dangerous相比,Thriller的海外销量并不高出多少,Bad在海外至少卖出了2300万张,而Dangerous则卖了2500万张以上,而Thriller的海外销量则为3200万张
需要指出的是,Bad和Dangerous让MJ的影响力扩大到了亚洲、东欧、非洲,尤其以Dangerous为甚。所以说90年代初才是MJ国际影响力最鼎盛的时期

而在美国,自从1985年的We Are The World以后,MJ的影响就日趋下降,但这也仅就他的音乐事业而言,他的社会影响力却是与日俱增的

[ 本帖最后由 alexscy 于 2006-10-11 20:36 编辑 ]

100

主题

1665

帖子

3万

积分

MJJCN参议员

偶像派

Rank: 8Rank: 8

积分
36028
发表于 2006-10-12 05: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We are the world以后MJ的音乐音响力开始下降的话,那么BAD五首冠军单曲又怎么解释呢,冠军单曲不是按照电台点播率还有销量来算的么?而且BAD就算没有Thriller那么厉害也仍然是美国当年数一数二的唱片,加上冠军单曲,应该还是算老大。我认为MJ在美国音乐地位下降是从Dangerous时代开始的,那个时候过于中性化的形象还有音乐的尝试过渡都导致了音乐地位的下滑。他也是从Dangerous开始冠军单曲才明显减少的,Dangerous和HIStory都只有一首冠军单曲而已。

而且如果85年音乐影响力下降的话,那么他总共大红大紫的也才3年而已,岂不是和小甜甜之流差不多了。
Adora,

I'm very lonely without you, please love me always...

Love, Michae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MJJCN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迈克尔杰克逊中文网(Michael Jackson Chinese Fanclub)[官方认证歌迷站] ( 桂ICP备18010620号-7 )

GMT+8, 2025-5-23 21: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